人生短短几十载,仿若白驹过隙,欢快也好、悲伤也罢,老来回想,人生仿若梦一场,一不小心梦醒来,却不知今夕何夕。有时看见世界之大,不禁感叹人之渺小,时空是无尽的,人的生命却是有尽的,这有尽在世界的无尽之中,就如沧海一粟,一不小心逝去,连痕迹都不留。想到这些,不免让人感到唏嘘,也难怪世间之人大多爱感叹这缥缈的人生,那是对已知的无奈和对未知的恐慌吧。
昔日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竟不知真实与虚幻的区别,后李白有诗云:"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世间万事总是如此,迷茫之间竟不知人生的归途。于是那年苏轼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对月感怀,惆怅之余也不禁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悲凉",迷茫在困境之中,哪怕清明如苏轼,也不禁产生那片刻的迷惘。乐观积极的人生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与感悟,因为看透了生命的本质,才收获一种超脱常人的理智与豁达,这大概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吧!
苏轼写过很多首中秋词,但由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太过著名与精彩,其他的反倒被人忽略了,比如这首《西江月》。同样是寄给弟弟苏辙的,"中秋和子由",大概苏轼的寂寞与愤懑从来都只有苏辙懂吧,也只有苏辙能够始终包容这个"任性"而真实的哥哥,人生得一知己无外如是。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间万物都如一场虚无的梦,人生要度过多少次这带着凉意的秋天呢?夜晚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在这长廊里响动,诗人看着自己鬓边生的白发,不禁愁思爬上眉头。喝的并非好酒,常常为客人稀少而忧愁,明月常被云雾遮挡。中秋之夜,又有谁能和苏轼一起欣赏这孤独的月亮呢?答案是无人,于是诗人只有自己拿着酒盏,神情凄然的向北方遥望。
读完这首词,会发现这是苏轼少有的孤寂,当初写《水调歌头》的时候,诗人尚在密州,也没有犯事儿被贬,送给子由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时的苏轼懂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看得开也无甚悲伤,但写《西江月》的时候,感情就更为低沉了,难道以前懂得道理现在不懂了吗?自然不是,不过是"人生几度新凉",前途迷茫,不知何时才能看到出路,才能看到希望,况且此时的苏轼也不再年轻了,鬓边早已生白发,不得不感叹时间的流逝,而人生的前半段时间就如一场大梦,仿若还没体会过什么,就被贬到此处,虚无缥缈之间,不知前路在何方。
诗人本是爱交朋友之人,无论在哪儿总是能找到和他把酒言欢之人,然而来到黄州,朋友也越来越少,没有好酒喝也就算了,这没什么可愁的,不过是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最令苏轼难以忍受的,却是客人稀少,这说明什么,因为被贬,那些势利小人避之如蛇蝎,这也无所谓了,可没有朋友做客的诗人定是孤独寂寞的,这才是他的愁绪所在,这种忧愁就如同被云雾遮挡住的月光,使得整个人生似乎都黯然失色了。
中秋本是家家团圆的日子,然而在苏轼这儿,却连个陪他赏月的人都没有,只能一个人赏月喝酒,凄然的望向北方,北方是国都所在,苏轼渴望被朝廷理解,重新受到重用,所以说这"北望"实在是含义深刻,带着苏轼无限的落寞与渺茫的希望。然而这一望,却将其寂寞凄凉的处境显得更为突出了,李白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喝酒只能与影子为伴,这与苏轼此时的境遇倒是颇为相似了。
苏轼这首《西江月》,上阙感伤,情在景中彰显,世事无常,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诗人在时间的流逝之中白了眉头,然而被贬之苦远远超出想象,下片借景暗喻世道险恶,以此感叹人生寥落。奸人当道、世态炎凉,苏轼为此愤懑,奈何一人远在他乡,中秋之夜不免对家人朋友充满思念,难耐的孤寂与渴望重回朝堂的愿望交织,种种情感融合在一起,不禁喟叹出对人生的呐喊,这是种宣泄,却又荡气回肠。
人生本就短暂,来到这世间,谁不想完成自己的愿望,只有人生不留有遗憾才不枉走这一遭,可现实总有许多挫折遮挡住我们前行的脚步,这不免让人无奈焦急,而在不断与困难斗争的途中,人生就已经过了一大半,如梦一场,却又凄凉难耐。但即使渺小,我们也应该在属于我们的狭窄范围内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