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食事 《四方食事》读后感锦集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1 21:34:38
分享:

  《四方食事》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196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方食事》精选点评:

  ●文章写得很好,可是天晓得,选编的似乎有些杂乱。

  ●看了再吃学校食堂的饭菜……这不是坑我自己嘛……

  ●从纸背透出一股美食的香气~

  ●下饭佳作^_^

  ●最爱先生写吃食

  ●多么可爱而清朗的一个老爷子!

  ●重复的地方太多了, 某一种食物在几篇文章里反复的讲。 1.汪作家真是一个很有包容心的人呀, 无论是食物还是人, 都这么包容的对待。 2.汪作家真是豁达。沙岭子时那样孤寂的日子也能苦中作乐。 3.对于汪作家而言,这三个地方的影响力应该这样排名吧:高邮>昆明>沙岭子

  ●还有谁能比汪曾祺的白话写得更有趣

  ●看这本书会饿,真的

  ●翻阅

  《四方食事》读后感(一):不但美食,更是文化。

  一直很喜欢汪曾祺写的文字,平平淡淡的,极细腻,又毫无雕琢痕迹。就是一个老人平静地说着,不会乏味,亦不激昂,算不上大气却仿佛牙雕般精致,时代的痕迹很明显,似乎一打开书就走进了一段时光,字里行间的文化气息和温馨感让我很是留恋。

  看汪老写的饮食书真是一种享受,从中学时高邮的鸭蛋开始就喜欢上了这种风格,美食在笔下成了一种艺术品,其实都算不上美食,每一种都是极具风情的小吃,简单,而入味,让人愿意一遍一遍的读,文化的气息从文字间自然而然地倾泻而出,小日子的味道让人心生喜欢。

  平时躲在宿舍里懒得出去吃饭的日子里,裹上一床被子,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不知读了多少遍的书,随便翻翻,任意咀嚼,竟然能像画饼充饥一般满足自在。

  唯一让我不大喜欢的地方是,汪老先生似乎对南方过于偏爱,语言当中不时流露出对北方人的偏见,这让我稍稍有点不爽,其他,完美。

  《四方食事》读后感(二):会看饿的书,是真真实实的饿

  当代介绍美食的文章,总以最华丽的词藻细细描绘食物的色、形、味,令人只觉飘渺不实,反倒失却了事物本味。汪曾祺这位语言大师,却能自信地以最朴实的语言描述美食,不但没令事物失彩,反倒勾起读者极大的“口味”。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汪曾祺笔下的谈吃文章,由美食的地域性入手,剖析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再由食写人,从侧面表现美食“美”在何处。高明之处是语言文字皆是平实,似一位邻家老爷爷娓娓道来,全无对文字词藻的苦心经营或对结构的精心筹划,不卖弄、不显摆,如话家常。写虾鲜,就说“鲜得连眉毛都掉下来”;写切脍,就说存其本味,“好吃极了”。不过是最普通平常的字眼,然而却饶有趣味。他讲事物的来世今生,大谈美食的制作方法,虽未细讲入味之感,然而从制作过程中也可遐想一二了。例如吃马兰头,“用开水焯过,加酱油、醋、香油搅拌”,阅读时舌上已有清油酸咸的感觉。“这是吃春天”,果然是吃个新鲜。

  《四方食事》读后感(三):简单的快乐

  大爱汪老,已经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目前看过的书中,最喜欢三个人的散文,一个是汪曾祺先生,一个是贾平凹先生,还有一个是史铁生先生。记得自己大二暑期支教,自制的语文课本里选取了数篇汪老的散文,我希望学生看了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书之后,能够更加体会到身边那些美好的事物。我选择在目前的学校就读研究生,是因为看了贾平凹的《天气就是天意》,对陕西的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不知是否因为自己出生于乡间,这种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细小事物的珍惜,总是能够牵动心中那根类似乡愁的情丝。小时候经历过穷日子,现在特别容易满足。他们的生活态度正是我希望一直保有的。

  这本吃货写的书,不仅让我在书中大饱眼福,也让我从中学会了一些好吃的菜式,以及做好这些菜式的“不为人知”的小窍门。像汪老的拿手菜,拌干丝,煮干丝,拌荠菜,拌菠菜,芝麻酱拌腰片,塞肉回锅油条,扦瓜皮等,像一些昆明菜,雪花蛋,桂花蛋,炒青苞谷等,以后有机会了,都要尝试的做一做。做的好吃了,邀请好友来家做客,甚是满足。那些做菜的小窍门让我非常受用,比如,“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荤菜素油炒,素菜荤油炒”,炒青菜时尽量不盖锅盖,这样炒出来的菜色才新鲜,麻婆豆腐的肉末一定要用牛肉末…看完此书,厨艺必有大长进啊!

  如果这本书只写了美食,那就少了许多意蕴。汪老的散文传递出来的一直是热爱生活的态度。再艰难的生活,在他的笔下,读者看到的只有趣味,全无苦涩。野菜,偶尔吃下图个新鲜,如果天天吃那可就是面如土色了,汪老只写了野菜的美味,隐去了其中的艰苦,可谓用心良苦。因为他说“活着多好啊。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四方食事》读后感(四):食事

  记点跟吃有关的吧。

  来昆明快两年了,那次读汪曾祺的「四方食事」,垂涎于汪老笔下那些昆明美食的同时又为自己竟对这些美食陌生得俨如初识而感到愧怍,亏自己还自诩为吃货。

  米线倒是常吃,只是味道跟别处吃的也无不同,照例的鸡架子猪筒骨煮成的汤底,米线滚水汋熟,几块鸡肉、一对鹌鹑、零星葱花,再随喜好添些盐醋酱料,一碗米线也就告成了。简单得味道也跟着简单。

  许是学校食堂做得将就,但有一回在大理吃过一家号称正宗得不能再正宗的过桥米线,也没吃出喜欢来。

  饵丝饵块也实在喜欢不起来,无论汤煮、烤、炸,味道都一般,近似的,老家福建的粉泥,原料是番薯,也是切成薄块状,段葱、大白菜混合炒成,那味道,啧啧,光想着,就不争气地垂涎了。

  豌豆粉在昆明和大理都喝过,味道俗得让人喜欢。清晨从旅店起来,到附近食肆,就着烤油条,呼哧呼哧地喝下一两碗热豌豆粉——这情景,是至今每想起大理都首先浮现眼前的。

  不能不说云南的野生菌,汪老也一再提到,鸡枞、牛肝、松茸…可惜没能一一尝遍。野生菌做成汤味道鲜美,阿城曾赞鸡枞菌为天下最「鲜」,用它做汤极危险,因为你会贪鲜,喝到胀死,这话诚然不假。河豚不敢吃、没机会吃,鸡枞倒是要尝的。有一回舍友从家里带来自制的油淋鸡枞,极不同的做法和味道,但依然美味得让人恨不得把舌头也吃掉。不知云南的和尚吃菌不吃,倘若吃,我觉得也该算是破了荤戒的。

  土豆在昆明好像无处不在,昆明人管土豆叫洋芋,炸洋芋、烤洋芋,算是特色零食,车站旁、巷弄口、小吃街,但凡人多的地方就有卖洋芋的。昆明人吃起洋芋很过瘾,我这种小外省实在不解其中味啊。

  《四方食事》读后感(五):谈吃话家常

  《四方食事》这部讲饮食的随笔集,为后人所编辑,有些地方多有重复,不免有些乏味。

  单看汪老的文字,却是朴素中生得趣味。看汪老谈吃,能看出三点:

  其一,汪先生游历过多方,说走南闯北不为过,谈及许多吃食时,都会提及不同地方的口味。比如写到韭菜花,

  “北京的韭菜花是腌了后磨碎了的,带汁…熬一锅虾米皮大白菜,佐以一碟韭菜花,或臭豆腐,或卤虾酱,就着窝头、贴饼子,在北京的小家户,就是一顿不错的饭食。”

  “云南的韭菜花和北方的不一样。昆明韭菜花和曲靖韭菜花不同。昆明韭菜花是用酱腌的,加了很多辣子。曲靖韭菜花是白色的,乃以韭花和切得极细的、风干了的苤蓝丝同腌成,很香,味道不很咸而有一股说不出来淡淡的甜味。”

  其二,汪先生对吃着实是有些研究的,一种食物常常会说起三四种做法。比如普通的炒鸡蛋,

  “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的‘一塌糊涂‘。”

  ”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

  其三,文字朴实,相当接地气,读来妙趣横生。你看他写昆明的胡萝卜,

  ”联大的女同学吃胡萝卜成风。昆明的胡萝卜是浅黄色的,长至一尺以上,脆嫩多汁而有甜味,胡萝卜味儿也不是很重…不知道是谁提出,胡萝卜还含有微量的砒,吃了可以驻颜。这一来,女同学吃胡萝卜的就更多了。她们常常一把一把地买来吃。一把有十多根。她们一边谈着克里斯丁娜.罗塞蒂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

  羊肉写的甚妙,尤其说到煮全羊那段,鲜活的很。

  ”在达茂旗吃过一次羊贝子,即煮全羊。整羊,剁去四蹄,趴在一个大铜盘里。羊头已经切下来,但仍放在脖子后面的腔子上,上桌后再搬走。吃羊贝子有规矩,先由主客下刀,切下两条脖子后面的肉,交叉斜搭在肩背上,然后其他客人才动刀,各自选取自己爱吃的部分。“

  ”羊贝子真是够嫩的,一刀切下去,会有血水滋出来。同去的编剧、导演望而生畏,有的浅尝即止,鄙人则吃了个不亦乐乎。羊肉越嫩越好。蒙古人认为久煮了的羊肉不好消化,诚然诚然。我吃了一肚子半生的羊肉,太平无事。“

  汪老认为写作者应当杂食一些,口味宽广一点,深以为然。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