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的工作就是运用技巧来实现和增强二维画面上的空间错觉,这也是摄影师要努力练习的方向,而透视就是我们营造这种画面空间的重要方法。
透视在画面中的表现,往往与空间关系密切。众所周知,照片的画面是二维平面,而如何在二维画面中体现三维效果,正是摄影师对空间的要求。
二维画面可能存在于真实的空间中,而 我们对画面当中的空间感知更多的只是一种视觉错觉,它可以让画面中的场景变得更加真实、 迷人。摄影师的工作就是运用技巧来实现和增强这种视觉错觉,这也是摄影师要努力练习的方向,而透视就是我们营造这种画面空间的重要方法。
透视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为我们 的视觉习惯所熟识,因此它可以给空间表现带来最真实的视觉感受,所以在画面构成中,有意 观察和安排点、线、面的透视变化,可以为画面带来真实的空间感。对于透视手法的运用,大 体上我们可以归纳为线性透视、大气透视和渐减透视等,它们经常应用于画面的空间表现中, 而且效果显著。
1线性透视
由于线条广泛地存在于景观之中,并在镜头的焦距作用下展现出更加丰富、显著的透视效 果,因此线性透视成为摄影师最得力的透视手法。
在运用线性透视时,要尤其注意拍摄角度对 于线性透视的影响。通常,拍摄角度的改变可以强化或者弱化线性透视,比如拍摄高度上的改 变,我们站立拍摄的铁轨与蹲下拍摄的铁轨,两个画面的透视效果是不同的。
2大气透视
大气中除了含有水汽之外,还含有大量的尘埃颗粒物,这些物质会使太阳光穿透大气时, 产生光线的反射,并通过远近距离的不同和颗粒物的浓淡变化,产生近处清晰、远处模糊的视 觉效果,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透视效果。
显然,合理运用大气透视,也是增强画面空间意境的有效手段。
3渐减透视
渐减透视对拍摄对象有一定的要求,当拍摄对象之间具有相近的立体高度,并且向远处排 列、分布时会产生出一种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效果,对其善加运用,同样可以获得生动独特的视觉空间效果。
比如排列的电线杆、树木等,摄影师对其进行拍摄时,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和 强化这种透视效果。
当然,除了这些渐减特征比较明显的景物之外,也要善于观察那些渐减效 果不是特别明显的景物形态,并对于善加运用。
光影线条
拍摄器材:哈苏12 0,哈苏50- 110mm,使用三脚架
拍摄数据:f/11,8秒,ISO 100
拍摄手法:将相机设置到慢门,用 长时间曝光的手法待行驶的车辆消失,保留尾灯的运动痕迹,从而形成生动的光影线条;
公路与灯线在 画面中产生的线性透视效果,可以 强化画面的空间深度,并引导观者 视线;利用光线色温所产生的不同 色彩——环境的冷色调与尾灯的红 色形成强烈的反差,营造富有冲击 力的视觉效果
作品评析:摄影师利用快门来抽象画 面,营造动感、神秘的画面氛围, 可以说立意独特,效果生动。
在拍摄运动对象时,快门速度始终是我 们重要的表现工具,其快慢变化可 以为画面带来丰富多样的视觉效 果,重要的是如何控制它们来获取 与主题表现相符的动态影像
清晨的山野
拍摄器材:佳能6D,佳能EOS 16-35mm,使用三脚架和中灰渐变镜
拍摄数据:f/11,1/4秒,ISO 100
拍摄手法:选择在清晨拍摄,可以利用山野间的晨雾为画面增加虚实效果,营造神秘、深远的空间意境;此时的天空和地面反差较大,故在镜头上加用中灰渐 变镜,使天地反差趋向和谐,方便曝光上的控制
作品评析:在清晨,尤其是日出前的时段拍摄,往往地面因为缺少照明,而与已经明亮的天空之间形成较大的明暗反差,所以通常在拍摄前我们会想法对其进行调节。
比如加用滤镜,或者寻找有反光属性的地面景物,像水面、冰层等,或者是选择特殊的天气,如晨雾天,来达到控制的效果。在这张照片中,摄影师 利用清晨的薄雾来营造近处清晰、背景朦胧的大气透视效果,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深度感。
同时平视的拍摄角度裁切了前景中的树木,蜿蜒的树枝与地面形成框式结构,增加了画面的形式感,并将观者视线过渡至背景的山体身上,取得了良好的表现效果。
当然,因为渐变滤镜的关系,树木的上半部分看上去过于深重 了,而呈现出剪影的形态,这增加了“人工”的痕迹,但对于画面效果而言依然是有效的
清晨的山野
拍摄器材:佳能6D,佳能EOS 16-35mm,使用三脚架和中灰渐变镜
拍摄数据:f/11,1/4秒,ISO 100
拍摄手法:选择在清晨拍摄,可以利用山野间的晨雾为画面增加虚实效果,营造神秘、深远的空间意境;此时的天空和地面反差较大,故在镜头上加用中灰渐 变镜,使天地反差趋向和谐,方便曝光上的控制
作品评析:在清晨,尤其是日出前的时段拍摄,往往地面因为缺少照明,而与已经明亮的天空之间形成较大的明暗反差,所以通常在拍摄前我们会想法对其进行调节,比如加用滤镜,或者寻找有反光属性的地面景物,像水面、冰层等,或者是选择特殊的天气,如晨雾天,来达到控制的效果。
在这张照片中,摄影师 利用清晨的薄雾来营造近处清晰、背景朦胧的大气透视效果,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深度感,同时平视的拍摄角度裁切了前景中的树木,蜿蜒的树枝与地面形成框式结构,增加了画面的形式感,并将观者视线过渡至背景的山体身上,取得了良好的表现效果。
当然,因为渐变滤镜的关系,树木的上半部分看上去过于深重了,而呈现出剪影的形态,这增加了“人工”的痕迹,但对于画面效果而言依然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