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共青城 《日落共青城》读后感1000字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1 21:35:10
分享:

  《日落共青城》是一本由贝德勒·普耶洛夫斯基著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20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落共青城》精选点评:

  ●签名本

  ●书虽然有很多重复章节,不过把中国与苏联的空军发展和交流做了描述,还附带介绍了中国苏联的政治历史背景

  ●题材和内容很好,但是品质太粗糙了,很多错别字,很多病句,内容拼凑衔接的也很乱。

  ●中文世界最好的中俄军售专题书籍。

  ●干货不少但是篇章编排混乱,对中俄尤其是中国空军几十年内在武器装备、军事思想、体制建设做了详尽的阐述。同时还酸了一把苏联解体后俄外长科济列夫脑残西方粉的丑态。网上的资源还是蛮好找的,可惜手机看PDF太累了,尤其是理论性的东西看得头晕。

  ●以我这种智商基本是看不懂的……

  ●吹比神书,称霸贴吧微博必读。读完你就是吹水大手子。

  ●读罢 后怕 庆幸 深思 红色铁流在过去50年中对兔子的压力大的不是一点点。然一朝降旗红色帝国分崩离析我只能说天佑国朝

  ●pupu

  ●最了解中国的为什么都是外国人?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的花》 今日的繁荣与昌盛更让人无法忘记创业的艰难与困苦!

  《日落共青城》读后感(一):内容比较乱

  内容如果属实的话,那是比较有阅读价值的,披露了比较多的内容信息毕竟。

  主要的问题出在作者写作的文法上,整部书贯穿始终的线索不明显,被过多的内容分割的很零碎,读起来很费劲。

  《日落共青城》读后感(二):第二部记忆裂痕1993豆瓣为什么没有呢?

  风起于青萍之末和记忆的裂痕里面有些内容重复。

  看书里面有些中方的资料感觉太详细了,估计PU大里面加了不少私货,看完2部之后回想起80年代末90年代初,天天新闻联播报道苏联解体、叶利钦三天两头的换总理、俄罗斯亲近西方的事,感觉当时我们静观其变的政策真是太对了。

  第三部跨国斯堤克斯河是不是被禁了,怎么还不出?

  手头的第二部记忆的裂痕,发现书里没有ISBN号,只有ISSN号,难道是按杂志合订本出版的?还是我手中的是盗版?

  《日落共青城》读后感(三):透视中苏后赫鲁晓夫时代的丁达尔光芒

  那段历史简单而复杂。

  从毛爷爷在北戴河一边游泳一边拒绝了赫鲁晓夫在旅顺建长波电台开始,到156工程撤回专家,中苏彻底中断,并在报纸上互相辩论。

  并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和自卫反击战达到顶峰。

  最终,苏联覆灭,两国重新试探接触。

  代表,正是共青城起飞的苏27战机。

  信手拈来的军队和决策细节,重大历史时刻的在场见证,读之如亲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两国珍贵的接触渠道,去观察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背后甚至还映射着苏东/东欧、休克疗法、台海等多层次关系,犹如在森林中看到光线打透树叶。

  每一句话都值得咂摸。

  《日落共青城》读后感(四):不是兵器杂志,更不是苏-27专辑……

  在《较量》广告页看到这本书就很感兴趣,所以一看到有出我就买来了,读了55页,就为全书原汁原味的俄语翻译风格所倾倒,三十元的价格真是便宜到爆。就内容看,其披露力度不亚于89年中法在幻影2000B2项目上的合作,资料翔实到令人怀疑——这真的是从机密的俄联邦武装力量内部流露出来的吗?其结果也只能细看之后才能确定了。

  如果你对红色帝国的消失扼腕叹息,想要如何了解这个庞大的巨人是如何从内部崩溃,这本书是再通俗易懂不过的资料;作为中国人,不可能回避三十年前那场重大的历史变革,中外合作的来龙去脉此书又概括的十分全面。一切情节都围绕着苏联解体前后两国的外交事件展开,双方上至军政首脑下到基层官兵都以传记形式出现,当然,仅限关键人物。

  外交无小事,更何况牵扯到关系国家安危的空军主力战斗机“成批转会”,就不仅仅是飞越国境线那么简单了。

  《日落共青城》读后感(五):发展先进装备决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事

  不了解历史就不知道为什么会有现在,要充分发挥手中装备的效能,就要了解其背后的装备史和技术史。我们经常说老毛子的东西就是如何如何,却甚少去了解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复杂工程问题,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复杂,尖端装备的研制,都是立足于国家地缘政治环境、战略需求,从而设置的技战术指标和发展路径,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实力、相关技术积淀和对作战理念的理解,而不单纯是技术上做得到或做不到。哪怕是最不起眼、看似不经意的简单设计,往往也蕴含着设计者深思熟虑和反复试验的结果,是对各种因素综合考量后得出的全局最优解。大国重器确实只有大国才能驾驭得了,先进武器的引进看似只是实现装备现代化的事情,但背后与之相配套的,却是作战理念、体系架构、培训模式、人员素质的全面现代化,其间涉及到的军事学说的发展、对传统和固有偏见的挑战、对资源和政策倾斜的争取、人事博弈、生产体系与组织动员体系的架构,其难度相比于技术上的一穷二白似乎也不遑多让,中小国家根本玩不转,折射出现代化与正规化建设无比艰辛的历程 。

  读罢后怕,很难想象我们曾经历过那样一个时代;也庆幸,我们终于也有了今天。感谢当初决策者的高瞻远瞩和那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

  谁人壮怀八千里?接力先辈的荣光。打造世界一流,未来还需多加努力。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