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现在写 门 这个字,随后一笔直接是一竖而没有那个翘起来的小勾勾,绝对会被认为是错别字。但如果你去过故宫或者在看电视的时候留心的话,会发现故宫所有匾额的 门 字都不带勾,并不是个例。相信很多人跟小编一样是个好奇宝宝,都想知道为什么故意所为?毕竟古代这么大范围地写错别字这个理由,实在是说不过去。
首先有一种还算人性化的说法,讲的是有位皇帝某天从正阳门出去祭天时,不经意间抬头瞥到了城楼上的匾额,觉得 门 字带钩看起来十分的别扭。因为他觉得 钩 除了可以钓鱼外,还可以勾住一切水生动物,当然也包括象征着天子的 龙 ,因此内心觉得很不爽,于是祭天仪式一结束,这位天子就立刻下旨让人重新写 正阳门 的匾额,并且命令城内的所有匾额的 门 字都不能带钩。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十分痛心的典故, 门 字最后一笔不带勾的写法其实源于宋代,据说当年南宋将首都改迁临安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玉蝶殿(专门存放皇室家谱的地方)的殿门被烧个精光,于是就有 懂风水 的大臣上奏建议称:正是因为宫殿匾额中的 门 字,最后一笔带了勾,这一勾是 火笔 ,所以极易招火。所以当时的统治者就下令将所有的匾额全数撤下烧光,然后换上了新的 门 字不带勾的匾额,后再也没有发生起火事件。
而时间到了明代,开国初期各处的宫殿逐渐落成,而宫殿的匾额上总要题字吧?于是朱元璋就下令让当朝首屈一指的书法家---詹希原为集显门的门匾题字,要知道这位仁兄的名气可不亚于现代的某些书法家,不是谁都能看到他字迹的真容的,而如若想要收藏可是要花上一笔大价钱的,但万万没想到,詹希原的好心却替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原来,他在写匾额的时候,特意将 门 字的最后一竖向内钩起稍微高了一些。可朱元璋看了以后不仅没有夸赞反而勃然大怒道: 我本来想召集贤士,你却想闭门堵住贤士的路吗? 于是下令斩首了詹希原,还用粉液涂掉了 门 字的那一钩。此后,明朝的各处宫殿、公署、城门的 门 字都不带钩,不仅南京城如此,朱棣营建北京城时也沿袭看这个传统。
而到了清朝的紫禁城中的建筑大体保持了明朝的原貌,只是各城门和宫门的匾额重新进行了命名和更换,主要是增加了满语,但令人意外的是, 门 字没有钩的独特习俗仍被顽强的保留了下来,也成了故宫门匾的一大特色。而还没去过故宫的宝宝们,下次有机会去记得认真留心观察一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