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 中医体格检查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6 10:47:22
分享:

中医体格检查

可不知的中医体格检查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①体位:按诊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一般按胸腹时,病人须采取仰卧位,全身放松,两腿伸直,两手放在身旁。医生站在病人右侧,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进行切按。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再令病人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便于切按。

②手法:按诊的手法大致可分触、摸、推、按四类。

触是以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患者局部,如额部及四肢皮肤等,以了解凉、热、润、燥等情况。

摸是以手抚摸局部,如肿胀部位等,以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的形态、大小等。

推是以手稍用力在患者局部作前后或左右移动,以探测肿物的移动度及局部同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

按是以手按压局部,如胸腹或肿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等等。

在临床上,各种手法是综合运用的,常常是先触摸,后推按,由轻到重,由浅入深,逐层了解病变的情况。

按诊时,医者要体贴患者,手法要轻巧,要避免突然暴力,冷天要事先把手暖和后再行检查。一般先触摸,后按压,指力由轻到重,由浅入深。

同时要嘱咐病人主动配合,随时反映自己的感觉,还要边检查边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了解其痛苦所在。按诊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一个与疾病有关的部位。

2.意义

按诊是切诊的一部分,是四诊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入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等情况。对于胸腹部的疼痛、肿胀、痰饮、症块等病变,通过触按,更可以充实诊断与辨证所必须的资料。

按诊的内容

按诊的应用范围较广。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腹、按脑穴等为常用,兹分述如下:

1.按肌肤

按肌肤是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凡阳气盛的身多热,阳气衰的身多寒。

②按肌肤不仅能从冷暖以知寒热,更可从热的甚微而分表里虚实。凡身热初按甚热,久按热反转轻的,是热在表;若久按其热反甚,热自内向外蒸发者,为热在里。

③肌肤濡软而喜按者,为虚证;患处硬痛拒按者,为实证。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④皮肤干燥者,尚未出汗或津液不足;干瘪者,津液不足;湿润者,身已汗出或津液未伤。

⑤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干血。

⑥按压肿胀,可以辨别水肿和气肿。按之凹陷,放手即留手印,不能即起的,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的,为气肿。

可辨别病证属阴属阳和是否成脓。肿而硬木不热者,属寒证;肿处烙手、压痛者,为热证。根盘平塌漫肿的属虚,根盘收束而高起的属实。患处坚硬,多属无脓,边硬顶软,内必成脓。至于肌肉深部的脓肿,则以“应手”或“不应手”来决定有脓无脓。

方法是两手分放在肿物的两侧,一手时轻时重地加以压力,一手静候深处有无波动感,若有波动感应手,即为有脓,根据波动范围的大小,即可测知脓液的多少。

2.按手足

按手足主要在探明寒热,以判断病证性质属虚属实、在内在外及预后。

①凡疾病初起,手足俱冷的,是阳虚寒盛,属寒证。手足惧热的,多为阳盛热炽,属热证。

②诊手足寒热,还可以辨别外感病或内伤病。手足的背部较热的,为外感发热,手足心较热的,为内伤发热。

③此外,还有以手心热与额上热的互诊来分别表热或里热的方法。额上热甚于手心热的,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的,为里热。这一诊法有参考意义。

④在儿科方面,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中指末独冷,为麻痘将发之象。

⑤诊手足的寒温可测知阳气的存亡,这对于决定某些阳衰证预后良恶,相当重要。阳虚之证,四肢犹温,是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其病多凶,预后不良。

3.按胸腹

胸腹各部位的划分如下:隔上为胸、隔下为腹。侧胸部从腑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的区域为胁。腹部剑突下方位置称为心下。胃脘相当于上腹部。大腹为脐上部位,小腹在脐下,少腹即小腹之两侧。

按胸腹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胸前区、胁肋部和腹部进行触摸、按压,必要时进行叩击,以了解其局部的病变情况。

胸腹按诊的内容,又可分为按虚里、按胸胁和按腹部三部分。

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探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古人对此至为重视。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为健康之征。其动微弱无力,为不及,是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若按之弹手,洪大而博,属于危重的证候。

若见于孕妇胎前产后或痨瘵病者尤忌,应当提高警惕。至于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脉动虽高,但静息片刻即平复如常者,是生理现象。如果其动已绝,它处脉搏也停止的,便是死候。虚里按诊对于指下无脉、欲决死生的证候,诊断意义颇大。

按胸胁:前胸高起,按之气喘者,为肺脏证。胸胁按之胀痛者,可能是痰热气结或水饮内停。

肝脏位于右胁内,上界在锁骨中线处平第五肋,下界与右肋弓下缘一致,故在肋下一般不能扪及。

若扪及肿大之肝脏,或软或硬,多属气滞血瘀,若表面凹凸不平,则要警惕肝癌。右肋胀痛,摸之热感,手不可按者,为肝痈。疟疾日久,胁下出现肿块,称为疟母。

按腹部:按腹部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以协助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①辨凉热:通过探测腹部的凉热,可以辨别病的寒热虚实。腹壁冷,喜暖手按扶者,属虚寒证;腹壁灼热、喜冷物按放者,属实热证。

②辨疼痛:凡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忍者,为内痈。

③辨腹胀: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觉,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为实满;腹部膨满,但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的,为气胀,多属虚满。

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膨胀。它是一种严重的病证,可分水臌与气臌。以手分置腹之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同时,按之如囊裹水,且腹壁有凹痕者,为水臌;以手叩之如鼓,无波动感,按之亦无凹痕者,为气臌。

另外,有些高度肥胖的人,亦见腹大如臌,但按之柔软,且无脐突及其他重病症象,当与臌胀鉴别。

④辨痞满:痞满是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塞不适和胀满的一种症状。按之柔软,无压痛者,属虚证;按之较硬,有抵抗感和压痛者,为实证。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中有水饮。

⑤辨肿块:肿块的按诊要注意其大小、形态、硬度、压痛等情况。

⑥积聚是指腹内的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但积和聚不同。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的为积,病属血分;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的为聚,病属气分。

⑦左小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粪。右小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为肠痈。

⑧腹中虫块,按诊有三大特征:一是形如筋结。久按会转移;二是细心诊察,觉指下如蚯蚓蠢动;三是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

4.按腧穴

按腧穴,是按压身体上某些特定穴位,通过这些穴位的变化与反应,来推断内脏的某些疾病。

①腧穴的变化主要是出现结节或条索状物,或者出现压痛及敏感反应。据临床报道,肺病患者,有些可在肺俞穴摸到结节,有些在中府穴出现压痛。肝病患者可出现肝俞或期门穴压痛。胃病在胃俞和足三里有压痛。肠痈阑尾穴有压痛。

②此外,还可以通过指压腧穴作试验性治疗,从而协助鉴别诊断。如胆道蛔虫腹痛,指压双侧胆俞则疼痛缓解,其他原因腹痛则无效,可资鉴别。

医圣张仲景有关腹诊的论述《伤寒论》397 条中,论及腹证的就有114条;《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中,有80多首方剂提到腹证,可见医圣张仲景是非常重视腹诊的。1、在判断病位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水在心,心下坚筑”;“水在肝,胁下支满”,就指出了哪一脏有病,就显现出哪一脏的腹证。2、在辨别病性上,《伤寒论》第239条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这就是从腹部按之的痛与不痛来分辨病证的虚实寒热。3、在阐述病因上,《伤寒论》125条说:“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第340条中“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等,都是以腹诊所见的腹证来审证求因的。4、在分辨病机上,《伤寒论》第135条说:“……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这是主要以腹诊按之腹肌高度紧张,甚则坚硬如石,来反映有形之水与热邪结于心下的大陷胸汤证。《伤寒论》第151条说:“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这是以按之不痛不硬来判断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气机痞塞不通的泻心汤证等。5、在确定治疗原则上,《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这都是依据腹诊按之痛否来辨虚实证,并确定应用寒下或温下法。

腹诊方法治疗举例

1、脏躁

王姓女,二十一岁。形体肥胖,性情抑郁,屡次发病,某日突然一日全身痉挛,四肢抽搐,不省人事,数分钟后渐苏醒,不吐白沫,精神病专科诊断不是癫痫。

笔者诊之,脉沉细,面容苍白,微呈贫血状。据述发病前必失眠、悲伤欲哭,独处房中,怕见外人。腹诊可觉“胸胁苦满”著明,腹部左侧动悸亢进,腹直肌拘挛紧张。此属“脏躁”,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药后虽见效,发病次数减少,但仍然要发作。复诊时,腹部挛急动悸甚,而神情异常急迫紧张,乃加入“甘以缓急”之法,即以前方中加用甘麦大枣汤,服药七剂,效果明显。前后服药二十余剂,基本治愈。

2、寒实结胸

周姓小男孩,三岁。患急性肺炎,高热悸搐,经某医院抢救,注射抗生素,并用冰帽,热退后出院,喑哑不言,不啼不哭,不咳不喘,不食不眠,给与饮料,略能咽下,如此已数日。

诊时,面色苍白,脉沉细而滑,舌苔薄白,鼻根露青脉,神志清醒,眼珠转动,偶有太息呻吟,欲吐不吐之状。按之心下痞硬,上腹肌紧张,稍加压,即呈蹙眉欲哭样,腹直肌挛急如筋,手指、足趾尖凉冷,此属“寒实结胸”!

《伤寒论》太阳病篇云:“病在阳,宜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因与桔梗白散六分,先以一分末汤调、少少灌之,不知,稍增量,以得吐或下为度。药后,先吐黏痰,继即泻下,旋即高声哭叫,而疲惫欲眠,次日该儿恢复正常生活。

3、热实结胸

徐姓女,四十一岁。有慢性胃炎史。时值夏季,不慎口腹,复感外邪,热多寒少,类似疟疾,旋即但热不寒,烦闷呕吐。诊时,自言胸闷欲死,烦乱叫喊,大便已五六日未下,因其怀孕三月,医师投鼠忌器,不敢用药。

诊脉沉弦而实,舌苔白厚而腻,罩黄苔湿润,口渴不欲饮,发热不高,自谓腹痛,按之,痛在胃脘,胸胁间胀满,膈内剧痛,短气躁烦,上腹部硬满而痛,此属“热实结胸”。

经文有“有故无殒”之训,径与大陷胸汤合当归芍药散。

制甘遂末1克,生大黄10克,风化硝12克,当归、白芍、泽泻各6克,白术、茯苓各8克,川芎5克。

第二节按诊的内容

按诊的运用相当广泛,涉及到各科疾病及全身各部分,尤其是对腹部疾病的诊察更为重要。临床上常用的按诊内容有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等。一、按胸胁  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前胸和胁肋部进行触摸、按压或叩击,以了解局部及内脏病变的情况。 胸胁的部位:胸胁即前胸和侧胸部的统称。前胸部即缺盆至横膈以上。侧胸部又称胁肋部或胁部,即胸部两侧,由腋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端的区域。

  传统上“胸”指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胸骨体下端尖突谓之“鸠尾”;肌肉部分谓之“膺”; 肋骨下之软肋处谓之“季肋”;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虚里”。  胸为人体上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胸廓、虚里、乳房等重要组织,胸内藏心肺,胁内包括肝胆。所以胸胁按诊除可排除局部皮肤、经络、骨骼病变外,主要是用以诊察心、肺、肝、胆、乳房等脏器组织的病变。  胸部按诊   胸为心肺所居之处,按胸部可以了解心、肺、虚里及腔内等的病变情况。  胸部按诊患者多采取坐位,若病人不能坐时,可先仰卧位诊察前胸,然后侧卧位诊察侧胸及背部。方法多采用触法、摸法和指指叩击法,采取指指叩击法叩击时,左手中指应沿肋间隙滑行,右手指力应适中。顺序应由上而下地按前胸、侧胸和背部进行,并应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  正常胸部叩诊呈清音,但胸肌发达者、肥胖者或乳房较大者叩诊稍浊,背部较前胸音浊,上方较下方音浊。胸部自上而下叩诊时,浊音与实音交界处即为肺下界,平静呼吸时,肺下界正常于锁骨中线第6肋、腋中线第8肋、肩胛线第10肋。  肺下界下移可见于肺胀、腹腔脏器下垂等;肺下界上移可见于肺痿、悬饮、鼓胀、腹内肿瘤或癥瘕等。前胸高突,叩之膨膨然有如鼓音,其音清者,系肺气壅滞所致,多为肺胀,可见于气胸;叩之音浊或呈实音,并有胸痛,亦多为饮停胸膈,或肺痨损伤,或肺内有肿瘤,或为肺痈、痰热壅肺者。胸部压痛,有局限性青紫肿胀者,多因外伤所致。 乳房按诊  乳房局部压痛,可见于乳痈、乳发、乳疽等病变。  若发现乳房内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数目、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压痛和活动度,以及腋窝、锁骨下淋巴结的情况。  妇女乳房有大小不一的肿块,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伴有疼痛者,多见于乳癖。乳房有形如鸡卵的硬结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而不痛者,多为乳核。乳房有结节如梅李,边缘不清,皮肉相连,病变发展缓慢,日久破溃,流稀脓夹有豆渣样物者,多为乳痨。乳房块肿质硬,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边界不清,腋窝多可扪及肿块,应考虑乳癌的可能。女子月经将行的青春发育期,或男子、儿童一侧或两侧乳晕部有扁圆形稍硬肿块,触之疼痛,称为乳疬。  虚里按诊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诊虚里时,一般病人采取坐位和仰卧位,医生位于病人右侧,用右手全掌或指腹平抚于虚里部,并调节压力。按诊内容包括有无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强度和节律、频率、聚散等,以了解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尤其当危急病证寸口脉不明显时,诊虚里更具重要的诊断价值。  虚里为诸脉之所宗。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病理情况下,虚里搏动移位可因心痹、先天性心脏病等而使心脏增大;鼓胀、癥积等而使腹部胀大,心位抬高;气胸、悬饮、肿瘤等胸腔疾病;胸部畸形,如漏斗胸、脊柱弯曲等而导致。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属于危候;孕妇胎前产后,虚里动高者为恶候;虚损劳瘵之病,虚里日渐动高者为病进;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宗气不守;虚里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皆为心阳不足;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为心肺气绝之兆;虚里动高,聚而不散者,为热甚,多见于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之时。  因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动高,片刻之后即能平复如常不属病态;肥胖之人因胸壁较厚,虚里搏动不明显,亦属生理现象。  胁部按诊  肝胆位居右胁,肝胆经脉分布两胁,故按胁肋主要是了解肝胆疾病。脾脏叩诊区在左侧腋中线上第9~11肋间,宽为4~7cm的部位,左胁部按诊应考虑排除脾脏病变。  按胁部常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除在胸侧腋下至肋弓部位进行按、叩外,还应从上腹部中线向两侧肋弓方向轻循,并按至肋弓下,以了解胁内脏器状况。按诊时应注意是否有肿块及压痛,肿块的质地、大小、形态等。正常情况下,两胁部无脏可触及,无压痛。只有腹壁松弛的瘦人,在深吸气时在肋弓下缘可触到肝脏下缘,质地柔软,无压痛。  若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为肝虚;胁下肿块,刺痛拒按为血瘀。若右胁下肿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缘钝,有压痛者,多为肝热病、肝著等;若右胁下肿块,质硬,表面平或呈小结节状,边缘锐利,压痛不明显,可能为肝积;若右胁下肿块,质地坚硬,按之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规则,常有压痛,应考虑肝癌;若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附近触到梨形囊状物,并有压痛,多为胆石、胆胀等胆囊病变。左胁下痞块,多为肥气等脾脏病变;疟疾后左胁下可触及痞块,按之硬者为疟母。 二、按脘腹  是通过触按、叩击胃脘部及腹部,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以及脏器大小等情况,从而推断有关脏腑的病变及证候性质。  脘腹分区及所候  脘腹各部位的划分:膈以下统称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等部分。剑突的下方,称为心下;心下的上腹部,称胃脘部;脐以上的部位称大腹;有称脐周部位为脐腹者;脐以下至耻骨上缘称小腹;小腹的两侧称少腹。

按腹部主要是诊断肝、胆、脾、胃、肾、小肠、大肠、膀胱、胞宫及其附件组织的病证。按诊时,根据所诊脏腑的不同,首先定诊区目标。一般肝脏诊区位于大腹右上方至右肋缘下及剑突下方;脾脏诊区位于大腹左侧上方至左肋缘下方;胆位于大腹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胃位于上腹部偏左;肠位于脐周围,乙状结肠在左髂窝部,盲肠位于右下腹;肾脏诊区位于腰部左右肋缘下方;膀胱、胞宫位于小腹部耻骨联合的上方;胞宫附件位于左右少腹部。

脘腹按诊的方法

  诊区目标确定后再考虑按诊应采取的体位和方法。通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坐位时,医生应在病人右侧,左手稍扶病人肩背部,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桡侧按腹;取仰卧位时,病人两腿稍屈曲,以免局部肌肉紧张,医生应在病人右侧,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桡侧按寻。无论采取何种体位,按时皆从脐水平线处开始逐渐移向上腹部剑突下方,如果有明显痞块,应从健康部位逐渐移向病变部位。按时应由浅入深,由轻而重,指力适中。边按边询问,边观察病人表情。注意了解局部手感情况,有无胀满、痞块、软硬程度,以及有无压痛、压痛程度等。  肝的按诊,病人宜取仰卧位,两腿屈起,医生位于病人右侧,以左手掌及四指置于病人右腰部并向上托,大拇指固定于右肋下缘,以右手平放于脐部右侧,用并拢的四指尖部或食指桡侧对着肋缘,并压向深部,在病人吸气时,右手手指稍向肋缘方向推进,但勿随腹壁抬起,如此,逐渐向肋缘按摸。

  脾的按诊,病人可采取仰卧或右侧卧位,两腿稍屈曲,医生以左手掌置于病人左胸外侧第7~10肋处,固定胸廓,右手平放于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深部,并随病人腹式呼吸运动逐渐由下向上接近左肋弓,以寻摸有无肿大的脾脏。

肾脏按诊时,一般采取仰卧位,必要时亦可采取立位。诊右肾时,医生在病人右侧,右手放在右季肋部,以微曲的指端置于肋缘下方,左手平放于右后腰部肾区,随病人呼吸将右手逐渐压向腹深部,同时以左手将后腹壁推向前方,前后两手相互配合寻按肾脏。诊左肾时,医生位于病人左侧,两手相对地更换位置,如上法进行寻按。 脘腹按诊的内容  按诊脘腹部,主要应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以及脏器大小等,以推断脏腑病位和证候性质。  正常情况下,除大肠、膀胱按诊可触及外,其他脏器一般不能触及。  一般来说,凡腹部按之肌肤凉而喜温者,属寒证;腹部按之肌肤灼热而喜凉者,属热证;腹痛喜按者多属虚证;腹痛拒按者多属实证。按诊腹部皮肤温凉,对判断真热假寒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患者四肢温凉与否,只要胸腹灼热,就基本可以断定疾病的实热本质。  正常人腹壁按之柔软、张力适度。若全腹紧张度降低,触之松软无力,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精气耗损,气血亏虚以及体弱年老之人和经产妇等;若全腹紧张度消失,多见于痿病和脊髓受损导致腹肌瘫痪等;全腹高度紧张,状如硬板,常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引起;若右下腹紧张,多见于肠痈患者;湿热蕴结胆腑,胆汁淤滞者,可见右上腹紧张。  腹满有虚实之别,凡脘腹部按之手下饱满充实而有弹性、有压痛者,多为实满;若脘腹部虽然膨满,但按之手下虚软而缺乏弹性,无压痛者,多属虚满。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中有水饮。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鼓胀。鉴别鼓胀类别时,医生两手分置于腹部两侧相对位置,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则有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者,为水鼓;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者,为气鼓。当腹腔内有过多液体潴留时,因重力的关系,可通过体位的改变,在腹腔低处叩击出浊音;若肠内有气体存在,叩击呈鼓音,此鼓音区域多漂浮在腹水浊音区上面。另外,肥胖之人腹大如鼓,按之柔软,无脐突,无病证表现者,不属病态。  若腹部有肿块,按诊时要注意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硬度、有无压痛和能否移动等情况。凡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肿块大者为病深;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者为病重;坚硬如实者为恶候。若腹中结块,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或按之形如条索状,久按转移不定,或按之手下如蚯蚓蠕动者,多为虫积。小腹部触及肿物,若触之有弹性,不能被推移,呈横置的椭圆或球形,按压时有压痛,有尿意,排空尿后肿物消失者,多系因积尿所致而胀大的膀胱;排空尿后小腹肿物不消,若系妇女停经后者,多为怀孕而胀大的胞宫;否则可能是石瘕等胞宫或膀胱的肿瘤。  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腹壁柔软者,多为虚证,常见的有脾胃气虚等;腹痛拒按,按之痛甚,并伴有腹部硬满者,多为实证,如饮食积滞、胃肠积热之阳明腑实、瘀血肿块等。局部肿胀拒按者,多为内痈;按之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内有瘀血;按之胀痛,病处按此联彼者,为病在气分,多为气滞气闭。  腹部压痛的出现,多表示该处腹腔内的脏器有损害。右季肋部压痛,见于肝、胆、右肾和降结肠的病变;上腹部压痛,见于肝、胆、胃腑、胰和横结肠病变;左季肋部压痛,见于脾、左肾、降结肠等病变;右腰部压痛,多见于肾和升结肠病变;脐部压痛,见于小肠、横结肠、输尿管病变;左腰部压痛,见于左肾、降结肠病变;下腹部压痛,常见于膀胱疾病、肠痈或女性生殖器官病变。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多为肠中有宿粪;右少腹作痛而拒按,或出现“反跳痛”,或按之有包块应手者,常见于肠痈等病。  妇女妊娠3个月后,一般可以在其小腹部触及胀大的胞宫;妊娠5、6个月时,胞宫底约与脐平;妊娠7月时,胞宫底在脐上3横指;妊娠9月至足月时,胞宫底在剑突下2横指。如妊娠后腹形明显大于正常,皮肤光亮,按之胀满者,多为胎水肿满;如腹形明显小于正常,而胎儿尚存活者,多为胎萎不张。  正常人的肾脏一般不能触及,只有身材瘦长的人有时可以触及右肾的下极。当触及肾脏时,患者往往会有类似恶心的不适感觉。如在吸气时能触到1/2以上的肾脏,即可以诊断为肾下垂。当触及肾脏肿大时,多提示肾痈、肾盂积水或肾脏肿瘤。肾水、肾瘅、肾著、肾痨、肾石等肾病患者,有的可以在肾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叩击痛。 三、按肌肤  按肌肤是指触摸某些部位的肌肤,通过诊察其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皮疹疮疡等情况,以分析病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的诊断方法。  按肌肤的方法  按肌肤时,可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选择适宜体位,以充分暴露按诊部位为原则,医生位于病人右侧,右手手指自然并拢,掌面平贴诊部肌肤之上轻轻滑动,以诊肌肤的寒热、润燥、滑涩,有无皮疹、结节、肿胀、疼痛等。若病人有疼痛时,医生应在局部进行轻重不同程度的按压,以找准疼痛的部位、范围、程度和性质。若发现有结节时,应对结节进一步按诊,可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寻其结节边缘及根部,以确定结节的大小、形态、软硬程度、活动情况等。若诊察有肿胀时,医生应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肿胀部位进行按压,以掌握肿胀的范围、性质等。疮疡按诊,医生可用两手拇指和食指自然伸出,其余三指自然屈曲,用两食指寻按疮疡根底及周围肿胀状况,未破溃的疮疡,可用两手食指对应夹按,或用一食指轻按疮疡顶部,另一食指置于疮疡旁侧,诊其软坚,有无波动感,以了解成脓的程度。  正常肌肤温润而有光泽,富有弹性,无皮疹、肿胀、疼痛、疮疡、结节等。  按肌肤的内容  1.诊寒热  按肌肤的寒热可了解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等。  一般肌肤寒冷、体温偏低者,为阳气衰少;若肌肤冷而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者,为亡阳之征。  肌肤灼热,体温升高者,多为实热证;若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为亡阴之征。  身灼热而肢厥,为阳热内闭,不得外达,属真热假寒证。  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为表邪已解;皮肤无汗而灼热者,为热甚。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热在表;久按其热反甚者,为热在里。  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称身热不扬。常兼头身困重,脘痞、苔腻等症。主湿热蕴结证。由于湿性黏滞,湿邪遏制,阳热内伏而难以透达于外,湿郁热蒸,故身热而不扬。  局部病变通过按肌肤之寒热可辨证之阴阳。皮肤不热,红肿不明显者,多为阴证;皮肤灼热而红肿疼痛者,多为阳证。  2.诊润燥滑涩  通过触摸患者皮肤的滑润和燥涩,可以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盈亏。  一般皮肤干燥者,尚未出汗;湿润者,身已出汗;干瘪者,为津液不足;肌肤滑润者,为气血充盛;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不足。  新病皮肤多滑润而有光泽,为气血未伤之表现。久病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两伤;肌肤甲错者,多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诊疼痛  通过触摸肌肤疼痛的程度,可以分辨疾病的虚实。  一般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者,为虚证;硬痛拒按者,为实证;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4.诊肿胀  用重手按压肌肤肿胀程度,以辨别水肿和气肿。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5.诊疮疡  触按疮疡局部的凉热、软硬,可判断证之阴阳寒热。  一般肿硬不热者,属寒证;肿处灼手而有压痛者,属热证;根盘平塌漫肿者,属虚证;根盘收束而隆起者,属实证。患处坚硬多无脓;边硬顶软的已成脓。

6.诊尺肤

  诊尺肤即通过触摸病人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之间的肌肤,以了解疾病虚实寒热性质的诊察方法。诊尺肤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诊左尺肤时,医生用右手握住病人上臂近肘处,左手握住病人手掌,同时向桡侧转辗前臂,使前臂内侧面向上平放,尺肤部充分暴露,医生用指腹或手掌平贴尺肤处并上下滑动来感觉尺肤的寒热、滑涩缓急;诊右尺肤时,医生操作手法同上,左、右手置换位置、方向相反。诊尺肤应注意左、右尺肤的对比。  根据尺肤部缓急、滑涩、寒热的情况,来判断疾病的性质。诊尺肤早在《灵枢·论疾诊尺》就记载:“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健康人尺肤温润滑爽而有弹性。若尺肤部热甚,多为热证;尺肤部凉,多为泄泻、少气;按尺肤窅而不起者,多为风水;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者,多为精血不足,或有瘀血内阻。 四、按手足  按手足是通过触摸病人手足部位的冷热程度,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及表里内外顺逆。  按诊时病人可取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手足。医生可单手抚摸,亦可用双手分别抚握病人双手足,并作左右比较。按诊的重点在手足心寒热的程度。  正常情况的手足一般是温润的。诊手足寒温,对判断阳气存亡,推测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若阳虚之证,四肢犹温,为阳气尚存;若四肢厥冷,多病情深重。手足俱冷者,为阳虚寒盛,属寒证;手足俱热者,多为阳盛热炽,属热证。热证见手足热者,属顺候;热证反见手足逆冷者,属逆候,多因热盛而阳气闭结于内,不得外达,即热深厥亦深的表现,应注意鉴别。  诊手足时,还可做比较诊法。如手足心与手足背比较,若手足背热甚者,多为外感发热;手足心热甚者,多为内伤发热。即《东垣十书·辨手心手背》所说:“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手心热与额上热比较,若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者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者为里热。 五、按腧穴   是按压身体的某些特定穴位,通过穴位的变化和反应来判断内脏某些疾病的方法。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之处,是内脏病  变反映于体表的反应点。因此,早在《灵枢·背腧》就有记载:“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按腧穴可据按诊需要,取坐位或卧位,关键在于找准腧穴。医生用单手或双手的食指或拇指按压腧穴,若有结节或条索状物时,手指应在穴位处滑动按寻,进一步了解指下物的形态、大小、软硬程度、活动情况等。

  按腧穴要注意发现穴位上是否有结节或条索状物,有无压痛或其它敏感反应,然后结合望、闻、问诊所得资料综合分析判断疾病。  正常腧穴按压时有酸胀感、无压痛、无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腧穴的病理反应,则有明显压痛,或有结节,或有条索状物,或其他敏感反应等。如肺俞穴摸到结节,或按中府穴有明显压痛者,为肺病的反应;按上巨虚穴下1~2寸处有显著压痛者,为肠痈的表现;肝病患者在肝俞或期门穴常有压痛等。这种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定腧穴,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有十二原穴,曾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临床观察发现,背部俞穴亦同样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诊断脏腑病变的常用腧穴有:  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心病:巨阙、膻中、大陵  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脾病:章门、太白、脾俞  肾病:气海、太溪  大肠病:天枢、大肠俞  小肠病:关元  胆病:日月、胆俞  胃病:胃俞、足三里  膀胱病:中极

1、按胸胁  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前胸和胁肋部进行触摸、按压或叩击,以了解局部及内脏病变的情况。  胸内藏心肺,胁内包括肝胆,所以胸胁按诊除排除局部皮肤、经络、骨骼之病变外,主要是用以诊察心、肺、肝、胆等脏腑的病变。  按胸部  胸为心肺之所居,按胸部可以了解心肺及虚里的病变情况。  前胸高起,叩之膨膨然,其音清者,多为肺胀,亦见于气胸;若按之胸痛,叩之音实者,常为饮停胸膈或痰热壅肺;胸部外伤则见局部青紫肿胀而拒按。虚里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为心尖搏动处,为诸脉之所宗。诊虚里是按胸部的重要内容。按虚里可测知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尤以危急病证寸口脉难凭时,诊虚里更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古人对此甚为重视,早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就有记载:"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正常情况下,虚里搏动不显,仅按之应手,其搏动范围直径约2~2.5cm,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为平人无病的征象。诊虚里时,病人取仰卧位,医生站其右侧,用右手平抚于虚里部,注意诊察动气之强弱、至数和聚散。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若动而应衣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气衰绝,证属危候。  按胁部  肝胆位居右胁,肝胆经脉分布两胁,故按胁肋主要是了解肝胆疾病。  按胁部除在胸侧腋下至肋弓部位进行按、叩外,还应由中上腹部向肋弓方向轻循,并按至肋弓下,以了解胁内脏器等状况。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为肝虚。胁下肿块,刺痛拒按为气滞血瘀。右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应注意排除肝癌;疟疾后左胁下可触及痞块,按之硬者为疟母。  2、按脘腹  是通过触按胃脘部及腹部,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以辨别不同脏腑组织的发病及证之寒热虚实的诊断方法。  脘腹各部位的划分:膈以下为腹部。上腹部剑突的下方,称为心下。上腹部又称胃脘部。脐上部位称小腹。亦有称脐周部位为脐腹者。脐下部位至耻骨上缘称上腹。小腹的两侧称为少腹。  按脘部主要是诊察胃腑病证。脘部痞满,按之较硬而疼痛者属实证,多因实邪聚结胃脘所致。按之濡软而无痛者属虚证,多因胃腑虚弱所致,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中有水饮。  按腹部主要是诊断肝、脾、小肠、大肠、膀胱、胞宫及其附件组织的病证。通过腹部的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等异常变化反映出来。  辨凉热:通过探测腹部的凉热,可以辨别病的寒热虚实。腹壁冷,喜暖手按抚者,属虚寒证;腹壁灼热,喜冷物按放者,属实热证。  辨疼痛:凡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忍者,为内痈。  辨腹胀: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觉,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为实满;腹部膨满,但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的为气胀,多属虚满。  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臌胀。它是一种严重的病证,可分水臌与气臌。以手分置腹之两则,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同时,按之如囊裹水,且腹壁凹痕者,为水臌;以手叩之如鼓,无波动感,按之亦无凹痕者,为气臌。另外,有些高度肥胖的人,亦见腹大如臌,但按之柔软,且无脐突及其他重病征象,当与臌胀鉴别。  辨痞满:痞满是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塞不适和胀满的一种症状。按之柔软,无压痛者,属虚证;按之较硬,有抵抗感和压痛者,为实证。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中有水饮。  辨结胸:胃脘胀闷,按之则痛者属小结胸;胸脘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属大结胸。  辨肿块:肿块的按诊要注意其大小、形态、硬度、压痛等情况。  积聚是指腹内的结块,或肿或痛,见症不一。积与聚有别,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的为积,病属血分;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的为聚,病属气分。  左少腹作痛,近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为肠痈。腹中虫块,按诊有三大特征:一是形如筋结,久按会转移;二是细心诊察,觉指下如蚯蚓蠢动;三是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  3、按肌肤  按肌肤指触摸某些部位的肌肤,通过肌肤的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等不同情况反映,来分析疾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的诊断方法。  诊寒热  按肌肤的寒热可了解人体阴阳的盛衰、表里虚实和邪气的轻重。一般来说,肌肤寒冷、体温偏低者为阳气衰少;若肌肤厥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为亡阳之征象。肌肤灼热,体温升高者为阳气盛,多为实热证;若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为亡阴之征。身灼热而肢厥为阳热壅盛,格阴于外所致,属真热假寒证。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为表邪已解;皮肤无汗而灼热者,为热甚。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热在表;久按其热反甚者为热在里。  局部病变从按肌肤之寒热可辨证之阴阳。皮肤不热,红肿不明显,多为阴证;皮肤灼热而红肿疼痛者,多为阳证。  诊润燥滑涩  通过触摸患者皮肤的滑润和燥涩,可以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一般来说,皮肤干燥者,尚未出汗;干瘪者,为津液不足;湿润者,身已出汗;肌肤滑润者,为气血充盛;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不足。新病皮肤多滑润而有光泽,为气血未伤之表现。久病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两伤;肌肤甲错者,多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诊疼痛  通过触摸肌肤疼痛的程度,可以分辨疾病的虚实。一般来说,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者,为虚证;硬痛拒按者,为实证;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诊肿胀  用重手按压肌肤肿胀程度,以辨别水肿和气肿。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诊疮疡  触按疮疡局部的凉热、软硬,来判断证之阴阳寒热。一般来说,肿硬不热者,属寒证;肿处烙手而压痛者,属热证;根盘平塌漫肿者,属虚证;根盘收束而隆起者,属实证。患处坚硬多无脓;边硬顶软的已成脓。至于肌肉深部的脓肿,则以"应手"或"不应手"来决定有脓无脓。方法是两手分放在肿物的两侧,一手时轻时重地加以压力,一手静候深处有无波动感,若有波动感应手,即为有脓。根据波动范围的大小,即可测知脓液的多少。  古代还记载"按尺肤"的诊法。所谓尺肤是指从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的一段皮肤。尺肤热甚,见于外感疾病时,多属温热证。  4、按手足  按手足主要为了探明寒热。一般手足俱冷的是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的,多为阳盛或阴虚,属热。但也要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里热实证。  诊手足寒热,还可以辨别外感病或内伤病。手足的背部较热的,为外感发热;手足心较热的,为内伤发热。  此外,还有以手心热与额上热的互诊来分别表热和里热的方法。额上热甚于手心热的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的,为里热。  在儿科方面,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中指指尖独冷,为麻疹将发之象。  诊手足的寒温可测知阳气的存亡,这对于决定某些阳衰病证预后良恶,相当重要。阳虚之证,四肢犹温,是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其病多凶,预后不良。正如《伤寒论·少阴篇》所说:“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5、按俞穴  按俞穴,是指按压身体上某些特定穴位,以了解这些穴位的变化与反应,从而推断内脏的某些疾病。  俞穴的变化主要是出现结节或条索状物,其异常反应主要有压痛或敏感反应。如肺病可在肺俞穴摸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肝病在肝俞和期门穴有压痛。胃病在胃俞和足三里有压痛。肠痈在上巨虚有压痛。  此外,还可以通过指压俞穴作试验性治疗从而协助鉴别诊断。如胆道蛔虫腹痛,指压双侧胆俞则疼痛缓解,其他原因腹痛则无效,以资鉴别。

  俞穴按诊的原理,是因为经络的气血在身体表面聚集,注入某些重点的俞穴,所以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也常常在该处产生一定的反应。于是,我们就可以观察这些俞穴的变化反应,来推断体内的疾病。

基本内容

腹诊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

①诊腹部皮肤凉热。触摸腹部皮肤凉热,可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按之不温或冷,为寒证,喜暖手按抚,为虚寒证;按之热甚而灼手,为热证,喜冷物按放,为实热证。按之灼热,为里热内伏;按之不热而脉数,是表证。热退后,腹部按之仍热,为热邪未尽。少腹冰冷,为阳气欲绝的危重病;治疗后脐下转温,是阳气来复的佳兆。

②诊腹壁肌肉软硬度。轻按腹壁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为正常状态。腹壁瘦薄,脐腹按之柔软无力,多为虚证;腹壁按之坚硬,为实证。外感病,按腹未硬者为表证,按腹硬而疼痛者为里证。

③诊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有压痛,叩击声音重浊,为胀满实证;按之不充实,无压痛,叩击闻空声者,为胀满虚证。腹部高度膨胀,状如鼓,称鼓胀。鼓胀分为水鼓和气鼓。以手分置腹部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为水鼓;无波动感,按之无凹痕者,为气鼓。

④诊腹部压痛。按腹疼痛,甚而拒按,为实证。若局部肿胀拒按,为内痈。按之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为瘀血;按之疼痛,痛无定处,胀痛时发时止,为气滞。腹痛喜按,无明显压痛,为虚证。

⑤诊腹部肿块。腹诊发现肿块,须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有无压痛、表面是否光滑等。腹部肿块疼痛为积聚。肿块固定不移,按之有形,疼痛有定处,为积病,病属血分;肿块聚散不定,按之无形,疼痛无定处,为聚证,病属气分。妇女小腹有肿块为血瘕,男子小腹有肿块多为疝病。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为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而有肿块,为肠痈。若形如筋结,久按转移,觉指下如蚯蚓蠕动状,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不定,为虫积所致。

⑥诊脐间动气。又称诊冲任。

重要方法

  是了解肾气充盛与否、诊察全身状况的重要方法。诊察时,应密布三指,按切脐之上下左右动脉搏动情况。凡动气和缓有力,一息四至,绕脐充实,为肾气充盛。按之躁动而细数,上及中脘,为阴虚气逆。按之分散,一息一至,为肾气虚败。按之搏动明显,为内有积热。按之搏动微弱,且空虚无力而局部冷,是肾阳不足。按之搏动明显,局部灼手,症虽寒颤、肢冷、下利,是真热假寒;按腹两旁热,脐旁四周久按却无热而冷,症虽面红、口渴,是真寒假热。

一、腹诊是如何诊断疾患的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故气血俱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气对人生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体脏腑活动、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动力。常说,“人活一口气”,即人的生存,一分一秒都离不开气,离了气,人的生命就会终结,但“气能益人,也能害人”。虽然人离不开气,但窝气成灾。故治病先治气,气行病自无。

一切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也就是说,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好处:当我们的慢性病牵延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疗的时候,那时您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只要把它推开揉散,您会发现您的慢性病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您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慢性病,但推腹时却在某个部位有阻滞点,那您一定要赶紧将它推散揉开,因为那必是个将来的隐患。

脾胃是后天之本,肠脑与颅脑同根。衰老首先出现的是脾胃不和,导致营养吸收下降,肠道内环境失调,庞大的内分泌系统紊乱。通过手的感知获取对腹内脏器病变的感应,能够迅速调整脏腑经气,帮助人体实现代谢平衡。

有人一推就会打嗝放屁,那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效果最好。有人则会腹中咕咕水声,这是在推动腹中沉积多日的浊水,这种湿浊如果不及早排出,循经上头则头痛眩晕,滞塞毛孔则皮炎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泄,遗患无穷。

“胃不和则寝不安”,是说肚子不舒服,就别想睡踏实觉。有人长期睡眠不好,或眠浅易醒,或辗转难眠,或噩梦不断。只能靠安定来麻醉神经,真是痛苦不堪。建议您赶紧推推肚子,您会很容易找到阻滞点,然后细心将它推散揉开。那么从此以后,您就可以告别漫漫长夜忧愁枕,一觉睡过日三竿了。

推腹时,发现有的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不痛,但是象个皮球,这怎么办呢?,必须先放气,放气的方法很多,“萝卜能通气”“吃豆爱放屁”,这类民间疗法都很好用。也可敲打胃经,针刺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爱出现这种症状的,多是有事儿总闷在心里的人。这种人肠胃时常会出现问题,或痛、或胀、或腹泻。他的痛点在较深层的地方。

有的人肚子痛点很多,能用“推腹法”推开的多是暂时的气结,还有用此法推不开的,通常这是气滞时间很长,已经有瘀血阻滞其中了。这时,可查看痛点压在何经的通路上,只要敲打和按摩大腿上这条经的穴位,就可帮助打通瘀滞。在敲打和按摩时也可同时在腹上痛点针刺或拨罐。

还有的人,肚子软软的,按压哪里都不痛,但是仍然会觉得腹中闷胀不舒,这通常是中气不足,气血过少造成。还有人胸窝下用手一推,咕咕有水声。开始时水声很小,推的地方还有些痛,这是“浊气裹水”,越推水声越大,打了几个嗝,或放了屁以后,整个肚子就成了水声一片。这时是把死水给推活了,很快就可以从膀胱排出了。这种浊水你不将它排出,它可以长期停在胃肠之间影响脏腑的正常运行。为什么有些人,不爱喝水呢?是因为本来就有水堵在胃肠之间,下不去,如再要按西医的倡导,每天喝几千毫升的水来排毒,那就先水中毒了。所以喝水能排毒也可中毒,还是要因人而异的好。

二、腹病推拿适应症:

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揉脏腑,气血经络皆动,动则生变,变异为常,异则病,常则健,健则脏调腑通,诸病全消,疾病自无。

腹诊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的病变效果显著,尤其对脾胃虚弱、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等疗效尤为突出。

内科:胃脘疼、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便秘、溏泄、腹痛、腹胀、失眠、手足寒凉、中风后遗症等。对肝硬化引起的腹胀有很好消导作用。

妇科: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内分泌失调、更年期综合症等。

儿科:腹泻、便秘、食积、奶积、遗尿、惊风等。

伤科: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炎等。

继承和发扬腹诊证治

  腹诊证治作为一种有效的诊疗手段,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宋·张杲在《医说》中云:“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以帛幪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殚切脉之巧。”可见,当时患者亦不愿脱衣露体,医者不便检查患者腹部。直至晚清《通俗伤寒论》有“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的论述。书中详细论述了腹诊的方法。

长生揉腹操作方法

  预备势:在保暖的前提下,脱衣松裤,正身仰卧在床上,最好能够枕在矮枕上,全身放松,凝神静虑,调匀呼吸,舌抵上腭,意守丹田。

第一式:按摩心窝部两手缓缓上提,在胸前两手中三指对接并按在心窝部位,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按摩21次。再从右向左逆时针按摩21次

第二式:回环按摩腹中线及腹两侧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顺摩而下,即一边顺时针转动按摩一边往下移,移至脐下耻骨联合处,再以两手中三指由耻骨处向两边分开,一边按摩一边向上走,两手按摩回到心窝处,两手交接而止。循环做共21次。

第三式:推按腹中线部位以两手中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第四式:右手绕脐腹按摩以右手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

第五式:左手绕脐腹按摩以左手由左→上→右→下按逆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

第六式:推按左侧胸腹左手做叉腰状,置左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右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左侧腹股沟处,连续推按21次。

第七式:推按右侧胸腹右手做叉腰状,置右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左手中三指按在右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右侧腹股沟处,连续推按21次。

第八式:盘坐摇转改为盘坐势,两手拇指在里,四指收拢,握捏成拳,分别轻按两膝上,全身放松,足趾微向下屈。上身微往下俯,进行缓缓摇动。先自左向前、向右、向后、按顺时针方向摇转21次;然后自右向前、向左、向后、做逆时针方向摇转21次。

摇转的幅度宜大,如摇转向左时,应将胸肩摇出左膝;摇转向前时,宜将上身摇伏膝上;摇转向右时,应将胸肩摇出右膝;摇转向后时,上身宜尽量往后倒。摇转以满足为妙,但又不可心躁图速。

练习次序:将一至八式依次作完为一遍,每次应连作7遍。作完后,起身盘坐,按第八式摇转,左右各21次。

长生揉腹注意事项

1练功前一般要求解开衣裤,以直接揉摩为宜。姿势第一至第七节,以正身仰卧为主。

2揉腹时必须凝神静虑,动作轻松、柔软、缓慢的的运动,不能用拙力,保持呼吸匀畅,切忌闭气着力。摇转上身时不可过快过急,练功后应自感轻松舒适、无疲劳感为度。

3依次做完前七节为1度每次可做2—3度,最后以第八节摇身毕,初练功者早晚各做一次,不可间断,只要持之以恒,必见成效。每次如认真作,大约需要三十分钟,越慢越好。倘遇有事,早晚两次必不可少。

4练功期间,由于胃肠臑动增强等生理功能的变化,常会出现腹内作响、嗳气、腹中温热或易饥饿等现象,这属正常的练功效应,可顺其自然,无须作任何处理。

5凡腹内患有恶性肿瘤、内脏出血、腹壁感染及妇女妊娠期间均不宜练此功。

长生揉腹效验

1腹部温热:一般认真作到第六到七遍时会感到腹部温暖,这是内气汇聚的表现。

2胃肠蠕动有声:坚持揉腹,动作熟练后慢慢每次都会出现胃肠蠕动的感觉,有时甚至别人也能听到你肚子“汩汩”的声音,这是内气汇聚后运行通畅的表现。

3头脑清爽愉快:认真作完揉腹保健法,会感到明显的头脑轻松,疲劳感一下子消失,因为揉腹可以使中焦气健运,清气上升,头脑轻松。

4排除宿便:揉腹后可能出现大便黑臭、或者拉肚子、肚子疼等表现,这是内气汇聚攻冲宿疾、排出胃肠毒素的表现。

5食欲改善:胃口变好,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身体瘦弱者体重会增加;虚胖者身体会变得结实,肚子赘肉消失,腹部有弹性,这是元气汇聚充沛的表现。

6面色光润、身体健壮:坚持锻炼揉腹,面色会变得越来越光彩,皮肤细嫩,身体强壮,因为长期揉腹可以使内脏血运丰富,内分泌协调,内脏元气充盛自然面色红润,身体强壮。

长生揉腹养生机理

中医学角度:

中医学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有肝、脾、胃、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脏器分布,因而腹部被喻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 本保健法与普通的揉腹方法不同,不仅将上脘、中脘、下脘三穴打通,而且揉法一直沉到丹田,将中焦和下焦连成一片,通过圈揉和回环晃海,横向联通足阳明胃肠、足太阳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等经脉,使整个腹部的内脏得到运动。使内气迅速汇聚运行,坚持揉腹法,自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证,补不足,泻有余,消食之道,妙应无穷,有却病延年实效耳。”本功法属于强壮功法,通过培护脾肾达到补气益精的目的,因此常练此功,有助于治疗肺结核、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肝炎、遗尿、尿潴留、遗精、阳痿、早泄等虚损性疾病,同时对于女子痛经、月经不调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角度: 

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淋巴液循环,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增强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从而有助于防治消化不良、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和便秘等疾病。另外,坚持揉腹还可迅速消除积存在腹部的脂肪,有助于防治肥胖症,因为血液大量进入腹腔,因此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此外,揉腹可以产生的“啡肽”类物质,能够迅速缓解大脑疲劳,使人产生愉悦清爽的感觉,非常有助于脑力劳动者恢复疲劳。

从十二经脉循环的路线看,除太阳膀胱经外,其余十一经脉均穿过横膈,经过心下部位。临床上胸膈心下部位病变征象较为常见,而且相联系关脏腑较多,病理变化复杂,这既是由于该部位居清阳浊阴交界处,与心、肺、肝、胆、脾、胃、大小肠等脏腑相邻,又与多数经脉过心下穿横膈、联系膈膜上下诸脏腑具有密切的关系。

十二经脉在腹诊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十二经脉分布区域来分析胸腹征象的内属脏腑经脉;

二是从同一经脉联络多个不同脏脏组织和不同经脉相近循环路线的相互关系中,说明某些胸腹征象的错误复杂关系。

腹诊的生物全息律

腹部作为一个系统,特别是大肠,同样其每一特定区域和穴位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都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在化学组成上具有相应内脏组织时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胸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

十二时钟腹诊法

脐为时钟的针轴,将12点朝上,与6点画一直 线,与腹中线重叠,那么腹部各部位的疼痛即可在钟表中定出位置来,根据具体的定位使可探讨该部位和相对应的病变关系。

同时可根据大肠的全息对应关系,通过经络系统反映对应到全身所属各部。

根据大肠全息诊断:

升结肠主诊胸部头部疾病;横结肠主诊上腹部疾病;

降结肠主诊下腹部疾病;乙状结肠主诊生殖泌尿系统疾病;直肠主诊子宫、前列腺等。

12点:诊心、胃

腹部12点按压时,在12点上方有实感,多是心脏问题。

12点以下的,像一条筋一样在任脉是实的,多有胃病。

1~2点:诊脾、肾

腹部1~2点按压时感觉实者,多有腰腿痛和容易产生疲倦,拒按者多见于胰腺炎。

3~4点:诊腰、腿

腹部3~4点按压时感觉比较实,但无结节者,是腰腿痛的初期。按压时感觉硬实,并有结节者,腰腿痛已比较严重。

5~7点:诊卵巢

腹部5~7点按压时,有凹凸并有滑动结节感要注意卵巢襄肿,卵巢炎则按压时比较实。

有红、热时,则注意有炎症。

6点:诊子宫、前列腺

腹部6点按压有实感,多有炎症。

有滑动的结节感,腹微凸和青筋,腹冷,容易发生肌瘤。小腹腹力强往往容易便秘,腹力弱往往容易便溏,往往患有过敏性结肠炎,大便时溏、时硬。

拍打后阳性反应炎症多见紫红点;肌瘤多见紫黑瘀点。

8点:诊头部和咽部

腹部8点近压时有实感不拒按,多有感冒头痛、咽痛。有实感拒按并有压痛感,多长期头痛、慢性咽喉炎。

9点:诊颈、肩

腹部9点按压时有实感,多有肩、颈痛。拒按并有结节,多为颈椎增生且容易引起血压不稳和肩周炎。

10~11点:诊肝、胆

腹部10~11点按压时有实感,多有胆襄炎。有结节感,多有胆石。如果腹部红痣多兼腹实者,多有脂肪肝或其他肝病。

十二时钟中点法

中点:诊小肠

脐中拒按者,大多数在脐旁位有结节、痛点和腹冷症状。一些有过敏性肠炎患者,饮食不注意时,大便时硬、时溏,硬溏的程度与腹部结节的大小有关。

腹诊手法

腹诊是指医者用手抚按、按压胸腹不同部位以了解腹症的一种诊断方法。

依轻重不同分为轻手循抚、沉手寻扪及重手推按三法。

轻手循抚法

该方法操作四指并拢平伸,以手掌平放病人胸腹部,轻加压力,自胸上而脐下作轻轻滑动接触按或扪按。

此法适用于了解胸腹部的一般情况,对于推测病人的整体情况,判断病症的寒热虚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抚按腹壁肌肤之润燥滑糙,可以检查内在津液精血之荣枯。

在热性病腹壁肌肤润泽是津液充沛,汗源有资之据;如干燥灼手,为热炽津耗,不得发汗之症,有汗湿而粘滞不爽者为湿热郁滞,无汗灼热为热邪鸱张。

慢性病腹部宜润滑丰腴为佳,是有病而精气未伤,如腹部枯燥欠泽,肌现皱纹重叠为营备亏虚;

皮下脂腋失荣,如腹部肌肤粗糙交错,摸之戟手,为血枯或内有瘀血之象。

扪按

将手掌固定按压在胸腹的某一局部,并停留一段时间,通过医者感觉到的体表温度变化,以了解疾病不同的寒热性质。

如始按甚热,久按反不觉热者,多为外感发热;

久按热益甚者,多为内伤发热或湿温发热或肠腑有湿热积滞;

热手按

将手温热,按病人胸腹部或有病变处,并询问其喜恶,或观察病人的反应,以判断症的寒热,喜热按者多为虚寒症,恶热按者多为实热症。

重手推按法

重手推按法主要在于了解腹腔深部及腹底的情况,一般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侧按或垂直按压,以了解腹内肿物的部位、形状、质地软硬、压痛与否。

当重按触及肿块后,从肿块的边缘进行挤压,以了解肿块的移动程度。

腹诊方法

腹诊的步骤应该是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由一般到重点地进行。并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法,以求腹诊全面可靠。

首先诊察胸部的一般情况,注意形态是否正常,体形是消瘦还是肥胖,有无膨隆、凹陷或脐凸。

呼吸是否急迫,有无局部肿块,创伤、水肿和溃疡。腹皮肤润泽、潮湿、干涩、甲错或皱褶,肤色如何,有无发红、黄疸、皮疹、条纹、瘀斑、水泡、色素深着或青紫血脉。

体温是否正常,有无局部灼热或寒凉。腹正中线是否凹陷或宽度增大

腹壁是平软、肥厚还是瘦薄,弹力如何,有无疼痛。部位所在是喜按还是拒按

腹诊姿式

先令患者解开衣衫,然后仰卧床上。头部放平,或略高于躯体。

两腿舒展伸直,两臂沿两胁自然放平,或交叉在头后。要求患者左侧,用右手施术。用力适度,从上到下,由浅入深,有序进行,以探索者腹症真伪。

精神要专一,手力要适度,做到神随手移,手随神触,得随神出,病随手解。

腹诊顺序

为了防止在腹诊时发生遗漏,要求必须依照一定的顺序按步进行。先查胸部、次及心下、旁及两胁、中查脐部、后及小腹。

在按步进行腹诊时,应注意两点:首先要统观胸腹,全面循按,以了解胸腹的肌肤的润燥滑涩、紧张松驰、色泽鲜枯、胸形腹装有无异常。其次是分步检查时,要重点突出,以便确定腹症的主次,真假有无。全面观察,重点诊查,对症施法。

脐诊

圆形脐

圆形脐左右上下直径几乎相等。凡圆形脐如果脐大而深,丰满有神,脐根坚定为体壮长寿。

相反地,如脐浅小,轮廓不整,脐根无力,不论男女身体都较虚弱,内分泌不正常。经常有容易疲劳、乏力、气短、食欲不振等现象。

三角形脐

三角形脐有如下四种:

向上形三角:多半胃、胆和胰脏的情况不佳,而且便秘者多。

向下形三角:多有胃下垂、慢性胃肠炎、便秘及妇科疾病。

三角形偏右:易患肝炎、胆襄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

三角形偏左:易患胰腺炎、糖尿病应注意便秘、大肠粘连等。

“一”字脐

“一”字脐有横“一”字形和直“丨”字形,看起来好像一条直线或横线“一”字,多为过敏性结肠炎,大便时溏、时硬,对食物比较敏感而影响大便。偏便溏者多为直“丨”字形,偏便秘者多为横“一”字形。

凸脐

凸脐是肚脐凸起高于腹部。不管任何情况下凸脐都是最差的脐形。

小儿脐凸易患顽固性消化系统疾病。成人脐凸常见到的是肝硬化、癌症的腹水病人,并伴有腹部青筋凸后,多患奇难杂症。

腹部压痛反应

腹部按之不痛者为常态或病症轻,疼痛者为局部有病变,痛越重者病越重。

腹部按之疼痛者为实症,按之疼痛减轻者为虚症。

腹部疼痛,按之痛甚或拒按者为邪实内,如胃肠燥结、瘀血等,也主寒甚。

腹部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处;疼痛范围小者病灶局限,范围大者病情重。

胃脘胀闷、按之则痛者,称小结胸,为痰热互结所至;胸脘腹皆硬满疼痛,手不能近者,称大结胸,为痰水相结所致。

不管男女患者,若脐下至曲骨穴有一条筋如纯,以指按之不解者,为淋癃之候。

按腹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者,为瘀血。

腹部局限性肿胀,按之疼痛者为损伤或疮疡;表皮发热,按之局部灼热烙手,疼痛拒按者,多为内痛;痛在心下脐上,硬痛拒按,按之痛甚者为食积;痛在脐旁小腹,按之有块应手者为血瘀。

脐之左右两侧有压痛者,多为血瘀。

心下有疼痛胀满感,立位时有压痛,见于多种胃病。

脐左方至脐下有抵抗压痛,是体内有瘀血的重要腹症之一。

怎样利用腹诊诊察月经病?

五脏六腑之中,有三脏五腑位于腹部。十二经脉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均循行于腹部。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也都在腹部。月经病的症状与体征,大多数表现在腹部。腹诊是中医四诊在腹部的具体运用。因此,腹诊在月经病的诊察中具有重要意义。望腹:望腹主要观察其腹部外形之隆起与凹陷、腹壁之滋润与枯燥、皮肤色泽之深浅等。①望腹辨虚实:一般情况下,腹部凹陷者多属虚,隆起者多为实;腹壁滋润者多为气血旺盛;枯燥者多为津血损伤;腹部平坦少皱者属气血尚盛;松弛多皱者为气血亏虚。②望腹诊瘀血:望腹部皮肤诊断瘀血内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出:“内有干血,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肥厚、干燥、角化、发硬、颜色深褐、鳞屑增多等表现,均属肌肤甲错。大凡腹部皮肤有以上体征者,多有瘀血内阻。闻腹:闻腹是用听觉和嗅觉来诊察腹部的一种诊法,由于诸多不便因素,后者较少被医者采用。①闻声响辨虚实: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中说:“腹形充大,鼓之板实者,实也;腹皮绷紧,鼓之空空者,虚也。”此言确有一定临床价值。腹部膨胀的病人,叩之回声板实者,以气滞血瘀之类病证为多;击之有空空回声者,多为气虚或气滞作胀。通过区别不同的声响,可为立法用药提供一些有益的依据。②嗅气味辨寒热:在月经病的诊察辨证过程中,病人坐在诊断桌前,或卧于诊察床上,常可散发出某些特殊的气味。湿热下注者,每可闻到腥臭的气味;臭腐难闻者,多有热毒内蕴。医者如能悉心体察,用嗅觉辨别不同的气味,对于分辨病之寒热尚属可靠。问腹:月经病的大多数症状。都表现在腹部,而患者腹部的主观症状,必须通过询问方可获得,所以问腹在月经病的诊断上极为重要。有关内容已在问诊中叙述,此处仅简要介绍如下:①问腹辨寒热:寒热辨别资料的搜集,主要依靠询问。如见小腹冷痛者多属宫寒,可见于月经后期、经来量少、痛经等;如见腹痛遇热益甚,则多属血热,或阴虚内热,可见于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漏等。②问腹辨虚实:病之属虚属实,决定立法用药的原则确立。以痛经为例,《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有实……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虚实既明,用药自有头绪。③问腹定病位:腹部一般可划分为上腹、脐腹、少腹、小腹,每一部位均分布有不同的经络与器官。上腹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少腹属厥阴,小腹属冲任。在月经病中常涉及的有脐腹、少腹、小腹,这些部位是生殖器官的主要分布区。子宫位于小腹,附件位于少腹。通过询问病变的不同部位,可缩小考虑范围,有的放矢地进行诊察。切腹:切腹是中医腹诊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即是医者用手直接接触病人的腹部,或切或触,或按或推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及病势等。①切腹辨寒热:诊查患者腹部发凉或发热,根据触觉所得,可帮助医者对疾病进行寒热的定性。②切腹辨虚实:以腹部的疼痛为例,《素问·调经论》中说:“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张石顽曾谓:“凡痛,按之痛剧者,血实也;按之痛治者,气虚血燥也;按之痛减,而中一点不快者,虚中夹实也。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张氏之论,确寓至理,对于虚实的区分具有重要意义。③切腹定病位:病变部位的判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切腹时所搜集到的资料。仍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类月经病为例:两少腹按之作痛,其病多累及厥阴经,多属肝气郁结为病;腹痛绕脐,按之如山峦高下不平者,其痛所累少阴经,多属肾气不足为患;上腹按之或胀或痛,其痛所累太阴经,多属脾的病变;小腹按之或痛或胀,多属冲任二脉为病等。通过切按明确病累经脉与脏器以后,便可为临床辨证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