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邀答:昨天因为一点小事跟女儿吵了一架,大哭了一场,格外伤心。做父母的哪样儿考虑不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付出一切也是心甘情愿啊,可孩子为什么就不理解理解父母呢?为什么就不考虑考虑父母的感受呢?“老人心在儿女上儿女心在石头上”难道就是天底下为父母的宿命?
答:谢谢邀请和信任。“理解”这事儿吧,它是世间一切人与人关系中最简单也最复杂的。有时候就像1+1=2那样清晰明白,即便是从不曾谋面的陌生人也能够在那个“特定刹那”灵犀一点、心与神会,千古传唱的经典范例莫过于伯牙和子期。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要想真正理解,简直是翻越千山万水、终其一生也难以抵达。父母之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许多时候就处于这么两个极端,要么是心儿贴心儿、 肉儿贴肉儿的全盘理解和彼此疼惜,要么是纵然你在我面前,心与心之间却隔着万水千山的遥远和漠然。
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才能够实现亲子关系的全盘理解与彼此疼惜?三个原因导致的,而这三个原因同时也是亲子关系无阻碍、亲密化的治本之法。
1、不懂什么是理解——没有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为土壤
改革开放、信息时代等特殊大环境再加上三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等特殊背景,中国式家庭教育生态环境也越来越特殊化。在这完全迥异于以往的特殊教育生态环境中长大的80后、90后以及00后们,他们许多时候不是“不理解”父母,而是他们压根儿就不明白 “什么是理解”。不明白“什么是理解”是他们的错吗?恰恰相反,其错百分百在父母,这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没有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为土壤
“我们对于婚姻及另一半的期待,正变得亘古未有的复杂。”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如是说——简直直中靶心!社会与时代变化的很快很快,每一颗包裹在男性身体或女性身体中的心,也随之或主动或被动变得越来越快,生活上鸡毛蒜皮事、经济上贫穷富裕事、工作上升官发财事、情感上你来我往事……千头万绪每一个细细小小的线头都有可能引发一场男人与女人以家庭为战场的战争。而在这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一个受伤的成年男人和一个受伤的成年女人会通过长久的磨合与交互找出疗治伤口的途径和方法,但那个同样受了伤甚至伤得更重的孩子呢?他没有合宜的途径和渠道疗治伤口并走向痊愈。
有个“静止脸实验”,很能说明小孩子面对来自父母亲不良情绪伤害时的心理变化。实验刚开始,母亲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笑得咯咯脆,非常开心;接着,静止脸实验开始,母亲突然平平板板、面无表情。孩子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于是小小人儿倾尽自己所能够的一切办法试图引起母亲的注意和回应,但是,母亲仍然平平板板、面无表情,十几秒后小小婴孩儿崩溃大哭!
整个过程中,实验检测数据完整记录了孩子的生理指标变化。在母亲毫无反应和回应的阶段,孩子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实验数据指向性非常明显: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孩子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就有可能趋于死亡——由此可见,母亲无端的不良情绪对孩子具有何等致命的杀伤力!而一个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的家庭环境中,父亲也罢母亲也罢,他们的情绪能够平稳、祥和与安宁么?父母亲频频变幻生发的无端不良情绪,对小孩子而言何止一场又一场恶梦?那简直是有毒的土壤,会将一颗种子中蕴含的无限生机统统杀死!
有一位知乎网友评价看完《都挺好》的感受只给了四个字:惨然一笑!
是的,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才是孩子良性成长最肥沃的土壤,纷争不断的家庭给孩子们心里种下的毒瘤与伤害,也许终其一生而不得疗愈。家庭氛围轻松又明媚,孩子成长过程中以及成年之后的幸福,会多出很多很多。
第二,父母过分包办替出来的“理解无能”。
父母过分包办孩子的事情是出于爱吗?真不见得。父母过分包办,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功利性,二是怕麻烦。
父母对孩子有条件、功利性的爱是什么样子呢?
比如,考了高分和好成绩,父母才会高兴——“这真让我脸上有光,赶紧晒个朋友圈,让他们羡慕去吧!”而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立马晴转多云,整天没个好脸色,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各种嫌弃各种恶言,孩子简直站也是错坐也是错、笑也是错哭也是错。
从孩子的角度是怎么样理解和感受这件事的呢?“考了高分就是亲儿子,考砸了就是捡来的!”
父母因为怕麻烦而过分包办导致孩子的“理解无能”又是怎么个情形呢?
比如洗衣服。孩子出去玩了一趟回来灰头土脸哪哪儿都脏,当妈的于是开启唠叨模式,“你咋这么不懂事?咋又把衣服弄脏了?你就不知道理解理解妈妈吗?就不能不添乱吗?我一天累死累活要上班要做饭要洗这么多衣服……”孩子脸上因为玩得很爽的兴奋一点点黯淡下去,如同灿然盛开的花朵突然遭逢冰霜——这是谁的错?是妈妈自己种下的错啊!当初,孩子要学着自己洗袜子,小小人儿白胖胖地小手在水里快活着跃动,小小袜子像两只小鱼儿在水里快活着游动……妈妈是怎么干的?“你咋这么不懂事?咋又玩水?咋又把衣服弄脏了?你就不知道理解理解妈妈吗?就不能不添乱吗?我一天累死累活要上班要做饭要洗这么多衣服……”
从孩子的角度是怎么样理解和感受这件事的呢?“我想自己学着洗你不让,你自己洗你又不高兴,你到底是要闹哪样儿啊?”
正如《雅典的泰门》中对金钱的诅咒:“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年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疾的见了呕吐,有了这个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如果只从功利性出发,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父母之于子女也是一样。
孩子小时候得到的爱越是有条件、越具功利性,长大之后生而为人的价值感就会越低,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也会越低。如果为父母者以功利之心看待孩子、以怕麻烦之心圈禁孩子的话,眼睛所见的那个孩子必然是失真的、去魅的孩子,必然是丧失了所有优势优点、个性魅力的孩子,必然是处处不尽如人意、处处皆是缺欠的孩子。
2、不会妥帖表达理解——没有相亲相爱的夫妻关系为阳光
《一代宗师》中有句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为它传递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的声音,一声声绵绵不绝响,遂相印于心,在一时一事的不经意间弥漫或流露。孩子之所以不考虑家长的感受,不过是因为他们心中并不曾种下那颗叫做“理解”的高贵的种子。
谁应当为孩子心中没有那颗叫做“理解”的高贵的种子担负全部责任呢?当然得是家长!
那颗叫做“理解”的高贵的种子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落在孩子心间的呢?当然得是相亲相爱的夫妻关系!
你觉得苏明玉很惨吗?的确,她的生活千疮百孔——这只是戏剧化的影视表现么?真实生活中,你我身近处,比这更扎心、更惨情的真实随时存在着、发生着,而真实生活中挣扎的人们远没有苏明玉那样幸运!热翻天的《都挺好》之所以如此大红大紫风靡一时,关键的关键就在于它破开了家庭生活剧的脸谱化和套路化,把赤裸裸、血淋淋的生活真实层层暴露,重男轻女、家人反目、剥削压榨、恃强凌弱……那些被原生家庭、被亲生父母无底限伤害的孩子,他们如同小苏明玉一样,每一天都在刀尖上走、在滚油里过。
如果说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懂得什么是理解”的丰美土壤,那么,相亲相爱的夫妻关系便是孩子“妥帖表达理解”的明媚阳光。相亲相爱的夫妻关系,是一个成年男子与一个成年女子双方满含爱意的彼此注视,更是两个成年人同时满含爱意对一个小孩子的注视——注视着他在所有日常活动中自由自在的悦纳着自己、成长着自己、展开着自己。
“任何一个潜在的婚姻对象都是有瑕疵的。在结婚这个事情上,悲观一点是明智的。一个人独自生活的时候,总是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我们对于自己的人格如此缺乏了解,也就难怪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找怎样的人了。”——每一个婚姻中的成年男女,都当以此句为金科玉律、随时反观鉴照,以便更清醒地、更坚定地维护一段相亲相爱的夫妻关系、和睦稳定的婚姻关系。
只有在相亲相爱的夫妻关系中,在和睦稳定的婚姻关系中,孩子们才能日复一日耳濡目染,才会尝试着用爸爸和妈妈彼此相亲相爱、彼此传递爱的行事习惯与思维逻辑去理解更多的事,久而久之,孩子潜意识中就会将父母对彼此爱的逻辑和理解逻辑演化为自己性格特征和思维模式的一部分。
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真爱自己的孩子,那就从用心经营家庭氛围、用心爱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开始吧!
3、不能抵达父母想要的理解——没有平等共情的亲子关系为榜样
为什么很多孩子不理解家长?不考虑家长的感受?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理解或者不理解家长,都是家长用理解或者不理解孩子的榜样作用教出来的。
正如大家都熟悉的那个故事,孩子一只手抓一个大苹果,妈妈以为孩子要分给自己一个,结果孩子把两个大苹果各咬了一口——理解或者不理解、爱或者不爱的分水岭就此出现:当妈的应当劈头盖脸把孩子臭骂一顿么?甚至恼羞成怒把这个“小白眼狼”狠揍一顿?真相是,孩子各咬一口是为了尝尝哪一个苹果更甜,孩子想把最甜的那个苹果给妈妈。
是的,爱与理解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事,有两个苹果时候我想把最甜的那个给你;有一个苹果时候我想把多一半儿的给你;有半个苹果时候我想让你多咬一口。苹果如果是具象化了的爱,那么妈妈和孩子就是爱顺畅流转的两个站点,从你手中到我心中、从我心中到你手中,劫劫长存,生生不息。
但问题是,正如同一个年轻人所说,“不是我不照顾父母的感受,而是我一次次热切的努力总被他们一盆盆冰水兜头泼冷!”他暑假顶烈日在街头发小广告赚了300块钱,花了180块给妈妈买了一件衬衣,妈妈把衬衣拎在手里左看看右看看然后很不以为然地说,“啧啧,你这啥眼光?看看那谁谁家的闺女,给她妈妈买的那裙子,简直时尚的……谁不羡慕?!”那件衬衣被收进衣柜深处一次也没见穿过——这世间,不论是为父母的抑或为子女的,没有谁是金刚不坏之身能经得住来自于血缘至亲一次又一次的冷水当头。
同一片枫叶,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有“晓来谁染桑林醉,点点是离人泪”;同一树梅花,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何况乎孩子?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与爱,其方式各自不同纯属正常吧?可是不,偏有些父母总爱攀比,东家孩子怎样怎样、西家孩子怎样怎样。也有的父母,以谦虚为名对孩子实施言语凌辱甚至让其当众出丑;以穷养为名时时唠叨“爸妈好辛苦挣得钱全给你花了”,表面上是“为了你好”想要激励督促孩子努力上进,实质上却是在加重孩子的愧疚感和匮乏感、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价值感……诸如此类,父母自以为是、想方设法的伤害孩子,却企图得到孩子巴心巴肝的回应与理解!
孩子特别喜欢吃糖,可家长立逼着要给他喝醋;立逼着要给孩子喝醋,不过是因为家长自己喜欢醋罢了——这就是“父母都是为了你好”的底层逻辑么?
“穷养能让孩子成才”,所以为父母的天天在孩子面前哭穷——问题是,时时在孩子面前哭穷,只会让孩子更不成才!家庭经济条件好或不好与孩子成不成才之间绝非正相关关系,反倒是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甜甜蜜蜜的夫妻关系才是孩子良性成长、积极成才最肥沃的土壤和最明媚的阳光。
所以,更多时候不是孩子不理解父母、不考虑父母的感受,而是孩子表达爱和理解 的方式不符合父母的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落差呢?因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的爱和理解是不平等的,有长久以来欠缺了平等与尊重的亲子关系为现成榜样,孩子又怎么能够成为“父母肚里的蛔虫”?成为父母“贴心贴肺的小棉袄”呢?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为父母者何尝不是如此?从容管理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用心经营家庭氛围和夫妻关系,才是足够好的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每一个“问题”少年或少女,都源自岁月的慢慢培养,只不过这个时期他们才开始了反抗;每一个理解父母的少年或少女,都源自岁月的慢慢培养,而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天,都是他们更加懂得爱、懂得理解的课堂。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