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是什么 让研究人员都望而却步的冬虫夏草凭什么这么贵? 服用是否有砷中毒的危险?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2-05 15:01:48
分享:

关注度越高,争议越大。人受欢迎,备受追捧的冬虫夏草也不例外。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小组王承书最近发现,冬虫夏草不能合成虫草素和抗癌的戊抑素。这很快被很多媒体误解为“冬虫夏草不抗癌”。

与此同时,一系列关于冬虫夏草的争议也浮出水面。有个微信文章说冬虫夏草没用:很普通,不合理。如果没有效果,吃多了是有害的...

研究者们各抒己见,各抒己见:冬虫夏草还有太多未知的奥秘有待解开,需要深入的基础研究。

为什么这么贵?

冬虫夏草是目前发现的数百种冬虫夏草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它是由冬虫夏草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中侵染形成的幼虫尸体和真菌亚像素组成的复合体。

就是这种生长在自然界的“僵尸虫”,价格高得不可思议。

70年代初,一公斤冬虫夏草只需20元左右就能买到。到了90年代中期,价格已经涨到5000元。

“我2002年左右刚入行的时候,冬虫夏草的价格是1公斤4万元。”在西藏林芝从事冬虫夏草业务的马福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店里的西藏那曲优质冬虫夏草现在售价1公斤22万元。

市面上最贵的冬虫夏草甚至可以卖到每公斤40到60万元。

对于这么高的价格,冬虫夏草研究专家、杭州科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柯传魁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功效,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商业投机火上浇油,让冬虫夏草成为身份的象征。

“由于冬虫夏草资源短缺,供应不足,带来了很多商业上的混乱。”柯传魁说,这包括中间商提价和囤积居奇。甚至到了现在,一个“称重行业”已经形成,黑金属粉粘在冬虫夏草上,通过增重获得更高的利润。

“价格合理,不好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表示,冬虫夏草的“天价”主要是因为稀有。

刘告诉记者,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中国,天然冬虫夏草年产量只有120吨。它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只生长在海拔3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

“人工冬虫夏草现在虽然已经培育出来,但是成本高,年产量只有十几吨。”刘介绍说,冬虫夏草的寄主幼虫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完成产卵、孵化和成虫的“一生”周期。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周期虽然缩短了,但仍然需要两年半的时间。而且整个培养过程需要保证20摄氏度以内的低温。

争议更多

由于怀疑“抗癌”,服用冬虫夏草是否会引起砷中毒也重新成为讨论的焦点。

2016年2月,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总局冬虫夏草产品食用提示》,称对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纯粉产品的监测检查发现砷含量为4.4-9.9 mg/kg,超过了国家保健食品安全标准中1.0mg/kg的砷限量值。

“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的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构成高风险。”公告上说。

冬虫夏草中的砷来自它生长的土壤。

“很多真菌都有富集重金属的功能。青藏高原矿产丰富。如果土壤中的砷含量比较高,冬虫夏草的砷含量就会超标。”刘说,但是这个提示并没有明确说明砷超标的问题。因为有机砷对身体好,只有无机砷有害。

青海省畜牧兽医研究院虫草研究室主任李玉玲也认为,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公告值得“进一步讨论”:它只公布了冬虫夏草中的砷含量,而没有区分有机砷和无机砷。

不仅消费市场大,研究冬虫夏草的研究者也有巨大的差异。用刘的话说,“每次会议都是吵吵闹闹的”。

“区别主要源于从不同角度研究冬虫夏草的人对它的理解大相径庭。”刘告诉记者,从真菌分类来看,冬虫夏草是一种真菌;从中医角度看,冬虫夏草是一个整体,不能等同于真菌。

因此,王承书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这个团队的研究对象不是天然的冬虫夏草,而是一种冬虫夏草——被毛孢。

"在最近的学术会议上,这是一个专家们非常热烈地交流和讨论的地方."李玉玲说,讨论的核心是其中一种真菌的研究成果能否代表天然冬虫夏草的研究成果。

王承书认为,作为冬虫夏草的唯一无性型,中国被毛孢是一种真正杀死蝙蝠蛾幼虫并使其长草的真菌。在他看来,冬虫夏草是真菌和昆虫的复合体,其中以中国被毛孢为真菌。真菌中没有合成虫草素的基因,昆虫中当然也没有。

“每次见面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论点,却无法说服对方。”李玉玲表示,多年来,冬虫夏草引发的学术争议从未停止。

答案远未解决

业界有一些共识:冬虫夏草之谜远未解开,基础研究亟待加强。

这一点,李玉玲深有体会。她从1995年开始研究冬虫夏草,研究了20多年。尽管如此,她不得不承认,直到现在,研究团队对冬虫夏草的具体形成机制还不清楚,之前的假设已经被一一推翻。

2015年,行业联合提出的《金湖虫草产业发展宣言》指出了包括冬虫夏草在内的虫草产业面临的诸多问题。

声明称,“缺乏对虫草的基础研究,明显限制了虫草产业的发展”,其中提到了活性成分不清、作用机制不清、产品质量标准不合理等问题。

“冬虫夏草的基因组非常复杂。普通冬虫夏草的基因组大小在40兆左右,冬虫夏草的基因组大小高达120兆。大多数基因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刘告诉记者,冬虫夏草基因组含有大量重复片段,这使得研究人员更难预测其基因组组装情况。

近年来,人工栽培冬虫夏草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学者们对此感到担忧。

刘去年考察青藏高原时了解到,很多企业会偷偷挖冬虫夏草的土壤、植被、寄主卵等来培育人工冬虫夏草,可能会对青藏高原的生态造成很大影响。李玉玲参观了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企业,他的员工也告诉他,他将在青藏高原上挖掘土壤和植被。

“有些人会将新鲜冬虫夏草清理后的土壤进行循环利用,每公斤成本为200至300元。”马福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人工培育蛹虫草与冬虫夏草相比,完全不需要土壤和卵,可以直接在水稻培养基上生长。刘认为,如果将来冬虫夏草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大规模培养,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现状是可以避免的。

谈到目前最需要突破的基础研究,李玉玲认为,目前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冬虫夏草的功效和有效成分。

“虽然医学古籍记载和现代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冬虫夏草的功效,但如果对相关机制有更明确的结论,人们吃的就更踏实了。”李玉玲说,此外,冬虫夏草将来肯定会走向国际市场。

刘也认为,当务之急是解释人们最关心的功效。他认为,如果有更多的研究样本,逐步建立不同的模型,揭开冬虫夏草的功效机理,会比口碑的功效更有说服力。

但讽刺的是,冬虫夏草的“天价”让研究人员觉得无法研究。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皮肤 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