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 他们把3.2亿,扔进了垃圾堆里……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9 20:02:12
分享:
最人物

倡导垃圾分类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代人的思考:在当下丰富的物质环境中,人类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如何与自然相处?

今天最人物描述的这群人,似乎给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方案。

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政府通过了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改后,这一条例对于垃圾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最引发关注的是,自明年5月1日起,超薄塑料袋、一次性用品在北京的使用将受限,同时单位和居民不执行垃圾分类政策,也将面临50-200元不等的罚款。

条例一经发布,公众对于关于“垃圾分类”的热情,再次高涨起来。

无论城市和农村,如何面对垃圾已经成为了当下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据媒体报道,仅仅在北京,这座城市一天的轰鸣,可以产生超过2.6万吨垃圾,平均每人产生1.1公斤的垃圾。

这些垃圾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同时会每年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去处理,甚至有颇多无法处理的垃圾,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

↑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海滩清洁日当天,政府雇员和学生组成志愿者队前往马尼拉湾海岸线清理垃圾。

毫无疑问,从每一个人出发的“垃圾分类”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解决人与环境的问题,如何面对遍地垃圾的囧境,是需要所有人一起动手去解决的共同难题。

而远在浙江良渚文化村的一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浇灌一片土地生长的同时,似乎给出了更为可行的“垃圾分类方案”。

这其中,不仅仅关乎一个企业的责任,一个城市的尊严,几千万的花销,更关乎生活在那里的每一个善良的村民。

胥国成第一次来到浙江良渚文化村时,发现这里和全国数千万的村庄没有什么区别。背靠群山,前面有河流,依山傍水的风景格外秀丽。

短短不到几年的时间,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里如今已经成为了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四大神盘”之一,拥有足足16个小区,是迄今为止万科最大的开发项目。

胥国成的身份,是一名物业总监。那时他大部分的时间,是用在了如何服务小区业主身上。

但从2010年开始,他和他所在的团队想要在良渚文化村完成一项重要、艰难而又“亏钱”的事情——垃圾分类。

胥国成是一个忠实的环保主义者,垃圾分类恰好是万科自上而下特别重视的事业。和团队一起接手良渚文化村项目之后,他想要在“环保方面”做出点成绩来。

但他首先感觉到的是巨大的压力。良渚文化村拥有近万户业主,接近2万的人口。

想要让他们改掉十几年的习惯,开始费时费力地将又臭又脏的垃圾一一分类打包处理,难度可想而知。

为解决良渚文化垃圾分类问题,他和团队一起前往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考察,学习了很多海外优秀的经验。

但过程中他却发现,这些地区的垃圾分类方式可以参考,但完全无法复制——要么斥资巨大,要么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

回到良渚文化村之后,他仍旧一筹莫展。正好赶上过年,他每日冥思苦想,找不到解决方案。

转过年之后,他似乎从曾经身为记者的经历中找到了答案——“真听、真看、真感受”,让业主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去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或许是唯一的方案。

“这个事情,一定是你感同身受,真心诚意,才能推动的,你自己相信,业主才能相信。”

于是他向公司提出,建设一个“垃圾分类推广中心”的方案。让业主能够真切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益处,打动业主,将项目进行下去。

但当他在会议上提出项目需要900万资金的时候,当场没有领导敢表态。涉及如此大的资金,项目差点被领导一票否决。

会议陷入短暂尴尬之后,一位副总说了句,她在别处见到过胥国成的这种宣教中心,觉得可以做。胥国成才最终得到认可。

随后他和团队连夜绘制草图,一笔一笔画出最初建设方案。然后推动建设。

与此同时,他和团队也开展了更具体验感的垃圾分类行动。用回收垃圾制成的笔记本、小玩具,来换取业主家里的可回收垃圾。

利用废弃食用油制作成的肥皂,换取业主家中厨余垃圾。同时还用厨余垃圾制作成的肥料,在良渚文化村种出了蔬菜。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业主能够感受到“变废为宝”的奇迹,来赢取业主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

一点点死磕,一点点用真心换真心,他和团队推行的“垃圾分类”行动,在良渚文化村,慢慢开展了起来。

5000年前,在距离良渚文化村不足2公里的地方,诞生了璀璨的“良渚文化”。

勤劳的良渚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玉石制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等方面,拥有了较高的成就。甚至良渚文化中,也出现了一些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

5000年后,良渚文化村的村民,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同时秀丽的风景也吸引了从杭州和周边城市远道而来的游客。

在良渚文化村的村口,至今仍然伫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多年前,良渚文化村村民制定了“村志”。呼吁文化村居住的村民共同努力,实现自律自治。

当开发建设成小区之后,新入住的业主遵循了前人的传统,在2011年提出制定“村民公约”,共同约束在此地居住的居民,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同。

王颖是当时万科杭州地产的一名客户经理。作为当事人之一,她和其他工作人员以及村民一起,共同推动了整个“村民公约”的制定。

在通过征求广大业主意见之后,大家最后总结出了32条村民公约。

为了更加贴近业主,王颖和其他工作人员拿着这32条公约,一户户的上门,感受业主对“村民公约”的看法。

当时的良渚文化村入住率并不高,还有颇多的投资客。王颖所在的团队要求不管业主在哪里,一定要将“村民公约”100%送达。“即便人在国外,你也要通过各种形式找到他,甚至飞过去。”

2011年3月,经过广泛征询,《村民公约》最终修改为26条,其中第20条是: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原本工作组认为,这一条例或许被业主认为太难做而否决。

但出于对良渚文化村的认同感,和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当年“村民公约”,被超过93%的业主认同,并严格遵守。

其中涉及“垃圾分类”的条款,也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

甚至有业主开始充当志愿者,加入到宣传垃圾分类,倡导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

而王颖也连同其他诸多业主,在后来共同成立了公益机构“同心园”,增强业主归属感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良渚文化村更好的发展。

如今,良渚文化村已经成为国内典型的“垃圾分类”示范村。

但一件事情的成功推动,不只是依靠良渚文化村内的管理人员和相关公益机构,更为关键的是居民在其中对现状的认识和自我教育。

吴雯,则是良渚文化村颇为典型的一个业主。

视频连接请戳https://mp.weixin.qq.com/s/bI6xpRx46D503T1MO9T9qw

良渚自然学堂

吴雯原本在成都建立了一个环境保护和自然教育的非盈利机构,三年前,她和丈夫选择安家在良渚文化村。

2017年,随着孩子的到来,她希望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带给社区里一起长大的孩子。

于是2017年,她在村里发起了“良渚自然学堂”的公益筹款,号召亲子家庭一起参与,在良渚的自然和文化传承中共同养育下一代。

2019年,在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下,吴雯和同事一起,将公园的一处荒地改造成了一个绿色创意生态园。

她们和村民一起用厨余垃圾制作的有机肥料,来改善被石子和建筑垃圾填埋的土地。让已经板结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她们也开启免费的公益课程,在小小的乐园里,和广大业主一起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

也在这片生态种植的土地上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观察昆虫、鸟类;绘制自然笔记等,重建与传统智慧和自然万物的连接。

每到周末,业主家庭们会来到这里,从事公益活动。同时,吴雯也根据24节气,制作相应的公益课程,来培养成年人和孩子对自然的重新认知。

不到一年的时间,曾经被垃圾填满的土地,开始焕发了勃勃生机,最让吴雯欣喜的是,这里竟然发现了萤火虫。

“萤火虫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只有没有水污染、光污染和食物充足的环境下,萤火虫才会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接受最人物的采访时,吴雯讲到:

“我们用游戏和体验的方式,把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知识传递给参与的家庭,在这样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孩子们会自然地产生对自然的情感和环境的爱护。”

在当下国家大力倡导“垃圾分类”的政策下,万科公益基金会也针对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培养”,开启了自己新的征程。

在微博上,他们发起了“一千个分的理由”为垃圾分类造势。

他们在全国各地开展“手抄报活动”,希望教导下一代,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行为,为建设美好家园尽一份力。

从青少年抓起的“垃圾分类”意识培养,也是万科公益基金,从成立以来一直推动发展的一份事业。

​同时,近日,“社会协同解决垃圾分类难题”的专题研讨会,也在北京成功举办。

来自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公益机构的代表,以及诸多专家学者,为垃圾分类提供了诸多前瞻性的理念。也大大推动了垃圾分类在全国实行。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在万科基金会的大力推动,和诸多公益组织的参与下,村民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便再不忍心用垃圾来破坏自己生存的环境。

如今,良渚文化村已经成为万科全国所有小区内业主、公益组织和慈善基金会、企业共同合作的最好表现形式。

而11年来,万科公益基金会累计投入超过3.2亿元,用来打造更加环保宜居的新型小区。

人和垃圾如何相处,人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周围的环境,这是一个在当下,对于人类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曾经有这样一个预言性的说法:“如果当下人们再次无止境的制造垃圾,在未来的100年里,人类或许只能生活在废墟里。”

其实远远不用100年,当你在一个在垃圾厂周围的小区居住时,那些飘散到房间里的臭味是真真实实的钻进了你的鼻子。

当你有一天发现自己再也听不到鸟鸣、看不到清澈的溪水和葱绿的山林时,那种悲伤会真真实实地击中你的心。

没有人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只是居住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没人希望下一代再也不会认识到水稻等植物如何生长;再也见不到什么叫做“瓜熟蒂落”。

如果现在不行动起来。当下一代不再对“昆虫如何变成蝴蝶”感兴趣时;

再也见不到一个五彩斑斓、花蝶成群、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的世界时。

那才是真正悲剧的开始。

免责声明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