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之亲“远大于友情,这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深根蒂固。从小到大我们在本能上对待非血亲的人际关系,都抱有先天的防范和隔阂,到了年老,更是不愿意离开厮守的孩子和亲人,即便是再好的老朋友相伴生活仍会心生凄寒。
亲爱的,即便年迈,即便儿孙满堂,我们也需要用独立的精神意志来面对岁月无多,因为精神独立才是个人生活质量的唯一保障!
我们来到和离开这个世界,其实都与他人无关: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不带走任何物质和七情六欲。年迈时在精神上越是深陷执着于对某个亲人的过度厮守,生活满意度和自由度就会越被捆缚局限,一旦得不到满足和相应回报,情感失衡,内心就会痛苦不堪,不能自拔。
白岩松曾经在一次演讲提到这样一个例子:前一段时间,一张“独生子”的照片瞬间触发了80、90独生子女们的中年危机,当下中国4+2+1的家庭模式之下,养老、生活、育儿的压力已经让现在的年轻人无法喘息,很多时候不是子女不孝顺,而是自己的生活已经自顾不暇,更别说成为老人的指望了。
其实不管是一个人生活,还是一群人生活,我们都需要精神独立。精神独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长期有意识的去训练和科学培养,才能融入生活和意识的点滴之处,从而自如的化解年迈精神世界里的孤寂与无助。
光辉岁月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更需要理性而清醒的加倍珍惜与度过。中国数千年来“养儿防老”的思想已经浸透了我们的灵魂,然而时代变迁,我们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吗?让我们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吧。
章鱼爸爸将持续对“养老”这个话题从个体到群体、从生活到生命、从国内到国外等进行全方位的系列透视及分析,直击生命的脆弱与勇敢;
让我们手拉手,一起慢慢变老!
前段时间刷屏的短片《啥是佩奇》,塑造了一个默默为孙儿付出的典型中国农村老人形象。
老人为了孙子一句“我要佩奇”费尽周折的到处打听“啥是佩奇?”,最后凭着一个在城里做过保姆的邻居大姐的描述,用木头和铁皮自己“打造”了一个小猪佩奇带到城里送给了孙子。
视频搞笑的背后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老年生活一定要围着儿孙转吗?无儿无女就注定孤苦无依吗?“儿孙满堂”难道就是幸福老年生活的唯一标准吗?
▼
正如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说:“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
7个单身奶奶上演老年版《老友记》,平均年龄超80,买房同居10年
2018年,日本NHK电视台播出了一期特别节目《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节目记录了7位年龄在71岁-83岁之间的单身老奶奶,她们从大约10年前以自己为对象,开始了一场特别的“试验”。
7位老奶奶在兵库县尼崎市各自买下了同一栋公寓的不同单间,选择了“让朋友做邻居”,开始了老年版《老友记》式的同居养老生活。
10年时间,7人早已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大家互相串门彼此照应,一起组团出门旅游、看烟花大会,时常组织女子茶话会分享人生感悟,互相排解烦恼。和想象中的孤寡老人完全不一样!
故事的开始
先从这个“同居养老计划”的发起人——78岁的村田幸子奶奶说起。
她曾是NHK电视台的播音员,年轻时就是少见的“女强人”,因为热衷工作一直没有成家。退休后,她没有退居二线,而是投身于采访老年人的身边事,继续做着播音工作。
38岁的村田幸子
虽然投身工作令人愉悦,上了年纪之后的幸子,也开始频繁思考自己的老年生活怎样才能过得尽量幸福快乐呢?
直到有一次她与两位相识多年的姐妹一起旅行,给了她灵感,因为大家都是单身,没有家庭拖累,所以玩得特别开心、尽兴。于是,幸子不禁想到,单身独居的老人这么多,为什么不试着一起生活呢?
幸子与姐妹们的愉快出游
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幸子就告诉身边的好友,然后大家又各自召集,最后一共有7位对此感兴趣的老人坐在一起商量,虽然有的人彼此之间还是第一次见面,但大家志趣相投、相谈甚欢。
大家虽然经历各不相同,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过上不一样的老年单身生活,不被儿女、家庭所累,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爱好,让最后一段人生也充实而有意义。
共同的愿景让老人们一拍即合,7人相约开始了这场单身组团养老“试验”,并为团体取名为“个个SEVEN”——寓意每个人有独立的生活,但也互相为伴、抱团取暖。
10年的同居生活效果如何呢?
老人们相处得十分融洽,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像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这样的大事,还是比如家里茶叶用完、煮饭没米了这样的小事,只要跟好姐妹打个电话,立刻就送货上门。
有时要出个远门,也不用担心家里的花花草草,大家彼此间都有备用钥匙,打个招呼就有人帮忙去浇水了。
在公寓里,有个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公共空间,姐妹们时常聚在一起办个茶话会,大家聊得开心,经常会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下面这位是热心的
83岁的田矢奶奶
她在姐妹团里年龄最大
身体却极为硬朗
田矢奶奶年轻时也是个“工作狂”,在一家企业做宣传部负责人,一干就是40年。
年轻时的田矢奶奶
2018年初,71岁的川名纪美奶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于是立马拨打了SOS电话求助,热心的田矢奶奶立刻赶来陪伴。
在田矢奶奶的安抚下,纪美奶奶逐渐平复了情绪,头疼也缓解了。
纪美奶奶是姐妹团中最年轻的一位,年轻时历经坎坷:她曾是报社记者,工作非常忙碌,有过一次婚姻,却以感情破裂告终,独自抚养女儿成人之后,半生艰辛的纪美奶奶终于在“个个SEVEN”团里找到了慰藉与温暖。
年轻时的川名纪美奶奶
像纪美奶奶一样,将养老姐妹团看作晚年生活港湾的还有79岁的安田和子奶奶。和子奶奶年轻时是女性生活顾问,也是个为工作而无暇顾及家庭的人。
她加入姐妹团的理由非常实在:不想生病死去,腐烂了变成一具白骨都没人知道。
79岁的安田和子奶奶
加入姐妹养老团后很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好姐妹来帮忙。比如深夜遇到电脑方面的问题,一个电话,73岁的一之坪良江奶奶就上门指导了。
良江奶奶年轻时是位广告撰稿人,因为出身在一个大家族,她在50多岁双亲去世后,才离开哥哥嫂嫂开始独自生活。
习惯大家庭热闹生活的良江奶奶特别害怕寂寞,一个人生活的寂寞常常让她无法承受而在半夜低声哭泣,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年轻时的一之坪良江
在加入“个个SEVEN”团前,良江奶奶曾经一度担心自己真的会寂寞而死。直到加入了这个姐妹养老团,有了这些志同道合的好姐妹,她才逐渐摆脱寂寞,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身体也一天天好起来。
年纪大了,各种疾病的困扰总是不可避免的,81岁的市川礼子奶奶最近的情绪就非常低落。
礼子奶奶曾经是一位老人康复方面的专家,一度干到了理事长的职位,但是在四年前,因为脉律不齐导致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礼子奶奶还是会时常发病,不能站立过长的时间。
姐妹团每年都会组团一起去旅行,礼子奶奶都会婉言谢绝。她不想因为自己行动不便而成为累赘,影响大家旅行的好心情。独自留下的她积极地进行康复训练,希望能早日重回姐妹旅行团的行列。
相比礼子奶奶,姐妹团的另一位成员——“个个SEVEN”的最后一位82岁的清田奶奶就没那么幸运了。
这位奶奶一直没能出现在公寓拍摄镜头里,因为两年前查出罹患癌症而不得不住院治疗,之后一直在康复医院疗养。但清田奶奶也一直在积极做康复,希望有一天能重回公寓生活。
老姐妹们举办茶话会时也时常会谈及葬礼的话题。
有人说不希望死后被不太亲密的人看到自己的遗容;
有人说自己生长在海边,希望死后能把骨灰洒向大海;有人希望葬身美丽的樱花树下;
也有人希望葬礼上播放自己喜欢的歌曲,让自己安详地离开。
在这10年来,姐妹团的存在,就是安心的保证,晚上独自一人回家的时候,看到公寓楼里四处亮起的灯光,虽然大家并非住在同一个房间里,但就是可以让心头一暖:我们虽然是单身老人,但是晚年并不孤单……
四对夫妻的“同居式”养老,太美了
抱团养老,一个没怎么听说过,但在国外却很很流行的方式。等我们老了,就搬到一个地方住在一起,一起喝茶,种树,散步,旅行。
在全世界的普遍认知中,绝大部分美国人的老年生活都是幸福快乐的,美国人之所以老年生活过得好,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很会为退休养老做规划。
美国人的退休体系建立在个人要为自己退休生活谋福利的基础上,第一不靠儿女养老,第二也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政府身上。
美国德州四对夫妇“抱团养老”的故事,启迪着全球的老人,爱人在身边,朋友在隔壁,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来自美国的这四对夫妻,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就买了一块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
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他们发现了一块废弃的草地。靠近Llano湖泊,风光很美。一开始他们想着建一所大房子,然后四家人住在一起。
考虑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他们最后决定把这个地方打造成四处相连的独立房间。
每座小屋花费4万美元,结构简易,容易建造,空间使用率很高,整个建筑相当低碳环保,有雨水收集器,还有太阳能板供电。
小屋的内部精心设计,结构和工艺将美学发挥到极致,主人们可以安心地在这里工作或者是看书。而墙壁则主要以原木为主,一片温馨自然的气息,森林的味道让人特别安心,有种回归最初的感觉。
倍受追捧的"搭伴式养老",你听说过吗?
在德国有个老太太的老伴去世了,留下老太太一个人守着一间大房子过生活。老太虽有个儿子,但在德国,子女结婚后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
一天早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推门走进老太太的家里,一进门就大声说:"施密特,我们‘同居’吧?"老太太高兴地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之后,他们又高兴地说了一会儿话。
原来,老太太口中的"同居"乃是现今德国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种养老方式——"搭伴养老”。
提出“同居”的那位老人是老太太在老年大学里学油画时认识的,他就住在老太太家附近,两人彼此性格也很合得来,于是便都有了"同居"的想法。
德国人60岁后就可以进疗养院养老,但很多老人十分厌倦疗养院里的单调生活,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组合在一起,过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
在德国,除了老人与老人之间"同居"外,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还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同居"。
德国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贵得吓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难"。
于是,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比如,陪老人聊一会儿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等。
如今,"让我们同居吧"已经成了德国老人最热衷的行为。老人之间或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即使老人身体出现状况也能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救护,所以这里老人的平均寿命变得越来越长,德国已成为目前欧洲最"老"的国家,大概与此有关系。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在中国是不太可能的,但在我国,“抱团养老”也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大家可以择邻而居,与亲密伙伴,志同道合之人生活在一起。
养老,是一个人人都得面对的问题。想到以后身边的若干好友在一起,一道晒太阳、散步、聊八卦、寄养孙子孙女……想想都会笑起来,突然间觉得,“老”也不是那么可怕了。
在死亡面前,一切的名誉、地位、财富都毫无意义。很多人为了摆脱“孤独终老”的结局而匆匆结婚生子,“养儿防老”依然是社会的普遍思维。
但随着社会进步和老龄化程度加剧,这样的思维或许该打破了。该打破成见的不仅是老年人自己,还有自以为了解老年人的年轻人们。
这几个国外老人“同居养老”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的老年生活并非只有一种,养老不是沉寂枯燥的混日子,也并非集体等死,而是活出生活的色彩,有尊严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家说
工作狂人
好棒呀!真是羡慕这些老奶奶。我老了也要这样过有尊严的养老生活。等到退休也有这个资本了,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团友啊。
南瓜浓汤
“抱团养老”的美好是有前提条件的。第一,老人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常需要是能够得到基本满足的;第二,老人们的家境还算殷实,子女们有一定的负担能力;第三,它是熟人社会里的守望相助。
MAGIC媒体人
看了美国四对夫妻同居养老的故事,感觉太美好了。养老,是每个人都得面对的问题,但想到老了以后身边有若干好友在一起,一道晒太阳、散步、聊八卦……“养老”变得不再沉重,想想都会笑起来。
归田园居
同居养老,除了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还有差不多的年纪,没有代沟,也更放得开,没有拘束。而且,由于都是到了生命的末端,对待情感和生活也会有另一番感悟。
同居养老首先要解决的是心态问题。
中国老人普遍较为保守,这就需要在中老年时就要培养自己的格局与胸襟,培养有意义的情趣和爱好,多与社会交融,多亲近自然,以独立的精神意志应对人生终点站的到来。
为什么绝大部分的老年人不能和非血亲关系的友人长时期同居?主要是内心主观意识的自我固守、自卑、防范、排斥、挑剔甚至嫌弃等等,我们需要相互给予更多的真诚、包容和自我释怀。
人生旅途,每个人都是过客,精神独立才能更广泛的融入。在到达终点站之前,让我们在内心不断练习多一些豁达和爱,多一些欢喜与自在,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