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肿:
为胰腺全部或局部水肿、充血,体积增大,胰液的排出受阻,因而使血液及尿中淀粉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多呈持续性,并常伴、。呕吐物为食物与胃、十二指肠分泌液。较重者伴有,上腹压痛(脐上偏左或偏右)为腹部惟一体征,有些患儿伴局部肌紧张。
2、出血坏死:
全身症状危重,开始烦躁不安,继之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自觉腹痛剧烈,与腹痛体征不一致,脐周及脐上压痛及腹膜刺激征。个别患儿的脐部或腰部皮肤呈青紫色,系皮下脂肪被外溢胰液分解,毛细血管出血所致。
2 小儿慢性胰腺炎的症状1、腹痛:
大多数慢性胰腺炎的患儿有间歇性的或慢性的腹部疼痛,原因不十分清楚,主要表现在上腹部、季肋部或脐周围,背部亦有痛感,呕吐与发热并不常见。有时疼痛可以持续几周。疼痛的程度不同,但随着疾病的发展疼痛可逐步减轻,有些患儿甚至可以完全缓解。
2、吸收障碍和发育不良:
主要是由于餐后腹痛,限制了饮食的摄取使营养供应不足。另外胰腺功能的低下影响了脂肪和蛋白的吸收。脂肪泻多于蛋白泻,这是由于疾病早期脂肪酶减少比蛋白酶减少明显。虽有严重脂肪泻,但脂溶性吸收障碍较少见,只有2的吸收不良比较明显。血脂和尿氨基酸均增高。
3、:
糖代谢的异常是由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受到损害,此种情况有时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糖尿病是青少年热带胰腺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在钙化型胰腺炎和酒精型胰腺炎也可见到。胰岛细胞损伤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的同时胰岛周围纤维化致循环障碍,使胰岛素释放入血减少。
4、胰腺的恶性肿瘤:
对某些患儿来讲,其胰腺癌的发生率有明显增高,这种危险性的高低随病因不同而有差异,也有可能是部分小儿慢性胰腺炎的自然转归。到目前遗传性胰腺炎患儿尚无胰腺恶性肿瘤的报道。
5、其他:
小儿慢性胰腺炎伴腹水的情况很少见,伴有胸腔积液就更为少见。有的可因胰酶逸入血液进入皮下,而导致皮下脂肪组织坏死,形成红斑及结节。有的患儿可出现腹部包块,可为胰腺的炎性包块,也可能是假性囊肿或胰腺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3 小儿急性胰腺炎的检查方法1、淀粉酶测定:
为主要诊断依据,用苏氏比色法(Somogyi)测定,正常儿均在64单位以下,而急性胰腺炎则高达500单位以上。血清淀粉酶值在发病3h后即可增高,并逐渐上升,24~48h达高峰以后又渐下降。尿淀粉酶也有同样变化。正常小于64单位,但病后升高较慢,病变缓解后下降的时间比血清淀粉酶迟缓,且受肾功能及尿浓度的影响,故不如血清淀粉酶准确。其他有关急腹症如肠穿孔、肠梗阻、肠坏死时,淀粉酶也可升高,很少超过300~500单位。
2、血清脂肪酶测定:
于发病24h后始升高,持续高值时较长,可为晚期疾病的诊断方法。正常值为0.5~1U(Comfort)。
3、腹腔穿刺:
严重病例有腹膜炎者,难与其他原因所致腹膜炎相鉴别时,如胰腺遭到严重破坏、血清淀粉酶反而不增高,此时腹腔液多可行腹腔空刺,根据腹腔渗液的性质(血性、混有脂肪坏死)及淀粉酶增高,有助于诊断。
4、B超检查:
对水肿型胰腺炎及后期并发胰腺囊肿者确诊有价值,前者显示胰腺明显增大,后者显示囊性包块与胰腺相连。
5、淀粉酶和肌酐清除率比值:
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血肌酐/尿肌酐×100%=正常比值为1%~4%,大于6%提示为急性胰腺炎。
小儿慢性胰腺炎的检查方法
1、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清淀粉酶在急性发作期可升高,但多数病例因胰液分泌障碍,血清淀粉酶不增高。
(2)粪便显微镜检查有多量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纤维。
(3)部分病例尿糖反应和糖耐量试验呈阳性。
2、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1)促胰酶素-促胰液素试验(P-S试验):是慢性胰腺炎在不太严重时直接检查胰腺分泌功能的方法。本病患儿给予促胰酶素或促胰液素后,可出现胰液流出量,碳酸氢,胰酶排出量低于正常值。
(2)苯甲酰-酪氨酰-对氨基苯甲酸试验 本试验在进展期较为准确(敏感性约70%),但在早期或轻度的慢性胰腺炎敏感性较低,在肝胆疾病,肾脏疾病以及小肠疾病都可能出现假阳性。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平片:可见胰腺钙化或胰管结石。
(2)B超:可见胰腺钙化,胰管结石,胰管扩张,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大或萎缩,胰腺假性囊肿等改变。
(3)CT扫描:可见胰腺轮廓不规则,胰腺钙化灶,胰腺导管的扩张或不规则,腺体萎缩。
(4)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胰管造影可见管腔扩张或不规则呈串珠状,可有钙化或结石,也可见有假囊肿。
(5)胰血管造影:通过脾动脉或十二指肠上肠系膜动脉造影可见到胰内动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或有动脉瘤,胰内静脉也可狭窄或闭塞。
相关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