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BA美容油
护肤品中含有大量的水和营养成分,如果没有添加抑制或者杀死它们的防腐剂,那你脸上糊的就不是保养品,而是繁荣昌盛幸福快乐的细菌一家人了。看成分表的时候选择防腐剂安全风险低、成分表排名靠后的就可以。
说防腐剂不好的,可能指的是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这两个是化妆品的限用成分,因为具有较大的刺激,容易致敏。
好了,接下来就是本文的重点了:
“通过成分表,我们能看到什么?”
1.过滤不靠谱的产品
有很多产品宣称有某些功效,但实际上成分表里连一个像样的功效成分都没有。比如之前大火的泰国VC水,说是能去痘印,但是根本不含任何美白成分,就连瓶身上偌大的“VC”都没有。
2.识别三无产品
三无产品一般是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生产许可证)以及无生产厂名称的产品。
大多数化妆品三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分名称乱标注。比如我们常说的“玻尿酸”,正规命名应该是“透明质酸”,如果你看到成分表上写的是玻尿酸,那你就要小心了;再比如最近比较火的EGF原液,EGF的标注应该是“寡肽”,如果你看到成分表上标注的是EGF,那就可以凉凉了。为了方便大家辨别,我整理了一个表格:
不过,成分表标识“香料”,是正确的、没问题的。
3.判断成分浓度是否达到要求
成分表中各种成分的顺序,是依据其浓度高低进行顺位排序的,所以如果你青睐的那个成分,排名很靠前,又是大厂的产品,正规渠道,基本上你可以放心入。
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水类和多元醇构成了基底成分。水起到溶解稀释其他成分的作用;多元醇除了基本的保湿功效更多的是帮助溶解化妆品中的有效成分,换句话说它们决定了你用起来的感觉是清爽还是油腻,轻薄还是厚重。
所以在产品中,这两类成分的浓度一般是最高的,也就是说排名是非常靠前的,在前几位的位置。
如果有成分排在多元醇甚至水的前面,那它的浓度一般比较高。比如上边那张成分表是OLAY小白瓶的,美白成分烟酰胺排在第二位,说明浓度很高了。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当成分浓度低于 1 % 的时候,可以乱序排列。那个“含量1%”这个临界点怎么判断呢?常见的添加量上限为 1 % 的成分有这 3 种:苯甲醇、苯氧乙醇、苯氧异丙醇。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产品宣称是“高浓度XXX”,结果成分表中XXX却排在 1 % 浓度成分之后,那么可以说,这个产品可能不太靠谱。
4.判断产品的刺激性
如上面提到的olay小白瓶,烟酰胺含量是比较高,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同样刺激性也很高,这就会有很多薄皮敏感的人受不了。
这个就要求你要知道哪些成分的刺激性比极大,除了烟酰胺、较高浓度的维生素C、维A醇、酒精、水杨酸、果酸等刺激性都比较大,在用相关产品时要先建立耐受哈。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还是一脸懵逼,到底哪些成分负担了什么功效呢?选择护肤品的时候,要关注哪些成分名称呢?
上边我举栗子的时候用到了一些成分表截图,之前也跟大家提到过这个专门查成分的APP——美丽修行。输入任何你想查询的产品,都可以搜到所有的成分和对应的功效,还有很多试用者的评价可以作为参考:
除此以外,我还为你们整理了一份常见的功效成分表,请认真朗读并背诵全文——
1.保湿
● 甘油
● 维生素b5
● 玻尿酸
● 神经酰胺
● 多元醇类:如丁二醇,聚乙二醇,丙/乙二醇、山梨糖醇等、牛油果树、角鲨烷
2.美白
● 防止黑色素形成:熊果苷、鞣花酸、曲酸、维生素c(抗坏血酸)、传明酸
● 加速黑色素代谢:烟酰胺、果酸、水杨酸
3.抗氧化
● 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视黄醇)
● 烟酰胺
● 大豆异黄酮
4.祛痘
● 羟基酸
● 水杨酸
● 辛酰水杨酸
● 过氧苯甲酰
● 杜鹃花酸
● 葡萄糖酸辛
● 烟酰胺
5.激素类
● 双醋氟美松
● 卤美他松
● 丙酸倍他米松
● 氟轻松
● 氯氟舒松
● 糠酸莫米松
● 丙酸氟替卡松
● 地塞米松、醋酸地塞米松
●氯倍他索丙酸酯
前几天也跟大家讲过了,长期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会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萎缩,更有甚者会出现激素依懒性皮炎,也就是传说中的“激素脸”。但是激素类成分并不会显示在产品成分表中,如果你使用某个花化妆品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红斑、丘疹、水肿、脱屑、皮肤干燥、瘙痒、刺痛等疑似化妆品使用不当引起的症状,就赶快停用吧,严重者要立即到医院就医!
最好的建议是不要购买没听说过的疑似“三无”品牌的产品,然后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一下备案。
6.孕妇忌讳
● 果酸类
● 水杨酸类
● 维A酸类
今天的课程就上到这里啦!
不知道你们对化妆品成分
有没有一点更清晰的认识
建议大家直接马
以后买护肤品的时候拿出来比对成分就可以
下课~~~
- 互动话题 -
“ 你们买化妆品之前都做哪些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