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憎 灭亡的读后感大全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2 21:03:02
分享:

  《灭亡》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灭亡》精选点评:

  ●巴金的处女作,也是让他成为畅销书作家的一部作品。里面的杜大心生动极了秒极了,爱的极端是憎,憎也是为了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绝望又充满希望,憎恨又满怀爱。

  ●砍头

  ●无政府主义青年

  ●灭亡这本书是悲观的也是诚实的。 杜大心的憎恨从文字中那么锋利的展现,控诉生活的一切。可是读到最后我们又发现,这些憎恨的来源是爱。 因为爱所以憎恨。 杜大心说他想休息,永久的休息。只有灭亡了。 张为群的死,对社会对人的憎,他也死了。 可在这灭亡中点起了点点希望。

  ●十七章读的浑身起鸡皮疙瘩 都得死啊

  ●读的时候一直在笑,因为很多描写实在很青涩。但巴金先生的处女作,二十几岁写出来的东西,我觉得也算是不错了。

  ●初中生作文

  ●援引巴金对杜大心的看法:一个憎恶人类,憎恶自己的人,结果不是杀人被杀,就是自杀,并没第三条路可走。

  ●由此怎么看出的巴金的无政府主义……

  《灭亡》读后感(一):那个时代的故事到了现在都不过时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越发真实的东西,往往都是作者生活过,奋斗过,挣扎过,哭过,笑过,在生活里面得到了一点东西,便把它写下来的。源于生活的根基 经过杜撰的美丽,在这部小说里面我喜欢张为群,绝对纯净 忠于理想 全然牺牲,由于他的完全热诚和现世的稀缺。 就像高旗&超载乐队 的那首歌<如果我现在> 里面的歌词唱的一样。《灭亡》和《围城》矛盾着的革命主义者和革命年代下的围城中的人,那个时代的故事到了现在都不过时。2013.08.31

  《灭亡》读后感(二):随便说几句

  如果不是在其他书里看到灭亡中有亭子间生活的描写,这本书我是不会去看的。其实同意韩寒说的,巴金的文采真是一般,尤其是早期的,当然后期的激流三部曲我也没看过,就不评论了吧。只听说抗美援朝时期写的那个中篇是繁荣拖沓到极致了。

  说回灭亡,意识形态上似乎比较矛盾,杜大心这样的愤世嫉俗者又自称是社会主义者,他革命的目的却不是为了拯救而是为了报复,报复他所看到的世间所有可憎的事情。情节处理和对话有很强的话剧感,响亮而空洞。不知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带入的形象全是琼瑶式的人物。对于作者再三描写的女主人公清澈的大眼睛,我脑中竟然出现了林心如,还有漫画形象。。。

  不是不喜欢所有左翼作家的小说,有很多比这个好得多的。或者应该去看看家春秋再说。

  《灭亡》读后感(三):巴金《灭亡》

  经常听及命运是注定的,对于那些不信命的人来说,他们会去尝试、改变、突破,把这钉牢的命运说一点点拔出来。而对于巴金先生笔下的杜大心来说,他深信并服从自己早已注定灭亡的命运,虽然这灭亡是他自己给自己下的判书,就算用爱情照亮他心灵的李静淑也挽回不了他。他像一个毅然决然的死士奔向了灭亡,不禁让人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深切之感。

  杜大心灌满全身心的憎最终还是来自于爱,他爱自己的同胞,那些深陷贫穷疾苦的老百姓们,把他爱的温柔一点点的穿透击碎,只留下一个冷冷的外表。张为群那一声声“革命什么时候才会来,我实在不能够忍耐了”声声不绝入耳,他凄惨的死状刻刻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最终以复仇的方式奔向了自己的命运。这灭亡的命运读来实在让人悲切不已,“天似乎就要燃烧起来了,人类的运命像游丝一般地漂浮着”,北洋军阀时期是他们不可磨灭的煎熬。

  我们现在做着他们期望的黄金一样的梦。

  《灭亡》读后感(四):爱与憎

  小说的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巴金根据自己生活中所陷入的矛盾漩涡去塑造出来的“爱与憎的矛盾,思想与行为的矛盾,理智与感情的矛盾”,在小说的最终他也没有解决这些矛盾,而是选择放弃与李静淑的爱,此时的李静淑虽然明白她爱人的决意,但是他的决意终究与自己的普爱观产生了矛盾,她不明白“大心,为什么你一定要去死?”杜大心更多的是企图对张为群死后缠绕在他耳边和灵魂里的“我死,我一个人死也不要紧。”的回应和对张为群的妻儿的内疚,但是最重要的是也是他自己内心的一种解脱和遗书里所说的”矛盾、矛盾、矛盾构成了我的全部生活“,”他的灭亡就是在消灭这种矛盾。“只有这样他才采取用暴力毁灭自己生命的一条路:报仇、泄愤,杀人、被杀。

  杜大心与李静淑的爱情是小说的一个辅助,从他们并不惊世的爱,侧面放大了杜大心的憎,点明了那个时代的主题,只有挑明世间的憎与丑陋才会创造出美好。”要是你没有幸福,我还能够有幸福吗?“、

  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凡是曾害过人、正害着人、奖害到人的那班民贼都要灭亡了。 迦尔洵说过”浪不吃狼,人却欣然地吃人呢!“

  ”我们叫人爱,我们自己的生活却成了贫民的怨毒的泉源。“

  《灭亡》读后感(五):出山之作

  第一次看巴金的作品,看的也正是他的出山之作。以二十歲的年紀寫出這樣的作品,不愧大師之名。這個版本也是機緣巧合之下買到的,也是比較能接近初版原貌的。從封面到紙張,透過70多年的歲月,給我以一種其他版本無法享受到的快樂。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有三種不同筆記的眉批,偶爾讀來也是令人莞爾。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