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提前2年攒机!在研究攒机之前我也是小白一个,但是鄙人胜在爱研究,从一无所知经过不少时间的钻研直到现在也能出来写写经验贴,给初级小白指个路。以下均为个人总结的经验,难免疏漏之处,欢迎喜欢探讨的小伙伴和大佬在评论区予以更正和补充,感激不尽。
决定提前2年储蓄!在学习和节省时间之前我也是小白,但我比爱研究强。从什么都不懂开始就出来写体验贴,可以给学妹小白一个方法。以下都是个人经历,不可避免的疏漏。欢迎喜欢讨论的朋友和老板在评论区指正和补充。谢谢您们。
回头看我老平台升级时花439元买的入门级120G固态硬盘,再看现在5毛钱1G的固态,心里又冷又冷。面对这个旧平台,我决定重新打造一台新机器。带着硬盘和内存的历史低点和618的强力介入,我决定开始停机或者从SSD和内存开始。经过几天的研究和检查,就有了今天的帖子。
如果不是特别高端的职业玩家或者花大钱的土豪,SSD+HDD的组合是必须的。HDD无话可说。毕竟是这么多年的成熟产品。可以找个靠谱的2T来装。家里用的话,整个蓝盘就够了。2011年用的西部数字1T硬盘还在愉快的运行,好感爆棚。JD.COM PLUS活动只需359元人民币。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SSD已经基本成熟。无论是价格区间的变化,还是市场反馈的粒子的选择,都成了固定的公式。其实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尤其是M2的强势进入,凭借32Gbps的速度和经过多年的市场测试已经得到认可,逐渐取代SATA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
那我们就从SATA接口开始吧。SATA其实是机械硬盘的接口,但是SSD的快速发展让现有的SATA接口成为瓶颈。SATA2的最高速度为3Gbps,理论传输速度约为300MB/s,而SATA3的最高速度仅为6Gbps,理论传输速度为600MB/s,虽然远远超过了HDD的传输速度。但是面对固态硬盘,就捉襟见肘了。比如使用NVME协议的M2接口的西部数字硬盘读写速度很容易上升到3000MB/s,是SATA3的5~6倍。所以SATA被抛弃,M2成为主流只是时间问题。
也有很多朋友说现在是一个性能过剩的时代,这么高的速度去是浪费,但我在这里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时间在进步,技术在不断进步。硬盘接口突破瓶颈,其他硬件也会轻松跟进。就像当初的USB2.0,被USB3.0取代只是时间问题,第二,现在的传输速率已经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了。相比五六倍的速度和不到一倍的差价,为什么不选择M2呢?比如SATA2/SATA3/M2 NVME的速度对比图显示,SATA2复制游戏理论值30G需要1小时40分钟,SATA3需要51分钟,NVME只需要10分钟,这就是区别。
如果黑盘比较贵,或者回到家里的蓝盘,我还低价买了一个西部数码的WD Blue SN500 NVMe SSD,439元(1GB 8美分)。虽然比SATA的固态贵了一点,但是无论从速度还是未来的应用来说,都比这3分钱有价值。
另一个是尺寸的改进。在计算机课要带鞋套的日子里,5.5寸软盘是主流,直到3.5寸机械硬盘才逐渐走上正轨。后来随着发展,采用了2.5英寸的机械盘,SATA固态盘和M2固态盘的尺寸也逐渐缩小。之前的大小对比图一目了然。
因为还没等到板U的特价,新买的西部数字M2 500G蓝盘只能先用小米笔记本体验,然后对比现有的750EVO和普通机械硬盘用数据来说明。据说小米笔记本很尽责。小米第一代笔记本,空气大小12.5寸,原价不到4000元,居然配了两个M2接口,还用了PCIe频道,好评!
小米笔记本背面拆下8颗螺丝,然后用吸盘吸起后盖,逐渐打开卡扣就可以看到M2界面。2280型号是使用最广泛的M2固态,插上后用螺丝固定,很高兴开始测试。首先是小米带来的SATA标准M2硬盘。
可见SATA通道下500+的读写速度已经很不错了。这里也说了,虽然自带SSD也是M2接口,但不代表全M2都有高速,必须分SATA通道和PCIe通道。ACHI和NVMe在协议中也有分歧。M2只是一个接口,主要取决于信道和协议。SATA通道中的M2固态仍然限制在6Gbps。除了尺寸优化,没有实质性的改进。比如这款小米笔记本的M2固态就是SATA通道,大家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筛选,会是个坑。
让我们来看看新的西部数码500G蓝盘
读取速度达到了1745,写入速度也达到了1463,已经完全翻倍了。这就是协议的区别,所以在选择M2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然后我们来看看三年前买的固态硬盘。
和小米带来的M2一样,基本达到了SATA3的最高速度。
再试试普通的SATA3机械盘
从这些测速来判断SATA是为机械硬盘而诞生的并不困难,极大的限制了固态硬盘的速度。随着固态硬盘的普及和价格的降低,M2接口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是无可厚非的。所以现在买SSD,建议直接买支持NAMe协议的M2接口硬盘。如果你是和我一样进入M2待机的小伙伴,也可以买个M2 PCI卡,用在老平台上。
在HD Tune的基准测试中,40G文件读取M2的平均NVMe速度达到909MB/s,而SATA只有419MB/s,这意味着在实际复制大文件时,至少有2倍以上的速度体验差异。但是,就是在这里,大部分人认为这种高速是没有用的,因为你的其他复制入/复制出设备都支持不了这种高速,再低一点就会恢复原状。不过在这里我还是想提醒大家,原来的USB2.0和USB3.0和现在的差不多,但是现在USB2.0已经逐渐被淘汰,沦为一个插键盘鼠标的专用孔。。。
同时,40G运行后,小蓝盘在28的室温下温度依然只有36.5,温控性能不够。
事实上,大多数固态硬盘只需要考虑主控和粒子,但粒子是许多人对固态硬盘犹豫不决的原因。当初TLC因为读写生活的问题,被DISS彻底毁掉了。我也以为MLC会逐渐成为主流。没想到TLC中途从2D栈进化到3D栈,寿命延长了三倍。现在TLC突然成了性价比最高的粒子,固态硬盘真的成了物美价廉的好东西。
以上是总结。如果看不懂,我简单解释一下。
因为每个存储单元存储的数据数量不同,所以每个粮食的价格差异很大。SLC是单层存储,只存储1-1234位数据,即0和1,速度快,价格贵。MLC从多层存储开始,2位。大众的理解是,同等价格下,MLC的容量会是SLC的两倍,当然会牺牲寿命和存储速度,而TLC和QLC的原理是一样的,分别是3位和4位。
由于采用平衡擦除措施,粒子寿命按容量*擦除寿命计算。我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表格,根据最小擦除寿命和每日50G写入量计算硬盘寿命。在2D堆叠的情况下,TLC的寿命往往是DISS,只有500~1000个擦除寿命,256G可以用7年,现在用3D NAND可以用21年。再看QLC,2D栈不到一年就死了,所以3D栈以后会有改进。所以同等价格下,3D栈下TLC是最明智的选择,稳定,价格低。
三千多字,基本把现在能想到的问题都写出来了。我个人的观点和我一开始选择的硬盘是一样的。建议M.2接口支持的NVMe应该是3D NAND堆叠技术的硬盘。未来才是主流。什么MLC生命论和高速无用论我觉得现在只是暂时的情况。就算我愿意换CPU升级,也可以换主板。升级个内存没关系,换个硬盘太费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