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229篇原创文章。
作者温言,公众号ID:wenyanhello。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作者。
读书 | 笔记 | 职场 | 英语 | 转型 | 互联网 | 个人品牌 | 趋势洞察
2017年我没有虚度:
工作朝着既定方向发展,公众号原创了超过50篇文章;
有幸接触并阅读了几本好书,给了我极大启发,将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带上了新的高度。
2017年有两件事让我最有成就感。这两件事情都与行动有关。
第一件事是我把老同学中,从事品牌市场公关的五六个人拉了一个群,大家可以在群里进行业务探讨,交流行业信息,还举行了一次线下聚会。
这事很小,但这个想法其实在我脑海里已经存在很久了。
虽然觉得需要经常和大家交流一下,但因为可有可无,操作起来稍微有点麻烦,所以老也不能付诸行动。
有天我和megan聊起这个想法,megan说好哇,你现在就拉群。
就这样一句话,我挨个同学联络,五分钟之内,群就建好了。
结果每个人进来的时候都说:早就想有这么个组织了,大家可以在信任、放松的气氛下好好做专业的交流。
这是我很满意的一件事:终于完成了一个想了很久的行动,不但对自己有价值,也对他人有益。
第二件事是在2017年末终于启动了想做很久的读书社群。
大家都看到了我一路征集建议,发布预告,到最后公布社群加入方式…
在社群开始前的几天,我一边准备内容,一边不停和各种人说:哎呀我好紧张,哎呀我好紧张。还自己在公号里说我好紧张。
很多人都不理解:这有什么可紧张的?
其实就是紧张事情做了,结果却不好。
担心事实告诉自己,以前所有的努力不过是自欺欺人。
如果永远不迈出这一步、永远不做社群,就可以假装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业余。而一旦做了,所有借口无所遁形,必须摒除业余走专业的路线——这就是紧张的源头。
推出读书社群的那篇长文案,我重写了3次。结果正式推送前一天,拿给一个常年做社群的朋友看。
她看完后说:你这个不行啊,得重写。
我当时心就凉了。思想斗争了很久:
——重写吗?好像已经没有时间了...
——就算再重写一遍,效果也不见得能好啊
——朋友也可能判断错误嘛……
就这样思想斗争到晚上十点半,还是打开了电脑重写。因为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
结果是好和坏,最后只能顺其自然;但如果能做到更好,却因为偷懒没有做,肯定会让自己遗憾。因为我一定会在接下来每一天反复想:当初要是改一下就好了……
第四稿很快就重写好了,第二天早上七点准时发送,猜猜有多少人报名呢?
当时我预计的是:
如果能有100人,就说明我过去的公号做到了及格成绩,大家认可我;
如果能有300人,就说明大家对我特别认可;
实际到今天为止,这个读书社群已经突破600人了。比我当时想的“好的情况”还要多出一倍。
这件事为我的2017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也让我感悟了一个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满意与否,并不取决于我们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计划很久后,迈出第一步;想了很久的事情开始动手;下决心从业余转向专业化操作...行动和自我要求才决定了我们的满意度,而结果如何最后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2018年我有三个愿望:
第一个是重新树立2017年实践失败的目标:做更少的事。
2017年上半年这点坚持的不错,却在下半年遇到自己喜欢的机会后,一路破功:
——想好不再出书,却因为对方的诚恳和专业度打动,筹划动笔;
——关闭了在行咨询,却因为母校的邀请,再度做起了一对多咨询...
正如之前发过的文章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说"No”,才能对幸福说“Yes”所说:要学会对喜欢的事情说不,才能善待对自己更重要的事情,并且做好;
第二个目标是恢复锻炼。
自己能不能做到,心里很没底,毕竟还能进一步挤压的时间不多了。大家有成功经验,特别希望能分享给我,咱们互相监督;
第三个就是希望能把价值带给更多人,让大家都在这个平台上开心和发光。
比如新一年里,不会再开在行,也暂时不打算做任何辅导工作了,打算公众号里新增问答栏目,能够像连岳那样,对普遍困惑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思考角度;
再比如读者中、社群里,都有很优秀的读书达人和读书笔记达人,仅仅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渠道,好文章和推荐的好书就无法传播,未来都可以在公号里共享这些内容。
以上是我简短的总结,和对未来一年的期望。
你的2018有什么期待和目标?
留言在下面说明,一年后看看自己能否实现?
END
读书,成长,职场,笔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