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粗心原因的追溯,已经涉及到生理基础、天性、个人因素,现在再补充一部分重要的内容,就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基本围绕着学校和家庭展开,社会的影响当然也有,只是较小,所以我们将篇幅集中在前两者,对后者约略提及。
一、家庭
小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的生活范围从家扩展到学校和社会,但是作为未满12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以及对家庭归属感的要求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因此不难理解,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目前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大量“四二一”式家庭,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上爸爸妈妈全部围绕着唯一的“小太阳”,服务是绝对周到和细致入微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们常对孩子说,“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别的都不用操心。”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如果学习也能被代劳的话,家长们也会乐此不疲、心甘情愿的。这一代的孩子是幸福的,但同时也是不幸的。因为过分的照顾和包办代替,他们没有机会尝试自主生活,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和责任心,没有机会与外界正常沟通,所以他们生活能力很差,责任心不强,做事粗心马虎。
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让孩子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感觉,在溺爱、纵容和缺乏要求的环境下,孩子们恃宠而骄,越发不守规范,把什么都不当回事,漫不经心,这样也就养成了涣散的作风,粗心马虎无可避免。如果家长们之间再在管教孩子问题上达不成一致,恐怕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困扰。孩子们面对冲突的管理无所适从,却又没有能力兼顾,但又想努力“讨好迎合”所有人,可能就会出现应对爸爸的要求寥寥,转过头应对妈妈的要求也寥寥,自己很疲惫,效果却未见得好。
家庭结构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同样家庭生活习惯也会直接塑造孩子的习惯。譬如说家里嘈杂混乱,家庭的布置摆设随意凌乱,那么要孩子“出淤泥而不染”也有难度。因为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可能他默默认同了这样就是正常良好的环境。这样的孩子是带着家庭印记的,生活没有条理,要做到有条不紊还需要更加艰苦的训练。
另外,现在电视的普及率很高,绝大多数家庭都有,因为白天都要上班、上学,一家人的休息也就凑到了吃饭的时候。很多家庭选择在吃饭的时候收看电视,再聊聊天,饭桌上很有内容,眼、耳、嘴、心都没闲着。据有关专家分析,这样长期下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会使他们出现学习上的“粗心”。
上面讨论了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习惯对孩子粗心的影响,接下来我们看看父母的作用。
首先来看父母的个人特征。父母都是人,也会有自己的气质个性,从本章第一节对气质的描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父母也会有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这样他们自身的行为也会带着气质的烙印,不拘小节、态度敷衍、行为敏捷却不细致。我们不排除气质类型的代际遗传,而且这对孩子有言传身教的功效,孩子看到父母这样,会学习模仿;同时也影响了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可能就是松散随性、粗而不精的。
其次来看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在幼年时期没有对儿童进行过系统的训练,或者不管孩子是否正在学习,都把电视机开着,或者打牌搓麻将,逼迫孩子一心二用,都有可能养成儿童粗心马虎的毛病。父母对孩子态度的简单敷衍显然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譬如看到很容易的题目孩子都做错了,就简单归结为粗心、不用功,甚至小题大做批评一通。家长渲染错误的严重性,主观上想引起孩子注意,克服粗心大意,而客观上不仅不能解决粗心问题,还严重地强化了孩子的内疚、惊慌、恐惧,进而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自己肩头扛着抚育孩子的沉甸甸的担子,养孩子比生孩子更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去承担、去学习。好在我国年轻一代的父母“培训自己”的意识日益浓厚,他们正走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大道上!
二、学校
从学校教育来看,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培养也是造成孩子们“粗心”的一个原因。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对于儿童教育的目标,西方家长认为是“快乐”,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家长则认为是“成功”。受这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依然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中考、高考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考试,人们往往将升学率视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偏重于应试学科的教学和学生应试能力的机械训练,忽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智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导致少数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一些异常行为问题:自闭、攻击性心理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也会使他们出现学习上的“粗心”。
乌申斯基说过,“使学生认真上课成为儿童很有兴趣的事情,是初步教学的任务。”应试教育中,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是期望太切,只讲分数,不讲素质;二是忽视,只重吃“鱼”,轻视授“渔”。这些都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不了学习兴趣,而且使考试成为非常事件,平添了学生对于考试的压力。学生经常在考场上有焦虑情绪,但是我们的教育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考场心理调适的指导,这就可能导致粗心。
应试教育使得老师和学生在意识里区分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对于重点学科自然反复强调,对于非重点学科就显得怠慢许多。学生因此学会对学科区别对待,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高标准、严要求,而对于其他学科就敷衍应付,全然一副没什么大不了的架势。这种偏科带来的粗心不仅涉及学习兴趣问题,而且也会影响到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师个人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的模范榜样,小学生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有的老师讲课没有条理和章法,逻辑混乱,不符合教学规律,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路不清晰;在讲例题时,自己都没有严格按照格式去做,没有及时强调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在板书时,字迹不规范工整,以为课堂就是要“多、快、好、省”,乱涂乱画,忽略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那么即便教师在口头上如何三令五申不能粗心,都是无效的。学生会在潜移默化间认可老师的做法,“如果老师可以图快求省事,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呢?”当然老师因为能力强加之熟练化,不会因为简化而出错,而孩子们就不行了。他们依葫芦画瓢地精简步骤,就容易粗心犯错了。
学校里除了教师,还有同学们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随着孩子与同龄人之间互动的增多,他们开始了解到别人是怎样的态度以及做法,再比照自己,然后判断这样做到底是不是真的如同家长所说的那么不合理或后果严重。如果他喜欢或者佩服的人恰好学习上比较粗心,那他也就认可粗心没关系,譬如班上成绩比较优秀的孩子也会有粗心的时候,那么他可能就会说“你们还说粗心了学习就会不好,不见得吧,某某同学不就那样嘛。如果他粗心没事,我粗心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向同伴看齐”,甚至会拿比自己差的同学作比较,我们常常听到孩子们狡辩说,“某某比我还粗心呢”。粗心就这样在有意无意之间被认可并传播开来。
以上我们从大教育、学校一直谈到教师、同学对孩子粗心行为的影响,很强的感受就是环境的影响是层层叠叠的,大圈里面套小圈,学生处于最中心。可是学校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那么容易,有待于社会各界的努力。
许多家长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不知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学习困难。记得我们小时候没有人管我们的学习,也没出现如此多的问题。”这固然与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较重、学习竞争激烈和难度增加有关,也有当今社会的根源。
专家认为,小家庭和都市快节奏生活使孩子丧失了友伴团体,独生子女们也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一起玩;居住环境和活动空间的减少又使孩子们在身体发育期间得不到应有的运动,过去弹玻璃球的土地变成了草坪和水泥地,以往踢口袋和毽子的场所变成了自行车棚和停车场,他们只好整天看动画片、玩汽车模型和变形金刚。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目前感觉和动作不协调的儿童愈来愈多,神经生理基础不扎实造成孩子各种能力下降,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些都会造成粗心,并将持续影响孩子今后的正常发展,这一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也值得关心。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变形金刚等模型玩具固然有开启孩子智力的优势,但它们均以多彩的外表吸引孩子,以活动的、跳跃的方式出现,这些东西长期出现在孩子的眼前,他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不稳定状态,时间一长,会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他们要么学不会精力集中观察某一个物体,要么学不会观察到物体的细节。注意能力上存在这么大的问题,学习上不粗心才怪呢!
英国专家调查后得出结论:高层建筑中成长的孩子在交往和动作及视一动统合方面都会出现一定的落后,为此,政府下令把两幢高层建筑炸掉,让人们迁居到低矮的楼房中。这种为了下一代不惜代价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在发展与保护环境日益矛盾的21世纪,我们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给我们的下一代保留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生活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