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识别名族

编辑:幻丝
发布时间: 2020-08-11 21:22:28
分享:

相信中国大大小小56个名族中, 穿青族 肯定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也的确,这个少数民族一直属于中国未识别名族,那么现在这个神秘的民族被承认了吗?这个民族有着怎样的禁忌?史上最全的穿青族的资料,本文为你一一来揭秘。

长久以来,关于是否将穿青族归类为少数民族之内,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有人认为,穿青族属于少数民族,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有人却认为,穿青族只是汉族的一个分支,不应该将其归为少数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 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其渊源存在诸多争议,近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穿青族作为 中国未识别的民族 一直以来十分神秘,迄今为止穿青人的身份证上,依然印着 穿青人 三字,而且根据文件政策的依据,今后仍然将其作为独立的 穿青人 来对待。这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员相对集中,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

穿青人早期叫 土人 ,又叫 里民子 ,也叫 羡民 或 县民 ,后期叫 穿青 。之所以称为 土人 ,是因为他们 居土日久 ,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 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 (见1978年9月,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工作组天《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关于穿青人的族源由来,学术界和民间向来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土著说

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见1985年《贵州穿青人民族成分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及2003年织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内部著作《穿青人历史与文化》)

分支说

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征讨云南时迁移到贵州的随军汉人,由于地理隔绝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集团。持这种观点的为以民族识别专家费孝通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见1955年费孝通《贵州省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调查报告》)

混合群体说

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人(即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互相通婚融合后形成的,处于汉族社会与少数民族社会之间。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学者的观点。(见2006年《穿青人问题研究》)

信仰

穿青人把山魈作为图腾,在许多生产、生活用具上刻镂图像,点化浮形。把猴作为与民族相关的动物,不许随便提到,侮辱更是禁忌,否则被认为是不敬祖宗,辱没先人的行为。山魈是猴的一种,乾隆《黔阳县志》有解释云: 楚俗多奉三霄,有天魁、云霄、洞霄诸号,即山魈之讹也。 这反映了穿青人原始图腾信仰的一些情况,到后来发展为图腾信仰一五显华光崇拜,只要穿青人生息的地方,就有这种崇拜的物质体现-- 五显庙 和 五显坛 。穿青人所祭祀的 五显神 兵马是猴类山魈,即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他们以猴为图腾崇拜。过去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到十五,穿青人都要由他们的巫师披上熊皮装扮成山魈模样,各村各户追逐驱赶瘟疫,装扮的一对青年男女要随行演唱。现在他们在每年的新春时节也还要以一村或数村为单位组织穿青人的青年男女,到各家各户演唱花灯,以祈求平安。

婚俗

穿青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 姑舅表婚 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笔者所在的村,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到了婚礼举行的时候,从筹备到成亲,时间跨度需要月余,是一个冗繁复杂的过程。

丧俗

穿青人的丧葬也有一套富有特色的程序:穿青人的老人过世,有草鞋荐亡、竹棍报丧、买水浴尸、垫鸡鸣枕、火把送葬、鹊窝掩井、拔牙等七种习俗。就拿其中的买水浴尸为例,即老人逝世后,由孝子带上香、纸和金属币到井边或河边买水。到时边烧香、纸边哭死者,然后将金属币投于井中或河中,再从井里或河里取一桶水带回家,先舀一碗放在神龛上,余用给死者洗身,孝子还要喝一点洗尸水。晚上孝女孝媳用柳条蘸神龛上的水洒放死者,边洒边哭嘱死者: 要喝阳间清凉水,不喝阴间迷魂汤 。

服饰

从前穿青人别于汉族的标志是妇女不缠足,喜穿细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脚扎青色绑带,穿三节衣,两节袖的滚花边大袖衣,拴腰带,戴大勾耳环,梳三把头。所谓三节衣,两节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蓝二色的布接连拼凑而成,上节青色至腰。下节蓝色至小腿。衣脚用寸许宽的白布镶边,衣襟镶寸许宽的云勾花边;衣袖的主袖之外套两层活动套袖,一层比一层短,袖口大,外面套肩袖口更大,形如古代武士的护肩甲。每一层袖口均绣有云勾花边,看去如三节连成;衣袖是活动的,有二三层,穿时钉上,翻二留一或全翻于肩上,故有反托肩或外托肩之称。

穿青人姑娘的服饰与穿青妇女的服饰不同之处是:不用青蓝二色连接,用全青色或全蓝色,白布镶边,云勾花边镶衣襟,白布或云勾花边镶袖口,衣袖不上套袖。上述服饰,由于旧社会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强令改装,是以解放后穿青人服饰在大部分地区与汉族已无大区别。

语言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 老辈子话 (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 f 变 h , ian 变 ie 等,一说话就知道是穿青人。由于穿青先民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母语消失,他们的语言已分辩不清,这种 老辈子语 是否是独立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可能与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汉语方言有渊源关系。如今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官话。

跳菩萨

穿青人庆祭五显坛的活动,俗称 庆坛 或 跳菩萨 。每年的农历九月至腊月期间,凡是许下愿信或父子、兄弟分家亦或人畜不旺,灾病侵扰的人家都要举办一场跳菩萨活动。以前是三年两头跳,现一辈人多只跳一次,由父亲把 坛 分给儿子,无儿无女的人家不得供奉五显坛。庆坛活动时间原为五天,现简化为三天,第一天起坛、第二天庆坛、第三天收坛,由穿青人中专门的宗教职业者 先生 (或称 道士 )主持。先生有宗派之分,称为 佛家 、 道家 、 佛串道 、 儒坛 等,一般七至十三人为一班,班头称 掌坛师 ,每一班都有自己的 祖师牌 。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