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国庆 【国庆记忆】那些年我们这样过国庆:69来年国庆节庆祝方式变迁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3 06:46:12
分享:

喜欢历史,请点浩然文史

今天是国庆节,共和国迎来了第69个生日,咱大家终于又盼来了7天或9天的小长假。最近这些年每到这个时候,遍布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的,都是各地的美食、美景、美人,然后就是大堵车的高速公路。似乎大家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国庆。可如果有年纪大一点的朋友,或者年轻的朋友问问父辈,应该记得,原来的国庆节可不是现在这样的。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共和国走过了69个春秋。在这大半个世纪里,国庆节的庆祝方式其实是有着明显的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是共和国69年岁月变迁的一个缩影。

一、国庆节的来历

所谓的国庆节,按现在大家习惯的印象,大多是为了庆祝国家建立而设立的一个节日。可能有的朋友会很自然地认为,国庆节的历史应该很长,从有国家开始就应该有。其实不是这样的。

以咱们中国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国庆节,历史并不太长,大概是从中华民国开始的。当然传世文献里有“国庆”这个词,历史是比较长的。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但那个时候所谓的“国庆”,更多的是帝王一人的庆典,比如登基或者生日。毕竟在封建社会里,整个国家都是皇帝一人的,并没有现在这种国的概念。

乾隆万寿节图

一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在咱们这片土地上才第一次有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而为了纪念武昌起义,民国时期的国庆节就定在了10月10日。当时虽然战乱频仍,但在南方地区的国庆节还是很热闹的。许广平在写给鲁迅的信里就说:“南方‘双十节’很热闹,家家放鞭炮,工会讲演,宣传革命,舞狮子,敲锣鼓,随处皆是。”不过北方由于战乱,节日的味道就比较淡。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自然也要设立咱们自己的国庆节。所以当年10月9日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民进党的政协委员许广平和马叙伦提议:把新中国成立的10月1日设立为新的国庆节。这一提议得到了毛主席的首肯,并于当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中确定下来。

二、政治化的“狂欢节”:从建国到1978年的国庆节

与端午、中秋等这些有民俗传统的节日不同,国庆节从诞生之初就有明确的政治指向。经过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和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奋斗,新生的共和国需要有自己的节日对既往奋斗的历程表达纪念,新生的执政党需要一种仪式来彰显自己执政的合法性,经历了近代困苦的国民也需要一个窗口来宣泄自己新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许。所以,政治指向的国庆节从诞生之初,其庆祝方式就是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这种密切的相关性,在从共和国诞生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时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之后是历时3个小时的盛大的阅兵式,再之后是有30万人参与的群众大游行。国家领袖、领导人和国际友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人民解放军和浩浩荡荡的群众游行队伍陆续经过天安门并高呼“毛主席万岁”,这种形式成为了建国前十年国庆庆典的基本流程。

1949年国庆阅兵

在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每年通过阅兵彰显武力是有其必要性的,不过确实也开支不菲。所以从1960年开始,由于遭受了“三年灾害”和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调整国庆庆典的方式:“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非十年庆典取消了阅兵环节,仅保留了大规模的群众游行。不过参与游行的人数却一直不少,每年都有几十万人,1966年更是达到了150万。

1964年国庆大游行

而从1971年开始,政府再次调整了国庆庆祝的方式,由大规模的群众游行改为了游园活动,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了1977年。这段时期在首都北京,每年的国庆节都会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颐和园、天坛公园、陶然亭公园、紫竹院公园组织群众进行节目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而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等也会前往各个公园与群众一起庆祝。相比于大规模的游行,游园活动的仪式色彩相对淡化,但群众狂欢的性质还是保留了下来。

1975年国庆,北京天坛公园游园活动

三、1978到1998,国庆节的低调转型

1978年,随着领袖的离世和“十年”的结束,执政党也开始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这种反思和调整也体现在了国庆的庆祝方式上。1978年10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刊载了这样的一条新闻:

节日的首都,呈现出一派欢腾喜气的景象。入夜,北京市全城华灯齐放,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首都体育馆,参加由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北京市革命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庆祝晚会。

这条新闻,标志着官方国庆庆典方式的又一次转变,也标志着从建国以来大规模群众狂欢模式的结束。

1979年国庆招待会

这之后,除了逢五逢十这样的特殊时间节点,一般来说政府不再组织大规模的官方国庆庆典,只保留了庆祝晚会或招待会这样的简单活动。而国庆节也随着官方在庆典上的“退场”,其仪式化的节日形式被逐渐消解,在民众当中变成了一个比较“平常”的节日。今天在写文的时候笔者忽然发觉,自己脑海中关于八九十年代国庆节的记忆基本上是空白的,不知道这种情况在80后的人群中有没有普遍性?

不过,虽然国庆节在这段时间内变得逐渐平凡和低调,但有一件事还是值得记录的,这就是1984年的国庆大阅兵。

前面说过,1960年的时候,当时为了勤俭治国,提出了“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阅兵”的原则。但实际上因为各种原因,自1959年10周年国庆阅兵之后,一直没有再举行国庆阅兵仪式。1984年国庆大阅兵,是时隔25年之后的又一次阅兵,影响非常巨大。

1984年大阅兵

1984年10月1日,1200人的军乐团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礼炮鸣放28响,接着大会主持人宣布:“阅兵式开始!”此次共有10370人参加阅兵仪式,28种受阅的武器装备中,有19种是第一次亮相,其中,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露面就震撼了世界。总设计师乘上黑色的红旗敞篷轿车,缓缓驶出天安门,越过金水桥。

在这次阅兵中还出现了一个花絮。当受阅部队过后,轮到游行群众的队伍时,几名当时在北大的学生突然冲出人群,打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小平您好!”的标语。当时这个未经审议的标语让现场的便衣好一阵紧张,但还没来得及夺下来,全场就已经沸腾了!第二天这张照片和这个条幅就出现在了国内外各大报刊的头条,也留下了一代人对国庆的珍贵记忆。

四、1999年以后,从国庆节到“黄金周”

1999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这就是所谓“黄金周”的开始。

黄金周的设立,主要是出于发展假日旅游拉动经济的目的。设立当年,1999年国庆节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行的人数就达到了2800万,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

黄金周热闹的泰山

至此之后,虽然国家在每年的国庆节依然还有一些官方的庆祝活动,比如晚宴、晚会等,在逢十大庆的时候也会举行阅兵,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民众来说,国庆节已经完成了由政治狂欢节日向旅游休闲节日的转变。

文 史 君 说

从1949年到今天,共和国已经走过了69个春秋。而虽然时间不变,但国庆的庆祝方式已经是几经变化。虽然对今天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那种群众狂欢式的国庆节已经是非常久远的记忆,甚至非常陌生和难以理解了,但那同样也是共和国前行至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本意上来说,国庆节就是为了提高民众的国家认同感而设立的一个节日。但如何提高国家认同感呢?这其中的方式方法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的。

新中国自战火中诞生,1949年的第一次国庆,是国家的庆典更是胜利的宣言。之后的10年中,所有的国庆都可以看作是对1949年那一幕的重现。通过这种对胜利场景的不断重演,可以不断地强化民众对新中国的认同。而这之后一直到1977年,虽然游行改成了游园,但政府驱动下的民众狂欢形式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而到了今天,随着政府在国庆庆典舞台上逐渐地隐于幕后,随着黄金周出行习惯的养成,国庆节也逐渐地演变成了“国民节”。这其中不再有政治的驱动,更多的是一种民众自发的休闲娱乐行为。

有一种声音在表示担忧,认为国庆节缺少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强化国家认同感”的功能在不断弱化。其实大可不必有此担心。相比于之前那种狂欢式的国庆,今天的黄金周似乎没有了那种狂热,但却更加“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每一个国民。让每一个国民在休闲和安逸中享受到国家发展的好处,自然就能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相比于强行催动的“激情”,这样得来的认同感无疑更加稳固和持久。

参考文献:

陆杨:《67个春秋——国庆节那些难忘的故事》,《晚晴》2016年第10期。

王霞:《试析国庆节庆祝方式演变的政治意义》,《兰州学刊》2006年第5期。

孟英莲:《国庆节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1949——1966》,《文教资料》2007年第31期。

卜拙:《国庆节“五年小庆”盘点》,《共产党员》2014年第20期。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