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杀予夺 明代皇权究竟是生杀予夺还是徒有其表?带你了解皇权变化的秘密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3 06:35:18
分享:

随着近些年明清史的热门和各类科普类书籍的走红,明朝似乎成为了一个人人都能谈论上几句的时代。谈论到对明朝的印象时,无论是对其抱有好感还是深恶痛绝,读者脑海中都会浮现皇权专制的字眼。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上升期衰落期。皇权在这二百多年中的变化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

一、明朝前期皇权的膨胀

我们对明代皇权集中、高压印象其实很多来自其前期。早在洪武时期,朱元璋就为后世子孙定下了王朝运行的体系。

朱元璋即位后在制定国家制度时对前朝各代得失都做了回顾:“汉无外戚、宦官之权,唐无藩镇、夷狄之祸,国何能灭?朕观往古,深用为戒。”然后做出总结:“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惑于声色,严宫闱之禁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何自而生?不牵于私爱,惟贤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祸何由而作?”他意识到唐汉的灭亡来自于皇权不够集中。朱元璋决心延续唐宋道路,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的“上下相维,大小相制。”的政治体制。

朱元璋画像

如何加大皇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中央各个权力机构进行分割。在明建立之前,其下属机构以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三权并立。不过这只是战时的过渡政策。中书省作为行政权力执掌最大的机构,很快就惨遭削弱。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后又加重六部的地位。朱元璋认为“六部总领诸司,实为要职。”于是使其相对独立。这一系列操作使得中书省越来越像一个咨议机构而非决策执行机构。一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后被废除。

胡惟庸影视形象

二、皇权上升带来的隐患

这些制度上的改革也被写进了皇明祖训中:“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我朝罢相,置五府、六郡、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务。”制度上的变更再加上朱元璋个人威信使得皇帝权力急速膨胀。但是,权力的加大,使得皇帝不得不时时都在处理政务的第一线。明实录中记载朱元璋一天要处理3391件政治事务。这谁顶得住?

针对这一情况,朱元璋先后设置四辅官和殿阁大学士帮助其处理政务。最终于明成祖时期“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自此明代皇权走到了巅峰。体制内通过各机构分化权力,环环相扣使得皇帝话语权加大。在体制外又通过儒学化宦官从事政治活动和特务高压整治来维护皇权。

可是这些措施也带来新的问题。皇权的加大使得国家治理对皇帝的执政水平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可是继任皇帝不思进取,资质平庸该如何处理?

三、明朝中后期屡限困境的皇权

明朝中叶以来,皇权渐渐远离了政务。继任者们大多暗弱,甚至对参政消极,实行懒政。以致:“统计自成化至天启一百七十六年,其间廷访大臣,不过弘治之末数年,其余皆廉远堂高,君门万里。”

统治者对政事的不关心,使得大多政务都由内阁处理。从永乐设置内阁开始,再到宣宗英宗时内阁拥有票拟权。这些变化实际上已经开始脱离当初洪武皇帝架设的权力体系。原本强盛无比的皇权开始受到各方限制。

明代奏折

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官集团的代表内阁。内阁手中的票拟权并不是简单地依附于皇权,它有一定的决策权。《钦定历代职官表》中说:“旧制,红本到阁,首辅票拟,余唯诺而已。”这里的红本指的是皇帝通过司礼监下达到内阁的指令,然而不经过内阁的审批同意,这一红本很难成为圣旨。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更体现在封驳权上。万历不喜宫女所生的长子朱常洛,欲改立他子。群臣反对,爆发了著名的国本之争。万历二十六年,知县樊玉衡上书严词指责万历在之前国本之争中行为不当。万历大怒想重惩樊玉衡。可是“旨一日三四拟”还没下达成功。原来是时任内阁首辅的赵志皋动用了封驳权,为了保护谏臣。

明代圣旨

其次儒化的宦官也是监督皇帝的有力群体,整个明朝有知识的宦官据统计不下15万。以往我们对明代宦官群体的印象都不太好,但是不管是王振还是魏忠贤和刘瑾他们在位时间相对于整个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来说并没有那么长。更何况还有一大批诸如李芳、金安、怀恩、张永等宦官用心辅国。他们为了整个王朝的运行往往会忤逆圣意,直谏皇帝,这也在某种方面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汪直掌管东厂,梁芳等大臣专宠于上时,员外郎林俊因为对梁芳不满而被谗言下狱。皇帝想杀林俊,怀恩与皇帝相争,又趴在地上嚎啕大哭,气的皇帝“叱之出。”怀恩回家索性称病不起,使得皇帝不得不释放林俊。隆庆时期,内官李芳屡次劝谏皇帝不要奢侈浪费,被皇帝贬斥。万历时期冯保的继任者司礼监掌印太监张宏,因为皇帝听信谗言搜刮民财,以死上谏,践行了他“我形虽废,自有不废者存”的信念。

实际上,明中后期的皇权已时常陷入困境。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皇帝动辄将反对的大臣拉出去打廷杖。可是这恰恰证明了皇帝只能以这种方式在一些特殊事件上威吓群臣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明初,刘基和朱元璋谈论待大臣之礼的问题,刘基认为刑不上大夫,而朱元璋“深然之。”而自正德时期廷杖愈演愈烈。正德皇帝想要南下巡游,一百多个大臣反对,皇帝就“杖郎中孙凤等一百七十人于午门,各三十。”结果还是没去成。被杖的大臣还以此为荣洋洋得意。类似这种情况在嘉靖时期大议礼和万历时期也频繁出现,出现的原因也都是因为皇帝的意志得不到执行,这种看似血腥的惩罚实际上是皇帝发泄自己的不满。

明代廷杖

清代赵翼统计明代皇帝怠政期竟有167年。制度上的层层制约,数不清的上谏,或许也是这些皇帝长期懈怠的重要原因吧。

文史君说:

大而化之看待历史往往会让我们陷入认识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物呆板的误区。明代皇权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大,明代皇帝也并不是可以真的为所欲为。当国家的制度越来越体系化,官僚队伍越来越庞大,国家内部就会形成一种庞大的平衡力。任何改变国家运行状态的行为都会受到巨大的反弹,就连皇权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 《明实录》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出版

2. 张廷玉等人:《明史》 中华书局 1974年出版

3. 曾添:《论明代皇权的重构、困境与衰变》,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