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发胶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制造出“云鬓”的呢?
各种帮助固定发型的器具,如发簪、发梳等。发簪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用簪,用于固定发髻与头型;一种是装饰簪,一般使用珍贵的材料制成,戴在头发显眼的位置。发髻的样式大概分为六大类(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盘叠式、结椎式、对称式),复杂一些的发髻,当然就不能靠一支簪子搞定了,有时需要很多支簪子。所以古人头上插那么多支簪子可不仅仅是为了装饰。
萃取植物精华的技术。古代的女性从植物中提取精华来固定发型。他们一般都是项目里花,水仙花,以及海藻鹿角经过一段时间的熬制,最终熬成胶状物质,然后用发梳均匀的涂抹在头发表面。据说, 慈禧太后就用过用榧子、核桃仁、侧柏叶一同捣烂了,放在雪水里兑着用。因为她是油性发质,经常掉发,当时的御医还专门给配了抿头的方子,用了薄荷、香白芷、藿香叶、当归等中药。结果七十多岁时, 慈禧的头发还像黑色的天鹅绒,受到外国人的夸赞。
桂花油。古代有各种梳头油,是从各种花草植物中提炼出来的,主要有桂花油、桃花油等。桂花味辛、性温,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痰饮咳喘,脘腹冷痛,肠风血痢,经闭痛经,寒疝腹痛,牙痛,口臭。《本草纲目》曰:“同麻油蒸熟,润发及作面脂。”东汉刘熙《释名.饰首饰》即云:香泽者,人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说明至少东汉时期,人们已经会用油浸润香花来润泽头发了。
这些天然的发胶上头半个时辰就会让头发一点点变硬定型,而且还有清新宜人的香味。《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众人给宝玉、平儿、宝琴、岫烟四个“寿星”过生日。宝玉爱热闹,提议说: “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结果湘云念出了这样一句酒底:“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引得晴雯、小螺、莺儿等丫鬟说:“云姑娘会开心儿,拿着我们取笑儿,快罚一杯才罢。怎见得我们就该擦桂花油的?倒得每人给一瓶子桂花油擦擦。”
宋人陈敬所撰《香谱》中有一条"香发木犀油",木犀指的就是桂花,这是一条宋代桂花油的制作方法:
凌晨摘香木犀半开者,拣去茎蒂令净,高量一斗,取清麻油一斤,轻手拌匀,捺瓷器中。厚以油纸密封罐口,坐于釜内,以重汤煮一饷久,取出,安顿穏燥处。十日后倾出,以手沘其清液,收之,最要封闭最密。久而愈香。如此油匀入黄蜡,为面脂,馨香也。
《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中也有一条制作桂花油的方子:桂花(半开者)2升,麻油1斤。拌匀置瓷瓶中,油纸封口,坐釜中汤煮1饷,起置于燥处10日,过滤。外用。
桂花油曾经是中国女人最普遍使用的护发产品,直到改革开放后各种护发护肤品如雨后春笋,桂花油才逐渐从中国女人的梳妆台上消失。
刨(bào)花水
出现于唐朝,其实就是刨的木花,木花就是木工师傅在刨木头的时候出来的木屑。用榆木刨出来的木屑,泡上热水,浸泡久了就会形成粘液,会变成一种胶状物,可用来定型头发。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京剧班子在化妆的时候,依然在用古法制的刨花水。刨花水抹在头发上,还能闻到淡淡的榆木香味儿。
假发
中国人很早就有了佩带假发的习惯,起初为上层社会女性的饰物,加于原有的头发上,令其更浓密,并能做出较为复杂的发髻。唐代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记载:唐明皇的爱妃杨玉环喜欢着黄裙和戴假发髻。在安史之乱后,杨贵妃命丧马嵬坡,所以,当时有童谣唱道:“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春秋时假发盛行,到了汉朝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三国时期妇女也常用假髻;北齐以后,假髻之形式向奇异化的方向发展,直到元朝时汉族妇女开始使用一种叫鬏髻的假髻。清朝出现的鬏髻样式依然很多,但中华民国成立后,发型转趋简便,少用假发、假髻。
古代假发所作的髻,古称编、义髻等,汉时称假髻。《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
问题来了,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不轻易剪头发,那么假发是哪来的呢?一般说来这是有两种途径,抢发与进贡头发。第一次抢头发发生在春秋时期,卫庄公怕老婆感冒着凉,决定去偷一些头发来给老婆保暖。他在城里面看见一个小姑娘的头发很漂亮,就用剪刀把她的头发剪了,做成假发给自己的老婆。还有事例说一些官员会强迫让人剪头发,采取非常凶猛的手段。除了抢头发这个方式还可以采用进贡的方式,朝鲜的史料当中有记载,曾经朝鲜进贡了假发。史料里面是说朝鲜进攻了四尺五寸,按照唐尺的转换来说,4尺五有一米多。古代有些法律条例是需要犯人剃头的,或许用了他们的头发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