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血脉,凡是中国人都有这血脉的流动,已经深深烙印在这个诗的国度和人民心中。小到两三岁小孩,老至八九十的暮年老者都可以脱口而出,吟诵一两篇古诗词,似乎成为了人们文化的记忆。可是在讲解古诗词和自己在欣赏过程中,会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哪一种才是走向诗词世界的途径呢?以禅宗的方式来体悟诗词中的妙处还是以分解式来理解诗词无疑会困惑众多读者。
作者写作是抒发情感的过程,也并没考虑在行文过程中的技巧的使用,“大巧若拙”似乎就是这个道理。可能存在另一个问题,大巧若拙本身也是一种技巧。我们说,高级的写作者不会考虑如何使用技巧来达到目的。正如一位高僧都是在无形之中来化解问题的一样。而诗词的核心就是位抒情服务的,只有通过文字来体会作者情感才是读诗词的意义,因为诗词中有些每一个人的生活,那是一种穿越了时空界限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以我看来,分析诗词手法,是在弱化诗词情感的过程,在消解人们理解诗词灵魂的意识。以禅宗的方式理解诗词是一种既能进得去,又能跳脱出来的客观的,同时又可以保有理解同情的理性与感情的情感上的平衡。
读诗的过程,我们没有必要对诗词的语言白话式的理解,更不是对于诗词结构上的分析,重要的是如何抓住诗词中一两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点悟式的解读,更接近于古代诗话的形式,这种方式更接近于诗词的本身,也更接近于诗人情感深处,但并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三言两语,点到即止。诗词余味深长处,更多需要人的学识增长,经历的丰富,人生的体味增多,才能更深透的理解诗词,与诗词中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一点上看,才是诗词的意义,正如叶嘉莹所说“词使人心不死”,使我们心中永远有着同样的感受而又难以表达出来的时候,有这样一位古人为你而鸣。
读诗词就是修行不断达到“明心见性”的觉悟过程,是一种诗性的生命开悟表达。诗词总是一精致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当然不是说,离别团聚的悲欢、生死的内心的喜悦与恐惧,不是美好的情感。凡此种种,都是人类情感最宝贵的一部分,读者在读诗词时会不断的深入其中,感受情感,还给自己一个独处的世界,让你与诗词及作者一起来分享情感,暗合着自己心底幽微隐曲的世界。
大雁塔前禅的境界与诗的融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首诗,一阕词,都能给我们呈现出一个美妙的精神世界,或丰富情感,或慰藉伤痛,或明心见志。无论如何,我们始终走在读诗词的路上,并用心会意其中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