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部金融史2》是一本由陈雨露 / 杨忠恕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3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一):观点片面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 ,止有此数 ,不在民 ,则在官 !”司马光的这句话已经被梁启超批驳过了。一个积极的经济制度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产生更多的财富。就如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一样。司马光完全从静态角度来看待财富总量。马克思主义认为,财富是劳动创造的,没有劳动就没有财富,财富并非“物质”,不是“天地所生”。
王安石所做,是抑制豪强,而豪强又都属于官僚地主阶级。司马光把“民”和“官”对立起来,这个论点被很多人引用。那么请问,大地主和小农是不是都属于“民”呢?抑制大地主帮扶小农怎么就成了聚敛民财呢?王安石和朱元璋把民财聚敛来供自己骄奢淫逸了吗?王夫之的观点不过是一家之言,又怎么能作为至理名言来推崇?
《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二):流动的信用 不死的欲望 ——《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成败兴亡七百年
流动的信用 不死的欲望
——《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成败兴亡七百年
因为学医的关系,所以学了中国医学史,而上课时候感触最为强烈和震撼的是宋金元时期的故事:从那时候起,中国医学不再是少数人家传秘辛的传承,有了真正的医学校,让医学作为一种职业而非鬼神的秘密得以更加公开——无需托名“黄帝”,人们可以通过师业传承,获得百姓的认可;而也从那时候起,公开的方剂和成熟的定制剂型变成了百姓“简便廉验”的“家中常备”……我以为这只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生产力达到一定的程度,人们就能够获得社会分工后的更加精细化和多元化的职业和成熟的社会结构。
然而没有什么是偶然的,也没有什么是必然的。《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通过不会欺骗我们的经济数据的推演,以及记载在史书上那些无法被主观设定左右的财政政策和施政纲领,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样一段从巅峰到衰落的“帝国的午后”时光。成败兴亡七百年,从不再“均田”却多次逃出亡国泥沼的读书人能够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年代,从尽管强大却没能守住“长生天”庇佑的黄金铁骑,从一个破产小农出身到专制敛财的疑心君王……本书中,很多对于君主的观点和国家的观点与我们的教科书有出入,但是却让我们不禁怀疑历史本身的客观性到底有多少。如果宋朝那么“积贫积弱”,那么真的会能够让“四大发明”中那么重要的科技成就出现么?如果元朝真的是一种对宋朝无能统治的报偿,那流民四起与民怨沸腾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明朝一位无产阶级出生的君王真的能够代表小农的利益,那么为什么清兵入关前,亡国的起义烽烟早已点燃?这是一本更为详细而全面的历史书,用更加客观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思路,让我们看到财富的创造、天才的设想、智慧的迸发、人性的贪婪……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火热而新鲜的时间。
“天下之财,岂有止数,不在民,则在官。”这是司马光的一句写于《宋史》中“本该垂名千古”的话,也是写在本书腰封之上的全文的精神所在,两位作者老师是用这句话的精神,阐释了这段历史的波澜壮阔:两宋人民的富裕、社会创造的丰富在于政府的权力的狭小、人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的规范和限制,信用成为了人们传递财富的最好背书;可是正是因为欲望的无穷无尽,当渴望获得绝对权力以攫取绝对的利益的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那么等待百姓和这个国家的,将是无法逆转的令人伤感的衰落。
在我专业的医学史的课堂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一本专门为民众所谱写的政府信用背书的药物参考,人们可以用之来解决家庭常用的问题。这本药用成剂曾经有政府组织的药物的贩卖,标准化、简便化——而今想来,这是因为在那个“清静无为”的朝代,商品化和城市化的华夏大地上,曾经有过的精神。《局方》中有味叫做“龙血竭”的药品,在那个时代就是一味能够为普通人知晓和使用的进口药物(产地主要是东南亚),但是上世纪80年代前,这都是一味紧缺的药材。这中间千年的变革里,到底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流动的信用VS不死的人性的贪婪,当二者演绎在这700年的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到底有怎样惊心动魄却看上去平淡无奇的事情呢?
好书一本,一个午后,足以读这悠悠往事了。
y 林怿
2014年4月23日9:58:38
写于御庭园
《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三):金融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对于陈校长等人的这本书,多数人大概能认同的是“金融”这个切入点,从金融出发写遍清朝之前中国历史的,似乎前所未有。
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毫无严谨可言,多处引用了没有靠谱出处的“史实”:包括引发舆论哗然的岳阳楼是青楼,还有元朝二十户一把菜刀,以及崇祯私房钱三千七百万(书中所用单位是两,而出处是锭,相差500倍,何况这个说法已经被证伪)。
一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处处都在向我们述说:你们学过的历史都不是真的,实际如何如何。我想,如果有那么几处反转还算正常。但我们所学的历史总不至于不堪到让作者处处颠覆吧?如果真是,两位作者又从哪学来的呢?
作者给我的感觉,很多时候是为了自己的论点而寻找史实,没有牢靠的就采用野史甚至传说,不惜故作惊人之语,为博读者眼球之快。
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读物,但不论怎样也是历史书,作者这种在争议处不列明出处,不给出依据,仅仅书后一页半参考书目的做法,和岳飞孙子有什么区别?
怎么写好这种偏通俗的历史读物,怎么让人信服,《万历十五年》和《潜规则》已经给你陈雨露做了榜样。
《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四):屁股决定脑袋,中国是部金融史贰·天下之财!
趣味指数:★★★★
精彩指数:★★★☆
脑洞指数:★★★★
页数:303
豆瓣评分:8.6
读这本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书的内容是以金融、货币及王朝政策为线索,全新解读中国历史,揭示历史、政治事件背后官民“天下之财”的分配本质。
文辞精彩、叙述真实,各种历史趣闻由作者信手拈来,即便是完全不懂经济学的读者也全然不会有晦涩难懂的感觉。
屁股决定脑袋,中国是部金融史贰·天下之财!
中国是部金融史2
作者:陈雨露,杨忠恕
主要内容
《天下之财》讲述了从宋到明近七百年,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时期的金融财经往事,其中涉及了中原王朝的经济恢复、财富累积,与少数民族政权幕后的财经、金融之战,土地、商业政策及对平民的影响,国家财富的官民分配与矛盾,财经失策及国际贸易保守对王朝的致命打击等丰富内容。
1 赵匡胤的东京梦华
屁股决定脑袋,中国是部金融史贰·天下之财!
赵匡胤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在石守信、王审琦等“义社十兄弟”拥立下黄袍加身。立国之后,宰相赵普对赵匡胤说:五代十国灭亡的原因就是方镇节度使权力太重,干弱枝强。大宋王朝要想避免亡国之祸,就必须剥夺将领的权力、禁止他们在地方收取钱粮、上收他们的兵权,只此方能让天下安定。
唐末以来,各地节度使的方镇就是一个独立王国,除了过年过节的时候给皇帝送上一笔供奉(学名“余羡”),其他事情根本不用听命于皇帝,他们自己收税、任命官员、训练军队。大宋王朝刚建立时这些节度使丝毫不见收敛,而令人惊讶的是,赵匡胤确实很快就做到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让这些刀头舔血的暴徒放下屠刀。
赵匡胤的做法首先就是对他们进行安抚,表面上给节度使拨款,请其手下厢军去兴修水利,又抽取其手下精兵到外地从事建设,而又斥责他们管理不善,令派一些朝堂上的实权官吏前去架空其政务,目的就是以和平的方式让一众节度使逐渐散失对军、政、钱的掌控。此后大宋王朝军权统一于中央禁军,地方厢军成为纯粹的工程兵;方镇节度使不能擅自任命县尉,州县治权也再次回到中枢朝堂。
赵匡胤推行彻底的以文治武政策,武将出身的人,即使在军队里也不得做一把手,必须在文官出身的官僚管理之下。陈桥兵变后大宋王朝善待后周遗孤,赵匡胤更是在太庙中立碑约束自己的后代子孙。
这就是赵匡胤为大宋王朝历代君王树立的治国理念——容忍敌人、容忍异端。只有一个容忍异端的世界,才可能为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士农工商才可能获得更多财富。
如果社会风气非此即彼、如果每个人都要无敌于天下、如果每个人都要消灭一切反对者(竞争),焉能为创新留下一丝一毫空间?“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不一定全靠阴损的权谋。只要天下人都鄙薄暴力,事情就算办成了!
2 变法风云之范仲淹
屁股决定脑袋,中国是部金融史贰·天下之财!
范仲淹
民间经济鼎盛、封建官僚“积贫积弱”的北宋是一个清平世界,而第一个下大力气改变这种情况的人叫做范仲淹。公元1043年,范仲淹从西夏前线调入朝廷中枢,这位出将入相的人物立刻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这就是庆历新政的开端。
实际上,这份著名的奏折其实就说了两件事:抓权和搂钱。
在争取权利方面,范仲淹通过引经据典说明了朝廷大兴工程的重要性,要求朝堂给封建官僚以实权,尤其是下级官吏任免权,又指出必须给官员分配土地,让这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是范仲淹本人一定得是全国最有实权的官员,各路转运使可任命知州,至于各路转运使的任命,就由他说了算。
抓了权就能搂钱。范仲淹为搂钱想出了很多办法,条条都跟金融有关。第一是货币贬值,铸造大钱搂钱,实在是谋财害命的不二法门;第二是重农抑商,他给商人起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绰号叫“游人”,又说只有让“游人”都回家种地天下才会太平;第三,建立官营信贷机构,通俗地说就是官府出面做买卖,以军费对外放贷。
即使以最高尚的名义,封建官府一旦以合法的身份渗透进商业,所有赚钱的行业必然垄断在官府之手。庆历新政之后,北宋禁军开始全面渗入商业、银钱拆借,一批急功近利的人借机向范仲淹兜售自己敛财之术,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时,便是荡涤天下钱财殆尽之日。
3 货币战争之宋金之战
屁股决定脑袋,中国是部金融史贰·天下之财!
南宋市井图
战火只能毁灭财富存量,却无法彻底毁灭创造财富的人,优秀的人力资本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所以,这些国家得以在战后迅速崛起。靖康之难后的宋金对峙就是这个样子。
从当时的国际生产格局来看,南宋有丝织品、瓷器、漆器、宝船、铁铜、粮食、硫磺……周边国家有马匹、牛羊、腊肉、便宜的食盐……也就是说,南宋掌握着几乎所有产业的制高点、掌握了所有创新。而西夏、吐蕃、大理、高丽、日本等国家的皇族、封建官僚、贵族,要想过上好的生活,就必须拿您的初级产品来换南宋的高级产品。
这便让南宋获得了一个极好的国际贸易市场。当时所有进入南宋贩运货物的外国人都必须使用铜钱,南宋铜钱已经遍及当时人们所见的全部世界,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代世界货币。周边国家基本没有独立的货币体系,大宗交易全靠南宋铜钱作为交换媒介。
绍兴和议之后,金人也必须以自己的产出与南宋交换。由此,双方在南宋立国一百多年中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铜钱争夺战。由于铜钱在海外的购买力远高于南宋境内,只要能把南宋铜钱运出国境,那就发财了!
大量铜钱通过熙熙攘攘的求利人群流向了金国。在这场货币战争中,如果南宋缉私力度大一些,边境守军严格执行朝廷命令的话,南宋或许还有点希望。然而,一种新兴商人的出现彻底断送了南宋最后的希望,那就是南宋自己的军队。
高宗年间,南宋军队大范围卷入了宋金边境走私,最初集中于食盐,后来居然连军械、火药都开始贩运,所谓官办榷场很多也成为军队走私集散地。金国则是由布防在淮河一线的军队出面为南宋运输食盐,也承接南宋军队方面贩运来的铜钱、粮食、军械。
嘴里全是“靖康耻,犹未雪”,背地里却全是“铜钱恨,何时灭”,还能指望这样的将领直捣黄龙?难怪在此后一百多年的宋金战史中双方经常互相投降,双方征战虽多,却极难见到大规模战争。商场就是战场,宋金双方早就在商场中结下了金钱的友谊!
4 忽必烈和他的理财师们
屁股决定脑袋,中国是部金融史贰·天下之财!
忽必烈
可能是忽必烈搂钱搂得实在太狠了,从第二代大汗开始蒙元帝国就进入了中晚期,帝国衰败迹象已经历历在目。
只说到搂钱,蒙元贵族的脑子不比汉人官僚差多少。蒙元帝国征服金国、西夏之后,大片土地被改为牧场,粮食就成了北国最贵重的商品,南粮北运自然也就成了最赚钱的生意。铁穆尔朝,蒙元贵族马上发现了这种赚钱的生意,而且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同盟者——南人。
朱清和张宣是生活在南宋的一对结义兄弟,《元史》称二人出身为“乡间无赖”、“亡命集党”,后来二人开始从事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海盗,聚众数千人在松江一带劫掠过往商船。
华丽转身为“官家豪强”就是朱清、张宣的理想,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了投靠蒙元帝国,因为贿赂金额比较高,蒙元帝国主将伯颜宣布不再追究他们的海盗罪行。1725年这对结义兄弟接受了招安,成为当时鼎鼎大名的汉奸,也成为击溃宋朝海军的决定性力量。
平定南宋后,蒙元帝国实行种姓制度,两位汉奸虽然立了大功却还是地位最为卑贱的南人,只混了个千户之职,职责是从海路为蒙元帝国运送劫掠来的江南财富。因为京杭大运河因年久失修停止使用,于是两位海盗出身的南人找到了新的发财路径:通过海运,在南北之间贩运粮食。
当时,建造一艘运力一千担的海船需要耗银一百锭,而从临安运输一千担粮食到大都的利润却有一百七十锭白银之多,来回一趟就足以收回投资成本,可见利润之丰!这对结义兄弟,很快就开始涉足粮食海外走私,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都有涉及,买卖做得相当之大。
朱清、张宣敢冒这种风险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很有江湖义气:赚到钱,大家一起分。朝中重臣,无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无论级别高低,但凡能跟生意沾边的,出手那是一个大方。
《元史》记载,二人败亡后,被揪出来的大臣、内侍、皇族有一万八千人,朝廷派了六支队伍在全国各地清点二人的财产,总计用了六年时间才清点完毕。
5 老朱家的经济学
屁股决定脑袋,中国是部金融史贰·天下之财!
朱元璋
1352 年,朱元璋投靠大宋红巾军将领郭子兴,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反元大业。几年后,朱元璋攻克徽州,元朝池州学政朱升前来投靠,并提出了那条著名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元末农民战争时期,很多富户逃亡或被人杀死,当其他各路人马大肆劫掠“寨粮”的时候,朱元璋却在自己的地盘上搞起了土地改革:但凡军队所到之处,由朱元璋本人亲自为愿意留在当地的无地户签发土地所有权凭证——户由,上面写明了这些人在朱元璋手中领到的田产、房宅。
拿着别人的土地送人,朱元璋当然是有收获的:从他手中领取土地凭证的人就是他的自耕农,要向他缴纳 10%的收成作为税收,所谓“十而税一”。这些人辛辛苦苦奋斗了数代,如今终于获得了一份“户由”,怎能不盼着朱元璋成事?换句话说,如果朱元璋战败,那自己的“户由”由谁来承认?
这一政策的作用力是巨大的,到了1361年,朱元璋的地盘已经基本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这一年朱元璋下令铸造“大中通宝”,只不过这种货币实在有点离谱——太重!是其他通行货币的数倍有多。纷纷乱世,铸造如此沉重的铜钱,摆明了是要吃大亏的。
但以朱元璋的性格,他是绝对不会做赔本生意的。劣币驱逐良币,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朱元璋铸造的大中通宝大多被江南商人弄走重铸了。而朱元璋也正是利用了这个“格雷琴法则”在纷纷乱世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辖区以外的人要想得到这种货币,就必须来他的地盘上交易,也就必须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资——粮食、布匹,等等。当时张士诚控制着江浙,江浙一带的商人却纷纷来朱元璋地盘上做生意,朱元璋将商税降得很低,开始“二十而税一”,后来改为“三十而税一”,几追当年的文景之治!
一开始朱元璋可能确实没有很多物资,但为了获得大中通宝,不知有多少人给他送来物资,这便是朱元璋能成功而其他对手只能失败的原因。
6 东林党与魏忠贤
屁股决定脑袋,中国是部金融史贰·天下之财!
魏忠贤
天启初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忙于自己的木匠事业,朝政落入一个叫做“东林党”的政治团体手中。当时努尔哈赤正跟明朝打得火热,边饷靡费甚重,为了增加“国家财富”,东林党人想出了征税这一贯路数。
东林党其实就是集官、商、地主、黑势力于一身的“官家豪强”、最具备掠夺能力的强势分利群体,他们提出的财经政策可以概括为两条,“官民两便”、“贫不累富”。“官民两便”的意思就是丝织业等非农行业税赋要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帝国边患也不要挡着我发财的路子,要赚钱、找小农。如此下去,东林党人、官商将天天都是好日子。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逆天的人物出现了。这便是大明帝国第一太监,集道德败坏、阴险狡诈、贪污腐败等各种劣习于一身的人渣,贪官、地痞、恶霸的超级综合体——魏忠贤。
魏忠贤的强项是溜须拍马、引导皇帝去干木匠活,他如果真的想控制朝局、想获得更多财富,最佳选择就是依靠东林党。所以,在魏忠贤尚未发迹时,他最初的选择是对东林党妥协示好。
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双方根本不可能合作。因为东林党人治国的方略是花掉皇帝的私房钱,而对于魏忠贤而言,皇帝的内帑就是自己的钱,他绝不可能容许东林党人毫无限制地谋夺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对魏忠贤这样的幸进之徒来说,聚敛财富的最佳手段是打击最强大的官商集团,而这些人恰恰就是东林党。
随着魏忠贤的势力逐渐强大,大明帝国的税收结构突然从征收田赋转向征收商税,针对小农的田赋不见增长,一年时间多出来将近三百万两白银全部出自工商业。眼见利益被分割,东林党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在一系列斗争中,魏忠贤摇身变成“九千岁”,而东林党人被屠戮殆尽,大明帝国再无任何人可以抗衡阉党势力。“九千岁”的业务范围开始大规模扩张,大到买卖内阁大学士、小到刑狱捞死囚,只要有钱什么都干,就连南京内库的金银珠宝也被矫诏盗取一空。
阉党成员靠贿赂魏忠贤身居高位,抢劫财富可不像东林党,从来不讲文明、懂礼貌,什么损招都用,除了脸、什么都要。在不足三年之内,堂堂大明帝国居然被更无耻的阉党搞到“搜无可搜、刮无可刮”的地步,帝国的败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更多图片和内容请至芝士阅读网站或客户端。
芝士君 整理
————
芝士阅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芝士~不止书摘,发现更大的世界
《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五):读《中国是部金融史2》随想
读《中国是部金融史2》随想
一部《中国是部金融史2》,融合了历史与金融,揭示了历史、政治事件背后官民“天下之财”分配本质,“两把钥匙”看透世界,堪称“纵览千年金融的沧桑史卷”,这也许就是其被冠以2014年“两会”期间最值得期待的“金融史记”之原因了。
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金融历史的背后,既决定着国家、王朝以及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财富和国民收入再分配,是《中国是部金融史2》的主题,也是“天下之财”的归属。历史经验表明,国强不等于民富,而民富则几乎没有国不强之理。尽管不少人说,“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但是,这句话是错的.
“所谓盛世,不过是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赚钱的机会,而皇权和小农最后无论如何变招,都会被霸气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绝境。在盛世与乱世的循环交替中,以货币为工具的金融是那双看不见的手。”
“透过古朴的钱眼,看穿迷雾般的历史。”《中国是不金融史2》通过探讨封建社会国家机器对“天下之财”的分割问题,进而从不同角度论证金钱作为“背后的力量”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揭示出中华文明的盛衰密码和进退定律。
文/刘英团
(另有精华版,转载请致函致电索取)
《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六):跟印象中的历史完全不一样,嗯
其实很少看这类书,
总觉得太浮躁了,
现在的历史书有不浮躁的吗?
朋友说,你要看看这本,因为这是他责编的。
人情就是这样。
不过说实话,比我想象的好一些,至少比现在很多乱七八糟的历史读物好一点。
看得出,作者还是有一套自己的看法的,
他们前面的书我没看过,封面太土。
这本封面也土,但还不至于那么恶俗。
书里面的观点比较雷人,跟印象中的历史完全不一样。
作者的根据是经济学,或者应该叫金融学,
比如说宋朝和西夏、金朝的货币战争,玩的都是阴招,
让四川人印一堆纸币,还不准内地流通,只准和西夏人交易的时候才能用。因为四川当时是西夏商人和宋朝交易的热门地方。
结果,宋朝把西夏的物资都弄到自己这边了,换回去的却是没用的废纸,没办法只能物物交换。
阴招儿。
还说到明朝,白银占有量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加上非官方的统计,远远超过号称世界霸主的西班牙。可是大明缺钱缺的不行。
因为明朝是银本位制,所有人只认银子,其他都不认,买手纸都得银子,所以那点银子不够流通的,然后明朝想办法,印了一堆纸币,物价飞涨,把国家搞坏掉了。
还有个蔡京,好新潮的,跟我们印象中的蔡京感觉都不是一个人。生不逢时。贾似道也是,搞经济很牛逼,可惜也成了奸相。
发证我觉得这书倒是有些水平,不是纯粹的胡扯,也不是古文翻译一下白话文,加两句网络流行语了事。
我靠,写了这么多!!三星半,剩下一星半是人情。
《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七):读懂国民财富聚散之理
读懂国民财富聚散之理
文/王传言
金融历史往往浸透在历史的更迭中,中国历史也不例外。以往,对于中国历史的解读往往聚焦在不同的侧面,比如政治制度、比如文化兴替。这些都没有触及到朝代更迭的内核,而这本《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却将目光聚焦在金融领域,解读的乃是宋、元、明三个历史时期的货币以及金融制度的对与错。在对与错的过程中其实更是表达了国民财富汇聚和分散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往往有着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现代中国的金融制度也有着借鉴意义,而这也恰恰就是这样的书籍能够风靡的真正原因所在。
国民财富其实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话题,而对于国民财富的解读也是有无数的版本。例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些书籍的解读往往有着深刻的西方特色而变得有些遥远。而在中国历史上,从宋到明的近七百年间,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的时期。而在这段辉煌历史时期的金融往事到底如何成为作者的重点抓手。在内容的铺设上,全书涉及了中原王朝财富累积,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财经、金融之战,国家财富的官民间分配与矛盾,财经制度失策及国际贸易保守对王朝的致命打击等丰富内容,这无疑成为独辟蹊径的最佳方式。
其实,在此之前。作者已经出版了《世界是部金融史》、《中国是部金融史》两部书。而这部《中国金融史2》更是在一系列金融问题中展开的。中国古代的财富奇迹是如何诞生的?官僚利益集团面对财富时如何抛弃底线与民争利?权相、奸相、顾命大臣、帝国精英如何运用金融、货币杠杆运作天下之财?小民百姓在封建嗜血政策下是如何争取尊严的?这些问题的背后被作者冠之以金融和货币的因素,能够洞悉国民财富聚散的真理。可以说,财富和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本书的主题,也是“天下之财”的归属。可惜的是,700年繁华背后却是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与机会错失。
按照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观念,我们不妨看看宋、元、明的几组数字:北宋仁宗年间中国人均GDP折合2280美元、南宋孝宗年间中国人均GDP为2600美元。即使不考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通胀因素,这个绝对数字直至2006年才被突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时,朝廷岁入每年不过60万锭白银,支出却高达300万锭左右,每年赤字高达240万锭。第一代全球霸主西班牙独占了当时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据说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霸主。但是,仅就白银占有率而言,还有一个比西班牙更牛的霸主——大明帝国。这些数字背后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国民财富的收支平衡道理,没有这样的道理,再强大的帝国大厦也会灰飞烟灭。
读史可以知兴替。在尘封的故纸堆中,国民财富聚散的道理散落其间,货币制度和金融制度的试错又无处不在,华夏数千年往事,人们不断寻找着财富天道,先贤在货币金融制度方面进行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社会实践:宋代出现了人类的第一张纸币交子,为我们展开了一个繁花似锦的古代盛世;元代超量发行“至元钞”造成了一场社会大灾难,骁勇的蒙古铁骑竟然终毁于一张薄薄的纸币;明代与西方大航海同处于一个平行的时空,巨量海外白银涌入促成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为帝国埋下了败亡的种子。这些都为今天的金融制度和货币制度政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养料,能够让我们沿着历史的经验继续前行。
注:该书评已经刊发2014年4月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感谢该版编辑!
《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八):当个历史常识看看,挺有意思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最近新出了一本书,题目叫做《天下之财》。作为一个向来以“读史明智”为志向的屌丝,这个“金融史”系列我是有所耳闻的,据说写得也非常不错。人民大学的校长啊、教授啊、博导啊,这么多吓人的头衔,能写出什么来?就算写出来,能说服我这个多少有点历史常识的屌丝吗?
据说这是陈校长重新解读中国历史的一部力作,我查了查,陈校长是财政金融学院的,大概是金融专业教师,我原以为这是本哗众取宠、写出来沽名钓誉的书,因此以为是教人如何赚取“天下之财”的庸俗历史读物。看来之后才知道,这书还真是一本讲历史的书,而且全是颠覆性观点,说的头头是道。宋、元、明三代财经历史,众所周知,这三个朝代不是比较富裕就是比较牛逼,700年的历史说出来还是挺辉煌的,也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一段。但我确实一直不是很明白这七百年里为什么突然富裕起来,后来又怎么就混成清朝那个鸟样子,说是阶级斗争、说是封建社会走向衰亡,难以说服我。在这个书里,陈校长倒是给了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解释,曰:是让钱闹的!也就是“天下财富”到底要落到谁的腰包里!再通俗点说,GDP大幅增加最后到分到了哪些人手里!
司马光说: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天底下的钱总是有数的,朝廷当官的搂的太多,老百姓自然就没钱花了。这个话,从儒家知识分子嘴里说出来,一点都不奇怪,我开始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个书把这么一句当成全书的核心句子。原来这个书是借着历史的外衣,讲了讲宋元明的国民收入如何分配,凡是太平盛世,老百姓都是享受到改革红利的,凡是末世乱世,既得利益集团都强大到主宰一切。历史是不是应该这么解释,我不敢下结论,历史这样看起来是不是有些偏激,我要说是的!因为作者在书里面明显有一些意气用事的语言句子,想来,大概陈校长也是一位很有性情的活泼的人,时不时都会骂呀,还写到书里了!
1000年前的宋朝人均GDP居然接近3000美元,怎么到了明朝,大航海一来、海外白银一到,堂堂大明帝国就毁在一个人妖魏忠贤的手里了?
陈校长的逻辑是从“钱”这个问题出发,以金融学的视角另辟蹊径,用金融制度和货币体系变迁上找到一个自己理解历史的答案。我坚持认为这个答案并不是历史的答案,而且有些偏激和过分,但是我也不得不说,这么写历史还是挺有意思的!
具体的内容就不剧透了,已经说的不少了。当个历史常识读物看看,挺有意思的。
《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九):书中辑文
一、楔子
最低等级的庶人可以获得一顷田。汉简(刘邦)《二年律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土地所有权,此前中国土地所有权属于皇帝或诸侯,这是无数后来者追求的大同世界——耕者有其田。接下来汉文帝信奉无为而治,他放开了帝国对所有产业的管理权,冶铁、煮盐、畜牧、渔业、贸易、手工业,就连铸币权也完全开放,包括普通农人在内的天下人都可以自由铸币。
掌握权力的封建官僚自身却是一个强势的分利集团,当掠夺财富的成本比创造财富的成本更低,封建官僚必然会选择掠夺。这是一个压力单向传导的机制,当压力传导到最末端的小农,普通人甚至连生存都会成为奢望。
整个财富循环的逻辑是:耕者有其田、放开经济管制——经济井喷式发展——封建官僚崛起——官商兼并土地——小农成为流民——帝国崩溃,最终的结果:国弱、民贫,官富。
开元九年,唐玄宗发布了史无前例的“开元限购令”,试图以皇权铁腕牢牢把帝国限定在耕者有其田的轨道。这道命令叫做“检田括户”:禁止一切土地买卖。
二、宋
1.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1.1派遣藩将在境内做工程,要求方镇派厢军种精壮者到外地修筑水利。
1.2藩将刚在赵匡胤那里领了工钱,这位皇帝就下诏斥责他执行力太差,治下郡县未能大治。
1.3赵匡胤给藩将派来一批知县(朝廷的正部级副部级官僚和纪委口的同志),这些监官负责本县税收,从此收上来的钱就跟节度使无缘。
1.4此时,节度使的厢军已经被调去外地修河堤,根本没有能力反抗。
1.5有人检举节度使谋反,宋太祖又以“彦卿患疾”,将其软禁洛阳。
2.要看清一个经济体是否强盛,最精准的数据是有多少中小企业在竞争中成长、胜出直至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
3.北宋王朝虽然同样也把触角伸向盐、铁等很多行业,但是,大部分跟时间并没有真正控制这些专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最严厉的时候也只是向生产者发放折中(类似今日的配额),生产和销售始终掌握在私商手里。
推荐阅读:第一步税法《商税则例》
4.宋初(五代十国),货币五花八门,分为几个大区。随着全国范围的贸易兴盛,商人自己必然追求货币统一,能在全国得到认可的货币是白银和黄金,最重要是白银。
5.交子在蜀地(使用铁钱)诞生——人类第一代货币。
5.1存单。最初交子并非货币,而是类似于唐朝邸店开出的一些存款凭证,存钱的邸店逐步发展成“交子店铺”,而且存款者要给交子店铺3%的手续费。
5.2支付媒介。由于手续分高昂(一存一取6%手续费),于是交子铺开出的交子在当地就成了交易媒介,完成了交子从存单向纸币的关键转变。
5.3货币创造。银行只要留出日常营运的现金(备付金)就可以把其余的钱用来放贷了。贷款者拿到现金,会将这些钱再存到银行,然后银行在用这些钱放贷;一来二去,本来一块钱的存款可能生产出十块钱的现金,这就是所谓的货币创造。
5.4北宋蜀地以产桑种植为主,麦子将熟,新丝上市,交子铺就会在没有存款的情况下提前印一批交子,借助自身信誉创造货币用于放贷。到这个时候,交子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银行券,成为世界最早的货币。
5.5当年,成都富商商议:市面实力最雄厚的十六家富商出面整顿交子,此后,只有十六家富商可以发行交子,面式统一,持票人可以到十六家中任意一家兑付。
5.6 2011年央行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银行界叫苦连天。实际上,即使20%的存款准备金、银行在留出5%的备付金、加上营运现金,银行备付金率不会超过30%。
5.7后来,陕北交子只是“虚行印刷”,不能兑换铁钱,也不能拿到蜀地的交易货物(应对西夏战争的的货币战争,虚拟货币。
6.庆历新政
6.1范仲淹十条施政方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6.1抓权。
6.2抓权才能搂钱。货币贬值,重农抑商-设立盐铁茶等产业管理机构(禁止私营),催生盐钞。
6.3建立官营信贷机构,即“回易”。
7.“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司马光)—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搂钱
7.1青苗法:县官每年二、六月要向自己辖区的农户发放为期半年的贷款,然后,按40%的年化率向农户收取利息,利随本清。实际上,部分地区青苗法的实际年化率已经高达300%,100%的年化率是常态——新政人物上位,保守派反对,造成大量流民。
7.2市易法(楼前对象从小农改为大商人):在大城市,商人可以用或无抵押向府衙贷款,官府收取年息二分,而且明令禁止强行向商人分配市易钱—结果:官营垄断工商业。
8.元祐更化
8.1封建官僚主导经济的本质永远只有一个:以封建官僚的个人意志代替真正的市场,尽最大的可能花最多的钱,办最大的事——那些钱本来应该由每一个百姓决定如何花、如何用、又如何赚!
8.2司马光-蔡京的凯恩斯主义:拉动经济,刺激消费。
8.2.1币制改革:铸造“当五大钱”——通货膨胀。真正的凯恩斯主义的前提是必须有规范的市场。有效的法律制度,并且不能存在一个垄断的强势主体。
8.2.2市场化:禁榷“禁他家,独王家所有。”——放开盐铁茶,将生产、运输、销售环节留给民间。蔡京创造了“钱引”——私商在获得钱引的同时必须按合同法跟官府签订合同:承认钱引流通时限根本不确定,没人知道钱引何时作废!过期作废,费用自理。
9.自由的市场+无所作为的封建官僚+良好的社会救济制度+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繁荣的宋代社会
10. a.央行不能一直放水,否则通货膨胀带来的结果是掠夺了工薪阶层的财富。b.历代大部分改革起因是税收不足,土地集中,需要重新的财富分配。书本的内容是有趣的,但是作者随便且贬低的口吻使这本书只能定位于随笔杂谈,少了史书的严谨。
三、元
1.元初大通缩——中统钞
1.1中统元宝交钞,也称丝钞,面值二两相当于白银一两;中统元宝,面值两贯相当于白银一两;中统银货,以黄金为本,黄金等价。
1.2这种钞票发型比较克制,但是最重要的用途是对蒙古贵族赏赐和贵族间的馈赠——这样导致通货紧缩——对汉人与南人的掠夺。
2.阿合马
2.1榷民铁,课盐税——禁止私营,各个环节收归官有
2.2发行江南会子,江南会子和中统钞兑换比例按50:1计算。
收回各个行省兑换中统钞的所有贵金属储备-废黜“中统银货”、“元宝钞”,仅留中统钞。中统银货、元宝钞的持有者(蒙元贵族)掀起到指定地点兑换黄金白银-拿出国库中的中统钞到江南大批购买物资,价格公道-大量印刷中统钞,造成通过膨胀(钱不值钱,但货物已经到手)
2.3平准周急库,即官营小农信贷。借钱给农户买种子农具度过春荒——元代青苗法。
四、明
1.扬帆远航、发现新航路是改变世界的创新,必然有着极高的利润,就如同后来的蒸汽机、电能、信息技术!就是这种可以统治世界的利润才激发无数人去试错、去创新,在千万次试错中,成功就会是必然的。——但明朝的整个下西洋是另外一套体系:朝贡贸易。得来商品只有一人消费,不考虑成本。
2.宣德九年,大明的黄金产量达到三百三十五刃,白银产量达到三十二万七千六百零八刃。自此,白银开始登上中国古代货币的历史舞台,直至万历朝推行一条鞭法后完全取代秦汉以来的铜钱,北宋以来的纸币,成为最主要的交易货币。
3.如果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看成一条时间长河,那么他一定有主干也有支流。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些都是支流,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只能改变水位、流量,无法改变河流的走向。决定河流走向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千百年来每个普通人遵从的思维习惯、交易方式乃至生活习惯,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正是历史长河的主干。
4.在人类刚刚走出洪荒的年代,只有足够的贸易才能刺激出更精细、更有效的专业分工,而这一些先决条件是必须有足够的货币。今天,西方这场持续了一百年的黄金白银流入誉为“价格革命”,意思是黄金白银供应量剧增刺激了国内的需求,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产业相继兴起,这是后来工业革命最直接的诱因。
5.大明帝国不具备一个真正的国内市场,在投资渠道极为有限的农耕社会,土地便成为一种最好的投资渠道。在原本土地兼并就已经非常猖獗的情况下,新涌入的货币资本致使地价倍增。
6.奸臣当道、山河残破,说穿了就是有人拿了不该拿的钱,利用手中的权力分走了太多的利益。
7.张居正一条鞭法
7.1考成法,对官吏“月有考,岁有稽”,KPI。
7.2为了明确考核指标第二条办法就是——丈量土地,核查财产,向富人征税。
7.3一条鞭法:由于税制复杂,官僚上下其手的机会就越多。所以一条鞭法就是将所有税收合并到一边,田赋、徭役改为白银缴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标志税收缴纳,强迫使用,国家信用。
推荐阅读: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十):用财富阐释历史
中国的历史讲述大体上偏重政治军事,热衷于追逐王候将相,而轻视经济、社会与民生。仔细回想自己在学校所受过的历史教育,与金钱直接相关的内容只能想起两点,一个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另一个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诞生——北宋交子。而且,走出校门之后我也没有再接触过经济史方面的通俗读物——这一类的书籍本身也就不多见——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国人,对于经济史方面的知识极其匮乏。
实际上,古代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绝非乏善可陈,作为1840年之前世界最富裕、最发达的国家,更多时候是执世界之牛耳的,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后杨忠恕合著的《中国是部金融史》为我们补上了这块短板。他们没有选择诸如王朝更迭、农民起义、宫廷政变、征伐打杀等常见的历史话题,而是独辟蹊径,从金融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治乱循环史。其第二部《天下之财》重点围绕财富的聚散,即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角度来阐释宋、元、明三代的历史,读来另有一番意味。
作者进行分析的对象是三个朝代的货币政策——他们循着朝代更迭的历史脉络,深入浅出的对从宋太祖一直到明思宗这宋、元、明三个朝代600年间的的货币发行、赋税政策等一一进行了评说,分析了财富的增长、转移和毁灭与历史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作者看来,自由是财富之母,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社会中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去追求财富,让市场来发挥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那么盛世就一定会如影随形。他们对宋王朝奉行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可谓推崇备至,认为宋代社会的繁荣遵循这样一个公式:自由的市场+无所作为的封建官僚+良好的社会救济制度+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盛世。但他又认为,一个只为利益存在的社会,就会变得没有底线,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所以市场必须有法治来保驾护航。从有宋一节中,我更多的看到的是作者基于历史而为现代中国指出的出路,更具现实感。但是,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论点刻意拔高自由经济的能量,对官僚体系的贬低甚至仇视则让人无法苟同。
而当我们按照作者的指引,穿过光怪陆离的历史表象,用一种更具历史感的眼光来审视这600年历史,不难发现,财富聚散的规律同样映照着治国理政的得失,兴亡盛衰的根由无不跃然纸上——宋朝看似亡于外族,于内是改革失败、将相不和,于外则是外族追逐其财富;元朝看似亡于农民起义,实则因为统治阶层对社会财富无止境的侵夺使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崩溃;明朝看似亡于流民与外族,实则是因为土地与财富的大规模兼并。更为离谱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贪聚天下之财,竟大肆制造冤狱、滥发纸币,亲手毁掉了帝国的信用,就此埋下了灭亡的祸根。
他们的分析昭示出一个简单的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所有历史变故的深处,都伴随着财富的增长、转移和毁灭,正是财富的暗流在决定着社会阶层的力量对比,在主导着历史的进程,每一次的王朝更迭其实都是一次强力的财富再分配过程。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施政风格,宋的自由放任,元的疯狂聚敛,明的血腥刻薄,但不管是哪一个王朝,他们最后的灭亡都必然伴随着经济上的崩溃。有句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还可以再加上一句,管不好钱是会要命的。
看这本书,就不能不提到前几年热销的另一本书《货币战争》。世界历史上不光有美第奇家族,不光有罗斯柴尔德家族,也不光是现代国家才有货币战争,早在宋朝我们就有成都十六富商,就已经开辟了榷场、和市与西夏、契丹进行货币战争,而且无往而不利。同时,统治者则通过一次又一次丧心病狂的滥发货币制造通货膨胀来对广大民众“剪羊毛”,当羊毛也剪不下去的时候就发生民变,改朝换代。《货币战争》中的那些事儿在我们的历史中早就在不断地重演——搞货币战争并非现代西方人的专利,其实早在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深谙此道了。当然,这只是笑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