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寻 汪昌莲:9龄童“千里寻母”折射留守之痛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7 10:10:38
分享:

  作者:汪昌莲

  思念在外务工的妈妈心切,河南新野一名9岁留守儿童天天偷偷离家,准备前往甘肃天水寻母。他来到湖北襄阳时,幸亏遇上好心人,被劝阻送回家。天天的妈妈哭诉,近期,孩子一直打电话催她回来,情绪不稳定,但没想到会这样。

  因母亲没有回家过年,河南新野一名9岁留守儿童思母心切,欲前往甘肃天水寻母,来到湖北襄阳时,幸亏遇上好心人,被劝阻送回家。如果遇到的是一个坏人,后果将不堪设想。尽管是虚惊一场,但仍然值得当今社会反思。试想,要是这名孩童能够得到父母和家庭全心全意的照看和管教,也许这种让人后怕的场景就不会出现。可见,男童“千里寻母”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城乡二元分化,以及由此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难等现实困境。

  记得有首儿歌:“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唱出了孤儿的忧伤。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有妈的孩子也像根草,他们已经成为变相孤儿。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面积向城市转移的今天,全国有近5000万留守儿童,散落在广大农村各个角落里,像野草一样自生自长。由于长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大都患上了“亲情饥渴症”。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成长就是“与父母在一起”。可是,因为面前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户籍障碍,以及来自城市各个层面的歧视和排挤,使他们在父母的打工地,安放不下一张小小的书桌,除非交上不菲的赞助费,或有机会跻身各种资源缺乏的子弟学校,但他们的父母却往往拿不出这笔钱。这些可怜的孩子,在父母为之流血流汗、奉献无数的城市,就这样被幼儿园和学校拒之门外,小小年纪,只能与父母骨肉分离,留守农村。

  近年来,年年在喊“用工荒”,岁岁都是“民工慌”。农民工慌什么?除了慌工资待遇和权益保障之外,更留守在家的儿女,教育和安全没有保障。然而,既然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那么城市就应该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接纳他们的子女入城读书。要知道,让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接受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破除户籍制度对他们入学的限制,以国民身份和年龄作为登记入园、入学的依据。其实,户籍与学籍脱钩并不存在技术问题。关键是,政府是否具有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权利的决心和勇气。

  9龄童“千里寻母”,折射留守之痛。勿庸讳言,当今社会始终没能为农村儿童创造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儿童教育本应是一个需要国家强烈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城乡二元分化的长期存在,让留守儿童成为难以抚平的一块疤痕,这是农村年轻父母的悲哀,也是全社会的伤痛。因此,解决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异,保证农村孩子能够在城市平等入园、入学,显得尤为迫切。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