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小报 中秋节小报简单又漂亮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9 13:30:47
分享:

中秋小报简单漂亮:中秋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秋暮月”的记载,意为拜月神。这时候就要开会迎寒祭月,设香案。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用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搭起一个大香桌,其中月饼、西瓜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西瓜要切成莲花形状。月亮下面,月亮的塑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切人提前算算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和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切的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大小也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祭祀月亮的习俗也很普遍。

相传古齐丑女无盐。他们年轻时对拜月很虔诚。长大后,他们以优越的品德进宫,却不受宠爱。某年的8月15日,当天子在月光下看到她时,他认为她美丽出众,后来立她为皇后,这导致了中秋节拜月。嫦娥奔月以其美丽而闻名于世,所以少女拜月就想“长得像嫦娥,长得像明月”。中秋节晚上,云南傣族也流行“拜月”的习俗。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许多著名诗人的诗歌中都有关于月亮的诗。到宋代,中秋节更受欢迎。这一天“你家装修了台湾馆,民间争着餐厅打月亮”。明清时期拜月赏月的宫廷和民间活动较为广泛,全国各地仍有“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多处历史遗迹。文人雅士对赏月情有独钟。他们要么上楼取月,要么划船邀月,喝酒写诗,留下一大堆著名的天鹅之歌。比如杜甫的《夜月八月十五》,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来反映他在异乡漂泊的思想;宋代文豪苏轼,中秋狂饮,醉写《水调歌》,用月缺形容人离合。直到今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明月的美景空仍然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吃月饼

在中国各地,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一种必要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饱,月饼甜香”。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子木的《孟良录》,在当时只是一种小吃。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和月饼结合起来,象征着家人团聚,寄托了自己的想法。同时,月饼也是朋友们在中秋节用来连接感情的重要礼物。

福建厦门也有薄冰的习俗,薄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玩灯笼

中秋节没有元宵节那样的大型元宵节。打灯笼主要是在家庭和孩子之间进行。早在北宋,《武林外传》就记载了中秋之夜的节日习俗,有“放”一盏“小红”灯入河漂流游玩的活动。中秋节打灯笼,多集中在南方。比如佛山中秋节,就有各种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草灯、鱼鳞灯、糠灯、瓜子灯、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节会在中秋之夜举行,树也会竖起来,意思是灯会高高竖起。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们用竹纸绑上兔子灯笼、杨桃灯笼或方形灯笼,横挂在短杆上,然后竖立在高杆上。孩子们经常互相竞争,看谁站得高,站得高得多,有最精致的灯。此外,还有天灯,即孔明灯,用纸绑成大型灯。灯下点着蜡烛,热气上升,让灯飞进来空,吸引着人们的欢笑和追逐。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灯笼,孩子们可以在月亮的下游玩耍。

在广西南宁,除了各种用纸和竹子绑着供孩子们玩耍的灯笼外,还有简单的柚子灯笼、南瓜灯笼和橘子灯笼。所谓柚子灯,就是把柚子空切出来,雕刻一个简单的图案,套上绳子,在里面点上蜡烛。南瓜灯笼和橘子灯笼也是通过切肉制成的。虽然简单,但是制作容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浮到池水里玩游戏。

广西有一种简单的家用秋灯,是用六根竹条绑在一盏灯上,盖上白纱纸,插上蜡烛。挂在桌上祭月。也可以让孩子玩。

下一页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