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4日电或紫或粉的八瓣梅缀满路边,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村舍。村民住宅整齐划一,横竖成排。附近的湿地公园有凉亭、木栈道和草坪,游人三五成群,一边拍照、录制短视频,一边享受清新空气和田园风光。
“今年来玩过几次,每次游客都很多,成了周边地区的‘网红村’。”正带着孩子游玩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居民杨庆连说,“这里有山有水环境好,还能吃烧烤、住民宿。”
在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中,宝昌镇边墙村榜上有名。这也成了全村的喜事。
“我们近几年打造民宿、餐饮、康养、电商、文化旅游等田园综合体,可同时容纳150名游客住宿、用餐。”边墙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成说,“如今村子小有名气,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也能吃上‘旅游饭’了。”
七八年前,边墙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们曾戏称“进村黄黄一片,出去脚带黄泥”,村里到处是土路、土房、土墙。2014年,全村贫困户有272户、692人,贫困发生率达58.84%,人均纯收入仅2000元。
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边墙村强基建、兴产业、促增收。2019年,村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
“我们过上好生活,主要靠产业。”47岁的村民任林说,以前人们种几亩薄地,没多少收入,还得出去打工,活儿也不好找。这几年村里兴办苗木种植、肉牛养殖、中药材、马铃薯种植等专业合作社,很多村民把土地流转后到合作社打工,除了土地流转的收入外,还能挣工资,“只要肯出力气,收入都不差”。
在边墙村的樟子松育苗基地,十几名村民正在起树苗,准备卖到外地用于绿化。48岁的刘永军手握铁锹,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根部形成的土球完整挖出。
2013年以前,刘永军夫妇的收入就靠在12亩耕地上种粮,亩产量仅有100公斤左右,每年收入两三千元,只够温饱。2013年起,他与妻子在产业扶贫政策帮助下,把土地以每亩350元的价格流转,开始在林苗基地打工。如今,夫妻俩年收入超过4万元。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刘永军说,积蓄多了,他家盖起4间砖瓦房,庭院也收拾得很利索,“每天一出门,心情就特别好”。
目前,边墙村有育苗基地4处、共350多亩,年输出各类苗木120多万株,除了长年带动100多户村民打工外,还提供许多季节性务工岗位。
除了以合作社带动乡村产业,边墙村还注重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资源整合。
“我们先整合土地,进行产业和村貌设计规划,构筑起村子发展的四梁八柱。”王文成说,村里利用新农村建设、田园风光体建设资金等,安装路灯、修巷道、建民宿、打造湿地公园等。
2017年,边墙村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温室大棚,与北京昌平区对接,成为其草莓育种基地。2018年,24兆瓦的光伏基地在村里落户,带动七八十人就业。
一些企业也看中了边墙村的发展潜力前来投资。眼下,边墙村与一家公司合作投资800多万元的民俗馆即将正式开放。
“我们征集了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生活用品,在民俗馆展示我们独特的农耕文化,让更多游客体验看山、看水、看得见乡愁的文化氛围。”王文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