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CKNER Symphony No.9 in D minor1
1903年2月11日,布鲁克纳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首演于维也纳,年近古稀的布鲁克纳六年时间里只写好了第一、二、三乐章。在末乐章还没最后完成时,他便撒手人寰,而这部作品也成为了他未完成的“天鹅之歌”。
未完成的杰作有时候预示了作品本身新的生命。比如舒伯特,他留下的未完成作品比任何人都多。他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不完成他那首精彩的弦乐四重奏乐章,现在这个作品已经被视为一个完整的作品而独立存在。同样,没人知道舒伯特为何不完成他的第8交响曲。但从遗留下来的第3乐章的总谱和第4乐章的草稿来看,它们远远没有达到头两个乐章的深度。因此,当舒伯特把这两个乐章交给他的朋友Hüttenbrenner在Graz演奏以感谢当地音乐协会吸收他为会员的时候,他一定认为两个乐章就已经是完整的了,可以独立演出。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布鲁克纳身上。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将全身心都投入到第9交响曲终曲的创作中,希望完成这个作品,幸而命运阻止了他。虽然这么说有些残酷,但从布鲁克纳所遗留下来的草稿来看,这个终曲远远没有达到前三个乐章的高度——这三个乐章可能是布鲁克纳所创作的最伟大的音乐——就像舒伯特那首未完成的第八交响曲一样。迄今为止,很多著名的学者都在为了完成这个终曲而努力。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努力仅仅具有历史意义罢了。
正如莫扎特未完成的《安魂曲》开篇的“Requiem aeternam”一样,d小调的调性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在由弦乐和木管奏出的柔和的长D音背景上八支圆号轻声宣告最后的审判的来临。随后一个绝望的呼号在远关系调性上响起,双簧管回声一般应和着这个呼号。随后音乐强度逐渐增大,引出乐队齐奏的主要主题,这里布鲁克纳采用了大胆的和声的手法。随后柔和的第二主题在A大调上出现了,这个主题节奏宽广,和声效果辉煌。第三主题又是从d小调上开始。在作品总谱“H”标记的八小节之前的那个段落,音乐的调性先后经过了b小调、g小调、e小调的转移。这是在这个令人震颤的乐章中唯一让我觉得“弱”的小节。呈示部结束在F大调上,但在F大调的和声背景上长笛和第二小提琴拨奏演奏者自然B音。在勋伯格的第一室内交响曲中可以看到这个不同寻常的和声组合对他的影响。
虽然那个绝望的呼号在展开部中反复出现,但是展开部整体的氛围还是相当平静的。展开部结尾速度和响度逐渐增强达到一个高潮时,主部主题变化再现。由展开的高潮直接进入再现是布鲁克纳常用的手法。温暖的第二主题改在主调上再现。一个颇有学究气的华彩把音乐带入尾声,这个尾声像莫扎特的《安魂曲》一样有令人恐惧的D-A开放五度。
三声中段是成熟的布鲁克纳所写的唯一一个快速乐段。听上去就像对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的阴暗模仿。快速乐段中间夹杂着一段非常有表情的旋律,布鲁克纳为这段旋律配上了极富魔力的和声。忽然粗野的跺脚谐谑曲又回来了。对我来说整个乐章充满了一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恐怖。
柔板是对世界真挚的告别。乐章开始小九度大跳的激动旋律奠定了整体的气氛。瓦格纳大号神秘的和声之后是对瓦格纳《帕西法尔》有意的引用,开始出现在庄严的长号声部最后由木管接过。紧随后的是一个奇特的高潮,小号重复三次演奏奇特的附点节奏的询问音调,而大部分听众都以为能在这里再次听到瓦格纳大号的声音。随着高潮的渐渐消退瓦格纳大号加入到其中,音乐也越来越慢越来越弱。
一个速度稍快的可爱旋律在降G大调上响起,大号和声背景之上一支长笛将音乐带回再现部。一段漂亮的弦乐段落再次引出三支小号演奏的询问音调。可爱的降G大调旋律经过修饰后在降A大调上出现,布鲁克纳保持住这部分的主调。其中那段充满神秘色彩的弦乐片断的影响,可在Vaughan Williams创作的《塔里斯主题幻想曲》中可看到。在接下来的慢速部分布鲁克纳引用了他早年的杰作《d小调弥撒》中“Miserere”的旋律。一段渐强之后音乐又达到一个刺耳的高潮。其后布鲁克纳似乎出现了一个配器的误算,四支瓦格纳大号的演奏已经很完美了,但布鲁克纳又用大提琴区加强同一个旋律,因而显得不太和谐。渐渐的,最后的安宁终于来临了。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尾声中,大号奏出第八交响曲柔板乐章的主要主题,圆号接奏第七交响曲开头的琶音……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欣赏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