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居正,北宋初期名臣。他行为纯正,生活俭朴,做宰相时简易宽容,不喜欢苛刻地考察,士大夫因此称道他。他从参政到做宰相,共十八年,始终没有失掉皇上的恩遇。对“势”的关注,许多人是缺乏的;对“势”的认识和作用,多数人是模糊的;对“势”的掌握和运用,掌权者需要,普通人同样需要。这是《势胜学》给予世人的最大警示。“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可以说,“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才会望而却步。
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奥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透过这本《势胜学》,让有权者如何行权、无权者如何取势、富贵者如何守业、贫贱者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的,但以“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势胜学》一书给予强者是如虎添翼,给予弱者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是制胜的理念,更是如何制胜的行动指南。
原文: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信其言,莫如审其心。人无识,难明也。君子之势,滞而不坠。小人之势,强而必衰。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求于贤,人难谤也。修于身,人难惑也。
奉上不以势。驱众莫以慈。正心勿以恕。
亲不言疏,忍焉。疏不言亲,慎焉。
贵贱之别,势也。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势不慢士,士畏其诚。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下不敬上,上必失焉。上不疑下,下改逊焉。不为势,在势也。
无形无失,势之极也。无德无名,人之初也。
缺者,人难改也。智者,人难弃也。命者,人难背也。
借于强,谀不可厌。借于弱,予不可吝。人足自足焉。
君子怜弱,不减其德。小人倚强,不增其盛。时易情不可改,境换心不可恣矣。
天生势,势生杰。人成事,事成名。
奸不主势,讨其罪也。懦不成势,攻其弱也。恶不长势,避其锋也。
善者不怨势劣,尽心也。不善者无善行,惜力也。察人而明势焉。
不执一端,堪避其险也。不计仇怨,堪谋其事也。
势者,利也。人者,俗也。
世不公,人乃附。上多伪,下乃媚。义不张,情乃贱。
卑者侍尊,莫与其机。怨者行险,仁人远避。不附一人,其祸少焉。
君子自强,惟患不立也。小人自贱,惟患无依也。
无心则无得也。无谋则无成也。
困久生恨,其情乃根。厄多生智,其性乃和。无困无厄,后必困厄也。
贱者无助,必倚贵也。士者无逊,必随俗也。勇者无惧,必抑情也。
守礼莫求势,礼束人也。喜躁勿求功,躁乱心矣。
德有失而后势无存也。心有易而后行无善也。
善人善功,恶人恶绩。善念善存,恶念恶运。以恶敌善,亡焉。
人贱不可轻也。特贵不可重也。神远不可疏也。
势有终,早备也。人有难,不溃也。
译文:
不知道事物发展的趋势,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形式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一定会失败。考察一个人的智慧,不如考察他的发展趋势,相信一个人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人若没有见识,就不会保持明智。君子的发展趋势,虽有滞碍但不会沉沦,小人的发展趋势,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心里不生恶念,前途就会充满希望。不明朗的形势,不可以主观臆断,非常明显的形势,不可以违拗它。没有声势就谈不上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上通达事理。逼迫人不能依靠蛮力,取悦人一定要委婉表达。受命于天,他人就难以和自己相比了,向贤人求助,他人就难以毁谤了。加强自身的修养,就难以被他人迷惑了。侍奉上司不要凭借自己的势力,驱使众人不要一味仁慈。若使内心纯洁,就不要采取宽恕自己的态度。对亲人不可说疏远的话,要保持忍让,对不亲近的人不可说心里话,要特别谨慎小心。富贵与贫贱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权势和地位。使用权利的人尊贵,使用奸计的人卑贱。有了权势不能欺凌百姓,百姓敬畏的是公正廉洁,有了权势不能怠慢读书人,读书人敬畏的是正直无欺。有了权势不能背弃朋友,朋友敬畏的是情感如一。下属不敬重上司,上司一定是有过失的,上司不猜疑下属,下属一定要保持恭顺。不轻易使用权势,这才是真正的权势。没有外在的形势,没有失策疏漏,这是权势达到顶峰的标志。没有仁德之念,没有名望之求,这是人的原始心态。天生的缺陷,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改变,人生的智慧,任何人都难以舍弃,自然的天命,个人的力量难以违背。向强者借势,奉承他不可以厌烦,向弱者借势,给予不可以吝啬,使他人满足,自己才会如意。君子同情弱者,不会减损他的品德,小人依靠弱者,并不会增加他的威风,岁月变化,真情不可以改变,环境变了,心思意念却不可以放纵。上天造就时势,时势造就豪杰,人成就事业,事业成就人的名望。
奸诈的人不能主导形势,要讨伐他的罪过,怯懦成就不了大势,要攻击他的弱处,凶恶不会增长势力,要躲避他的锋芒。善良的人不会抱怨形势恶劣,他们只会费劲心思去努力,不善良的人不做善事,他们吝惜自己的力气。观察人的作为就知道他的结果如何了。不固守一种看法,才可以规避风险,不计较仇怨,才可以谋划大事。权势,能给人带来利益,人们多是世俗的。世道不公平,人们才会依附他人,上司多是虚伪的,下属才会献媚。正义得不到伸张,情谊才会遭人轻视。地位低的人侍奉地位高的人,不要参与机密大事,心怀怨恨的人做凶险的事,有德行的人应该远远避开。依附之人不要固定在一个人身上,这样祸患就可以减少了。君子自己努力向上,他们只担心不能自立,小人自己轻视自己,他们只担心没有依靠。没有思想就没有获得,没有谋略就不会成功。穷困久了就会产生恨意。如此感表才能振作,困厄多了就会催生智谋,如此性情才会平和,没有困厄的经历,后来是要补上的。地位低的人无人扶持,一定要依仗地位高的人,读书人不知谦逊,一定要顺应习俗,勇敢的人无所畏惧,一定要抑制过激的情绪。严守礼节不能求取权势,礼节使人受到束缚,爱好急躁不能求取功名,急躁使人心绪纷乱。先有道德的缺失,后有势力的消亡。先有思想的变化,后有不良的行为。用好人能建立功业,用不好的人能导致恶果,好的想法使人平安,坏的想法使人遭恶,用邪恶来对抗正义一定会灭亡。地位低的人不可以轻视,珍贵的物品不可以重视,远处的神灵不可以疏远。势力有终了的时候,要早做准备,人都是经历苦难的,精神不能崩溃。
《守弱学》《守弱学》—杜预,原文+翻译
守弱,道家哲学,谓之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能够守弱,必能变强,强者守弱,使强者恒强、弱者守弱、由弱转强。守弱是强弱转换的学问。
敬强篇 卷一保愚篇 卷二安贫篇 卷三抑尊篇 卷四守卑篇 卷五示缺篇 卷六忍辱篇 卷七恕人篇 第八卷弱胜篇 第九卷
杜预简介
杜预,何人也?晋灭吴之大将军也,他文才武略,丰功伟业,德行高尚,又能明哲保身,处事堪称一绝,可以说千古少见之奇才。他的军事才能,在灭吴一战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文学,法律,政治上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为 《左传》所注的解,至今少有人能及。同时他创作了不少名篇,流传后世。《守弱学》就是其中一作,道出了他明哲保身,在功成名就后仍能全身而退的保身之道, 也是他一生做人处事的真谛。审视他一生的为人经历,“ 守弱”可以说是他保身、立命及发迹的秘密利器。他一生演绎了由弱转强、强者恒强的过程。
敬强篇 卷一
世之强弱,天之常焉。
强者为尊,不敬则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
君子不惧死,而畏无礼。小人可欺天,而避实祸。
非敬,爱己矣。智不代力,贤者不显其智。弱须待时,明者毋掩其弱。奉强损之,以其自乱也。示弱愚之,以其自谬焉。
保愚篇 卷二
人不知者多矣。知之幸也,不知未咎。
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
智或难为,余则克之,得无人者皆愚乎?
上不忌愚,忌异志也。下不容诈,容有诚也。上明而下愚,危亦安。下聪而上昏,运必尽。
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
安贫篇 卷三
贫无所依,不争惟大,困有心贼,抑之无恙。
不恶窘者,知天也。惰以致贫,羞也。廉以不富,荣也。
蹇以无货,嗟也。贵生败儿,贱出公卿。达无直友,难存管鲍。勿失仁者终富,天酬焉。莫道苦者终盛,人敬矣。
抑尊篇 卷四
智尊者未必强,名实弗契也。霸者存其弱,胜败无常焉。弱不称尊,称必害。强勿逾礼,逾则寇。
不罪于下,祸寡也。目无贵贱,君子也。心系名利,小人也。君子尊而泽人,小人贵而害众。
至善无迹,然惠存也。至尊无威,然心慑耳。
守卑篇 卷五
智人卑莫僭,赢马勿驰。草木同衰,威存其荣。君不正臣谲,君之过也。上无私下谠,上之功也。
功过由人,尊卑守序,卑不弄权,轻焉。
宠不树敌,绝焉。陋不论道,暴焉。堪亲者非贵,远之不辱也。毋失者乃节,恃之者必成矣。
示缺篇 卷六
天非尽善,人无尽美。不理之璞,其真乃存。求人休言吾能。
悦上故彰己丑。治下不夺其功。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长。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
不测之人,高士也。内不避害,害止于内焉。外不就祸,祸拒于外哉。
忍辱篇 卷七
智至辱非辱,乃自害也。至忍非忍,乃自谅也。
君子不怨人,怨天也。小人不畏君子,畏罚也。
君子小人,辱之可鉴焉。强而无仁,天辱之。
弱而不振,人辱之。辱不灭人,灭于纵怒。
大辱加于智者,寡焉。大难止于忍者,息焉。
恕人篇 第八卷
天威贵德,非罚也。人望贵量,非显也。
恕人恕己,愈蹙愈为君子可恕,其心善焉。小人可恕,其情殆焉。
不恕者惟事也。
富而怜贫,莫损其富。贫而助人,堪脱其贫。
人不恕吾,非人过也。吾不恕人,乃吾罪矣。
弱胜篇 第九卷
名弱者,实大用也。致胜者,未必优也。
弱而人怜,怜则助。劣而人恕,恕则幸。
庸而人纳,纳则遇。以贱为耻,其人方奋。
以拙为憾,其人乃进。无依者自强,势所迫焉。
贤以义胜,义不容恶也。忠以诚归,诚不输奸也。
《韬晦术》《韬晦术》明·杨慎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患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
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
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
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
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无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褔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译文】
没有阴,阳就不会产生,没有柔,刚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两者相合,
可以收到互相生发,互相救助的功效;如果二者偏离,就都成为了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去壮盛,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
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该秉持诚信,坦坦荡荡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
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
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
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
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由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担,嫁祸给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事。
福不会无缘无故降临,这样的福通常都会有大祸,得福反而得祸,要拒绝祸就要辞去这种福,祸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去观察思考。
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殊难形辨。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巅。
【译文】
光明和阴晦都有固定的规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来比拟光明和阴晦,就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来。
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绝不停止’,为什么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说得虽然很好,却可惜不够全面。天有阴天晴天,
人世也有治世和乱世的区别,人事更有可做和不可做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动了。
“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有的,有时需要“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
“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力工具。
美酒和醉乡、山水风景,更是养晦的最好鼎炉。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我所想要的,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
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毒,
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的。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灾多难,在灾难临头时,不养晦怎能保存住自己。
愚蠢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乐于承受并心安理得,我也不是真心喜欢愚蠢,而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如果仅愚蠢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
既愚蠢,又疯疯癫癫,谁还能认为我贤明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顶端了。
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虽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
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围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俟,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已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
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译文】
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
“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因为心中的是正直的缘故。谋晦要能忍耐,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
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上不做的目的。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如“晦”的功效大。
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悬殊,此时便只能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立功业了。
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这样就有折损颠仆的危险了。
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强行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
不如引别人进入自己的“晦”的状态中,位置相同心意也会相同,就没有这些麻烦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拒绝就会有祸患发生,顺从又会损害自己,
而先损自己来满足他人,然后就可以把他人所有也都占为己有。身处大家都想要抢夺的位置,通过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来建功立业,这才是谋晦的大家。
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
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
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辨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
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虽贤人有所不免。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
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加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
诈亦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
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
运用诈术只要合理适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达到终点,小路众多却又使人茫然不知所从。只要细心观察思考,
小路才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
王莽因为诡诈而得到了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强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不免要使用。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
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讥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
在君王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中,尽心尽力的去侍奉也经常会有不欢快的事发生,使用一点诈谋反而会更加亲密牢固,这道理很微妙,
知道的人很少。诈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不精湛就会失败,自己反要收到伤害,心里不够忍耐也做不成,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把柄。
避晦卷六
易曰:“趋吉避凶。”
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
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矣。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惟敌所欲,此则不避之避也。
避不得法,重则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
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绥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译文】
易经上说:“人应该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开凶险。”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逃到别的地方避开它就会大吉大利,
不顾利害,迎头赶上就只有死亡了。兵法有三十六条计策,逃走和闪避才是最好的计策。躲避并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种,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
干扰、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对我的辨别能力,我也就没有后患了。观察揣摩敌手的情形和心理,从而建立自己的声势,站到敌手无法攻击的位置,
敌手就无法向我动手了。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的不忠,因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
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谨忠心不二而已。如果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就干脆放弃抵抗,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随便他怎样处置,
这也是避不开时的躲避方法。行使避晦的权谋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要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损伤身体,所以不能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
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出家,如果能彻底断绝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佛道两家倒也是另一番乐土。避晦的要诀在于坚定一心,
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势稍微缓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贪小利而妄动,要认定避得深入,避得遥远、坚定,一念这三条规律。
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
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羸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
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
廊庙枢机,自古为四站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译文】
心产生世上万物,万物的根源在于心。身逢乱世,时事艰危之时,心便也如阴天一样,进入“晦”的状态。每次改朝换代之后,
天下荒凉如同废墟,国家就像患有使人变得极为虚弱的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运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
至于天下大乱之时,自己只占据一角之地,吞并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倒还有余,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是坐着就可以取胜的策略。
士大夫都以是从仕做官还是隐居不出为最重要的事,仔细衡量轻重得失才能做出决定,从政很难,隐居却很容易,如果用隐居的心态来做官,
就可以化难为易了。朝廷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从古以来就是四面争夺交战的焦点,想到达这位置很难,在这位置上想站稳脚跟更难。
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古人说:“我并不担忧得不到富贵,却担心富贵来逼迫我。”人的本性没有讨厌富贵的,
畏惧的只是富贵来的不义。发起一桩有利的事不如除去一桩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无事。
做到使天下无事就接近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
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
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译文】
制作器械和筹划计谋,都是为了使用的。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计谋完善又有什么意义呢。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来的面目,
即便是知己者也很难认清他的心迹。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一疏忽就会失掉。要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迹象,
才能在时机到时动手,先发制人,这样才能显示出韬晦的功效。可叹的是事物的最初状态很难察觉,常因细小微弱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长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
机会却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遥远而不可寻觅。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清事物的萌芽状态,认清这种状态而等耐,
把握住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患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
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
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
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
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无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褔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译文】
没有阴,阳就不会产生,没有柔,刚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两者相合,
可以收到互相生发,互相救助的功效;如果二者偏离,就都成为了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去壮盛,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
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该秉持诚信,坦坦荡荡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
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
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
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
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由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担,嫁祸给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事。
福不会无缘无故降临,这样的福通常都会有大祸,得福反而得祸,要拒绝祸就要辞去这种福,祸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去观察思考。
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殊难形辨。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巅。
【译文】
光明和阴晦都有固定的规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来比拟光明和阴晦,就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来。
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绝不停止’,为什么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说得虽然很好,却可惜不够全面。天有阴天晴天,
人世也有治世和乱世的区别,人事更有可做和不可做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动了。
“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有的,有时需要“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
“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力工具。
美酒和醉乡、山水风景,更是养晦的最好鼎炉。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我所想要的,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
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毒,
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的。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灾多难,在灾难临头时,不养晦怎能保存住自己。
愚蠢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乐于承受并心安理得,我也不是真心喜欢愚蠢,而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如果仅愚蠢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
既愚蠢,又疯疯癫癫,谁还能认为我贤明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顶端了。
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虽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
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围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俟,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已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
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译文】
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
“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因为心中的是正直的缘故。谋晦要能忍耐,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
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上不做的目的。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如“晦”的功效大。
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悬殊,此时便只能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立功业了。
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这样就有折损颠仆的危险了。
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强行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
不如引别人进入自己的“晦”的状态中,位置相同心意也会相同,就没有这些麻烦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拒绝就会有祸患发生,顺从又会损害自己,
而先损自己来满足他人,然后就可以把他人所有也都占为己有。身处大家都想要抢夺的位置,通过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来建功立业,这才是谋晦的大家。
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
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
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辨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
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虽贤人有所不免。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
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加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
诈亦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
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
运用诈术只要合理适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达到终点,小路众多却又使人茫然不知所从。只要细心观察思考,
小路才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
王莽因为诡诈而得到了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强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不免要使用。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
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讥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
在君王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中,尽心尽力的去侍奉也经常会有不欢快的事发生,使用一点诈谋反而会更加亲密牢固,这道理很微妙,
知道的人很少。诈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不精湛就会失败,自己反要收到伤害,心里不够忍耐也做不成,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把柄。
避晦卷六
易曰:“趋吉避凶。”
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
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矣。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惟敌所欲,此则不避之避也。
避不得法,重则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
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绥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译文】
易经上说:“人应该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开凶险。”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逃到别的地方避开它就会大吉大利,
不顾利害,迎头赶上就只有死亡了。兵法有三十六条计策,逃走和闪避才是最好的计策。躲避并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种,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
干扰、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对我的辨别能力,我也就没有后患了。观察揣摩敌手的情形和心理,从而建立自己的声势,站到敌手无法攻击的位置,
敌手就无法向我动手了。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的不忠,因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
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谨忠心不二而已。如果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就干脆放弃抵抗,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随便他怎样处置,
这也是避不开时的躲避方法。行使避晦的权谋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要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损伤身体,所以不能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
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出家,如果能彻底断绝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佛道两家倒也是另一番乐土。避晦的要诀在于坚定一心,
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势稍微缓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贪小利而妄动,要认定避得深入,避得遥远、坚定,一念这三条规律。
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
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羸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
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
廊庙枢机,自古为四站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译文】
心产生世上万物,万物的根源在于心。身逢乱世,时事艰危之时,心便也如阴天一样,进入“晦”的状态。每次改朝换代之后,
天下荒凉如同废墟,国家就像患有使人变得极为虚弱的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运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
至于天下大乱之时,自己只占据一角之地,吞并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倒还有余,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是坐着就可以取胜的策略。
士大夫都以是从仕做官还是隐居不出为最重要的事,仔细衡量轻重得失才能做出决定,从政很难,隐居却很容易,如果用隐居的心态来做官,
就可以化难为易了。朝廷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从古以来就是四面争夺交战的焦点,想到达这位置很难,在这位置上想站稳脚跟更难。
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古人说:“我并不担忧得不到富贵,却担心富贵来逼迫我。”人的本性没有讨厌富贵的,
畏惧的只是富贵来的不义。发起一桩有利的事不如除去一桩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无事。
做到使天下无事就接近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
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
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译文】
制作器械和筹划计谋,都是为了使用的。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计谋完善又有什么意义呢。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来的面目,
即便是知己者也很难认清他的心迹。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一疏忽就会失掉。要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迹象,
才能在时机到时动手,先发制人,这样才能显示出韬晦的功效。可叹的是事物的最初状态很难察觉,常因细小微弱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长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
机会却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遥远而不可寻觅。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清事物的萌芽状态,认清这种状态而等耐,
把握住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解厄鉴》原文及译文《解厄鉴》
原文译: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词人。历居要职,官至宰相。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更通避祸解厄之学,因此生前身后,俱获显要殊荣。一生平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解厄脱困?北宋智者晏殊的《解厄学》是一部十分罕见的著作,它不仅立足于“解厄”,更关注致厄的根源。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版的“人性的弱点”。他提出的“驭情为先,而后可驭人生”的观点,至今仍有其精辟的现实意义。
藏锋 卷一
【原文】:厄者 ,人之本也。锋者,厄之厉也。厄欲减,才莫显。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下求荣,成其事而意满。不知戒惕,上下难容也。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生之惟艰,何足道哉?
【译文】: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现象。吐露锋芒,是困厄加剧的原因。想要减少困厄,才学就不要轻易显摆。当权者招揽贤士,一待功成他们就会改变心态。地位低下的人求取富贵,目的达到了就容易骄傲气盛。不懂得戒忌和警惕,上司和下属就难容。仁德的人不务虚名,仁德才是最宝贵的。明智的人不会贪恋权位,真正的明智是懂得放弃。勇敢的人不会逞强斗狠,真正的勇敢是知道内敛。人们的生活都充满了艰辛,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隐智 卷二
【原文】: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无敌,彰显无功。不为己谋,君子之智也。莫使己亏,小人之奸也。不怨智寡,忠义失焉。上惟忠,能次之。下为实,术次之。不明其心,厄之难止。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祸也。
【译文】:活用智谋是有利的,玩弄智谋是有害的。暗中使用智谋方有成效,公开卖弄智谋就毫无作用了。不为自己谋划,这是君子的智慧。不使自己吃眼前亏,这是小人的狡黠。不要抱怨缺少智慧,要担忧忠义的丢失。上司都希望下属忠诚,能力才华还是次要的。做下属要注重诚心,权术还在其次。不明白其心理,困厄就难以停止。蠢笨的人炫耀智谋,这是愚蒙的行为。智慧的人纵论计谋,只能给自己招祸。
戒欲 卷三
【原文】:欲大无根,心宽无恨。好之莫极,强之有咎。君子修身,避祸也。小人无忌,授首也。一念之失,死生之别也。治贪以严,莫以宽。惩淫以辱,莫以隐。伐恶以尽,莫以慈。制欲求于德,务求于诫。悟者畅达,迷者困矣。
【译文】:欲望强烈的人不能立根,心地宽广的人不会怨恨。喜欢什么不要过度,强求什么定要招灾。君子修身养性,是为了躲避祸根。小人无所顾忌,是自寻死路。一个念头的失误,就会造成生死之别。整治贪欲要严苛,不要宽容放纵。惩戒淫欲,要使其受辱,不要加以隐讳。祛除恶欲要斩草除根,不要滥施仁慈。制服欲望要求助于修德,务必诫勉牢记。颖悟的人顺畅通达,迷惑的人困厄多难。
省身 卷四
【原文】:自知者弗窘也,识世者无求也。人有异,命不同焉。物有别,哀相近焉。待己如人,大计不失。智不及事,非察莫中。人心多易,非思难度。俗不堪亲,非礼无存。忧身者无邪,正而久焉。忧心者无疚,宁而吉焉。
【译文】:自知的人不会身陷窘境,看透世事的人是不会奢求。人有等差,命运各异。物有区别,情态相近。对待自己像对待他人一样,大体不会失误。智谋往往赶不上事情变化,不深入观察就无法正确把握。人心容易发生改变,
不深入思考就难以揣测。对俗人不可以过于亲昵,不严守礼法就难以共处。常怀惕励的人没有邪念,遵循正
道,相安长久。担忧良心有失的人没有愧疚,心灵安宁,永处吉祥。
求实 卷五
【原文】:致远者实,近利者虚。众趋者慎,己悦者进。不拘于书,则不失于本。不求于全,则不损于实。人无贱者,惟自弃也。大智无诈,顺乎天也。小智无德,背乎情也。识察勿忧,忧弗学也。苦劳而少获,非实之过也。闲逸而多得,乃实之旨焉。
【译文】:目光长远的人务实,谋取近利的人虚浮。对众人追捧的事要慎重,对自己喜欢的事要敢为。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就不会偏离事物的实际。不追求完美无缺,就不会被蒙蔽事实。人没有注定是卑贱的,除非自暴自弃。大的智谋没有伪诈,因它顺应规律天理。小的智计不讲仁德,因它违背事理人情。不忧虑欠缺识见和洞察力,当忧思不用心学习进步。辛苦劳累却少有收获,这不是求实的过错。清闲安逸却多有所得,这才是求实的本意。
慎言 卷六
【原文】:言之祸,无论优劣也。语之弊,由人取舍也。君子不道虚言,实则逆耳。小人不表真心,伪则障目。见言见志,其行亦断也。贵者宜谦不宜傲。卑者宜恭不宜放。人无信,则言勿听。不知机而无泄,大安也。不避亲而密疏,大患也。
【译文】:言论可以肇祸,好话与坏话都可以导致恶果。言论能给人带来害处,全在人取舍。君子不说诳言,说实话又容易让人听起来感觉不舒服。小人不表露真心,伪装得常让人看不清真面目。听其言可知其心志,其行为也就可以判断了。富贵之人应该自谦,不要自傲。卑微的人应该恭顺,不要狂傲。一个人如果失去信任,那么他的话别人就会听不进。不知晓机密就不会泄露,这是切切的安全。不回避亲属谈论而使秘密泄露,将是大大的祸患。
节情 卷七
【原文】:知书而后忘情焉,抑性而后正身焉。纵亲见私,不容也。纵友见拙,不智也。纵怜见稚,不厚也。天怒成灾,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忧。不舍之情,羁身也。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
【译文】:知书达理后就不会为情感所左右,抑制天性后才能立身行正。庇佑亲情就会暴露私心,将招来不容。放纵友情就会显现愚拙,是不明不智。滥施同情就会显得幼稚,并非忠厚本意。上天愤怒就会施加灾难,人们愤怒就会制造伤害。君子戒忌慈悲,小人戒忌忧思。不肯割舍的情感,束缚着人的身心。受宠幸不能全仗容颜,从承受尊荣可看出人品。有情义不能倚仗谄媚,忠信可以维持和谐。
向善 卷八
【原文】: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言善未必善,观其行也。言恶未必恶,审其心也。名勿信,实勿怠。君子亦怨,不误其事。小人亦友,不辍其争。利可求,道可守。恶惑愚不惑智也。善贵诚不贵法也。
【译文】:吉祥有因,幸福有源。上天保佑忠善者,因其领悟了处善之道。语言善意者未必尽善,要观察他的行为。话语粗犷者未必凶恶,要审视他的内心。虚名头不要轻易求取,务实心不可丝毫松懈。君子也会有抱怨,但不会耽误正事。小人也会有朋友,但不会停止争夺。利益可以求取,道义必须坚守。恶念能迷惑愚人,不能迷惑智者。善良重在真诚,不在乎方法。
全文通译
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现象。显露锋芒,是困厄加剧的原因。想要减少困厄,才学就不要轻易显露。
当权者招揽贤士,一待功成他们便会改变心志。地位低下的人求取富贵,目的达到了就会骄傲气盛。不懂得戒忌和警惕,上司与下属就不能相互容纳了。
仁德的人不求有名,仁德才是最宝贵的。明智的人不会贪恋权位,真正的明智是懂得放弃。勇敢的人不会争强斗狠,真正的勇敢是知道内敛。人们的生活都充满了艰难,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运用智谋是有利的,玩弄智谋是有害的。暗中使用智谋有成效,公开卖弄智谋就毫无作用了。
不为自己谋划,这是君子的智慧。不使自己吃亏,这是小人的奸邪。不要抱怨缺少智慧,要担心道义的丧失。
上司强调忠诚,才能不是最主要的。下属注重实惠,权术是次要的。不明白人的心理,困厄就难以停止。
和愚笨的人谈论智谋,这是愚蠢的行为。和有智慧的人谈论智谋,这是招祸的行为。
欲望强烈的人不能把握住自己,心地宽广的人不会充满恨怨。喜欢什么不要过度,强求什么定有灾难。
君子修身养性,是为了躲避祸患。小人无所顾忌,是自寻死路。一个念头的失误,就会造成生与死的差别。
整治贪欲要严刑峻法,不要宽裕放纵。惩戒淫欲要使其受辱,不要加以隐瞒。讨伐恶欲要斩草除根,不要滥施仁慈。
制服欲望要求助于道德,不要依赖于教令。彻悟的人顺畅通达,迷惑的人困厄多难。
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不会身陷窘境的。看透世事的人是不会奢求的。
人有差异,其命运便会不一样。物有差别,其衰亡却是一样的。对待自己要像对待他人一样,就不会有致命的闪失。
一个人的智慧赶不上事情发展迅速,不深入观察就无法研判。人心容易发生改变,不深入思考就难以猜测。世俗不可以亲近,不严守礼法就不能生存。
担忧自身的人没有邪念,遵循正道才可以长久。担忧良心有失的人没有愧疚,心灵安宁才可谓吉祥。
能带来长远利益的是务实,只带来眼前好处的是虚名。对群众追捧的事要谨慎,对自己喜欢的事要敢为。
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就不会偏离事物的本意。不追求完美无缺,就不会有实际的损伤。人没有注定是卑贱的,除非自我放弃。
大的智慧没有奸诈,它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小的智计不讲仁德,它是违背人情的。见识少不要忧虑,忧虑的是不用心学习。
辛苦劳累却少有收获,这并不是求实的过错。清闲安逸却多有所得,这才是求实的宗旨。
言论能给人带来灾祸,好话和坏话都可导致恶果。言语能给人带来害处,言语的取舍全在人为。
君子不说假话,说实话就会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小人不表露真心,伪装就会使人看不清真相。听其言可知其心意,其行为也可以判断了。
富贵之人应该自谦、不要自傲。卑微的人应该恭顺,不要放荡。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那么他的话是不能听从的。
不知晓机密就无法泄露了,这是最安全的。不回避亲人就会使秘密疏漏,这是大的祸患。
有知识才能不为情感所左右。抑制天性才能不走歪路。
纵容亲情就会显露私心,这是人们不能容忍的。纵容友情就会显现笨拙,这不是聪明的做法。放纵同情就会显出幼稚,这不是忠厚的原意。
上天愤怒会造成灾难,人们愤怒会造成伤害。君子戒忌悲观,小人戒忌忧思。不肯割舍的情感束缚着人的身心。
宠幸不能倚仗女色,荣显是由其德行决定的。情义不能倚仗献媚,信誉是由其和谐决定的。
吉祥有它的原因,幸福有它的源头。上天保佑善良的人,他们的头脑是醒悟的。
说好话的人不一定是君子,要观察他的行为。说坏话的人不一定是小人,要审视他的内心。虚名不要轻易相信,务实不要丝毫松懈。
君子也会有抱怨,但不会耽误正事。小人也会有朋友,但不会停止争斗。利益可求取,遵义可以坚守。
邪恶能迷惑愚人,不能迷惑智者。善良重在真诚,不在于方法。
《朱子家训》明·朱用纯 著
《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 朱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字的《朱子家训》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 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 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是一本经典的谋略著作。由五代宰相长乐老写成。五代宰相冯道一生仕唐晋汉周四朝,相六帝,因自号"长乐老"。《荣枯鉴》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用曾国藩的话说:“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其实,从《荣枯鉴》中可以发现,小人不是“惹不起”就能“躲得起”的,小人并非不可战胜的,小人的秘迹是有迹可循的,可以破解的,只有了解他,才可战胜他;洞悉其奸,才能防范在先,这是一部《荣枯鉴》给我们的启发。
但小人已经困扰了我们几千年,何不让我们也集中一下智慧和精力研究一下小人,给小人也制造一些麻烦,正如余秋雨说的:“研究小人是为了看清小人,给他们定位,以免他们继续频频地骚扰我们的视线。争吵使他们加重,研究使他们失重,逐步让他们处于待位状态,边缘状态,赘余状态……”
圆通 卷一
l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l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
l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l道理的阻碍与通畅,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
l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l珍惜名誉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他的名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体;名誉和利益本身并没有坏处,追逐这些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获得后目的不同。
l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l君子不会自认为尊贵,小人不会自认为下贱,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l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l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l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l荣华富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君子;身败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
l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l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
闻达 卷二
l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l为官不是以善恶作为标准,升迁不用谈论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悦上层领导的人可能荣华富贵,处处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则困难重重。
l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l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
l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l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层百姓就会抛弃他。
l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l上层领导的怀疑是灾祸的根由,下层百姓的遗弃会毁坏名誉,荣华富贵的人都难免被称呼为小人,就是因为要巩固实际利益而舍去好的名誉。
l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l富裕与尊贵的产生是有普遍的规律,它的方法就是以实际需要为主;灾祸与福禄并非是命中注定的,它的关键是否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l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l以实际需要为主就不会受虚名所束缚,观察判断不以奸诈的行为作为耻辱的标准;既没有羁绊又没有耻辱,这是能够荣华富贵的内在含义。
l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l想追求名誉的人就不要去当官,好职位不可能有好名声;想升官的人就不要考虑名誉,道德高尚不可能会荣华富贵。
l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l君子谈论的是思想境界,小人攻击的是思想境界,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结果当然不一样。
解厄 卷三
l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l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则祸患会很强烈的。为国家操劳的人有可能失去身家性命,为自己操劳的人有可能安身立命。
l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l灾祸是每个人都不想要的,然而有些灾祸是自找的;灾祸是每个人都讨厌,然而每个人都难免碰上。
l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l君子不会去做坏事,但祸患却接连不断;小人不贤能,快快乐乐的生活却不会停止。
l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l让上层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不做小人就很难做到;但与下层百姓不结怨恨,不是君子就不用谈论。
l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l上层领导有麻烦时,不用辩护自己承担罪责的人才可以保全;下层百姓出了事故可能会追究责任时,抢先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可以免去责任。
l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l君子不爱拉帮结伙,遇到灾祸而愿意帮助的人非常少。小人善于结交朋友,获取利益时则不乏尽全力帮助的人。
l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l道和义缺失却没有什么惩罚,遇到灾祸时没有解决的方法就必然受困,君子却没有能力改变,而有的小人却可能被谅解。
交结 卷四
l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l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拒绝贤能的人,明白事理的人不会疏远坏人,善与恶两种人都要用。
l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l顺应自己的人作为朋友,反对自己的人当成敌人,朋友和敌人都是常常互相转化的。
l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l以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人尊贵,以轻贱的心态去估息邪恶的人下贱;尊贵的人不知自己应尊贵,贫贱的人不愿自己被轻视,贵和贱就可能互相转换了。
l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l尊贵的人不会轻视别人,潦倒的人学不会尊重别人,贵和贱的身份有可能一直延续下去。
l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
l有的人总希望别人愚蠢而自己聪明,展示在众人面前是很愚笨的,这样的人具有非同小可的谋略;有的人忌妒别人聪明而自己愚蠢,才智也没有能力深深隐藏,这样的人将祸患无穷。
l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l聪明的人不会接触愚蠢的人,与愚蠢的人接触不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跟别人结下怨恨,结仇的人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就怕你。
l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l道德高尚的人用仁义去交往,只是忧虑自己的仁义达不到尽善尽美。小人喜欢耍阴谋诡计去交往,只是担心阴谋诡计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君子没办法胜过小人,吃亏的原因就在于这个。
节仪 卷五
l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l对外表现出如君子般仁义道德而内心则是耍阴谋诡计的小人的想法,这是真正的小人;对外表现出如小人般有心计而内心却如君子般高风亮节的人,才配称为真君子。
l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l道德高尚的人不居功自傲、炫耀自己。重仁义的人忽视了因此可能面对的伤害。
l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l有的人仰慕君子,行为处事时却按小人的方式,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有的人口口声声说憎恶小人,实际行为处事时忘记了以仁义为准则,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且获利很少,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且获利丰厚,因此众人都想成为小人。
l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l社会地位越高则气节越低,有的人越贫贱则越顾不上道义。
l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l君子最不能忍受污辱他的意志,小人最不能忍受是损坏他的身体;君子在乱世中避开隐居,小人却因此在朝廷中弄权。
l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
l气节抵挡不住金钱,人贫困时难以成为君子;道义抵挡不住性命,形势危险时难以拒绝成为小人。
l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l不害怕别人的言论,只顾计算利益与伤害的多少。这并非是具备气节和道义的途径,然而却是能够生存的途径。
明鉴 卷六
l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l福运到来不能够察觉就不算是福气,灾祸来临前不预防就肯定成为祸害;福与祸能先预测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处理完。
l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
l施加极小的诚信则大阴谋可以得逞,多注意细节则大决策就能谋划决定。
l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l行事不可以做到绝境,言语不能完全说明白,即使对至亲好友也要戒备。
l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
l假装畏惧而实际要忍受着,对外表现恭敬而内心在忌恨着,既使是奸邪的人也会被迷惑。
l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l知道戒惧谨慎的人接近了福运,能够迷惑别人的人就能够远离祸患,随时应对事物的改变则能长久生存下去。
l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
l交往的人必须是对你有用的,这样可以使利益长久;上天的恩赐难以预测,只有属于自己的钱财可以依仗。
l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l用奸诈的手段去整治奸恶的人,恶人被消灭后自己就能安居乐业;惩治邪恶不能用太善良的方式,这样祸患就不会再滋生了。
l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l计策并非万全之策的就不要去施行,人并非有聪明才智的则不要去耍阴谋诡计,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应当要戒备呀。
谤 言 卷七
l人微不诤,才庸不荐
l职位低贱的人不要告诫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没有才能的人不要推荐他。
l攻其人忌,人难容也
l攻击他最被众人忌恨的缺点,众人就难以容忍他了。
l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l使他陷入窘迫的处境则众人自然会污陷他,这是毁谤人最简单的办法;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而别人不知道跟你有关系,这应当是毁谤人的奇招;找出他干过的不为人知的各种小事,这是毁谤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到处散播他的真假无法分辨的种种坏话,这是毁谤人直接成功的办法。
l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l遇到诽谤而不去辨解,事实真相慢慢自己就清楚了,别人的厌恶或许能稍微减少一些;如果遇到诽谤强行争辩,这件事只能是越描越黑,结果是别人的怨恨和厌恶越来越多。
l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
l失去了上层领导信任的人,下层百姓就可能抵毁他;失去下层百姓信任的人,上层领导必定会怀疑他。
l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l假借领导的意见打压别人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假借众人对事物的议论来获取信任,这样做事谁都会被你蒙蔽。
示 伪 卷八
l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l没有虚假则也没有真实。真实的并不怕虚假的,虚假的不能代表真实的,害怕的是真真假假掺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清楚。
l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
l伪造得不足以以假乱真就会给自己惹祸;真诚得无所顾忌也会让别人讨厌。
l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l顺应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即使是假装的也不会有什么过错;悖逆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尽管真诚也会得罪。
l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l提要求时最忌讳直截了当,含蓄的提出比较容易达到目的;拒绝别人最忌讳明白得说,委婉的拒绝不会有失误。
l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
l忠于自己的领导是有仁义的,君子如果仁义就不会放弃自己以前的领导;在行动中对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尊敬,小人行动中不可能心怀感恩。
l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l君子尽管陷入困境也不会以迷惑别人,小人显达之后就会背弃曾帮助过他的人,这是做人虚伪的原因,跟在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
l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l虚礼俗套,不去遵循的人并非是虚伪。明知道坏事情,还信守诺言的人并非有诚信。事物不同而处理情况也应改变。
降 心 卷九
l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l以智力整治众人,智力用尽的时候而众人就会背弃你;收伏人必须慑服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的志向不会改变。
l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
l被上层宠信的人不会感觉比别人明智和尊贵;被上层埋怨的人停止暗中结党营私。
l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
l不显现出的权谋手段则容易成功,谋略暗中使用则可出奇制胜。
l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l君子受制于珍爱亲情,以亲情作为要挟自然会曲从的;小人害怕于比他们更厉害的,以奸诈的方法不断施加自然能制服的。
l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l道理不用直接讲清,劝谏并非要善于争辨,没有忌恨波及就达到目的了;为人处事的态度并非宣传才会显示出,处事的行动并非公布才会表现出,只要能顺应形势的变化就能达到目的。
l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l仁爱能够拖累君子,道义却不能使小人有所收敛,仁和义都切勿滥施;施恩别忘了不在乎名利的人,惩罚更要施加奸邪可恶的小人,恩和威切勿只对一方施加。
揣 知 卷十
l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l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了解别人,善于思索的人能够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了解了别人才能无所畏惧,理解别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才有能力进行提防。
l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
l真正有智慧不要展示给别人,展示出来的人会给自己带来祸患;隐密的去试测,人们的忌恨会慢慢消除。
l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l君子在小事上可能装糊涂,但大事上绝对不糊涂的;小人一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未来的发展。
l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
l设置疑难而进行试探他们的反应,真诚和虚伪就可以鉴别了;依附有前途的人并与之结缘,烦恼和祸患就可以避开了。
l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l总结各方面的信息用以观察事态的发展,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情;时时如同身处险境和困难中用以断绝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处世悬镜》「南北朝」[南北朝] 傅 昭 字茂远,。
仅6岁时,父亲因受牵连被杀,使其深受震动,对他养成内敛谦谨的性格和预知祸福的洞察力,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一生潜心研究为人处世之法,使其身处纷繁乱世而保有地位与名声。他乱世善终的传奇经历与留下的处世“九字箴言’,常使后来者由衷叹服。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保身箴言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是行之有效的珍贵遗产。看着这部书,犹如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授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由此可见,《处世悬镜》并非无用之闲书。方先生还说,他曾仔细研究过《处世悬镜》,觉得这实在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修身、做人处世方面的奇书。老先生说,其作者傅昭,生于我国封建割据、南北分裂的南北朝动荡时期,其父曾在朝为官,但因一大案而受株连被杀,此时傅昭年方六岁,此事对傅昭影响巨大。长大后,傅昭潜心研究为人处世的方法,使之虽身处繁乱之世,却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很响的名声,并在晚年把其人生阅历及处世经验提炼为“九字箴言”,即“识”、“行”、“止”、“藏”、“忍”、“信”、“曲”、“厚”、“舍”。这“九字箴言”,可谓每一字均意蕴深远,博大精深。世人如能做到其中十之六七,可保心想事成、富贵荣华。如能修炼成其中十之二三,可保逢凶化吉、平安康泰。他还说,在中国古代,关于做人处世方面的论著,可谓是林林总总,最早见于诸子百家,到了明清时期,此类书的专著才相继出现,其中《菜根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最具代表性。但欲寻求此类著述的源流,傅昭的《处世悬镜》当为开先河之作。
在方老先生的极力荐举之下,我便把《处世悬镜》借回家中展卷细读。谁知,这一读,便再也放不下手。这部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慈祥而又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讲授着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其声音之悦耳,有如小桥流水;其人生体验之独到,令人心悦诚服、茅塞顿开。掩卷沉思,觉得这部书对世人仍有巨大的警醒作用。如今是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合作密切,竞争激烈,处世学这门实用而高深的学问,谁掌握得好,谁就能占得先机,获得更多更便捷的发展机遇。《处世悬镜》正是这样一部开启人们的心智的读物。我把读书的心得马上用电话告诉了方老先生,并征求他的意见,可否寻求出版机会,使这部未流行于世的书早日与世人见面,方老先生当即应允。
处世悬镜识之卷一
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贱,自强者成。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胆有识,大业可成。
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
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一贵一贱,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处世悬镜行之卷二
欲成事必先自信,欲胜人必先胜己。
君子受言以明智,骄横孤行祸必自生。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时者,机遇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非知之实难;惟行之,艰也。
令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则服众。
蓄不久则著不盛,积不深则发不茂。
学贵有恒,勤能补拙。
宁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
当断不断,必有祸乱;当断则断,不留祸患。
精于理者,其言易而名,粗于事者,其言浮而狂。故,言浮者亲行之,其形可见矣。
五岳之外,尚有山尊;至上之人,亦有圣人。
处世悬镜止之卷三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逆道者,患之将至。
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疏薄之嫌。
不贪权,敞户无险;不贪杯,心静身安。
直木先伐,全壁受疑;知止能退,平静其心。
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廉莫善于止贪。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潭之鱼,亡于芳饵。
外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去骄戒奢,惟恭惟俭。
钱字拆开,乃两戈争金,世人应晓其险也。
廉于小者易,廉于大者难;廉于始者易,廉于终者难。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迷途知返,得道未远。
处世悬镜藏之卷四
有大而能谦者豫;有才而恃显者辱。
山以高移,谷以卑安,恭则物服,骄则必挫。
蝼蚁之穴,能毁千里之堤;三寸之舌,可害身家性命。
德行昭著而守以恭者荣,功高不骄而严以正者安。
聪明过露者德薄,才华太盛者福浅。
自高者处危,自大者势孤,自满者必溢。
人情警于抑而放于顺,肆于誉而敕于毁。君子宁抑而济,毋顺而溺;宁毁而周,毋誉而缺。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不显。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位不宜显,过显则危。
柔之戒,弱也;刚之戒,强也。
处世悬镜忍之卷五
和者无仇,恕者无怨,忍者无辱,仁者无敌。
忍一言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独立无辅也;百里之林,鸟兽群聚者,众木威济也。故,贤者聚众而成事,恕众而收心。
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亏己,勿使我亏人。此君子之为也。
与人当宽,自处当严。
不制怒,无以纳谏;不从善,无以改过。
不期而遇,时也;无利而助,诚也。助而无怨,是为君子之德。
容人者容,治人者治。
狭路行人,让一步为高;酒至酣处,留三分最妙。
处世悬镜信之卷六
宽则得众,恭者宜人,信则信人,敏者功成。
厚德可载物,拙诚可信人。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诡谲,此乱道之根也。
践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践言而人信之者。
巧伪似虹霓,易聚易散;拙诚似厚土,地久天长。
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修学不以诚,则学浅;务事不以诚,则事败。
友者,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富不忘旧,历夷险而益固。
坚石碎身,共性不易,君子素诚,其色不改。
夫信天地之诚,四时生焉,春华秋实;夫信人之诚,同尔趋之,霸业兴焉。
君子不失信于人,不失色于人。
君子行法,公而忘私;小人行贪,囊私弃公。
处世悬镜曲之卷七
水曲流长,路曲通天,人曲顺达。
豪夺不如智取,己争不如借力。
山势崇峻,则草木不茂;水势湍急,则鱼鳖不生。观山水可以观人矣。
属己者和众,宽人者得人。
自重者生威,自畏者免祸。
用心而志大,智圆而行方,才显而练达,成事之基。
渊深鱼聚,林茂鸟栖。
处大事贵乎明尔能断,处难事贵乎通而能变。
择路宜直,助人宜曲;谋事宜秘,处人宜宽。
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
山,水绕之;林,鸟栖之,曲径可通幽也。
处君子宜淡,处小人当隙,处贼徒当方圆并用。
处世悬镜厚之卷八
兵不厌诈,击敌无情。
在上者,患下之骄;在下者,患上之疑,故,下骄,上必削之;上疑,下必惧之。
人心叵测,私欲惑尔,去私则仁生。
縻情羁足,疑事无功。
毒来毒往,毒可见矣。
蜂虿之毒,可伤肌肤;人心之黑,可弥日月。
无欲则生仁,欲盛则怀毒。
君子怀德养人,小人趋利害人。怀德者德彰,趋利奢利显。
行事审己,旨在利弊。
有奇思方有奇行,有奇举必有奇事。成大事者,鲜有循规蹈矩之行。
处世悬镜舍之卷九伐欲以炼情,绝俗以达志。
大勇无惧,命之不惜,何足惧哉?
穷思变,思变则通;贵处尊,处尊则怠。
逐利而行多怨,割爱适众身安。
将欲扬之,必先抑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君子不为轩冕失节,不为穷约趋俗。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富贵生淫逸,沉溺致愚疾。
溺财伤身,散财聚人。
退以求进,舍以求得。
完整《度心术》全文及解释
《度心术》帮你在为人处世、交际办事中抓住对方心理,通过各种手段瓦解和征服对方。如果您希望在社交的各种场合如鱼得水;希望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希望能在商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妨试试度心术。
“得人心者得天下”;“上智者御心,下智者御力”。古往今来,这已经被普遍认同。大至治理一个国家,小到管理一个地方,甚或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皆同此理。
得心,须先御心;御心,须先度心。于是,“度心术”应运而生。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度心术”已经作为一种人生技能、社会生存斗争的利器,被斗智角力场中的人们所推崇。纵观古今,凡成大事者,大都享有“御人大师”的美誉。他们谙熟人心,利用人心,擅于说服人、引导人、控制人、驾御人,让人心甘情愿地效力于其鞍前马后,颇具“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格魅力和个人感召力。
《度心术》,作者:唐代李义府。他从度心、御心、擒心、纵心、夺心,诛心等十个方面,将看似繁复深奥的“度心之术”,变得简单明了,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李义府,唐文学家。原籍赢州饶阳,后迁剑南永泰。虽仅出身于一个小官僚之家,却凭“方寸之间的智慧”——“度心术”玩转人事与世事,曾在唐高宗李治时两度为相。据传他为人阴险狠毒,人们说他“心狠貌恭”、“笑里藏刀”,又以其柔而害物,称他为“人猫”、“李猫”。后获罪流放巂州,朝野莫不称庆。最终客死他乡。
著有《宦游记》二十卷,今亡。《新唐书o艺文志》著录其文集四十卷,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多为歌功颂德之作,其中《堂堂词》曾传诵一时,然亦南朝宫体余韵而已。《全唐文》录其《承华箴》等文三篇。传在《旧唐书》卷八十二、《新唐书》卷二二三。 “人往高处走”,先天的条件无法选择,后天的努力或可改变命运。李义府的品格虽为人们所不屑,但他的《度心术》作为一种智慧和谋略,了解和掌握它,对于有志成才和向上发展的人们,无疑还是必要的。
完整《度心术》全文解释,「上智者御心」—中国古代谋略宝典!
《度心术》原文及译文:
度心第一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 仁者,鲜也,御之弗厚焉。 志大不朝,欲寡眷野。 才高不羁,德薄善诈。 民之所畏,吏无惧矣。
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 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 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 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之人也。 知人知欲,智者善使败德之人焉。
【译文】:
朝廷官员都是有一定才能的,管理他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品德高尚的人是很少有的,治理官吏不能宽厚。
志向大的人不会入朝为官,欲望少的会留恋民间。才能突出的人不受拘束,品德低下的人善于欺诈。
百姓不敢做的事,官吏不会害怕。狡诈的官吏倚仗他的智慧,他的勇气一定是缺乏的,强迫他可以将他制住。
凶狠的官吏往往智力不足,他的行为多有疏忽之处,挟制他可以令他屈服。 正值的官吏会孤傲,他的身心会被名声所累,赞誉他就可以役使他。 管理官吏要研究他们的内心,明智的君主不会抛弃曾背叛自己的人。
识别人要了解他的欲望,有智慧的人善于驾驶德行有亏的人。
御心第二
民所求者,生也;君所畏者,乱也。 无生则乱,仁厚则安。 民心所向,善用者王也。 人忌吏贪,示廉者智也。 众怨不积,惩恶勿纵。
不礼于士,国之害也,治国固厚士焉。 士子娇纵,非民之福,有国者患之。 士不怨上,民心堪定矣。
严刑峻法,秦之亡也,三代盛典,德之化也。 权重勿恃,名高勿寄,树威以信也。
【译文】:
百姓所追求的,是生存,君主所畏惧的是叛乱。百姓无法生产就会产生叛乱,君主仁爱宽厚就可使天下安定。
百姓都向往的事,善于利用这一点的热播就可以成就霸王之业。人们记恨官吏的贪婪,显示自己廉洁的人才算聪明。
民众的怨恨不能让他积累,惩治恶人不要姑息放纵。对读书人不尊敬,是国家的灾害,治理国家一定要优待读书人。
读书人的骄傲和放荡,对百姓没有好处,治理国家的人对这些人要警惕。读书人不怨恨朝廷,百姓的心意就可以稳定。
施行严酷的刑法,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夏禹、商汤、周文实现长治久安,就是施行了仁政。
权力大不可以倚仗,名望高不可以托付,树立权威要讲究信用。
擒心第三
德不悦上,上赏其才也。 才不服下,下敬其恕也。 才高不堪贱用,贱则失之。 能微莫付权贵,贵则毁己。 才大无忠者,用之祸烈也。 人不乏其能,贤者不拒小智。 智或存其失,明者或弃大谋。 不患无才,患无用焉。 技显莫敌禄厚,堕志也。 情坚无及义重,败心矣。
【译文】:
品德好不能让君主高兴,君主尊重的是人的才能。才能大不能让属下诚服,属下敬畏的是君主的宽恕。
才能高的人不能让他担任低的职务,轻视他们就会失去他们。本领低微的人不能让他们掌握显要的权力,重用他们就会毁灭自己。
有大才但没忠心的人,重用他们会招致很大的祸患。人们都有一定的才能,德行好的人不会疏远本领低的人。
智计有时会存失误,明智的人有时会不用大的谋划。不担心没有人才,担忧是不会使用他们。
才技突出不能抵挡俸禄的丰厚,金钱销蚀人的志向。感情深厚比不上义节的重要,义节改变人的是想。
欺心第四
愚人难教,欺而有功也。 智者亦俗,敬而增益也。 自知者明,人莫说之。
身危者骇,人勿责之。 无信者疑,人休蔽之。 诡不惑圣,其心静焉。 正不屈敌,其意谲焉。 诚不悦人,其神媚焉。 自欺少忧,醒而愁剧也。 人欺不怒,忿而再失矣。
【译文】:
愚蠢的人不可以教他,欺骗他却有成效。有智慧的人也会庸俗,尊敬他可以收益。
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不要去有说他。身处危险的人恐怖,人们不要去指责他。没信义的人多疑,人们不必蒙骗他。
欺诈之术不能蒙骗圣人,圣人内心安祥。正义不能让敌人自动屈服,因为敌人本性奸诈。诚实不能讨人欢心,人们在骨子里都喜欢谄媚。
自我欺骗能减少忧虑,清醒却使愁苦加剧。被人欺骗不要发怒,愤怒只会让人失去更多。
纵心第五
国盛势衰,纵其强损焉。 人贵势弱,骄其志折焉。 功高者抑其权,不抑其位。 名显者重其德,不重其名。 败寇者纵之远,不纵之近。 君子勿拘,其心无拘也。 小人纵欲,其心惟欲也。
利己纵之,利人束之,莫以情易耳。
心可纵,言勿滥也。 行可偏,名固正也。
【译文】:
强国的势头是走向衰落,放纵他的强大会损伤他。 贵人的势头是转向弱小,促使他志趣骄横能折损他。 对功劳大的要限制他们的实权,而不降低他们的地位。 对名声显赫的人要看重他们的品德,而不看重他们的名望。 失败的敌人可以放纵他们逃向远处,不可以放纵他们留在身边。 君子不要束缚他们,他们的心志是不受束缚的。 小人不节制欲望,他们的心思全在满足欲望上。
有利于自己的就放纵他,有利于他人的就约束他,不要因为情感的好恶而改变。
想法可以很多,但语言不能随便。 行为可以有偏失,但名义一定要守正。
构心第六
富贵乃争,人相构也。 生死乃命,心相忌也。 构人以短,莫毁其长。 伤人于窘,勿击其强。 敌之不觉,吾必隐真矣。 贬之非贬,君子之谋也。 誉之非誉,小人之术也。 主臣相疑,其后谤成焉。 人害者众,弃利者免患也。 无妒者稀,容人者释忿哉。
【译文】:
富贵是争取来的,所以人们互相构陷。 生死是天命造成的,所以人们心里互相记恨。 用他人的短处来构陷他,不要诋毁他的长处。 在他人窘迫的时候中伤他,他人强势时不要攻击。 若敌人无所察觉,自己就一定要隐藏真实。 贬损的目的不是贬损,这是君子的谋略。 赞誉的目的不是赞誉,这是小人的手段。
君主和臣子互相猜疑,这之后诽谤的事才能有成。 被人构害的人很多,能舍弃利益的人可免除祸患。 没有妒忌心的人很少,能宽恕他人的人可消融愤恨。
逆心第七
利厚生逆,善者亦为也。 势大起异,慎者亦趋焉。 主暴而臣诤,逆之为忠。 主昏而臣媚,顺之为逆。 忠奸莫以言辩,善恶无以智分。 谋逆先谋信也,信成则逆就。 制逆先制心也,心服则逆止。 主明奸匿,上莫怠焉。 成不足喜,尊者人的也。 败不足虞,庸者人恕耳。
【译文】:
利益丰厚让人发生背叛,善良的人也会这样做。 势力大的人容易产生异心,谨慎的人也有这种趋向。
君主残暴臣子诤谏,臣子违背君主是忠心。 君主昏庸臣子谄媚,臣子顺从君主是背逆。
忠臣奸臣不能用他们的语言来分辨,善人恶人不能用他们的智慧来区分。 谋划反叛的事首先要谋取对手的信任,有了信任的事情才能成功。 制止背叛首先要制服人的心灵,心灵畏服背叛才会停止。 君主英明奸臣才会隐藏,君主不能松懈。
成功不值得欢喜,地位高的人是人们攻击的对象。 失败不值得忧虑,平庸的人是人们宽恕的目标。
夺心第八
众心异,王者一。 慑其魄,神鬼服。
君子难不丧志,释其难改之。 小人贵则气盛,举其污泄之。 穷堪固守,凶危不待也。 察伪言真,恶不敢为。 神褫之伤,愈明愈痛。 苛法无功,情柔堪毕焉。 治人者必人治也,治非善哉。 屈人者亦人屈也,屈弗耻矣。
【译文】:
众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君王要把它们统一起来。 让人的精神恐惧,任何人都会屈服。
君子受难不会丧失志向,帮助他解除苦难却能改变他。 小人得志就气焰嚣张,检举他的罪行就会使他泄气。
贫穷的人可以让人坚守节操,而凶险和危难之时就不容等待了。
察觉出伪装说出真意,恶人也不敢作恶了。 心神被剥夺的创伤,越聪明的人就会感到痛苦。 严苛的刑法不能达到目的,情感安抚可以完成此事。 惩处他人的人一定会为他人所惩处,惩处并不是好的方法。 屈服于他人的人也会让他人屈服,屈服并不是耻辱的事。
警心第九
知世而后存焉。 识人而后幸焉。 天警人者,示以灾也。 神警人者,示以祸也。 人警人者,示以怨也. 畏惩勿诫,语不足矣。 有悔莫罚,责于心乎。 势强自威,人弱自惭耳。 变不可测,小戒大安也。 意可曲之,言虚实利也。
【译文】:
了解社会后才能生存。
能鉴别他人的优劣之后才有幸运。 苍天对人的警告,表现为天灾。 神灵对人的警告,表现为人祸。 人们对他人的警告,表现为怨恨。
害怕惩处的人不要告诉他,语言不能让他改过。 有了悔改的人不要体罚他,责罚在心是痛苦的。 势力强大自然有威严,弱者会自感羞愧。
变乱是难以测度的,小事上谨慎才能确保平安。 意图可以曲解,说假话为了获取实际的利益。 诛心第十
诛人者死,诛心者生。 征国易,征心难焉。 不知其恩,无以讨之。 不知其情,无以降之。 其欲弗逞,其人殆矣。 敌强不可言强,避其强也。 敌弱不可言弱,攻其弱也。 不吝虚位,人自拘也。 行伪于谶,谋大有名焉。 指忠为奸,害人无忌哉。 【译文】:
杀死人的人有死罪,杀死人心的人却能活命。 征服国家容易,征服人心困难。
不知晓他人的内心想法,就没办法治理他。 不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况,就不能及时降服他。 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这个人就危险了。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可以说强硬的话,要回避他强劲的势头。 在弱小的敌人面前不可以说软弱的话,要攻击他虚弱的地方。 不吝惜虚假的名位,人们自然就会被束缚住了。 在谶语中作假,谋求大事就有了正当的名义。 指责忠臣是奸臣,伤害他人就没有忌讳了。
千古绝学:《止学》全文及译文
一部失传已久的绝学--《止学》,曾国藩李嘉诚都赞叹不已!《止学》,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等,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文化思想来说可谓功绩卓绝,此著作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大智知止,小智惟谋。过犹不及,知止不败。
清人曾国藩少时就深爱《止学》一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都有“止”的烙印。而今人李嘉诚更是按《止学》的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终使其成为一代商界至尊。他们均是“知止”的典范和“止学”的受益者,这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欲成大事尤其如此。
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自古有一种杯子叫“公道杯”,酒装七成则容纳,过7成则神奇般的遗漏殆尽,告诫人们办事不要贪心,适可而止,“谦受益,满招损”,《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办事、敛财要有“度”。
智卷一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
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
1、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3、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4、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
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3、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
1、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3、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4、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
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4、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七
1、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2、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3、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4、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释怨卷八
1、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2、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3、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4、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心卷九
1、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2、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3、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4、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修身卷十
1、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2、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3、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4、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止学》分解及参考译文:
智卷一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译文】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势力埋伏着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势莫及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啊。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文】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有势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们怨恨他就会离弃他。势力达到顶点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猜疑,地位尊贵而不谦恭的人使人嫉恨。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译文】势力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遭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势力一定会消失的,人终会死亡的,不骄纵的人才能惠及子孙。
利卷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译文】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但他的名望却有增高。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选择它们应该慎重。天道贵在有其规律,人贵在明智有节,行动要遵守戒规。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译文】许多人都能看见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许多人都视为有害的东西,有的却是有利益的。君子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小人贪恋利益而远离信用,利益可以驱使小人而不能驱使君子。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译文】利益没有穷尽的地方,生命却有终了的时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独自占据,运气有好有坏,心存畏惧就能警醒了。
辩卷四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译文】事物朴实无华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华美才招致损伤。拙于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译文】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势力弱于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力量不如别人的人,不要说勉强的话。
王者不辨,辨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译文】称王的人不和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他的威严。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会使行动犹豫。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译文】忠臣不会表白他的功劳,偷取他人功劳的人一定是奸臣。君子可以替人隐瞒缺点,诽谤贤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
誉卷五
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译文】喜好名誉的人多数会遭受侮辱。赞誉太多君主就会惊恐,名声太高就会招来众人嫉恨。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译文】名誉有虚假的,谄媚的人用它来欺骗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会自我赞扬。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
赏誉勿轻,轻者誉贱,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译文】赏给他人名誉不要随便,太随便了名誉就不贵重了,不贵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荣誉要懂得辞让,辞让就能显现美德,显现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属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译文】人没有名誉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来的名誉却能让人毁灭。求取名誉而得不到,这也许就是福气了。
情卷六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译文】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神色保持不变,就无人能猜测出他的心思。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译文】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就不会成就事业。上司和下属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地位自然会保全。君主和臣子过于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来祸殃。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攀附交情。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译文】情感有疏远的时候,最亲近的人不会超过自己,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他人痴迷。情感难以追寻,过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会懊悔不已。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译文】注重情感的人艰辛多,缺乏情义的人磨难少。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蹇卷七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译文】人处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译文】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逆它一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躁进产生无穷祸患,困境容易生出邪恶的念头,不停止就不能阻止此中害处的蔓延了。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译文】看视自己并不重要的人为人所重视,看视别人十分轻视的人被人轻贱。祸患从思想引发,如果把困境视为乐事,那么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译文】穷困不可以说富贵的事,贫贱不要去攀附富贵的人。忍受屈辱是最重要的,不发怨怒是最宝贵的。困境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放纵胡为。
释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译文】君子不计较以往的恩怨,计较以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让我毁灭。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译文】没有适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谴责了。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译文】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它的补充。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心卷九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译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译文】不向他人求助,尊严就不能受到伤害。没有特殊爱好的毛病,自身就不会迷失。自我放弃的人人们无法拯救他。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译文】苦与乐没有一定的形态,它的形成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荣与辱存有差异,贤明的人却同等对待它们。事情没有成功,志向不能达到,思想上没有抱怨就不会增加人的忧虑和祸患了。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译文】仁德的人喜好礼仪,是不愿欺骗他的思想。有智慧的人显现愚钝,是不想暴露他的思想。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译文】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不培养品行,人的才能就会用于偏邪,他的下场便不是善终了。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庇,大节堪毁。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译文】采纳他人的建议就没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会前功尽弃。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处。
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险其德焉。
【译文】真诚不能靠虚假得来,所以君子不使用诡诈之术。祸患由于自身而产生,小人很难战胜自己。对诽谤的话不惧怕,对势大的人不放纵,以此可以验证一个人的品德了。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译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别人。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
《止学》,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他的门下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大唐开国元勋,可以说他对开创唐代文化思想功绩卓绝。
《止学》就是教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的学问。从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出发,水满则溢、月圆则缺,所以要“适可而止”。“有余”就不好,“不足”就补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全文分十卷,每卷论述一个主题,分别为智、用势、利、辩、誉、情、蹇、释怨、心、修身。但每个主题的统率都是“止”。作者的用意,就是要教化读者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停”下来。正所谓“水满则溢、月圆则缺”,为人处事,当止则止。
第一篇
现精选其10句经典名言,与君共阅之。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不需要担心自己智谋少,而要担心自己的品德是否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才华超群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无需显露。高处不胜寒,有智慧的人不贪恋自己的权利。凡事知道适可而止,不可聪明反被聪明误。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谋划别人的人会因智谋而成功,也会在智谋上失败。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5、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势力埋伏著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6、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
7、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有势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们怨恨他就会离弃他。
8、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大势所去,名声狼藉,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权势消逝,人终有一死,不骄纵的人才能惠及子孙。
9、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
10、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但他的名望却有增高。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选择它们应该慎重。
第二篇
继前与大家分享《止学》这篇千古绝学,真可谓好评如潮。全篇精华在“止”一字,对于扭转乾坤的人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我们平凡人而言,它决定了事情的成与败,“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千古奇书《止学》,只读一遍,受益终生自古以来,清人曾国藩少时就深爱《止学》一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都有“止”的烙印。而今人李嘉诚更是按《止学》的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终使其成为一代商界至尊。他们均是“知止”的范和“止学”的受益者,这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欲成大事尤其如此。今天精选摘录《止学》第二篇,与大家分享。
1、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所有人都能看见的利益,那便不是利益了。所有人都认为有害的东西,往往并无害处。君子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小人贪恋利益而远离信用,利益可以驱使小人而不能驱使君子。
2、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利益没有结束的时候,生命却有终了的时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独自占据,运气有好有坏,心存畏惧就能警醒了。
3、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事物朴实无华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华美才招致损伤。拙於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4、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势力弱於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力量不如别人的人,不要说勉强的话。
5、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称王的人不和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他的威严。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会使行动犹豫。
6、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忠臣不会表白他的功劳,偷取他人功劳的人一定是奸臣。君子可以替人隐瞒缺点,诽谤贤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
7、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喜好名誉的人多数会遭受侮辱。赞誉太多君主就会惊恐,名声太高就会招来众人嫉恨。
8、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名誉有虚假的,谄媚的人用它来欺骗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会自我赞扬。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
9、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赏给他人名誉不要随便,太随便了名誉就不贵重了,不贵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荣誉要懂得辞让,辞让就能显现美德,显现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属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10、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人没有名誉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来的名誉却能让人毁灭。求取名誉而得不到,这也许就是福气了。
自古以来,清人曾国藩少时就深爱《止学》一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都有“止”的烙印。而今人李嘉诚更是按《止学》的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终使其成为一代商界至尊。他们均是“知止”的范和“止学”的受益者,这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欲成大事尤其如此。今天精选摘录《止学》第二篇,与大家分享。
1、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所有人都能看见的利益,那便不是利益了。所有人都认为有害的东西,往往并无害处。君子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小人贪恋利益而远离信用,利益可以驱使小人而不能驱使君子。
2、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利益没有结束的时候,生命却有终了的时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独自占据,运气有好有坏,心存畏惧就能警醒了。
3、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事物朴实无华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华美才招致损伤。拙於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4、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势力弱於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力量不如别人的人,不要说勉强的话。
5、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称王的人不和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他的威严。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会使行动犹豫。
6、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忠臣不会表白他的功劳,偷取他人功劳的人一定是奸臣。君子可以替人隐瞒缺点,诽谤贤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
7、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喜好名誉的人多数会遭受侮辱。赞誉太多君主就会惊恐,名声太高就会招来众人嫉恨。
8、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名誉有虚假的,谄媚的人用它来欺骗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会自我赞扬。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
9、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赏给他人名誉不要随便,太随便了名誉就不贵重了,不贵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荣誉要懂得辞让,辞让就能显现美德,显现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属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10、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人没有名誉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来的名誉却能让人毁灭。求取名誉而得不到,这也许就是福气了。
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情感泛滥将毫无品行可言,欲望太多则易失原则。神情始终如一,那么无人可以揣测。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可攀也。
领导没有肚量则容易失去威信,员工学不会忍耐则难成大业。领导和员工保持一定的聚力,可保全自己。君主和臣子太过亲密,臣子反而会招来祸害。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有攀附交情。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情感有疏远,再亲近的人不会超过自己本身,有智慧的人不会痴迷别人。情难追忆,过去的不再复回,智慧的人不会因此懊恼不已。
4、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重情者多艰辛,寡情者少磨难。情感释放要注重收敛,不然终将收获不幸。
5、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人遇困难是正常的,一帆风顺才是神奇之事。化逆境为顺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关键。
6、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背它一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躁动激进将产生无穷祸患,困境容易心生恶念,不制止就不能阻挡伤害蔓延。
7、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自重者为人所重视,自大者被人轻贱。祸患从思想引发,轻视困境,那么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8、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穷困时不说富贵之事,不去攀附富贵之人。忍受屈辱,不发怨怒。困境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胡作非为。
9、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10、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君子不计较过往的怨念,计较以往的恩怨则有损品德。小人心则有仇必报,这样只能让自我毁灭。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谋略奇书《韬晦术》,看一遍,人生通达韬晦术被称为"攻守进退"的枕边书,
韬晦术也是所有谋略学中至具实用功效的一门学问,小用小成,大用大成。
杨慎《韬晦术》全文约两千余字,分为隐晦、处晦、养晦、谋晦、诈晦、避晦、心晦、用晦八个部分。
如若通读全文,读者朋友们应该可以感受到,杨慎的《韬晦术》是一部积极出世用事、建功立业、厚积薄发、择机而动的做人、做事、处世的金玉良言。
《韬晦术》上中卷见前作谋略奇书《韬晦术》,读一遍,人生顺达
避晦卷六
易曰:“趋吉避凶。”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亦。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避晦卷六
易经上说:“人应该常在吉利的地方,而避开凶险之地。”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凶猛,只有及时避开它才会安全。
君子不居危墙之下,否则,迎祸赶上是自寻死路了。
兵法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避祸并非只有躲避这一种方法,其实还有很多种,但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
利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干扰迷惑对方,使对方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我也就没有后患了。
只有先察敌之情后,才能谋我“晦”之势,处处让对方看不清,敌人就无法向我动手了。
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的忠诚,因为人的寻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之下,遭到上级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
解除上级疑祸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忠心不二而已。如果实在无退路可避,就干脆置之死地而后生,主动向上级认罪请命,态度诚恳或有一线生机。
用晦避祸的原理运用,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会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伤筋动骨元气大伤,所以避晦的道理,必须用心去深深思考!
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出家,如果能割舍断自己对色名利的欲望,佛道修行也倒是别有一番乐天。
避晦的要诀,在于坚持久远,避得全面,
不要因为表面的形势缓和就心喜不已,
也不要因为可获得小利益而心之妄动,
要认定避得深入、久远、坚定,这三条规律。
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赢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廊庙枢机,自古为四战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的根源皆在于心中所想,然后才指令行动变化出来。
在时事艰危之时,心更应该进入“晦”的状态。
每次天下大乱之后,荒凉如同废墟,时局就像患有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事,也不能妄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
至于在时局混乱之时,自己想要有一番作为,如若力量不足,但自保还绰绰有余,这时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才是最为安稳的取胜之道。
大丈夫想成就一番事业,莫不是以出处为重,只有内心明了才能对外行事正确,心易,行难,如果能知行合一,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权力中心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自古以来就是竞争者众,胜出者难,站得稳则更难。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安稳。
古人说:“我并不忧虑得不到富贵,却担心为了富贵必须要违心做一些不仁不义之事。”
有智慧的人们不喜欢富贵吗?只是会怕为了富贵而有不仁不义之心。
兴利不如除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事又不如无事。能做到无事发生就接近于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有多难?如《曹选》中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赤忠者无夸夸之言。”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用晦卷八
制作器物和谋划计策,都是为了当作有力工具使用的。
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物再精良完美,计谋再完善又有何意义呢?
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就会变了模样,有可能会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即便是知已好友也很难认清他的本来面目。
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发展变化的迹象,先人一步,方能制于人,这样才能显示出“用晦”的功效。
可叹的是时机很难被察觉,通常时机出现在细微之处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发展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机会早就跑远了。
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而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识事情发展的变化状态,认清这种状态后,择机而动,这难道不是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如《孙子兵法》所言: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真正会打仗之人,首先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等待可以打败敌人的机会,不可被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乘之机。”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预见,但不可强求。
换句话说,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此时,等待时机的转变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千古奇书《守弱学》,只读一遍,受益一生作者,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
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三国灭吴统一战争的关健统帅之一。
为唐朝诗圣“杜甫”的先祖;
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杜预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功绩,
与其“柔弱处上,刚强处下,”的践行分不开。
不言而喻,守弱学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大学问。
卷一 敬强篇
世之强弱,天之常焉
世人自有强弱之分,这是天下的常态
强者为尊,不敬则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
面对强者,要尊重其身份,
否则一失敬便会遭殃,
生存强大的第一法则,是要有自知之明
君子不惧死,而畏无礼。小人可欺天,而避实祸
君子不会怕死亡的威胁,只会怕减少自己的道德修养,
小人却是可以欺天瞒地,只为阻止一切惩罚的发生。
非敬,爱己矣。智不代力,贤者不显其智。弱须待时,明者毋掩其弱
尊重强者,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在智慧不能代替力量之前,聪明的人是不会暴露自己意图,弱者变强也是需要时间的,聪明的人只会外示弱相,以麻痹对手,减少阻碍。
卷二 保愚篇
人不知者多矣,知之幸也,不知未咎
人不知道的事情有很多,知道了也很幸运,不知道了也没什么大错。
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
聪明者用其智计作为取胜之道,智计达不到的地方,就会变得很乖。
愚鲁者用其笨法作为取胜之道,也可达目的,只不过有快慢之分而已。
智或难为,余则克之,得无人者皆愚乎?上不忌愚,忌异志也
智计难以做到的事,愚笨方法或可以做得好
能明白这一点的话,世上就不会再有愚人了。
上位者不忌惮愚人,却忌惮不忠诚的聪明人 。
卷三 安贫篇
贫无所依,不争惟大,困有心贼,抑之无恙
在贫穷没有依靠之时,切忌争强斗勇是关健,因为你输不起。
困境会催生邪念,只有遏止它才没有祸患,不然会破罐子破摔。
不恶窘者,知天也。惰以致贫,羞也。廉以不富,荣也。蹇以无货,嗟也
穷不叫苦,难不作声,便离识破天道规律不远了
因懒惰而不发家,这是羞耻的 ,
因廉洁而不发家,这是荣耀的,
因命运多难而穷,这是可叹的。
贵生败儿,贱出公卿;达无直友,难存管鲍
富贵之家,多有不屑子孙,
贫寒之家,常出达官贵人。
发达时少有真正的朋友,
落难时才能识别出,谁是真正的知已好友。
勿失仁者终富,天酬焉。莫道苦者终盛,人敬矣
不失仁心的人,终将会得天道的补偿。
不叫苦喊难者,终将赢得别人的敬重。
卷四 抑尊篇
尊者未必强,名实弗契也。霸者存其弱,胜败无常焉
地位高的人未必是强者,名声和实力不契合的缘故。
再厉害的人也有其弱点,所以胜败的规律就在这里。
弱不称尊,称必害。强勿逾礼,逾则寇
弱者自称尊贵,祸害就便不远了,
强者不越礼法,越过就变名声了。
不罪于下,祸寡也,目无贵贱,君子也。心系名利,小人也。
不要轻易得罪身份低微的人,祸患就会减少。
对一切人平等礼遇,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一心只想着利益的,一定是小人。
君子尊而泽人,小人贵而害众
君子身处高位就会造福于世人,
小人位高就会传播邪恶于众人。
至善无迹,然惠存也。至尊无威,然心慑耳
最大的善行,做到了无痕迹,
就像自然而然发生的一样。
最大的尊崇,并不是靠威势,
而是靠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卷五 守卑篇
人卑莫僭,赢马勿驰。草木同衰,威存其荣
人弱小时也不要用名不符其实的策略,
瘦弱的病马也不要用拼命奔跑的方法。
这是因为,事实与名义都是一体两面,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君不正臣谲,君之过也。上无私下谠,上之功也
上位的人,如身行正派,
不用命令大家都会跟着做,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功过由人,尊卑守序,卑不弄权,轻焉。 宠不树敌,绝焉。陋不论道,暴焉
功过是由人们来评说的,
尊卑是靠位置来决定的。
谦卑而又不弄权,可以受人尊重。
得宠而又不树敌,可以永绝后患。
少识而不论高见,可以保全自己。
堪亲者非贵,远之不辱也。毋失者乃节,恃之者必成矣
可以亲近的人不是达官贵人,远离他们能免遭羞辱,因为身份不对等。
低下的人,最不能失去的就是气节,依靠它一定会有所成就。
卷六 示缺篇
天非尽善,人无尽美
缺陷是世界的本相,
每个人也并不完美。
不理之璞,其真乃存。求人休言吾能
没有雕刻的玉石,保持着最真实的美,有求于人切忌趾高气扬。
悦上故彰己丑
使上司高兴要故意显示自己的不足。
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长。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
君子以本色面目出现,缺陷便会被人容忍,
小人处处显示自己聪明,装作强大的样子。
这两种人的结局,可以预见的。
卷七 忍辱篇
至辱非辱,乃自害也,至忍非忍,乃自谅也
最大的耻辱不是受人侮辱,而是因此导致自我沉沦。
最大的忍让不是容忍他人?而是原谅自己没有做好。
君子不怨小人,怨天也,小人不畏君子,畏罚也
君子不会怨恨小人,
只会说天道世不公。
小人不怕君子之义,
只怕有实际的惩罚。
强而无仁,天辱之。弱而不振,人辱之,
强者没有仁爱之心,上天会侮辱惩罚他;
弱者放纵自己沉沦,人们会侮辱惩罚他。
辱不灭人,灭于纵怒
耻辱并不能毁灭人,
毁灭人的是因耻辱而引起的
1、放纵自己。
2、个人无法控制的愤怒情绪。
大辱加于智者,寡焉。大难止于忍者,息焉
大辱来临之时,于智者也会慢慢变小。
大难来临之时,于忍者也会慢慢止息。
这篇三国末期,魏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杜预所著的《守弱学》,实为人生中很受用的韬略,有缘者读之,藏之,解之。
敬强篇 卷一世之强弱,天之常焉。强者为尊,不敬则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
君子不惧死,而畏无礼。小人可欺天,而避实祸。非敬,爱己矣。
智不代力,贤者不显其智。弱须待时,明者毋掩其弱。
奉强损之,以其自乱也。示弱愚之,以其自谬焉。
【吉祥杨先生解读】世上本来就有强弱之分,弱肉强食是这个世界的秩序。没他强的时候不要去激怒强的,学会去敬重他,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生存的第一准则,是要有自知之明。
君子不怕死,而怕一些陈规陋习,不要时刻当君子。小人可以欺瞒上天,躲避实际的灾祸,这是需要把握的。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弱者,总是宠辱不惊。
由弱致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是必须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以所有人的思维模式产生的行为综合碰撞产生的。
看不惯的事情,不要多管,咱们要赚钱。
重点在于理解客观事实,我们要安心做事,才能变强。
而变强不是一下就真正变强了,需要一个过程。让自己变强,变强了才能赚到钱。
保愚篇 卷二人不知者多矣。知之幸也,不知未咎。
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
智或难为,愚则克之,得无人者皆愚乎?
上不忌愚,忌异志也。下不容诈,容有诚也。
上明而下愚,危亦安。下聪而上昏,运必尽。
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
【吉祥杨先生解读】人不知道的事情多了。知道是好事,不知道无所谓。
聪明人用聪明的方法取胜,笨蛋用笨蛋的方法取胜。
再聪明的方法也可能失败,再笨蛋的方法也能够获得成功,最重要是找对方法。
不要向他人展示出你的不忠诚,不要去包容那些背后使手段,不诚信的人。
聪明人和笨人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
做事目标方向正确而自己再笨蛋,很大可能都能安然度过。
做事情再努力做的再好目标是错的,都会走向终结。
另外,说自己聪明的人不要怕他,要小心说自己愚笨的人。
安贫篇 卷三贫无所依,不争惟大;困有心贼,抑之无恙。不恶窘者,知天也。
惰以致贫,羞也。廉以不富,荣也。蹇以无货,嗟也。
贵生败儿,贱出公卿。达无直友,难存管鲍。
勿失仁者终富,天酬焉。莫道苦者终盛,人敬矣。
【吉祥杨先生解读】在自己没有强大起来的时候,不要去直接挑战比自己强大的力量。
困境容易催生邪念,想办法遏止它才没有祸患,不憎恨当下的窘迫,就是一个大的进步。
懒惰导致贫穷,应该羞愧;清廉而不富裕,是一种光荣;有才能但是不会买卖,不会输出和交换价值,可惜。
富贵之家多有不肖之子孙,贫寒之家常出高官显贵。而在今天这个高度的文明社会,富贵之家对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占有,贫寒家庭现在已经很难出现高官显贵了。我们要努力在自己这一代强大起来。
而发达的人难有直率的朋友,难以存在过硬的感情。
不失去仁爱终究会富有,这来自于上天的酬报。这份仁爱讲究的就是吸引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为你付出价值,你就会收到更大的成功。
不诉说苦楚终究会兴盛,这源自于人们的敬爱。这话的意思是把痛苦压在心底,没有自信的人是做不到的,关键是说了没用;挺直腰杆面对挑战,最需要一种乐观精神。
自强先要自立,在任何时候都要做一条硬汉。
抑尊篇 卷四尊者未必强,名实弗契也。霸者存其弱,胜败无常焉。
弱不称尊,称必害。强勿逾礼,逾则寇。
不罪于下,祸寡也。目无贵贱,君子也。心系名利,小人也。
君子尊而泽人,小人贵而害众。至善无迹,然惠存也。
至尊无威,然心慑耳。
【吉祥杨先生解读】位置高的未必是强者,并不是都是相对应的。
现在占优势的人一定有弱点,不一定能长久,要善于利用。
显现弱小可以愚弄强者。
尊奉强者可以损害他,用这个方法能促其出现认知的错误。
抓住强者弱点的弱者同样能取得胜利。
无休止的恭维和赞颂,是腐蚀强者的利器,要对人不吝赞美,要小心人对自己的赞美。赞美除了听着舒服,还有其他作用吗?除非他向人传播对你的赞美。
最高贵的人即使没有威仪,但他能让人心悦诚服。所以你强大了不需要威严,反而需要更多的仁慈,因为你已经在背后给了别人足够大的压力。
守卑篇 卷五人卑莫僭,羸马勿驰。草木同衰,威存其荣。
君不正臣谲,君之过也。上无私下谠,上之功也。功过由人,尊卑守序。
卑不弄权,轻焉。宠不树敌,绝焉。陋不论道,暴焉。
堪亲者非贵,远之不辱也。毋失者乃节,恃之者必成矣。
【吉祥杨先生解读】地位低的人不要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号行事,瘦弱的马不要拼命奔跑。这是教你不要做那些容易让自己露馅的事情。
无论尊卑贵贱,人生都是极短暂的。和生命的意义相比,人们实在不该为自己的卑微而烦恼,小人物同样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抛弃自卑则是成功者的首要前提。
君子不公正致使臣子欺诈他,这是君主的过错。我们不要去挑战法律,我们要学会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即使行政错了,也要学会迂回。
上司没有私心才能使下属对他直言,这是上司的功德。
功过是由人来争取的,尊卑是靠秩序来维护,要读懂秩序。秩序是维护稳定的,不是维护公平的。
卑微的人不会玩弄权力,因此人们轻视他,他除了卑微什么都没有了。
受宠信的人不要树立强敌,这是一条绝路,所以不要过度的炫耀。
知识浅薄的人不要谈论大道,因为这会显露自己的无知,要学会隐藏。
可以亲近的不是达官贵人,远离他们能免遭羞辱。而要接近,就要让自己显贵,让人觉得自己有利用价值,去尝试,承受羞辱其实不可怕。
坚守气节的卑微者是最可敬的,是最有骨气的,他们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不屈不挠,任何难题也不会难倒他们。我们要自强,这样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