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标
在山西晋北一带提起镇门堡来,许多人都知道该堡在明代是大同东路兵防的一个重要关口,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名叫“鹁峪” 的血战,明军将士欲血奋战、全力抗敌,打败了俺答汗十万骑兵,迫使俺答汗求和,从而成为史书上的知名地名。有关“鹁鸽峪” 血战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
镇门堡原名叫三家营,由三家军籍人驻守,合称三家营。后又改叫铁裹门,嘉靖二十五年筑军堡后取名镇门堡。隆庆六年砖包堡墙,堡长1里5分,墙高3丈5尺,1门,驻512兵,马骡48匹,分守长城十三里。
镇门堡口子直通内蒙兴和,堡虽小而坚,堡西有大小鹁鸽峪极冲,为咽喉之地、铁裹之门。明代时期,关外的鹅沟村距离镇门堡不远,常驻俺答汗的军队,时常侵扰边民,明王朝在此重兵把守,御防蒙军入侵。
嘉靖 二十四年八月,俺答十万骑兵大举进犯阳和,危逼铁裹门,宣大总督翁万达兵分二路抵抗,以张达、尹秉衡统领左军500人驰援铁裹门,以张凤、王邦直、成谐统领右军500人驰援鹁鸽峪。出兵前,翁万达再三叮嘱将士:“守住二关,虏不足虑。”左右两军连夜急驰,很快到了铁裹门和鹁鸽峪。
张达、尹秉衡率部刚刚赶到铁裹门,敌军骑兵就蜂拥而来发起进攻,张达、尹秉衡率部严阵以待,据有利地势御敌。等待敌骑兵进入有效射程之后,张达一声令下,明军箭如 雨下,敌骑兵纷纷中箭翻身落马,尹秉衡手挽强弓,连连射杀,敌人骑兵死于他手的很多。敌军一次次败退,一次次又卷土重来,万马奔腾,攻势如潮。尹秉衡又一声令下,明军火炮齐发,吼声震天,打的敌军人仰马翻,狼狈不堪,尹秉衡趁机冲锋馅阵,用袖箭连续射杀敌兵。尹秉衡的袖箭仅有一尺余长,发之竹筒,剽疾而锋利,且百发百中,无论是射中人和马,箭杆都深入没羽,中箭者无不倾刻毙命。气急败坏的敌军骑兵召来射箭好手,从阵亡的身上拔箭想反射尹秉衡,为死者报仇雪恨,没想到箭杆短不能及弦,无法射杀,都以为尹秉衡射的是神箭,十分惊骇。敌兵相顾失色,惊呼尹秉衡是“神将军。” 双方激战一天,战场上血肉狼籍,尸横遍野,敌兵伤亡惨重无计可施。天黑后之后,敌兵趁夜色仓慌撤离,此战仅尹秉衡一人就杀敌二十七名。
第二天,俺答骑兵避开铁裹门,攻打鹁鸽峪。张凤、王邦直、成谐率部与敌军激战,连续将敌人击退,成谐担心敌军绕路断守军汲道,请求率部出击,张凤担心中伏,不准出击。料想不到,武生出身的成谐自恃 武艺超群,便跃马擅自出击。王邦直担心成谐遭遇不测,紧随其后,守关的明军士气大振,争先恐后弃关而出,杀向敌军。果然,敌人伏兵四起,蜂拥而至,将明军团团围住。张凤、王邦直见势危急,结方阵拒敌。敌人纵马冲锋,王邦直连发七箭,连毙七敌,紧接着,又一箭射杀了一名敌军头目。敌骑兵见状放声痛哭,号声震天,胆怯的敌骑调头欲退。有一敌骑头目愤怒道:“明军不过数百,我以数万退,有何脸对祖?”他率先纵马攻击,敌军士气复振,卷土重来。于是双方混在一起展开肉搏,杀声震天。激战中,参将张凤不幸阵亡,王邦直肩负起指挥重任。部下有人劝王邦直突围,王邦直说:“张凤已死,我有何脸归!誓以一腔血,报效国家。”战斗进行的非常残酷,敌骑兵采取车轮战术,昼夜攻击,明军伤亡过半,精疲力竭,弹尽粮绝。天亮之后,敌军将马匹连接在一起,驱马并进,人随其后。明军被重重围困,不能杀敌。王邦直丢弃大刀,手挥铁锏,四面博杀,杀毙敌骑数十人。一个敌人从马腹下匍匐偷袭,用手抱住王邦直双膝,王邦直身疲力竭,动不了身子,但不愿被俘,拔刀自刎。敌人恨他杀人太多,蜂拥而上,乱刀剁尸。有人仍不解恨,又将他剖腹塞入碎石。战后。敌兵举起王邦直的大刀,人人发出赞叹,并以此作为神刀,每顿饭前必先祭刀,军中呼日:大刀哪颜云!
鹁鸽峪失守的消息传来之后,总督翁万达亲自督军迎敌,誓与阳和共存亡。他先派遣精骑设伏白登村,又急檄总兵官周尚文分兵两路,一部迎敌截杀,另一部抄其后路。尹秉衡奉命率敢死队去争夺鹁鸽峪,与敌骑兵展开了肉搏,战斗中,他身中数伤,血流不止,但他全然不顾,一边厮杀,一边寻找王邦直遗体,找到之后,他裂衣裹尸,背着王邦直去见宣大总督,翁万达大悦,从此对尹秉衡刮目相看。
铁裹门、鹁鸽峪一战是明军与蒙古骑兵打的最为惨烈的一仗,王邦直英勇献身,翁万达惊领其功。遂报请皇帝追赠王邦直为指挥佥事,荫其一子世袭千户,并立祠于阳和,春秋致祭也。
大宣总督翁万达最后亲自指挥明军与俺答汗在镇门堡一带摆开战场,明军连战连捷,俺答汗惧之,二十五年六月向明朝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