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带汤 完带汤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4 15:53:49
分享:

[组成] 白术一两土炒 山药一两炒 人参二钱 白芍五钱酒炒 车前子三钱酒炒 苍术三钱制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黑芥穗五分 柴胡六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中健脾,化湿止带。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咣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白带乃由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所致。傅山说:“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肝郁伤脾,脾虚生湿,湿浊下注,带脉不固,故见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至于面色咣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等症,皆为脾虚湿盛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证由于脾虚不运,肝气不舒,带脉不固,湿浊下注而致。根据《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的治疗原则,“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以补脾益气,疏肝解郁,化湿止带立法。方中白术苦甘温,“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山药甘平,健脾补中,“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水”,并能补肾以固带脉,使带脉约束有权,则带下可止。二药土炒重用为君药,意在补脾祛湿,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人参大补元气,补中健脾,资君药补脾之力;苍术燥湿运脾,助君药祛湿化浊之功;。车前子利湿清热,令湿浊从小便而利;白芍柔肝理脾,使木达而脾土自强,以上四药为臣药。陈皮健脾燥湿,长于理气,《徐大椿医书全集.本草经百种录》谓其“凡肝气不舒,克贼脾土之疾,皆能已之”,并可使君药补而不滞;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黑芥穗引血归经,和血顺气。以上三药均用小量,舒肝理气解郁,使肝木不至下克脾土,俾脾健湿消,共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诸药相伍,培土疏木,祛湿化浊,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本方配伍特点,是在大量补脾药物的基础之上,配伍小量的舒肝之品,补散并用,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使气旺脾健而阳升湿化。

本方可使脾健湿消,带下得止,净尽无余,故名“完带汤”。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虚白带之常用方,临床以带下绵绵不止,清稀色白无臭,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兼湿热,带下兼黄色者,宜加黄柏、胆草以清热燥湿;兼有寒湿,小腹疼痛者,宜加肉桂、盐茴以温经散寒止痛;腰膝酸软者,宜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病久,白

带如霜,可加鹿角霜以温肾涩带;日久病涉滑脱者,宜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3.本方现代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属肝脾不和,湿浊下注者;也可用于

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炎蛋白

尿、乳糜尿、肾积水、硬脑膜外血肿等,以及泄泻、眩晕、鼻渊、水肿等属于脾虚湿盛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为脾虚白带而设,若带下赤白或赤黄,稠粘臭秽,苔黄脉数,属湿热下注者,则非本方所宜。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明末清初傅山所著的《傅青主女科》卷上,傅山认为:“夫白带

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

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方用完带汤。”傅氏长于妇科,辨证以肝、脾、肾立论,注重调理气血,认为:“带下俱是湿症”,“因带脉不能约束而病此患”,以带脉损伤,“加之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为主要病机,临床分为白带、黄带、青带、赤带、黑带进行论治,本方即为治疗白带而设。

金元以降,治疗脾虚白带,习用补中益气汤。但补中益气汤毕竟不是治疗白带的专

方,明.缪希雍总结前人经验,融会个人心得,予以阐发:“白带多是脾虚,盖肝气郁则

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皆由风木

郁于地中使然耳!法当开提肝气,补助脾元。宜以补中益气汤加酸枣仁、茯苓、山药、

黄柏、苍术、麦冬之类”。

傅山继承和发展了缪氏的脾虚

肝郁论,变“开提肝气,补助脾元”为“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将缪方删繁就简,去黄芪、当归、酸枣仁、茯苓、黄柏、麦冬,加车前子、黑芥穗、白芍,遂成化湿止带之专方。傅氏的“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实为补中益气汤补中升阳之变法; “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则是对缪氏“开提肝气,补助脾元”的发挥。自此,后世医家论治脾虚白带多宗傅氏,以完带汤为主方。《辨证录》卷u亦载完带汤,方中黑芥穗改为荆芥,加半夏,所治亦同。

[疑难阐释] 关于黑芥穗。本方用黑芥穗五分,作用奥妙,各家有不同看法,有认为:“黑芥穗用以收涩止带,并有引血归经作用”;有认为:“荆芥穗收敛止带”;还有认为:“荆芥胜湿”。查《傅青主女科》,以女科部分使用黑芥穗最多,达14处,用治带下、血崩、调经、小产、难产、正产及产后诸病。其中,子死产门难产、正产胞衣不下、正产气虚血晕、产后瘀血少腹疼等并非出血性疾病。傅氏在书中反复强调:“用荆芥炭引血归经”,并在平肝开郁止血汤条下说:“荆芥通经络,则血有归还之乐”;在加减四物汤条下说:“加白术、荆芥,补中有利”。可见,傅氏认为本品引血归经,疏通经络,能收能利。傅氏重视气血关系,因气能行血,血以载气,气病可及血,血病可及气,二者相互影响。应用本品正体现了傅氏善于从调理气血关系人手,治疗妇科疾病。傅氏在顺经汤条下说:“用引血归经之品,是和血之法,实寓顺气之法也”;在引气归血汤条下说:“此方名引气,其实仍是引血也,引血亦所以引气,气归于肝之中,血亦归于肝之内,气血两归”。可见,傅氏常用本品引血和血以达到调气的目的。傅氏自释本方立法为,“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从方中重用白术、山药均达一两,及柴胡、陈皮和黑芥穗用量均不过数分,不难看出傅氏的本意,使用本品在于调理肝气。

[方论选录] *

1.傅山:“此方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至于补脾而兼以补胃者,由里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脾之弱不能旺,是以补胃正所以补脾耳。”

2.冉先德:“带下色白不臭,倦怠便溏,面色灰白,是为脾虚不运,湿浊流注所致,治则应肝脾同治,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湿。故方中党参、山药、苍术、白术四药合用,健脾燥湿,脾旺则湿无由生;柴胡、白芍舒肝解郁,疏泄正常,则不克脾土;陈皮、车前子、黑芥穗行气、利湿、止带;甘草调和诸药,共成健脾舒肝,燥湿束带之剂。”

3。岳美中:“此方用大量白术、山药为君药,双补脾胃阴阳5用中量人参、苍术为臣药,补中气,燥脾土;芍药、甘草合用,为甲己化土,车前子利湿,均为正佐之药。方中最妙者,柴胡、陈皮、黑芥穗俱用不及钱之小量,柴胡用以升提肝木之气,陈皮用以疏导脾经之滞,黑芥穗用以收涩止带,并有引血归经作用。方中山药、白术用量可谓大矣,陈皮、柴胡、黑芥穗用量可谓小矣。大者补养,小者消散,寓补于散,寄消于升,用量奇而可法,不失古人君臣佐使制方之义。”

4.裴正学:“脾虚,则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湿滞,则带下色白,脉滑而弱。肝主带脉,肝郁亦能带下。此方重用白术、山药健脾燥湿以治其本而为主;党参、苍术亦具健脾燥湿之功,与主药相伍,其效益确而为辅;柴胡舒肝,白芍柔肝,陈皮理气,车前子利水,荆芥穗收敛止带,诸药从不同角度促进除湿止带之功而为兼治;甘草调和诸药,是为引和。”

5.钱伯煊:“本方为近世治疗白带最常应用的方剂,适用于脾虚湿盛之白带,临床用本方多不做药物加减,但在剂量上却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原方重用白术、山药至30克,而升阳调肝之柴胡、荆芥、陈皮仅用几分,孰不知白术、山药虽健脾益气之品,若用量过重反使胃壅气滞而致纳少、运呆,故在用量上勿需与醒脾运湿之苍术、陈皮相差太多,一般用至12克左右即可;而对于脾虚湿盛之证,升阳调肝之品亦不必如此谨慎,用至6克左右并无妨害,否则柴、荆等品,性本清轻,于大队参、术、药、芍之中,以数分之微量如何能发挥效用。”

6。李飞,等:“本方系傅山用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所致带下的著名方剂。其配伍要点,是在大剂白术、山药配伍人参、苍术、车前子健脾祛湿,以治带病之本的基础上,用小量的柴胡、陈皮、黑芥穗舒肝解郁相合,标本兼顾,以动制静,而成补脾舒肝,祛湿止带之功,体现了傅山‘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的立法制方之旨。

尤其方中白术、山药量至两余,而柴胡、陈皮、黑芥穗仅五、六分,悬殊虽大,但寓意

深刻。”

[评议] 傅山论白带,首言“湿盛”,立方却不以祛除湿邪为主,而用“寓补于散

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围魏救赵,立意之妙,出入意表。冉氏、裴氏以脾虚湿邪为患

分析证候,重点突出。岳氏、李氏对“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详加阐释,均得傅氏之旨;然钱氏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临证之时药量尚须增减,确实发诸人之发,很有参考价值。

’ [验案举例] ,

1.乳糜尿:《浙江中医杂志》:某男,48岁。乳糜尿多年,屡治鲜

效,近日加重,尿如脂膏,倦怠乏力,脸色萎黄,纳呆腹胀,舌淡,苔腻微黄,脉象濡

滑。尿检蛋白,白细胞,乳糜尿定性试验阳性。观前医多用萆藓分清饮、、知柏地黄汤之类而乏效,改投完带汤加石菖蒲、萆藓、生黄芪。服8剂,腹胀消失,尿清,苔腻减,惟腰酸痛,脉沉缓,尿检蛋白,乳糜尿,继以原方去苍术,加桑寄生。5剂后,尿检正常,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继服原方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年未复发。

2.厌食证 《陕西中医》:某男,4岁,1988年8月5日初诊。家长代诉患儿不吃饭,喜食瓜果等零食,食后腹胀,大便每日2—3次不等,睡时露睛。查:面黄肌瘦,舌淡,苔白腻,脉缓弱无力。辨证属脾虚挟湿,予完带汤加茯苓。连服5剂后,食纳渐增,守前方继进5剂,食量较前明显增多。

3.泄泻 《陕西中医》:某男,2岁半,患泄泻近1个月,时发时止,大便稀薄,带有不消化之食物残渣,日达数次至10余次,食欲不振,精神欠佳,面色萎黄,舌质淡白,苔白腻,指纹淡。证属脾胃虚弱,湿邪较盛。投完带汤加扁豆,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后,大便每日最多4—5次,食纳欠佳,上方中加莱菔子,继服3剂,大便转入正常。

按语:以上3案均非带下,但同属脾虚不运,湿浊内生,均以本方加减取效。案1为湿浊下注,以本方加味健脾化湿,兼以泌别清浊。案2为脾虚湿困,以本方健脾化湿,理气健胃。案3为泄泻,食不消化,因小儿脾常不足,故兼以健脾消食。

4.妊娠肿胀 《新中医》 :某女,25岁,1989年10月25日初诊。

患者已妊6月,近工月来头面四肢浮肿,渐重,伴胸闷气短,神疲懒言,口淡无味,纳

少便溏,肤色咣白,舌质胖嫩,苔薄腻,脉滑无力。证属脾虚子肿,治以健脾利水化湿,兼以理气,方用完带汤加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砂仁。连服3剂,肿胀大减,

诸症好转;续进5剂后浮肿全消,足月顺产一子。

按语:患者素体脾虚,因孕重虚,运化失职,水湿溢于肌肤,发为子肿,故以完带汤合五皮饮出入,意在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5.经漏 《新中医》:某女,45岁,因过度劳累,经漏证复发,现经血淋沥不绝已月余,色淡,腹痛绵绵,神疲乏力,面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此为脾虚失摄之证,予完带汤去车前、苍术,加艾叶、阿胶。服药3剂血少痛止,又予原方加黄芪5剂而愈。

.按语:本案乃脾虚失摄所致,完带汤能大补脾胃之气,使脾气健运,气能摄血;若重症者,本方不中予之,当用固冲汤。

6.嗜睡 《中医杂志》:某女,35岁,1990年5月6日就诊。患者于2个月前,因淋雨后,发热身痛,经治热退痛减,但觉昏沉嗜睡,头身困重,食少,口淡不渴,大便溏软,小便清长,带下清稀,舌淡,苔薄白,脉濡缓。证屑脾胃虚弱,

湿困脾阳,治宜补中健脾,化湿通阳,方用完带汤减白芍、芥穗,加茯苓、桂枝、防风、石菖蒲,水煎服。服3剂后诸症减轻,精神转佳,续服3剂,症状消除而告愈。

7.呕吐 《四川中医》:某女,36岁,病呕吐伴白带年余,间或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日呕吐加剧。刻诊:呕吐涎沫,日发作数次,白带量多粘稠,无臭气,且呕吐与白带多成正比,增则俱增,减则俱减,伴胸脘痞闷,神疲纳差,身软乏力,嗜睡,面色咣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脾胃虚弱,升降失调,脾津下陷而为带,浊阴上泛而吐涎。治宜调理中州,复脾之升清,胃之降浊,俾升降有序,其证当愈。药用完带汤加芡实、半夏、生姜、丁香,守方略事增损,连服10剂,诸症皆平。

最近随访,体健无恙。

8.经行泄泻 《福建中医药》:某女,40岁。患者病历二载,每自行经即腹泻,日3—4次,虽经治疗,但时愈时患。月经周期32天,4天净,量多,色淡,面色萎黄虚浮,不思饮食,神疲肢软,带下淋漓,腰酸背痛,舌胖苔白,脉沉缓。

当责脾肾阳虚,湿濡中焦。治拟健脾温肾,调中胜湿。予完带汤去车前子,加巴戟、炒苡仁、茯苓。服药9剂,纳谷渐增,带下甚少,诸症亦瘥。嘱每月经前10天,服上方6剂。如此调治3月而愈。

9。肾盂肾炎 《吉林中医药》 :某女,58岁,1982年7月25日就诊。患者因肾盂肾炎,在外院住院治疗1个月,无效。现症:腰痛,尿频,尿少,纳差,乏力,头晕。查体:神情呆滞,水肿,舌苔淡黄微腻,脉细弱微数。初予猪苓汤加味,不效。细询之,方知患者白带颇多,质薄,气味腥秽。查尿常规:蛋白、脓细胞,高倍视野中可见少数红白细胞及上皮细胞,血常规:血红蛋白7g,白细胞13000/mm3、中性78%,淋巴22%。诊为劳淋、带下,证属脾肾两虚,湿浊下注,治以完带汤加滑石、栀子、黄柏。服药8剂后小便即畅,白带显著减少,精神好转,尿常规正常。继以上方出入,再服14剂,诸证痊愈,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g,白细胞正常。

按语:案6—9均兼有带下病,身患两疾,脾虚湿盛,病情较重。案6为患者冒雨受湿,治疗不彻底,湿邪人里,损伤脾阳,致清阳不升则嗜睡,湿浊下注则带下,用本方出入,健脾化湿:加通阳化气之品而效。案7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停胃腑,致胃气上逆,引动水饮,则呕吐涎沫;湿浊下流,伤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故以本方健脾化湿,加半夏等降逆蠲饮,加芡实收湿止带。案8为经行泄泻,是证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和肝木犯脾多见,临床虚多实少;傅山治经前泄水,用健固汤补脾气,使“脾气日盛,自能运化其湿,湿既化为乌有,自然经水调和,又何至经前作泄哉”;本案实为完带汤与健固汤合方,健脾化湿之力更著,病愈当在情理之中。案9为脾肾俱虚,湿浊内生,

日久不愈,湿郁化热,气不摄津,湿热下注,用本方补脾固肾以治本,加清热利湿之品

以治标。

10.阳痿 《新中医》:某男,38岁,1989年4月2日诊。患阳痿2年余,屡投补肾壮阳之品无效,头昏乏力,精神委靡,面色晦滞,阴部湿冷,食少便溏,舌淡,苔灰白滑腻,脉细而滑。此为脾虚湿浊内盛,宗筋弛纵。治当健脾利湿化浊,投完带汤加九香虫、蜈蚣,日1剂,水煎服。5剂阳事渐振,15剂告愈。

按语:本案阳痿日久,迭服补肾兴阳之剂无效,非命火不足可知;且阴部湿冷,纳少便溏,舌苔白腻,当为脾虚湿浊下注,痹阻气机,损伤阳气,导致宗筋弛纵,故以完带汤加味,使脾健湿去,阳气宣通,而病自愈。

11。慢性肾炎 《新中医》:某男,7岁,1988年5月2日初诊。患肾小球肾炎已3年余,多次住院治疗,仍颜面轻度水肿,持续蛋白尿,遇感冒加剧。刻诊:面色咣白,眼睑轻度水肿,乏力纳差,便溏,尿微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缓。

尿化验检查:蛋白,白细胞。辨为脾虚湿滞之水肿,治当健脾燥湿理气,投完带汤加茜草。药进7剂,水肿消,纳增,尿化验转阴。再予原方lO剂,诸症悉除。继予原方研末冲服半月善后。随访至今,病未复发。

12。慢性痢疾 《新中医》:某男,50岁,1988年9月8日初诊。患者3月前下利,里急后重,诊断为“菌痢”,先后经中西医药物治疗,仍大便稀溏,轻微里急后重,服药时好转,停药则加剧。刻诊:面色无华,四肢困倦,头晕心悸,胸闷脘痞,口淡纳差,大便稀溏有粘液,里急后重,入夜尤甚,尿清,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大便化验检查:红细胞,脓细胞。辨为脾虚湿滞之久痢。治当健脾祛湿,化气行滞,投完带汤加焦山楂治疗。首服6剂,诸症大减,大便化验转阴,守原方再服15剂,诸症若失,至今未复发。

l3.慢性前列腺炎 《新中医》:某男,28岁,已婚;自述多年来尿道口常有粘液溢出,茎稍举则精液自流,茎中疼痛,伴腰酸,神疲。前列腺液检查:卵磷脂小体少许,脓细胞。诊为慢性前列腺炎。服清热利湿之剂,治疗2月余未愈。

刻诊:面色无华,精神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证属脾虚肾亏,湿邪下注,扰

乱精室。治宜健脾化湿,佐以补肾,拟完带汤去芥穗、柴胡,加益智仁。服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再进7剂病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案u一13均为慢性疾病,虽经较长时期治疗,病情仍多次反复,均过用苦寒清热利湿之品,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案11为水湿泛溢,清浊不分,故水肿、蛋白尿久而不消,投完带汤以补气健脾,化湿收摄取效。案12为湿滞不祛,

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故痢久难愈;“初痢宜通,久痢当补”,用本方加味,健脾化湿行

滞。案13为素体脾肾亏虚,脾不升清,湿浊下注,扰动精室,用本方意在健脾化湿,

祛除病因,加益智仁为补益脾肾,收敛固涩。

14.慢性肝炎 《吉林中医药》 :某男,46岁,1985年5月6日初诊。患者于1979年诊断为“慢性肝炎”。数年来右胁隐痛,纳差乏力,屡治不愈。近半年更觉口淡乏味,纳呆,气短乏力,嗜卧,腹胀,泄泻日3—4次,小便淡黄短少,时有鼻衄,两足踝微肿,面色苍白无华,神情悒郁,形体消瘦,脉虚缓无力,舌淡苔薄白而润。谷丙转氨酶180单位,麝浊工8单位,锌浊20单位,麝絮,IIBSAg阳性。以往多用逍遥散加减,见效甚微。证属久病脾胃大虚,运化无力,肝郁湿滞,故用完带汤加茅根、炒鸡内金治之。服药工5剂后,腹胀、鼻衄、水肿均消失,饮食稍增,大便日1次,小便清长。以本方加减共服60余剂,诸症消失,谷丙转氨酶32单位,麝浊10单位,锌浊8单位,麝絮,HBsAg阴性。已上班工作,至今未复发。

按语:慢性肝炎以肝郁脾虚并见较多,但临床各有侧重,或以肝郁为主,或以脾虚为主。本案病久脾胃虚甚,诸症蜂起,逍遥散侧重舒肝解郁,非其治也;改用本方以健脾化湿为主,舒肝解郁为辅,竟收佳效。

15.流涎 《新中医》:某男,4岁,1986年12月20日初诊。患儿流涎年余,近月来加重,易感冒,大便溏烂,曾迭进中西药治疗罔效。症见流涎量多,颏部潮红糜烂,胸部衣着亦被浸湿,面色无华,食欲不振,鼻流浊涕,唇舌淡白,苔薄白,脉虚无力,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上溢于口。治宜补益脾胃,燥脾利湿,方选完带汤去白芍,加干姜、鸡内金0服药3剂后流涎明显减轻,流涕消失,食欲增加,大便成形,再服6剂诸症消失。随访3年未复发。

按语:脾主运化,在液为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不能四布津液,固摄无权,

则水湿上溢于口,用本方加减,意在健运脾气,化湿摄液。

16.脓耳 《新中医》:某男,10岁,左耳反复流脓4年余,脓液清

稀量多,伴面色萎黄,纳呆,乏力,便溏,唇舌淡白,苔白滑,脉虚无力。耳科检查:

左耳道有较多稀的分泌物,鼓膜中央穿孔,中耳粘膜淡红色,无肉芽增生。证属脾胃虚

弱,运化无力,水湿流滞耳窍。治以补气健脾利湿,解毒排脓,方用完带汤加黄芪、土

茯苓、炮山甲。服药4剂后患耳流脓减少,纳增,大便成形。续服6剂后临床症状消

失,查左耳干洁。随访4年未复发。

按语:患者久病,正虚邪恋,脾虚湿阻,水湿停滞耳窍,投以本方健脾利湿,并加

托里排脓解毒之品,药证合拍而奏效。

17.鼻渊 《新中医》 :某女,16岁,1987年12月2日诊。鼻塞,

流浊涕,伴头痛1年余,近2月因受凉感冒病情加重,嗅觉减退,体倦纳呆,头部闷

胀。查:两鼻旁压痛,左侧鼻腔弥散性慢性充血肿胀,双中鼻道及鼻咽部有脓液,舌

淡、苔白厚,脉沉细。X线摄片诊断为“慢性上颌窦炎”。始予陈氏取渊汤,5剂未效。

详揣病情,当按脾虚湿浊证治,拟完带汤去甘草,加桔梗,5剂后症状大减。继用5

剂,X线摄片复查:双上颌窦腔阴影密度稍高,但积液消失。又用10剂,症状消失,

追访1年未发。

按语:鼻渊新病多实,为风湿热为患,久病多虚,为脾肺气虚。本案由脾虚不运,

湿浊内聚,循经上达窦窍,故用本方健脾化湿。

18。耳鸣 《新中医》:某男,35岁,1996年6月13日诊。耳鸣如

蝉噪伴听力减退1年。经西医诊为神经性耳鸣,予维生素B1、Blz等药治疗不效。刻诊:

终日耳鸣如蝉噪,听力减退,倦怠乏力,神疲纳少,头昏如蒙,大便时溏,面色黄白,

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细。证属脾气虚弱,清气不升,湿阻清窍。治以益气升

清,化湿通窍。以完带汤去芥穗,人参易为党参,加石菖蒲。5剂后耳鸣减轻,前方去

车前子,加葛根,继服5剂,耳鸣时发时止,鸣声有减,守方加黄芪,连服1月,耳鸣

消失,听力复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本案即为脾虚湿

阻,清气不升所致。用完带汤加减,以健脾为主,祛湿为辅,兼用升阳,使脾健清升,

浊降窍通,则耳鸣得愈。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