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孝贞 闻一多高孝贞:遵从母命,25年盲婚哑嫁,情到深处,无须一见钟情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3 21:12:22
分享:

他是热情如火的爱国诗人,是坚定的民主战士,他说过“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他受过西方的新式教育,憧憬自由浪漫的恋爱,不但写了许多激情澎湃的爱国诗歌,还写过甜蜜动人的爱情诗歌,可他的婚姻不自由也不浪漫。

他是闻一多,一个在包办婚姻里收获爱情的诗人。

恋爱入佳境,渐深难分离

1899年,闻一多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喜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十三岁的闻一多考上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又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是名副其实的才子。

而此时,闻一多的父母已经给闻一多物色好了妻子,这个人就是高孝贞。

高孝贞于1903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是闻一多的远房亲戚,闻家和高家都觉得两人门当户对,十分般配,于是双方就给两人定了娃娃亲。这时的闻一多正埋头苦读,对此事也不上心,就随父母决定了。

然而,就在闻一多快毕业的时候,他平静的求学生活被打破了。

1921年,父母多次来信催他回家和高孝贞结婚,这使闻一多感到苦恼。先不说这是封建陋俗强加于人的包办婚姻,重点是自己和高孝贞根本就没谈过恋爱,怎么能突然就结婚呢?

但这份“礼”,还是得接。闻一多无法抵抗父母的逼迫,最终乖乖回到了故乡浠水,与高孝贞结婚。

虽然闻一多表面上答应了和高孝贞结婚,但他的心里还是介意这桩包办婚姻的,再加上闻一多接受过新式的教育,不喜欢传统的婚礼仪式,所以他提出了不祭祖、不行跪拜礼、不闹洞房等条件。

闻一多的父母知道儿子心里的不满,便答应了。

图 | 年轻时的闻一多

结婚当天,闻一多也表现出了消极的结婚态度,他情愿躲在书房里看书,也不愿整理好着装去迎接新娘,最后还是由亲戚拉他出书房去完婚的。

结婚后,闻一多对高孝贞没有太多热情,但却是一种饱有负责的态度。

冷淡的蜜月过后,闻一多在回校的途中写了一封信给父母,要求父母让高孝贞早日读书。

在闻一多的恳求下,闻家将高孝贞送进了武昌女子职业学校。这在当时实属罕见,一个已婚的女子不留在家里侍奉公婆,反而竟可以出门读书,称得上是异数

1922年夏,闻一多赴美国留学。赴美后,他仍旧关心妻子的学习情况,经常写信叮嘱并鼓励妻子努力学习,成为有学问有才干的人。苦口婆心,可见闻一多用心良苦。

1922年底,闻一多在美国写了多首情诗赠予高孝贞,其中的组诗《红豆》便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思念,情感真挚动人。

即使闻一多追求自由恋爱,不满意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但此时,身处异乡的他早已对高孝贞日久生情,想到两人同为封建礼教的受害者,闻一多的心里难免会对妻子产生共鸣。

他深深地明白,自己是一个觉醒的受害者,而妻子是一个沉睡的受害者。她更值得同情。

1925年,闻一多提前回国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次年,他便把妻子和女儿立瑛接来了北平,从此过上较为平稳的家庭生活。

在闲暇之时,闻一多会和高孝贞一起读唐诗,逗女儿,两人幸福甜蜜,婚后恋爱的生活渐渐进入了佳境。

图 | 闻一多看着妻子织毛衣

1926年7月,时局发生了变化,闻一多离开了北平,带着家属回到浠水。同年,闻一多的长女立瑛夭折,之后闻一多又与高孝贞生下了三个儿子立鹤、立雕、立鹏和两个女儿闻铭、闻翱。

1930年8月,闻一多接受了好友的邀请,去了青岛大学任教。在青岛任教期间,中文系的女讲师方令孺常常向闻一多请教,闻一多对她印象不错,两人来往较多,因此引起了一些流言。

为辟流言,闻一多在1932年春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青岛。直到1932年8月,闻一多才和妻子、孩子回到清华,继续过着平淡安定、幸福温馨的生活。

图 | 闻一多与友人

流离失定所,岁月见真情

平平淡淡的日子只持续了五年,战争摧毁了家庭的安康。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闻一多一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

这时,带着两个大儿子的高孝贞身处湖北娘家,而带着儿女的闻一多却留在了北平。

战争将他们分隔两地,高孝贞十分着急,不断发加急电报,让闻一多马上带孩子回老家,于是闻一多就带着孩子匆匆前往湖北。

回到老家后,好友顾毓琇邀请闻一多来参加战时教育问题研究委员会工作,闻一多认为这是做官,与自己的兴趣不符,就拒绝了。

高孝贞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她希望丈夫可以留下来接受这份工作,和自己一起照顾家庭。可高孝贞的恳求并没有打动闻一多,她只能掩面叹息,默默流泪。

图 | 1937年全家合影

不久,闻一多便去了长沙,在长沙临时大学任教。而高孝贞则和闻一多赌气,竟一个月都不给他写信。

感受到了妻子的怒气后,闻一多自觉请罪,多次写信给妻子,请求原谅,并叮嘱妻子和孩子们要注意安全。但是高孝贞就是不回信,这让闻一多感到非常担忧,他不知道家中的情况,心里自然是牵挂万分。

1938年2月15日,闻一多又写了封长信向妻子解释,信中提到自己即将和学校一同前往昆明,并说:“如果你马上就发信到昆明,那样我一到昆明,就可以看到你的信。不然,你就当我已经死了,以后也永远不必写信来。”

看到这封信后,高孝贞心软了,她马上写信给闻一多,身处昆明的闻一多收到信后,欣喜万分。至此,两人和好如初,时常通信,感情越来越深厚。

此时,战争的形势愈发严峻,日军将要进攻武汉,而妻子和孩子所在的老家浠水是日军进攻的必经之地。

为了逃难,高孝贞随闻一多的弟弟闻家驷前往贵阳。闻一多得知后,马上写了一封信寄到贵阳,以表自己深切的思念。8月,闻一多到贵阳接妻子和孩子,9月初,全家一起回到了昆明。

在这艰难的日子里,闻一多和妻子时聚时分,如今全家都在昆明,总算是团圆了,但生活却还未安定下来。

这时期的物价不断上涨,闻一多的工资根本就不够用,全家贫病交迫,生活拮据。本来闻一多是很喜欢抽烟的,但为了省钱,他决定戒烟。

高孝贞不希望丈夫这么苛苦自己,便买了烟叶、糖水等材料,自己制作香烟给闻一多。闻一多抽着妻子做的香烟,心里涌起了阵阵暖流。

他把这种感受,言传身教地授于自己的学生:

“一个人要善于培植感情,无论是夫妇、兄弟、朋友、子女,经过曲折的人生培养出来的感情,才是永远回味无穷的。”

他还说,“只有对感情忠实的人,才能尝到感情的滋味。他未来的家庭一定比较幸福。”

图 | 闻一多与夫人、孩子、家人合影

为国奔走呼号高,气节崇高他人叹

虽然生活艰难,但闻一多仍旧心怀祖国,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更是坚定的爱国民主战士。

1944年,闻一多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他四处奔走、演说,团结许多战友、同志,一起为了抵抗敌人而奋斗,大家因此都很尊敬闻一多。

对于闻一多来说,小家庭的爱并不能满足他,他认为同志之间的爱更加崇高,更值得追求,爱国情怀深深植根于闻一多的心里,让他从苦闷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在闻一多的感染下,高孝贞也成为了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成为了他爱国事业的支持者,两人不仅是恩爱夫妻,还是亲密的同志。

可拥有满腔救国热血的闻一多还是逃不了生活困难的压迫,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闻一多在朋友的帮助下重操铁笔,开始挂牌治印。

图 | 闻一多治印

1945年10月,国民政府蒋先生的手下李宗黄担任云南省主席,他指使几百个特务杀害了许多要求民主的爱国学生。

但可笑的是,李宗黄喜欢附庸风雅,他追慕闻一多,便想闻一多为他治印,但这只是李宗黄不切实际的幻想,闻一多怎么会为一个杀害爱国人士的刽子手治印?

他当然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李宗黄的请求,高孝贞也说:“饿死也不要这几个臭钱!”两人都不畏强权,表现出了崇高的气节。

如此爱国的闻一多受到了越来越多人民的赞叹和爱戴,他的家里经常会有客人,有人请闻一多去演讲,有人请闻一多去写文章,也有人向他请教各种问题,这时的闻一多便会很热情地接待这些客人。虽然住房紧张,但闻一多和高孝贞还是会很亲切地收留各种有困难的爱国人士,由此进一步地团结群众。

图 | 闻一多为被害的爱国人士默哀

1946年,社会气氛越来越紧张、四处弥漫着白色恐怖,闻一多家附近布满了特务,许多朋友都劝闻一多离开家里,前往安全的地方,可闻一多还是留了下来。他不能离开苦难的人民群众,他要继续开展更多的爱国运动。

7月15日上午,闻一多在云南大学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的讲演”,痛斥特务罪行,下午,47岁的闻一多回家时,在自己家门外惨遭特务暗杀,离开了这个动乱不安的世界。

图 | 闻一多先生演讲

闻一多死后,高孝贞继承了丈夫的遗志,继续秘密开展爱国工作。1983年11月,81岁的高孝贞病逝,她的骨灰于1996年11月移入了闻一多墓中。

生前,闻一多可以和高孝贞在艰难岁月里携手共进,死后,两人崇高的气节依旧令人赞叹,而闻一多留给世人的不仅是那不朽的诗篇,更是那不屈的爱国情怀。

文 丨 一粒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