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缺失 情感缺失和理性枯燥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3 15:06:10
分享:

现代化把人越来越变成“东西”,-----一种物质,机械的存在。物质和机械哪里有情感呢?越来越多的事件要求人们丧失情感,人就变成纯粹的机械。工具。工具岂能有情感?所以许多人的情感出路越来越堵塞。很少有人生活在人的情感中,而所有人生活在枯燥的理性中。城市就是冰凉的理性堆积起来的钢筋水泥的森林。城市人的脸----那种被克隆的,被机械化的,按照既定程序,物质刺激才会机械地笑笑,而这笑也是商业的,非人类的,固定的,模式化的,麻木的,被动的,没有活力的,僵死的。

人的物质化,机械化,程序化,没有情感,是现代化的结果。长期和电脑,机床,方向盘,安全带,快餐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只有在一定数量的金钱和一定数量的时间中冰凉地存在。就像广场的公共厕所,在一元币五分钟后会自动打开门,把你的私密暴漏在广场中。它,并不知道你的情感蒙羞。从孔子时代人的物化就开始了。孔子说“君子不器”,不是东西。人就是人,君子就是君子。但是历史几千年人就是人还是一个梦想。因为人常常是一个工具,一个为了物质的工具,因而人随时就是可以牺牲的东西,一个可以修理的工具,一个可以抛弃的工具,一个再生的工具,一个在岁月中磨老的工具。孔子致力于“人就是人”的努力。这就是孔子的理想。

但是人的物化至今还是在继续。人继续是某种目的的实现工具,而且是可以被侮辱被损害的工具,可以被抛弃的工具。人就是人,这需要把人和物质,其他的非人的存在区分开来。而孔子第一不是这样,而是把人与人区分开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把人和东东西西区分开来才是第一的。人就是人。物就是物。人与物质的不同在哪里?人为什么继续在异化,物化?

人类最早把理性设定为人的最大的本质。所以把情感作为洪水猛兽。情感欲望就是毁灭理性的东西。所以三教九流都是消灭情感的。情感缺失最严重的就是都市女性。都市女性已经变成工具的工具,是影子的影子,回声的回声。美貌的一样的刻板的格式化,步行是严格的机械化,语言是没有笑容的逻辑哲学,心灵是严格算计的电脑。都市女性变成这样!简直是哲学家,逻辑学家,法院院长,一个正义的忠贞化身,一个文化标志,一个大旗,一个令人恐怖的条条框框。千幸万幸,我没有遇到这样的都市女性----一种白领,-----苍白的领导者。枯燥的干枯的木乃伊。一种“事业型”的大型机械,一种纯粹意志的钢板,一种北极的冰山。坚强的令人恐惧,无畏的令人发抖。女性变成这样,就失去了“女人味”,变成非人类的意志力量,道德化身,知识库,数据库,金钱柜子,。。。如此等等。女性不知道这是恐怖的悲剧,还在夸夸其谈引以自豪。这样都市女性的独身就是必然的。男人,人,谁愿意和一个纯粹的逻辑秩序生活在一起?处处是规范的越位,处处是惩罚的呼喊,处处是严格规定中的数量和度,这样是生活简直要命。

人是人。

人如何是人?

人如何认识人?

人与物质和其他存在的不同是什么?

人自己是灵魂和精神的,肉体的的,现实和理想的存在。人更多的是自己的趋向,一种可能性,随意性,非理性,偶然的存在。人不是仅仅为了逻辑,哲学和什么目的存在的。人首先是自己存在,其次是看到并创造其他的存在。人的非理性情感欲望的存在使人成为人,哪怕由此人成为某种逻辑的,矛盾的冲突,人还是他自己的存在,作为人的特殊性的存在。现代化最错误的就是以物质比附人。伏羲就是第一个“远取诸物”的人。他把人与物互通起来。这是最早的对人的误会。孔子意图是把这样的错误改正过来。但是他还没有把人与物区分开来,只是把人与人区分开来。造成人的等级化。人就套上了更加理性化的帽子,沉重地压了几千年。人的理性在西方叔本华和尼采之后才被现代化所取代。现代化的哲学就是多元的多样的,各种意识形态并存的时代。现代化把人的非理性变成实际的社会生活。在文化,经济,政治,哲学,科学中都有这样的转变。人,可以是人本身。按照人的特殊性,人应当按照人的情感方式生存。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理性时代的终结。理性并没有完全拯救人类,而且吧人类推向世界大战。人的非理性存在就是对理性的挑战。非理性并不仅仅就是理性时代所说的那样恐怖,而是很好地释放了人的多样的欲望,稳定了世界。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理性一直是文化的走向,但是人在高度的理性中的扭曲,人性的压抑,在佛洛依德,荣格的心理学中,在现代文学艺术中都有表现。人再度希望自由,萨特的哲学把人说成是宿命的自由者。人不是什么的工具,人也不是历史宿命论的对象。人是自由的。自由是现代化的主题。人类的一切实现行为都是为了自我的自由,成为生命自身的那种状态,而不是物化的状态。这种变化就是现代化。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