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方瑞 华大基因上市后的道路仍面临不小挑战 - 中研新闻频道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2-05 16:05:17
分享:

7月14日,在深圳洲际,一群人聚在一起,参加了一个特别的晚宴。虽然那天深圳下雨了,但是他们还是很热情。圆桌上精心制作的食谱介绍了由39种配料组成的15种美食。这些成分的总基因组大小为300676MB。

300676,这是一家公司的股票代码。这个巧妙的设计,让在场的投资人、员工、朋友都大吃一惊。这个公司是华大基因。

这一天,BGI以每股13.64元的发行价在深交所上市。上市当天,BGI股价最高涨幅为43.99%,收于19.64元/股。截至8月7日,华大基因已连续17个涨停收于90.23元/股,累计涨幅561.51%,市值361亿元。a股市场对基因测序龙头股票的信心已经明显超过了很多券商上市前预估的市值。目前华大基因市值在创业板排名第九。王健作为BGI董事长,持有BGI 32.51%的股份,净资产117.36亿元。如果每日涨停持续两次,BGI有望冲击100元股的行列。

这家在生物领域被称为腾讯的公司,受到了投资者的厚望。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融资以来,BGI已吸引40家投资机构参与,融资金额达72.15亿元,公司上市前估值近191亿元。虽然王健当天在媒体沟通会上说“人要活得有意思,不要天天盯着招股说明书和收益看”,但这并不能阻止大众对这家公司的高期望。上市前最后一轮,估值191亿元的高估值投资机构,裕高林,中国人寿实现账面浮利。裕固林和中国人寿对华大基因的投资分别为20亿元和5亿元,分别持有华大基因8.96%和2.24%的股份,目前账面投资回报率为61.73%。

作为中国基因检测领域的领导者,BGI目前的业务包括四个方面:基础科学研究、生殖健康、复杂疾病和药物研发。截至2016年,BGI的收入为17.11亿元,扣除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373亿元,同比增长28.41%,其中生物健康服务占54%以上,非侵入性产前服务贡献最大。BGI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贝瑞和康、安努·犹大和金奎大·吉恩。不久前,贝瑞和康在BGI之前成功借壳上市,贝瑞和康的创始人高杨也曾是BGI的员工。

华大控股持有华大基因41.33%的股份,是华大基因的控股股东。除了华大基因,华大控股还包括华大农业、华大研究院、华大智造、华大方瑞、完整基因组(以下简称CG)、华大传媒、国家基因库。

作为华大基因的董事长,63岁的王健就像一个老花花公子。认识王建近10年的宋河资本合伙人罗微评价说,他是“院长”。“不要把华大当成传统企业,也不要用传统的眼光看王建。在我看来,王健更像一个院长。”罗微说。

王建坚持自己标新立异的风格,甚至上市当天也是如此。他现在还穿着一件红色的t恤,上面有“华大基因”的LOGO,这是他在很多公共场合的惯用服装,因为他觉得脖子上绑着一套像绳子一样的西装很不舒服。更让人惊讶的是,王健并没有出席象征性的敲钟仪式,而是邀请了唐氏筛查患者代表、肿瘤患者代表、罕见病发展创始人代表、瓷娃娃患者代表、贫困患者代表、Can+中创空创始人等六位特邀嘉宾为华大基因上市摇铃。所以深交所铜钟放的很低。

研究所诞生的华大基因终于走上了市场,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小。

《英雄出茅庐》

在IT领域,摩尔定律的存在使得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和容纳元器件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带来了信息时代的繁荣。在基因测序领域,也有这样一个规律,被外界称为“超级摩尔定律”。

经过10年的发展,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从之前的10万美元上升到现在的1000美元。就连Illumina最近推出的新音序器NovaSeq也声称,如果产量能够提高,成本将降至600美元以下。

随着基因测序成本的降低和技术的逐渐稳定,只有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的技术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领域,如无创产前检测。这一切主要归功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引入(也被称为“下一代检测”NGS)。

Illumina是第二代测序仪的杰出代表。Illumina成立于1998年,最初主要销售基因组特定部分的生物芯片,但在2007年收购Solexa(一家基因测序公司)等公司后,进入了基因测序领域。三年后,海信推出的第二代测序仪海信将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低到1万美元以下。就像苹果手机的推出把我们提前带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二代测序仪海瑟克也让基因测序在整个行业真正流行起来。自那以后,Illumina的股价也上涨了467%。

当时刚把华大从北京搬到深圳的王健敏锐地嗅到了机会,做出了当时让人觉得有点“大胆”的举动。2010年,华大集团向CDB借了8亿元人民币,购买了128台Illumina测序仪。

王建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但这更多的体现在他与人的交往中。但是,在一个投资人眼里,王建并不是一个会做特别事情的人。“他还是会遵守规则的。”一个投资人这么说。

其实这已经不是王健第一次这么大胆了。对于这样一个出生在湖南湘西的人来说,似乎“百折不挠”的基因就诞生在血液里。

1999年,刚回国不久的王健听说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他和同事杨向中国科学院申请参加,但没有获得内部批准。王健决定成立一家私人公司——华大研究院,并宣布以此身份承担1%的人类基因组任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在央视《对话》节目中,王健斩钉截铁地说。

由于王健的坚持,中国成为当时唯一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中国家。华大基因的地位由此确立。

然而,王建从他在中科院的时候就被称为“土匪”。2003年,华大集团(当时的华大研究院)因为在非典期间的突出表现被纳入中科院,但王健似乎有点格格不入,经常和同事意见不一。之后,由于测序设备的申请未获批准,王健和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的杨胡安明离职,只身前往深圳。在当时的中国,出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来到深圳不久,华大集团成立华大科技,为国内外科研机构提供基因测序服务。2010年对Illumina的大规模收购也让华大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中心,从此被贴上“测序工厂”的标签。

王建在节目中称自己为“科技民工”,而不是“科学家”。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有人当着王建的面把华大比作基因领域的富士康时,他的表情会变得有些不自然。在他看来,华大还在做一点“高级”的工作。

在那个阶段,BGI的主要业务是提供基因测序和解释,这属于基因检测的中游。上游是仪器和试剂制造商,主要由美国的Illumina和Thermofisher占据(LifeTech于2013年被Thermo Fisher收购)。来自下一代基因组公司的数据显示,2016年,Illumina和Thermo Fisher占据了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Illumina以83.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基因测序的下游是科研机构、学校、医院、卫生管理等机构。

对于中游的华大基因来说,对上游仪器试剂的依赖性很强。根据华大基因的招股说明书数据,近三年直接材料成本占当期成本的近50%。上游企业的寡头垄断使得中游厂商没有多少话语权,要么合作,要么成为竞争对手。第二个结果的价格是上游供应商的设备不可用,甚至试剂也会面临涨价的风险。

在2013年之前,华大和更多从事基因测序服务的公司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与上游公司的关系。但是随着基因测序行业的成熟,上游仪器厂商想向下游扩张。Illumina也在2013年尝试开展基因测序服务,与华大竞争。

据王健后来在公开场合回忆,Illumina当时并没有出售华大大新的仪器,也没有为之前购买的旧设备提供维护服务,并要求华大按照他们设定的轨迹进行,测序试剂的价格比之前上涨了3倍。“这是在扼住我们的脖子,想要杀死我们。”王建叹了口气。

Illumina和华大集团的分歧就从这里开始了。

2014年,Illumina推出Illumina HiSeq X10,可用于临床,测序成本进一步降低。第一个采购名单中出现的中国公司不是华大基因,而是刚刚成立3年的诺和致远。

诺和致远创始人李瑞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6年,诺和致远的技术服务收入达到近6亿元。这个数据超过了华大基因当年3.29亿元的收入,诺和致远取代华大成为国内科技服务领域的领头羊。

面对上游厂商与竞争对手的强强联合,信奉“草创英雄”的王健再一次做出了冒险的决定——收购全球第三大基因测序仪制造商CG。

追求

2013年3月18日,华大控股宣布将以1.176亿美元全额收购CG。从外界来看,这是一部华大“救命”的历史。

“如果华大当时没有成功收购CG,现在的结果是不可想象的。”据盛桥资本合伙人黄介绍,当时华大收购CG的事情已经迫在眉睫。

1.176亿美元不是小数目。王建再也不能指望政府提供资金,于是成立13年的华大被迫开放融资。

但王建似乎对资本没有太大好感,被评价为“敢在投资人面前拍桌子的人”。

在2016年的一次科技论坛上,王健作为特邀嘉宾,畅谈了基因测序行业的未来前景。在演讲结束时,他突然说,“我想对我的老朋友王石说一句话,企业家应该受到资本的尊重。”当时宝能和万科打得最凶。作为王石多年的驴友,王建为他挺身而出。其实王健也是在为自己说话。

王建曾于1994年在GBI成立了一家乙肝诊断试剂公司,并通过设备抵押的方式筹集资金,但资金将承诺的2000万减少到1000万,其中500万是以贷款的形式。后来王健也经历了被撤董事会的尴尬。他总是在那一刻坚强哽咽,无助。但他记得投资者说过的“金钱万能”这句话。

“因为一开始拿不到钱,在融资的路上受伤了,这让他对当初的资本有些排斥。”罗微告诉《中国企业家》。

2012年下半年,华大科技公开融资的消息在投资圈传开,投资人纷纷前来参观。当时华大科技的估值是33亿元。但也有投资者质疑华大科技未来上市后的情况和增长上限。林静投资最终减少了投资,深圳的一些地方投资机构对此犹豫不决,最终只选择了小额投资。

盛桥资本是华大科技的首轮投资方。黄培煌解释称,当时考虑投资华大科技主要是出于整体的打算。“华大科技(的估值)我们觉得基本上还是可以接受的,我们觉得先做个布局是OK的,后面其他板块比如华大医学如果融资,考虑到两个主体的关联关系,我们会有一些优势。当时也考虑到华大科技如果去香港上市,相对A股市盈率会偏低一些,我们或许不怎么赚钱,但是应该也不会亏。”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皮肤 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