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个新闻掀起了朋友圈,说2262年正月闰,还有两个春节,大家好好过!
大家都知道农历有闰月。比如某个农历生日会在一年“过两个生日”的情况下出现。闰年闰月是怎么来的?闰月为什么出现在2262年?让阿尔伯塔给你详细解释一下。
日历是根据相变定律制作的。主要参考物体是太阳和月亮。如果日历是按照太阳的规律制作的,就叫阳历;如果日历是根据相变规律制作的,它就叫做农历。
我们平时用的阳历是阳历,我们用的阴历既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是阴历,叫阴阳历。其实不然,阴阳历结合了阳历和阴历的所有优点。它是最先进的日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复杂难记!
在谈历法之前,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时间标准,把地球上的一个昼夜循环设定为24小时,即一天是24小时;昼夜周期有误差,现在世界上用更精确的原子钟来定义时间。
阳历阳历也叫阳历。地球绕太阳公转需要365.2422天,所以公历中的一年定义为365年。
规则一:每四年是一个飞跃
为了补偿每年多出来的0.2422天,每四年加一天,今年366天,叫闰年。
规则二:百年不跳,四百年复跑
但是我们算了一下,0.2422*4=0.9688天。如果赔偿一天,其实赔偿的更多。为了每四年减去多出来的1-0.9688=0.0312天,我们再加一行“百年不闰,四百年复跑”。
添加规则2后,日历误差变为每400年多0.0312*100-3=0.12天。这种精度已经用了很久了。要消除这个0.12天的误差,需要在更长的时期内增加额外的规则,反正以后几千年都不会用到。
对于公历,闰年额外的一天加到二月,正常年份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记起来挺方便的。
阴历月球绕地球公转,月球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相等,都是27.32天;但地球又绕太阳旋转,导致月球相变周期滞后于月球自转周期,滞后时间θ≈2.21天,可按下图计算:
那么月相的变化周期是27.32+2.21=29.53天,阴历反映了月相的变化。所以农历中小月29天,大月30天,用来平分太阴相的周期。
阴阳历农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农历一年有29.5*12=354天,比地球公转周期少11天以上;如果一直用阴历,过几年阴历四季的变化就会完全混乱,于是中国古代人发明了阴历。
阴历兼有阳历和阴历的优点,可以反映四季和月亮相位的变化。因为阴历比阳历几乎短了11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在阴历上增加一个农历月。
清朝以前,农历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即每十九年有七个闰月,因为农历每年少11天,十九年少209天,209天可以分布在七个农历月之间。
农历月份有高阶小数,时间长了七闰月法误差会大;明朝崇祯年间,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在西方引进了更为精确的公历。在、许等人的工作下,将农历闰年法改为“无中气闰年法”,沿用至今,农历的准确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