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利润 为什么便利店一天24小时都在营业?这样做会不会亏本?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2-05 04:48:31
分享:

如果说炊烟是乡村的象征,那么便利店的灯光就相当于城市,是城市极端工业化隐喻下最柔软的部分。

就像新世界说的,便利店是深夜城市里温柔的招魂灯。

1946年,7-11(7-11)在美国诞生。20多年后,这家以标准化著称的小杂货店来到了日本,并传播到了全世界。365天24小时营业,秩序井然,提供简单多样的热食。便利店逐渐成为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维度。

便利店的诞生就像一个奇迹,但它目前的经营困境和各种争斗却没有那么热烈。2018年以来,便利店的发展有些尴尬。邻里和131便利店因现金流问题相继关门。2月19日,接口新闻多方证实,全职的北京、天津、成都三家公司确实被天津山海蓝图商业有限公司收购..前几天媒体上爆出消息,全职便利店将其在北京、天津、成都的连锁店全部打包出售给银鹭食品集团,银鹭背后的母公司是全球餐饮巨头雀巢。雀巢否认了这一点。随着又一轮全职关门潮,接手全职的悬案可能已经有了结果。

中国连锁加盟协会2018年第三季度发布的“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显示,便利店行业确实开始呈现“降温”趋势,资本市场暴露出的问题也敲响了便利店行业的警钟。

如今的便利店想要生存,需要更多的奇迹。大多数战斗都是无声无息的,没有刀剑,但是在便利店24小时的明亮灯光下,自动门缓缓打开,在“欢迎”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有一股暗流。

01

快速增长和快速衰退

对于当地的便利店来说,是一个成长快的问题,为什么不死的快。

北京,这个曾经创造了神话的地方便利店的主战场,是一个著名的“便利店之死”。

2015年4月初,春寒料峭,北京7-11便利店的管理团队突然同时提交了辞职申请,其中包括20多名区域经理、2名区域经理和市场部的一些人员。

这30人迅速聚集,完成了从团队建设到公司成立的全过程——隔壁便利店的母公司邻里贸易有限公司诞生了。仅仅过了两个月,隔壁的便利店就在北京的朝阳都店开张了,一个很有地很有钱的地方。

三年168家店,大家都会认同隔壁开店的状态几乎是疯了。但清云之后,不难发现真正疯狂的是资本。隔壁便利店的前首席执行官王乐妍告诉媒体,投资者要求他们每年开设2万家便利店。

从2017年到现在,便利店行业已经发生了70多起融资事件,至少有100亿元资金涌入。每天都有苻坚、131、今日、Xi安邻里等便利店品牌获得投资,便民蜂和好邻居甚至获得资本加码。

但资本的进入,使得整个国内便利店行业变得复杂。得益于资本的加持,一些初创品牌走投无路。中国商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便利店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门店数量激增。2017年,中国品牌便利店行业同比增速达到23%,市场规模超过1900亿元。

同时,国内便利店的比例与日本等发达市场差距较大。根据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国内近40%的企业还没有开始加盟,特许经营管理相对宽松,而罗森、全佳、7-11在日本的加盟商分别占95%、97%、98%。事实上,国内本土便利店品牌并不想发展特许经营体系,但由于供应链能力不足、总部控制和运营能力薄弱,无法应对加盟带来的问题。

不同的是7-ELEVEn的加盟手册大概有700页,非常全。但当地便利店仍处于追求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初级阶段。

“这是一个悖论。一方面,国内便利店想快速扩张。另一方面,他们在发展特许经营模式时遇到困难。所以只能通过直销来扩张,但是直销实际上会给便利店带来更多的财务压力。,进而影响便利店的发展速度。”加拿大优势国际咨询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高说。

快速成长太容易了。但由于速度过快,还没有形成自我造血的能力,只能靠资本推动前进。

以邻居为例。背后的投资者林山金融是一家基于P2P模式的金融集团。其金融平台包括梅玮贷款、亿宝贷款、新龙创投和山林宝。在P2P行业,P2P行业要求的快速回报率与零售业的慢、精、长培育周期相冲突。这无疑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隐患。一旦投资者犯错,投资者随时面临崩溃的可能。

2018年4月9日,林山财政实际控制人周伯云向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自首。据周博云介绍,该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非法吸收不明公众存款600多亿元,造成巨大资金缺口,无法支付投资者本息。

8月,林山金融资金链彻底断裂,隔壁便利店突然血本无归,168家店铺一夜关门。自2018年6月以来,100多个P2P平台爆炸式增长,数百名投资者参与其中。隔壁只是陪葬品之一。

和你埋在一起的便利店不只是隔壁。一个月后,由于与投资者肖春资本的问题,131便利店的创始人失去了联系,后来被拘留;11月中旬,据报道,北京最大的全日制便利店进行了资产盘点,并寻求出售。36所获得的一项内部数据显示,自去年11月以来,北京已有约90家全职便利店;截至2月13日,北京的全职店铺约有320家。这意味着本轮关店比例超过20%。

“资本和便利店都处于头脑发热阶段,缺乏理性判断,各自孕育彼此,产生更多泡沫。”

此外,国内便利店和国际领先企业的利润水平落后不止一个位置。根据2018年CCFA便利店的调查结果,样本企业单店日均销售额在5000元左右,大幅提升空。7-11(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宇智信在接受采访时透露,7-11单店日销售额可达3.6万元。

国内便利店与国外便利店利润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和精细化管理能力。便利店零售是一个追求规模经济的行业,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很难实现全利润。单个店铺的利润在赚到之前拼命扩张。结果开的店越多,失血越多。而且便利店行业对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能力要求很高,外资便利店在这方面比较成熟。即使在规模化之后,对门店选址、供应链能力、人员培训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中国连锁加盟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便利店行业运营成本在过去一年中快速上升,租金成本上升18%,人工成本上升12%。便利店企业继续通过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来对抗不断上升的成本。在租金和人工成本快速上涨的环境下,如何提高效率,快速完成迭代升级,是当地便利店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盲目扩张不是战争中的生存之路,而是坠入蜉蝣的命运。

02

巨型入场

去年,阿里天猫计划开1万家店,JD.COM便利店计划开5万家。年底,苏宁的冲刺目标是5000家小商店。

从线上到线下,便利店都成了电商巨头们流血的战场。

2018年7月28日,苏宁零售集团苏宁小商店公司总裁鲍宣布,苏宁小商店将成立生鲜食品联盟,并建立自己的五个加工中心。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苏宁门店开始与日本便利店对抗。

在日本便利店,专门为上班族定制的盒饭、蔬菜沙拉、甜点蛋糕等生鲜食品是最受欢迎的产品,代表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现在苏宁已经开始与供应商合作建立生鲜供应链,部分合作伙伴也是日本便利店的供应商。

苏宁店已经成为苏宁集团在生鲜和社区O2O轨道上的主业。苏宁店的目标是解决最后100米的智能零售,做到“店在附近,服务到家,速度即时”。

这只是开始,但张董事长仍然认为这还不够。为了快速推广苏宁门店,2018年4月,苏宁收购了Dia中国100%的股权,Dia中国在上海拥有323家自营和加盟店。7月,这些便利店完成改造,正式挂牌“苏宁店”,并入苏宁上海地区,完成苏宁店在上海的重要布局。另一方面,与张接触良好的房地产商也在苏宁门店的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房地产开发商密切合作是苏宁店快速前进的另一种方式。仅去年一年,苏宁店与碧桂园的合作项目就有300多个,恒大也给出了200多个项目。

鲍说:“以前,万达写字楼下面可能有一家人。不好意思,以后都是苏宁。”

阿里和JD.COM在这条路上起步较早。2017年8月,阿里巴巴的零售链接宣布第一家天猫店在杭州正式开业。不同于苏宁的打法,天猫门店采用品牌授权。在阿里和零售商的支持下,阿里的渠道、技术、物流、数据等能力被赋予店铺,店铺的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

2016年,与阿里巴巴零售链接合作的营销店铺约有10万家。到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55万,注册店铺超过100万。主要支持的天猫门店数量计划年底达到1万家。

至于JD.COM,这是它的“百万便利店”的故事。这个计划也是很早就开始的,2015年在新渠道事业部率先启动。据JD.COM商城市场部总经理王政介绍,新渠道的初衷是JD.COM想推出线下零售。2016年4月,店老板包上线,原本是想为夫妻店提供更好的货源服务。然而,随着针对小B商家的供应服务逐渐推向前台,2017年4月,刘正式宣布,未来5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多万家便利店。

为了吸引更多的小商店加入JD.COM的便利店计划,除了支付质量保证金,JD.COM还没有设置特别严格的门槛。当地的推广团队将检查商店的位置和店主的声誉。京东掌柜用户优先,配送比例没有明确要求。但是,只要你加入JD.COM的便利店,除了换门,JD.COM还会为店主提供货源、品牌、仓库分配等一系列配套设施。通过便利店,消费者会形成“全JD.COM都能买到”的印象。

然而,到2018年下半年,JD.COM便利店关闭的消息已经在网上流传开来。刘以前是能说会道的,但现在他沉默了。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他们想把天猫店变成生活服务圈,满足即时消费的需求。阿里零售部智能商店总监辛格表示,上市只是为了解决形象问题。根据阿里淘部门的消费数据,零售分公司会给天猫门店具体的产品选择建议,优化库存结构,更有效的解决消费者的眼前需求。

所以,不像苏宁那种整家整户的口气,阿里会说:“阿里天生的优势是朋友不能有的,我们给的东西更多。”

尽管游戏风格不同,但巨头们都很清楚,电子商务关注的便利店之战将是一场长期的消耗战。没有人敢说他们的模式被贯穿了,都是边跑边调,没有人敢停。

03

新零售的轻松

这种“互联网加便利店”趋势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新零售网点下技术的驱动和迭代,无论是资本的出售,还是巨头的竞争。

“盒马鲜活生活”的迅速崛起,清晰描绘了一个三公里生活圈的轮廓:半径三公里内的用户在网上下单时,可以享受30分钟到1小时的送货上门服务。但是随着便利店的技术革新,这种极限服务的竞争缩小到300米半径,家里的生意面临重新洗牌。

至于为什么电子商务如此关注这项业务,肖春资本的潘金菊认为,在线流量越来越贵,新的零售商开始重估离线流量。便利店是小商业区,距离物理位置只能辐射500米。但正因为如此,便利店网络背后的交易沟通,在用户接触足够频繁后,其用户价值其实更大。

拥抱新零售是便利店和资本的双向选择。

10月15日,便利蜂暴露于腾讯和高淳资本的巨额投资,估值16亿美元。11月9日,阿里巴巴完成了对便利店西市多的战略持股,投资5亿元持有西市多20%-25%的股份。基于此估算,西市多便利店的投资后估值约为20-25亿元。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再次交锋。

其实新零售和老零售本质上都是交易。在零售行业,大家都能看到同一个结局,就是希望通过技术参数化自己的日常运营。毕竟,数字时代的任何一场战斗,都是“技术”这个词。

然而,便利店等传统零售企业拥抱新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八九十年代,7-11就推出了自己的ERP系统、区域系统、POS系统,沃尔玛用了50年时间完成了供应链中的技术变革。1987年,沃尔玛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商业通信卫星,管理全球4000多家商店所有商品的购买、销售和储存信息。

随着电子商务的沉沦和线上线下融合的逐步完善,很多传统零售玩家希望尝试探索电子商务项目。此后,西施多选择了天猫,它的好邻居选择了JD.COM。便利店一度成为电商平台的包裹取货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优秀的连锁便利店品牌也通过技术获得了管理效率。

新零售下线的时候肯定是变得比线上重,无论是模式还是规模都不可能像线上一样轻。线下零售和线上零售可以合并,但是本质会不一样。

线下便利店不能做的太轻,实体便利店需要一家一家开,最终形成密集的网络达到规模效应。7-11一直坚持区域集中开店策略,这是秘诀:新开的店尽量靠近现有店的辐射范围,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高密度的门店分布。

但技术的赋权无疑会让一切变得更轻、更智能。其中“数据的价值”最为直观,它包含了周边居民的消费行为等重要信息,以及线下运营效率,即传统零售业关注的扁平化效率、客户单价、商品周转率等问题。做好数据的打开和对接后,实现了线上线下双驱动。以便利店庞大的流动人口为数字化入口,可以轻松盘活客户资源,与其他平台做一些对接,是便利店未来发展的重要思路。

零售专家文志红认为,新零售给便利店带来了创新商业模式的机会。“其实便利店有很多创新,比如方便蜂的‘便利店+’智能策略,或者无人便利店,这些都与互联网紧密相连。智能设备在新零售时代的应用,也为便利店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机遇和条件。”他说,新的零售模式将帮助便利店实现价值的延伸。

在新零售的浪潮下,就连7-11这样的传统国际便利店巨头也在进行调整和变革。2018年2月11日,台湾首家无人便利店X店开业,希望通过无人零售继续创新。

零售的本质是交易,交易的本质是关于人的。便利店生意硝烟弥漫,但便利店本身却是各方争夺的对象,因为它已经成为都市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体验,也因为在你需要的时候,便利店的24小时灯一直在。“从早餐到宵夜,从偶遇到失恋,连带分的小黄鸭都能治好疲惫的心”。

7-11的员工曾经讲过一个新世界的故事。有人去他们的商店买鞋子。那是一个年轻女孩,她的鞋跟在路上突然断了。她一个个走进便利店,几乎走不动了。她着急的问,我跟丢了。这里有卖的鞋子吗?对方说没有,她就崩溃了,说:“你家里怎么没有鞋?!"

便利店不卖鞋子的事实让女孩很困惑。也许在她习以为常的生活中,便利店应该什么都有,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当时员工觉得是他们卖鞋的时候了。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皮肤 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