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骨膜炎的症状 骨膜炎的症状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09-06 07:45:27
分享:

骨膜炎的症状

骨膜炎是一种多发性骨关节疾病。骨膜炎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人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骨膜炎的症状,帮助大家及早做好预防疾病的发生。

骨膜炎的症状分为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两种症状略有不同。

骨膜炎全身症状如果是非感染性骨膜炎,症状比较轻微。如果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症状就比较严重。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倦怠,继以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畏寒,严重者可有寒战,多有驰张性高热达39~41℃,烦躁不安,脉搏快弱,甚至有谵妄,昏迷等败血症现象,亦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全身症状患者会出现贫血、脱水和酸中毒等现象。

骨膜炎局部症状表现为局部疼痛、局部充血水肿、活动障碍。血源性骨髓炎早期有局部剧烈疼痛和跳痛,肌肉有保护性痉挛,肢体不敢活动。患部肿胀及压痛明显。如病灶接近关节,则关节亦可肿胀,但压痛不显著。当脓肿穿破骨质、骨膜至皮下时,即有波动,穿破皮肤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骨膜炎怎么引起的

白领是骨膜炎高发人群,人们由于忙于工作无法顾及自己的身体,长期坐在办公室里面,缺乏锻炼,很容易造成骨膜炎的发生。骨膜炎的发生有多种因素,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揭秘骨膜炎怎么引起的。

1、缺乏锻炼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躺床上看手机,几乎不锻炼。由于缺乏锻炼,会导致肌体协调能力差,一旦做幅度较大的运动很容易造成骨膜撕裂损伤。另外,正确的锻炼方式也非常重要,很多人长期运功姿势不对,也会导致小腿胫腓骨膜撕裂损伤骨膜。

2、意外受伤

意外的交通事故或者意外受伤也是引起骨膜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时生活中,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随意闯红灯。在过马路时,要多留意周围的车辆,不要因一时疏忽而受伤。另外,日常锻炼身体时要注意休息,不要因刺激运动而受伤。

3、运功过度

对于有骨膜炎史患者来说,过度的运动容易导致骨膜炎复发。过度运动或运动时间过长会导致小腿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肌肉不断牵扯,就可能会使小腿胫腓骨膜撕裂损伤。

骨膜炎怎么护理

近几年,骨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骨膜炎的发生给人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那么,得了骨膜炎怎么办?骨膜炎患者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不可盲目运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骨膜炎怎么办才能好。

1、骨膜炎患者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缓解症状。取坐位姿势,由下至上、由轻至重两腿交替进行。每天20分钟。选取承山、昆仑、足三里、阳陵泉、太溪等穴位。重点在小腿部承山、阳陵泉、足三里穴进行揉捏、按压、点穴。用温水浸浴配合按摩治疗,疼痛剧烈者在休息时要抬高患肢,缓解症状。

2、骨膜炎患者运动一定要适当,不可盲目运动,可以提前做好运动准备,提高身体应激状态,使身体发热,减少肌肉沾滞性,克服惰性,对易损伤的小腿胫腓骨进行重点搓揉活动。

3、骨膜炎患者运动时姿势一定要准确,不当的运动姿势会加重病情,运动后注意多喝水,增加运动后的营养。

4、骨膜炎患者应穿弹性较好的鞋子,有利于减少因身体重力落下而造成的震动。

骨膜炎如何治疗

对于骨膜炎患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的就是骨膜炎如何治疗。骨膜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几种骨膜炎的治疗方法,希望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骨膜炎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但是药物治疗持续5-7天可以暂时缓解病痛,但是无法治愈。

2、手术治疗

骨膜炎一般采用切开引流术,这种方法治疗时间短,但手术创伤比较大,手术后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且伤口护理不当极易复发,风险大。

3、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主要是用药膏进行治疗,药膏具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以及活血散瘀和祛风散寒的作用。

4、全身治疗

骨膜炎患者常见的症状就是全身症状,对于又全身传染病或病灶感染所造成的骨膜炎应使用激素,清除可能存在的原发病灶。

5、按摩治疗

骨膜炎还可以通过按摩治疗,按摩具有去瘀消肿,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患部的营养供给,有利于恢复功能。

骨膜炎如何预防

骨膜炎大部分都是由于运动的时候造成关节损伤,很多人对这种疾病并不太重视。殊不知骨膜炎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严重甚至会导致无法行走,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小觑,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降低骨膜炎的发病率。

1、做好运动准备活动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使肌肉和血液循环系统充分动员起来,特别是在用力跑、跳之前,小腿肌肉一定要活动好。

2、合理安排运动量

日常运动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不可过度加大运动。不合理的运动是引起骨膜炎的致命因素,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

3、预防外界刺激

骨膜炎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而引发,如场地、气候不良都是导致骨膜炎的重要因素。运动要注意场地的硬度,避免在过硬的场地上进行跑跳训练,另外,要注意气候、温度的变化,防止受寒。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