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怎么样 沈阳东软怎么样(东软睿驰待遇怎么样)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2-23 16:11:48
分享: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医院开始引进CT机。直到1997年第一台国产CT机问世,中国CT市场才被几家跨国公司完全垄断。因为设备贵,医院买不起,病人也买不起。国内部分医院只能从国外购买二手CT机,故障频发。发展自己的CT是中国人期待多年的梦想。

“国产CT的推出,不仅填补了国内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市场空,也大大降低了CT检查的价格。”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蒋根苗自豪地表示,东软医疗加入了“CT俱乐部”,为“中国制造”这个词增加了更多的技术含金量。

1998年3月,东软医疗的前身东大阿尔卑斯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成立。

从揭榜修理“洋”机器说起

作为东软医疗的元老,姜根苗参与了国内第一台CT机的研发。他说,这个R&D故事应该从修理外国二手CT机开始。

1987年,沈阳中心医院等沈阳医院进口3台CT机,每台售价约50万美元。然而,巨额购买的医疗设备完全瘫痪了。“CT Pawo事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沈阳市卫生局发布了“招聘人才红榜”。

随后,东北工学院的郑老师老师和李佳老师递上了名单。凭借他们对计算机的全面了解,经过大约80天的时间,沈阳中心医院的CT不仅复活了,而且大大提高了整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当时有人问,中国人能用自己的CT吗?

1989年,东北大学CT开发团队正式成立,国产CT机开始在东北大学两个实验室进行繁育。充满自信的江根苗,很快就学会了CT项目的“力量”。十几个人缺少设备和检测仪器,资金更是匮乏。他回忆说:“因为关键部件的研发,项目组毫无进展,两三个月都不能动。经过不懈的坚持,我们终于调整了思路,解决了问题。”

2000年,东软的国产CT设备首次出口海外,落户土耳其Lulebergaz省医院。

“硬件封锁?我用软件超越你!”

中国国内CT研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1994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CT样机通过国家检验。

但此时国内CT还只是科研的雏形,离产业化还很远。已经在R&D花费了数百万美元,这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此时没有对R&D的持续投资,该项目将陷入困境。

此时,东软集团正打算上市。1995年11月,东软集团董事长、东北大学副校长刘积仁博士接手项目,蒋根苗任总工程师。东软医疗的CT项目正式进入产业化轨道。

阵列处理器是CT数据重建不可替代的核心部件。由于垄断,这款具备超级计算能力的AP阵列处理器根本不卖给中国。硬件之路不通。

R&D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他们可能会尝试另一种方式。“我们想通过PC平台上的系统,利用软件的能力实现技术的‘曲线超车’。”江根苗回忆说:“那时候,我不觉得累,也不吃米饭。我一直觉得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怕人家搬来搬去会改变状态。有一天,关于图像重建算法,我在梦里有一个算法。我赶紧起身写了下来。第二天试一试真的很好。”

用PC代替阵列处理器,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诞生了,只靠东软的软件优势。这条强制技术路线被世界各地的CT厂商所遵循,成为CT设备的主流技术趋势。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皮肤 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