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催婚?催婚,在中国是个太普遍的现象,只要你婚龄到了,身边的男女老少都开始问你“还没有谈朋友吗?”,“什么时候结婚?”尤其是过年期间,简直是催婚爆发重灾区。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结婚与否这么在意呢?当了妈的们,你们还记得当年被你妈妈催婚的可怕时光吗?
孩子长大了,你日后也会成为可怕的“催婚家长”吗?其实,催婚作为一种现象,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现在请到父母堂的特邀专家武志红是怎么说的吧!
催婚是中国的特色,中国人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样,既然要“一样”,那就会有一个比较。
而且,其结果最好是“比你早”或者“比你好”。如果别人家孩子结婚、生孩子了,而自己的孩子没有,他们就会有失落感。如果你说自己单身,他们还会觉得不可思议。
单身好像就意味着你“不正常”——不是你的身体“不正常”,就是你的心理“不正常”。
中国父母似乎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不一样,“不一样”好像就意味着“不正常”。他们觉得“孩子不正常”就意味着“自己不正常”。
中国一直以来都在追求“整齐划一”,比如“阅兵式”的“方阵”,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图腾”——
所有人都一样,好像只有这样大家才会觉得足够铿锵有力,如果某个人不一样,那么Ta就是不对的。对你来说,是因为白衬衣的事情而受到了伤害,但于我而言,我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在当今社会,婚姻还要让父母操控的,无疑是妈宝女,妈宝男,妈说了好,就是好,有的怯于父母的压力,跟自己原来有感情的分手,去跟父母相中的嫁娶,只因父母说好。
有的父母经常主观地强加意见在孩子身上,忽略孩子的真正需求,听信身边人的话,某某某如何如何好,其实说这话的人也是听来的,并没有证实过。
近来网络上很多都提到,现在乡村娶亲难,为了给儿子娶亲几乎倾家荡产,而有女儿的家庭漫天开价,那些被别人口中说是“卖女”的父母有没有想过,婚后儿女的生活如何过?
难道彩礼就是面子?彩礼越多,面子越大,孩子越值钱?这跟幸福没有半毛钱关系吧?为了结婚耗尽父母一生的积累,甚至刚结婚便负债累累,这有什么幸福可言?
在这个无论工作,生活,都有着太大竞争的年代,青年们已经随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果连婚姻都跟面子、金钱挂钩的,那么,遗留下来能呼吸的生存空间便所剩无几了。
除了本来身家丰厚的家庭面对这些没有压力,那些工薪阶层,一个月拿着几千的上班族,仿佛跟买房买车无缘了,更别说成家了。
在这个越来越物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男女选择单身,结婚是情投意合的两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让本来好的生活变得更好,如果凑合的婚姻让原来的生活质量下降,不如单身来得愉快。
婚姻并不是可以催来的,身边也有寥寥几个大龄剩女,每一个新年愿望都是尽快脱单,然后每一年都全心全意投入到相亲中去,但是并没能如愿。
每一次说起都是:“总是赖在家里,觉得对不起父母。”“觉得差不多就算了,不挑了。”
但是当真正遇到一个,并不是很有感觉,相处以后觉得毛病多多的人的时候,又无法说服自己继续在一起,深深感觉到无奈,很想很想找到另一半,就是没有等到很想很想共度一生的那一位。
久而久之,又变成了人们口中的高不成低不就了。
感觉这东西,是骗不了自己的,一辈子的事情,愿天下父母放下那颗焦急的心,去听听儿女的心声,他们并不是不想嫁娶,只是因为,那个想娶、想嫁的人还没有出现!
特别的“生育文化”
说到这,就引出了这个话题中更深层的部分,我们刚才讲到“所有人都活得一样”,它还有一个更深层意思是 “不够孝顺”。
中国有个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时,中国还有一种特别的“生育文化”——老一代的存在感,建立在“我有后代”上,而且还得有儿子。
孩子把老人背在自己身上
孝顺的“孝”字下面是一个“子”字,由此可见,中国父母的“存在感”其实是建立在“我必须有孩子,而且孩子必须要听我的话”之上。
而中国所讲的“孝”字,就是指“子承老”,即:孩子要把老人背在自己的身上。
“子承老”的两个含义
而“子承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物质层面的“子承老”,即:父母年纪大了,你需要养活他们,给他们以物质上的资助。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子承老”,即: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做事。
用生孩子来刷存在感
因此,中国人对生育非常重视。生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呢?生了孩子后,自己就可以变成皇帝了,想要孩子做到“我让你干嘛,你就得干嘛”。
同时,当孩子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后,父母就会产生“我要把我的存在感,建立在我有后代上”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