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承受的500斤之重
救援人员花费100多分钟将“胖先生”从四楼抬下一楼;今夏他切除大部分胃,迈开重获健康第一步
八位消防员挤在楼道内面面相觑。
5月12日傍晚,上海市杨浦消防内江救援站的消防员们接到求助,要帮助一位因呼吸困难急需就医的“胖先生”下楼。按照出警惯例,他们带来了一副简易担架、一副躯体固定担架和一台伤员转运椅。
“胖先生”名叫李民,身高接近1.9米、体重超过500斤,担架的最高承重范围只能负担他身体重量的一半。最终,救援只能依靠最原始的人力和绳索,一步一步缓慢挪动。从四楼到一楼,一个健康成年人在中速步伐下,走下来只需1分半钟。李民花费了超过100分钟。
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胖先生”几乎很少下楼。肥胖击垮了他的健康,也吞噬掉他的生活。从10来岁开始,他的生活便受限于体重带来的不便,上学、就业、交友,都遭遇不友善的场面。
一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以肥胖指数大于或等于 28 kg/m2为标准,到2019年,中国成年人全身性肥胖发病率已达到14%,这意味着每10个国人中,就有1.5个肥胖者。这一比例较2004年增加了两倍。
“胖先生”选择关上房门,也关上心门。除了与身边极为亲近的少数家人交流,几乎断绝了外部世界的社会往来,仅靠游戏赚取时有时无的收入。最久的一次,他可以连续一整年都不踏出房间一步。他将自己的少年与青年时光,锁闭在上海控江路的一间四层小屋内。
为了救命,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在这个夏天切除他大部分的胃。但找回健康,只是35岁的“胖先生”重启人生的第一步。
被围观的救援
“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29岁的消防员李顺对几个月前的那场救援记忆深刻,他和同伴抵达现场的第一反应大多都是,“蒙掉了”“吓到了”。
对于上海市杨浦消防内江救援站的消防员们来说,人员救助原本是他们最熟悉、擅长的事。“胖先生”居住的这片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居民楼,是上海老宅最常见的灰色水泥面,刷着绿漆的铁栏杆和白色墙面是近几年翻新过的,楼梯间大多零散摆放着住户的纸箱、快递、自行车或是小盆绿植。
困难摆在眼前:没有电梯、着力点少、救援空间狭窄、无法借助更多工具。所有人在并不算开阔的楼道构想了好几种方案,比如直接将人横着抬起来,或是利用器械工具从窗户吊出去,但都无法实施。
早在消防队员入场之前,李民的家人还花费500元钱请来了装修队5位工人帮忙。但几位体力颇好的工人发现,无论用什么角度抬举,都几乎无法做到将李民的脚抬离地面,安全下楼更是奢望。
在一家1995年就搬进来的老街坊印象中,社区生活一直安静平缓,5月12日的救援算得上是过去几十年里“最轰动的大场面”。
李民的身体在那天临近极值,无论是站立、坐下还是移动,都无法自身借力,必须完全依靠他人帮助。“我一放手可能就倒下来了。”他对赶来现场的救援人员解释。
摄像机记录下那天现场的画面:身穿短袖绿T恤的李民靠坐在一张铁椅上,救援绳从他两侧手臂穿过腋下至后背固定。在平路的时候,最开始先是6名消防员试图拉动,没有反应,又增加两人。到了倾斜的楼梯上,8个人的力气都不够用了。
为了避免造成二次伤害,下楼中的李民必须仰面朝上,重心后移。有人专门负责拖移,还得有人用安全绳稳定住他,以防摔倒,还得随时考虑下楼速度和身体倾斜角度。
整个过程,李民只能被动配合,围陷于一圈橙色救援服的消防员中。包括消防、民警、居民在内的12人轮流交替参与到搬运中,每挪到一层的拐角平台处,所有人都不得不停下大口喘气休息。
从四楼到一楼,一共48步阶梯,消防员们耗费了近2个小时才完成这次救援。一位邻居记得那天救援结束时的场景,“消防员们够年轻力壮吧,搬完下来后全部瘫倒在楼下,又累又热。”
这场惊动了所有人的下楼,从消防救援车开进小区后便引来众人围观。附近单元楼的几十号邻里,陆陆续续围拢到李民所在楼栋,想帮忙的、看热闹的、拍照摄像的都有,以至于救援人员到场时,不得不让现场民警帮忙疏散,从人群中开出一条通道。
闲言碎语中讨论最多的还是“这小伙子怎么这么胖啊?”另一位参与救援的消防员覃运途记得,那天傍晚,处于关注点中心的李民一直没怎么说话,大多数时候低着头,在嘈杂人声音中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