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盛宴变“剩”宴 八成受访者认为契合当下品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6-25 10:49:25
分享:

不让盛宴变“剩”宴 八成受访者认为契合当下品质生活理念

92.1%受访者确认节约粮食是永不过时的美德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如何有效减少餐饮浪费现象?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2%的受访者都有打包的习惯。92.1%的受访者认为节约粮食是永不过时的美德。61.8%的受访者希望餐馆提供公筷,方便人们将剩菜打包。

75.7%受访者感到周围年轻人“光盘行动”践行得不错

今年29岁的于菲菲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她感觉,现在出门吃饭打包就像“家常便饭”,“只要剩下一大半的菜都会打包,有些方便打包的菜就算剩得少也会带上,像炸鱼段、酱牛肉等。主食也不例外”。

30岁的王峰说,平时和熟人出门吃饭,吃不了的会尽可能打包,但与不太熟悉的朋友以及异性朋友出去吃饭会比较容易浪费,又不好意思打包。

周围年轻人“光盘行动”践行得怎么样?调查中,75.7%的受访者觉得不错。交互分析发现,二线城市受访者觉得不错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一线城市。

在餐馆就餐,91.2%的受访者都有打包的习惯,其中30.9%的人每次都打包,60.3%的人表示品相好或剩得多就打包。交互分析发现,一线城市受访者每次都打包的比例最高。

北京某事业单位职员周晓吐槽,有次和老公去吃鱼火锅,两人在点了牛羊肉和蔬菜之后,咨询服务员鱼片应该点半份还是整份,对方建议整份,结果上菜后两人傻了眼,光鱼片就摆了半边桌子,最后把蔬菜、肉丸子都原样打包了。“有的服务员看见顾客点得少还会明显不开心。如果遇到热心提醒菜量大别点多的服务员,我对餐馆的印象会很好”。

外出就餐,哪些浪费粮食的行为和心态比较普遍?受访者指出是:觉得打包没面子,点越多越有排场,“不差钱”,一次性点个够,没节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分析,外出就餐,尤其请客时,一些人的关注点是面子和客气,而不是肚子和节约。按照过去的餐桌礼仪,如果“光盘”了,一方面显得主人不会热情待客,另一方面显得客人不会克制做客,双方都在琢磨如何不“光盘”。

西南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唐智松分析,餐桌浪费现象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从历史角度讲,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因为食物资源不足,请客会让人多吃以示尊重与关心,逐步形成了餐桌的“面子”文化。从现实角度讲,一些人的思维还没从食物匮乏时期形成的餐桌文化层面,进步到现代餐桌文明上来。“餐桌文化的讲‘面子’现象,在现代社会显得不合时宜了”。

不让盛宴变“剩”宴,85.7%受访者认为与当下品质生活理念相契合

于菲菲现在和家人出去吃饭,常会特意问有没有半份菜。吃到后半场,会尽量把能吃完的先吃了,肯定吃不完的就不动了,方便打包。问到这样是否影响就餐体验,她认为完全没有,“既不影响品尝美食,还不浪费,回家还省去做饭,一举三得。节约是会享受生活的表现”。

王峰也觉得,不是摆一桌丰富的菜品就是盛宴了,还要吃得健康、吃得得体,“健康的饮食理念之下,才有有品质的生活”。

北京事业单位员工刘可觉得,不让盛宴变“剩”宴,倡导的是适度点餐,不铺张浪费,与品质生活并不矛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朱毅认为,盛宴之“盛”在于情谊之真,不在于数量之多,“剩”宴不是热情的标志,而是不合时宜的浪费,反而会留下遗憾。

调查中,92.1%的受访者认为节约粮食是永不过时的美德。85.7%的受访者认为,不让盛宴变“剩”宴的观点与当下品质生活理念相契合。

唐智松表示,粮食是重要的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积累劳动财富是基本品德,生活品质的提高与餐桌浪费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高品质的生活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多少,还在于食物的品质和使用食物时的修养,就比如适量而不浪费、剩菜打包、不影响他人用餐等。

61.8%受访者希望餐馆提供公筷,方便人们将剩菜打包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