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指标应该如何设计
绩效考核是每个公司的重中之重,你知道绩效考核指标是怎么设计的吗?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精心推荐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方法一、指标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并能够考核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将企业所制定的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分阶段分解到下属各单位、各部门,最终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同时对企业下属单位、职能部门及员工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跟踪、记录、考评,以确保其完成。因此,绩效指标应当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并能较为准确地进行考核以确认其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贡献。
然而,一些企业所设计的绩效指标却不是这样。我们且看某企业为满足QMS、EMS、OHSMS“三标认证”确定的绩效指标。
相信绝大多数建筑企业都有过与此类似的指标。但这些指标中,有的不具有先进性,有的则无法考核。
不具有先进性的指标如合格率、履约率等,等于是些“废话指标”:交验合格率100%?不合格的工程根本无法交验,业主也不会接收,工程合格是最基本的要求;履约率100%?难道能够允许有折扣的“履约”?履约也是起码要求。这样的指标显然起不到激励上进的作用。
从管理学上说,目标是比现实能力范围稍高一点的要求,也就是“蹦一蹦,够得着”的那种。“目”就是眼睛看得到的,想得到的,愿意得到的,它是一种梦想;“标”就是尺度。企业想要达成某种目标,将目标逐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及每个员工身上,每个员工、每个部门完成自己的任务,进而推动公司整个目标的达成。这种绩效考核里面的任务,是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都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绩效指标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才能推动个人的进步、部门的进步、以致公司的进步。
但满足了这个限值就“达标”了吗?恐怕没这么简单,我们知道,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即为噪声。因此噪声与人的生活状态、人的主观愿望有关,这是一种“感觉公害”,在噪声污染有无以及污染程度的判断上,人的主观评价占主导作用。广场舞音乐在跳舞大妈看来是美妙的音乐,但周边的居民却认为它是噪声。水电站、高速公路的工地一般在远离居民区的深山或荒郊,工地周边少有人烟,施工噪声没有对周边社区人员的休息、学习和生活形成干扰,噪声超过了这个限值似乎关系不大。但学校、医院的改扩建工程,施工噪声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或医院的住院病人将有严重干扰,恐怕70dB、55dB的噪声也是不能容忍的。可见,作为企业设定这样的指标无法考核。
综上所述,绩效考核的主管部门在设计每个职能部门的年度绩效指标时,一定要问问自己:这些指标具有激励作用吗?能够考核吗?若有可能,还应做一次模拟考核,以使考核指标有效。
二、指标的设计要围绕被考核部门的主要职能,且是他们可以控制的
组成一个企业的单元包括下属分/子“单位”和分别承担某项管理职能的“部门”。对“单位”的绩效指标相对容易一些,主要是规定其主要业务的经营目标,这方面,企业做得都比较成熟了。
对职能部门的指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大致有这样几种:
一是将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分别让各相关部门来承担,例如,市场部承担合同额指标,工程部承担产值指标,财务部承担利润指标,等等。但年终考核时会发现,合同额指标的实现是上到公司老总、下到项目部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由于它是市场部的绩效指标,完成得好只有市场部受益;产值指标的实现是最基层的项目部共同努力实现的,其中也不乏财务部门的资金支持、材料部门的采购支持等,但产值指标实现的受益者也只有工程部,因为这是工程部的绩效指标;利润指标也是这样,利润的实现主要是项目部干出来的.,当然也有采购环节、人力资源环节、施工设备环节等方面的努力,同样原因,受益者只有财务部。这种做法被部分企业冠以“目标分解”的美名,以笔者看来这其实是“目标分配”,这种分配显然极不合理。从另一方面看,作为公司总部的职能部门,市场部、工程部、财务部等根本无法控制诸如履约、完成利润这样的指标能否完成。作为总部的职能部门,他们的职能是制定相关标准、规则,以及监督、检查、协调标准和规则的落实。标准和规则制定的是否及时、合理,检查的频率和准确性、协调的及时和有效性等等,才是它们可以控制的。“履约”、“产值”、“利润”这样一些指标都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
所谓目标分解,指的是绩效指标应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展开。绩效考核本质上是一种过程管理,而不是仅仅对结果的考核。它是将中长期的目标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指标,不断督促员工实现、完成的过程,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帮助企业达成目标。目标绩效来源于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分解,即为完成战略而将企业经营目标逐层分解到每个部门及相关人员的一种指标设计方法。然而,目标分解绝不是“目标分配”。
二是片面追求量化,所有指标一定要转化为某种定量的指标,认为量化了才能考核。目标管理中确实有个“SMART原则”,即目标应满足Specific(明确)、Measurable(可衡量)、Attainable(可达到)、Realistic(现实)、Time bound(时限)五个要求。其中的“可衡量”就是可以考核,但可衡量并不意味着必须量化,因为有的量化了的指标不一定能考核,而未量化的不一定无法考核。前些年笔者曾在华中某省一家建筑企业看到他们给一个部门订的绩效指标,有一项“节能减排”指标是“纸张双面使用率90%以上”,这个量化了的指标能考核吗?反倒另一项未量化的指标考核简单便利:“年内完成公司《项目管理手册》的编制”。
三是指标设置太多,考核内容过于分散。笔者曾见到过一个职能部门的绩效指标达到50多项的情形,据说是根据该部门工作范围确定的,每一项职责都设计了3~4项指标,使得总数超过50项。
所谓围绕主要职能设计绩效指标,是指要根据职责范围的关键部分设计各个职能部门的绩效指标。在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绩效”基本涵义是“个人、团队或组织从事一种活动所获取的成绩和效果”。“绩”就是业绩,包括目标管理(MBO)和职责要求两部分,目标管理能保证企业向着希望的方向前进,职责要求就是对员工日常工作的要求。“效”就是效率、效果、态度、行为等。效是一种行为,包括纪律和品行两方面,纪律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等,纪律严明的员工可以得到荣誉和肯定;品行指个人的行为,只有业绩突出且品行优秀的人员才能够得到晋升和重用。
显然,一个团体或组织的“绩”和“效”同其职责是分不开的,那么,对职能部门绩效指标的设计当然就不能脱离该部门的职责范围。
另外,每个部门的绩效指标数量也不宜太多,一般主指标选择3~6项比较适当,不能追求全面,企图面面俱到,覆盖每个部门的全部工作是不现实的,指标多了,看似详尽,事实上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失去了工作重点,也不符合帕累托(80/20)原理。
这里可以应用绩效考核中的KPI方法。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绩效指标,KPI可以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 KPI指标只选择对公司价值有关键贡献的领域,根据80/20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抓住了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就抓住了业绩评价的重心。
三、指标应通过协商产生
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应共同参与制订指标,这样确定的目标比较科学和合理,同时被考核者参与目标的制定过程,也是了解上级想法的过程和承诺过程,对完成目标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并负有责任。因此要建立某种机制鼓励被考核者参与指标的制定,以争取它们的承诺并对每一项目标设定考核的标准和期限。就行动计划和所需的支持和资源达成共识。在讨论目标和指标的过程中,还要帮助被考核者克服主观上的障碍、讨论完成任务的计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提出初步方案:一般可由被考核者根据已经确定的部门工作职责初步提出本部门的绩效指标,一般选择3~6项,并确定考评所需信息的来源,进行指标的权重分配。
基于团队的沟通:即绩效管理主管部门分别与各部门就初步方案进行沟通,重点是需要与部门确定考评指标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基于流程的沟通:即召开相关会议,讨论整理汇总出来的部门KPI。这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平衡与互相制约的过程,由相关部门共同讨论有关的KPI。流程上下游的部门知道最应该考评某个部门的关键环节,由他们来担当裁判,分别对每个部门的KPI进行评价与平衡,保证KPI的相对公平性。通过这种开放式、多角度、多思维地讨论各个部门的KPI,能够保障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树立团队标杆:即选取一两个提取KPI相对最好的部门作为标杆。这个标杆实际上是公司对部门绩效考核的导向,
协商一致:即参照标杆部门KPI,由主管领导与部门负责人共同协商确定该部门的KPI。通过这个过程有利于增强公司对部门工作行为及结果的导向,同时在沟通协商过程中增进上下级的了解,达成对部门绩效考核的共识。
高层审核:即由公司高层领导班子成员确认各个部门的KPI,是在公司层面对各个部门KPI全面性及平衡性的审核过程。从公司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来确定公司的所有战略发展目标是不是已经全部分解下去了,各个部门之间的KPI是否平衡,考评宽严度是否适当,各个部门的绩效考核是否遵循共同的价值导向,等等。
绩效目标一定是双方沟通后确认的指标。如果缺少双方沟通交流确认绩效目标的环节,达成一致的意见,绩效管理也就失去了最初推行的意义。上级要试着倾听下级和员工的意见、鼓励他们说出他们的顾虑、对于下级和员工的抱怨进行正面引导、从被考核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对方的感受。还要帮助被考核者克服主观上的障碍、讨论完成任务的计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上级要确保被考核者充分理解要完成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中不断跟进和检查进度。
协商不是“博弈”。笔者曾在一家企业见到这样的情况:确定项目经理的责任成本是由项目经理自行测算后上报成本目标,公司审核后批复定案。但公司一般都会在项目经理上报的成本降低率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百分点作为公司批复的意见。如果项目经理报称2%,公司则会批复为3%,项目经理报6%,公司则批7%。项目经理了解到这个规律后,不论工程预期成本状况如何,最多也只会上报2~3%,等着公司增加一个百分点。这就不是协商而变成了博弈,极易使上下级形成“勾心斗角”的紧张关系。
绩效管理的定位1、管理是一种通过他人之力,将事情完成的互动过程。管理是一个互动过程,是经理和员工之间的互动,有句话说的好,“自己把事情完成的人,是一个叫技术员,而通过他人把事情完成的人才是一个经理人。”看看我们身边的经理人,有多少拥有经理职位却做着亲力亲为的技术员的工作,我们的经理人都是从一些技术骨干、业务明星提拔上来的,被提拔之前,企业考核他们的时候是考核他们自己做了什么,而晋升为经理人之后,企业考核他们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不再考核他们自己做了什么,而是考核他们所带领的团队做了什么,如果这个时候经理还是按照以前的兴趣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会略团队的业绩和团队成员的成长,就会造成团队业绩的下滑,所以,这里提醒各位经理人:做你们该做的事情,别再做你们感兴趣的事,因为你们感兴趣的事正在成为阻碍你成长的最大障碍。而作该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员工成长、
2、经理对员工的需要,远远大于员工对经理的需要。关于这一点,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假设一个经理带领一个10个员工的部门,有一个员工经理出差不在公司,那么这个月部门的业绩会怎么样?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在目标和计划的指引下,即便员工达不到100%,60-70%的业绩还是可以保障的,那么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设这个月10个员工都出差了,只剩经理一个人,那么这个部门的业绩会怎么样?可以想象的出,就算把经理累得吐血,恐怕也只能完成10-20%的业绩,这就是“经理对员工的需要远远大于员工对经理的需要”的意思。
3、经理的价值来自于员工做了什么,而不是经理做了什么,关于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企业考核经理不再考核他本人做了什么,而是考核他所带领的团队做了什么,团队的业绩才是经理价值的体现。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经理的唯一价值就是帮助员工成长”。而帮助员工成长的最好途径就是绩效管理,理由是绩效管理向上支撑战略,向下帮助员工改善,没有比绩效管理更适合帮助员工成长,帮助经理实现价值的了。
总结一下,绩效管理的定位决定了绩效考核指标的操作模式,因此明晰绩效管理的定位是相当重要的,这是理念的认同过程,也是把绩效与战略以及公司运营以及经理员工成长相结合的过程,企业必须在操作指标设定之前首先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想要做好,有三堂培训课必不可少,分别是:目标管理培训、平衡计分卡培训、绩效管理理论与实务培训。
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流程工作分析(岗位分析)
根据考核目的,对被考核对象的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具备的条件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了解被考核者在该岗位工作所应达到的目标、采取的工作方式等,初步确定绩效考核的各项要素。
工作流程分析
绩效考核指标必须从流程中去把握。根据被考核对象在流程的扮演的角色、责任以及同上游、下游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其衡量工作的绩效指标。此外,如果流程存在问题,还应对流程进行优化或重组。
绩效特征分析
可以使用图标标出各指标要素的绩效特征,按需要考核程度分档,如可以按照非考核不可、非常需要考核、需要考核、需要考核程度低、几乎不需要考核五档对上述指标要素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少而精的原则按照不同的权重进行选取。
理论验证
依据绩效考核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对所设计的绩效考核要素指标进行验证,保证其能有效可靠反映被考核对象的绩效特征和考核目的要求。
要素调查,确定指标
根据上述布骤所初步确定的要素,可以运用多种灵活方法进行要素调查,最后确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进行要素调查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时,往往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使指标体系更加准确、完善、可靠。
修订
为了使确定好的指标更趋合理,还应对其进行修订。修订分为两种。一种是考核前修订。通过专家调查法,将所确定的考核指标提交领导、专家会议及咨询顾问,征求意见,修改、补充、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另一种是考核后修订。根据考核及考核结果应用之后的效果等情况进行修订,使考核指标体系更加理想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