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1:道德教育基础介绍
1.广义的道德教育是指在政治、思想和道德上对社会成员产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道德教育、社区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
2.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体验和实践,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活动。
重要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和学校教育几乎总是重智轻德,以至于无数人觉得现在的青少年是破碎的一代,是不堪的一代。至于孰重孰轻,市面上流传着几个词:有德无才是真,有德无才是瑕,无德无才是废,有才无德是危。如果追溯一下,司马光早在北宋就给出了最精辟的判断:人才也是德国的首都;德行也帅;自古以来,国家的叛逆者,家庭的失败者,天赋有余,道德不足。
从青少年犯罪率可以看出,更多的家长和老师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教学年龄,甚至在监狱里过早地尝到了人生的苦涩。他们在遭受自身错误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可以看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成长,而且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素质,甚至整个民族文明的质量和连续性。
自然
道德教育是所有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相一致。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这是历史性的。在阶级和民族并存的社会中,道德教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其原则、原则、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道德教育具有继承性。德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就是要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德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可以说,中国的道德教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道德教育”。而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意识的提高,都属于不同的问题,它们的过程机制有很大的不同。不可能用同样的手段、方法、途径和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道德教育是实现我国道德教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道德教育是培养有道德发展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手抄报二:德育的目标、原则和模式目标
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所要达到的总的规范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的起点,它不仅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过程。
德育基础
1、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
4.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道德教育过程的规律性,是道德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小学德育的原则主要包括: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并重。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合一原则。
第二,严格要求,尊重信任。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教育学生;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第三,统一要求要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要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都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方向,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四,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应该同时进行。通过集体教育个体,通过个体教育加强和影响学生的集体。
第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中的主导作用,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
方式
主体性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以道德认知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理论假设是,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德育要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主动性等“主体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体。
活动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注重道德行为锻炼的道德教育模式。理论假设是道德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个人的独立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情感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育模式。根据这一模型,关心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为的整合和结构,具有丰富的层次。“学会关心”的教育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原始自发的“关心”情感走向理性自觉的“关心”情感,从责任中形成“关心”的品质,从而为整个德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