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羚 濒危动物——武广牛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9 12:17:16
分享:
中南大羚,别称武广牛、亚洲麒麟,为偶蹄目牛科中南大羚属下的单型种。分布于东南亚的老挝和越南。头顶长有两只长达半米的尖角,状似羚羊,而侧脸看时好像只有一只角,因此又被称为"亚洲独角兽"。犄角上表面光滑,向后方倾斜,稍微弯曲。脸上有白色斑纹和特殊腺体,腺体能够散发出刺激气味,可用于做气味标记。中南大羚栖息于海拔200-1200m的常绿阔叶林中,生性温和,独居性,迁移时会组成2-3只的小队伍,喜欢吃无花果树和灌木的叶子,有季节性繁殖的现象。中南大羚于1992年在越南安南山脉首次发现,它的发现当时被认为是20世纪最惊人的动物物种发现之一。但是其种群数量十分稀少,面临灭绝,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中南大羚是1992年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它独特的外表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和对其进行研究的兴趣。也由于它的独特,与已知的动物差别太大,以至于专门为它划分了一个属。曾经做过将它划分到已知有蹄类动物的科属中的尝试,但是它的特征让它无法用已知的属来描述,如曾经基于形态学特征将它划分到牛亚科的三个分支中,也曾将它划分到羊亚科中。1999年Hassanin和Douzery的遗传学分析表明,中南大羚最接近于牛亚科,他们认为中南大羚应该划分到牛族中。当前的共识是将它划分到一个单独的属--中南大羚属中。第一个关于中南大羚的报告来自西欧,作者们提到在越南武光自然保护区发现了该物种,也正如此,中南大羚有了它的一个别名--武广牛。很多关于中南大羚的资料来自于它们骨骼的研究和当地民众的讲述。它的当地居民所称的名字"Saola"意为"纺车锭子",因为它头上长而直的犄角与锭子有些相似。而中南大羚的属名"Pseudoryx"源自于羚羊属下的剑羚,剑羚也有着长而直的犄角,而剑羚的希腊语为"Pseudes",意为"假的"。中南大羚的种名"nghetinhensis"则说明了它的主要分布范围--越南靠近老挝的艺安省和河静省,再加上拉丁语中意为"归属于"的"-ensis"的后缀便组成了中南大羚的种名。中南大羚的颜色一般为深茶色,其个体颜色从红棕色到近黑色不等。上半身部分的毛发短而细、有光泽,头部和颈部的毛发更短。可能是由于其所分布的一些区域的天气凉爽和潮湿的原因,中南大羚的体毛是特别柔软和纤薄的。腹部的毛棕色,比上半身更黯淡,覆盖着约3.5cm长的蓬松的毛。臀周和胯内是白色的。下半身黯淡的皮毛从颈部和肩部开始延伸,从侧面看起来像一块显眼的补丁。一条宽0.5cm的细长黑色条纹沿着脊柱从肩膀覆盖到尾部的顶端,最后淡出。一条白色的条纹横穿后臀,一并覆盖了附近的尾部区域。尾巴的颜色被条纹分成3部分:基部为棕色,中间为白色,末端的尾毛为黑色。腿部的颜色比主体更深,两个蹄子上部的白色斑点将蹄脚和深色的腿分隔开来。中南大羚是在沿着越南、老挝边界一线的安南山脉森林中发现的。最科学的观测记录是在越南红河的南部,虽然之前曾经在红河的北部发现过小种群。在老挝,中南大羚分布于博利坎赛省、甘蒙省、沙湾拿吉省、色贡省,也可能分布在川圹省南部。在越南,分布在艺安省、河静省、广平省、广治省、承天顺化省和广南省。中南大羚分布区域的面积总计约4000平方公里,历史上的分布范围可能达到15000平方公里。模式标本产地:越南武光自然保护区。1995年,估计约有几百只中南大羚生活在老挝和越南的边境,但是具体的种群数字并不清楚,因为它们处于偏僻又险峻之地。截至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工作组估计只残存有一两百只中南大羚,甚至可能只有几十只。现有的数据表明,中南大羚的种群数量正在显著地下降,在三代之内下降比例超过80%,超过了濒危的临界值标准。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