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谈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编制
核心区控规下很大功夫改善民生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核”,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8月21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首都规划建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话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他表示,核心区控规在突出民生改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核心区控规编制过程中,把突出政治中心服务保障和突出民生改善工作两条最重要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充分把握千年古都保护更新的特点,在规划理念、组织方式、实施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
另外,核心区控规按法定程序批准后将成为核心区发展的法定蓝图,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此次还建立了规划督察制度和实施考核问责制度,维护核心区控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直接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新京报:核心区控规最大的亮点和创新是什么?
张维:在核心区控规编制过程中,我们把突出政治中心服务保障和突出民生改善工作两条最重要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充分把握千年古都保护更新的特点,在规划理念、组织方式、实施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
首先,在规划理念上,坚持减量提质,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我们深刻把握“都”与“城”、保护与利用、减量与提质的关系,统筹考虑政务功能保障、疏解减量提质、老城整体保护、街区保护更新、民生改善和城市安全六大方面,有序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治理“大城市病”,实施核心区功能重组,优化提升政务功能,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总而言之,就是要建设一个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
其次,在组织方式上,坚持开门编规划,凝聚各方共识。核心区控规由首规委统筹组织,市领导亲自挂帅成立规划工作专班,中央有关部门、市级各委办局、东城区和西城区人民政府共同参与,落实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责任。技术上也成立了编制专班,由首规委和名城委专家领衔,共有21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组建近300人的设计团队,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深入参与了方案编制,为支撑规划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历经近三年时间,经过多次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意见,市人大、市政协审议和协商,市委市政府研究,首规委审议,形成凝聚各方共识的规划成果。
在实施机制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一流人居环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规划突出基层治理在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作用,直接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比如在核心区控规公示中,我们在东城区和西城区的32个街道都分别设置了“规划微展厅”,让大伙儿在“家门口”就能了解核心区控规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街区规划建设的意见建议。对公示期间收到的群众意见,我们逐条研究并积极采纳,为下一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组织规划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
新京报:在营造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方面,核心区控规做了哪些具体安排?优良政务环境的营造与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是什么关系?
张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好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是最重要的两条要求。规划以更高水平、更大力度做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工作,全力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营造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同时,通过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居住条件,创造绿色、高效、友好的交通出行环境,提供安全可靠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措施,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具体安排上,首先是优化空间布局,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切实把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和旅游四个密度降下来。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统筹利用好北京市搬迁腾退空间,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推动中央政务功能向长安街沿线相对集中布局,强化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