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说起来,咬字指的是字头,吐字指的是字腹和字尾。但这只是在分析时予以分开,例如说,“咬住字头”,不能说“吐住字头”,实践中,字头和字腹字尾是无法分开的。因此,这两个词组可以通用。
吐字与生活中的发音在形态和响度重点上均有所不同。不仅同普通话不同,与各地方言更是大相径庭。在形态上,京剧唱念中的吐字,颇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字头、字腹、字尾交代的很清楚;生活中如果这样说话,他人准以为是神经病。这是其一。其二,在汉字拼音的各个音素中,什么音素较响,较有力度,有一定的规律。这里只说说合口呼的wang和齐齿呼的qian 。
“见大王”的“王”字和“怕谈以往”的“往”字,发音较有力较响的音素是w , 而u 的发音是合口呼,它的发音不仅要响,而且“慢镜头”的时间还要相对长一些。如果一张口,就把嘴巴张得很大,字头成了开口呼,整个字的发音就成了地方话的发音了。《红灯记》中“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的“往”字,从剧情和此时此地李奶奶的心境看,这个字既是逻辑重音,又是情感重音,演员应十分重视这个字的力度和强烈的感情色彩。高玉倩在这个字特别是w上下的功夫及其效果,后继者,可以说无出其右。
再看看“年”的发音。“年”的字头是 ni , 凡是字头的介音是 i的,就是齐齿呼,因为“年”的字尾是 n , 所以它的发音重点在 ni 上,ni 的“慢镜头”时间也相对长一些。不能一开口就把嘴巴张得很大。同样,前、千、乾一类字,发音重点也在字头q i或 ci上。字腹的发音也不能张口太大。有人把带齐齿呼字头的发音称作半开口音,就在于防止嘴巴张得太大。
下面重点谈谈吐字中的“元音反咬规律”。这涉及吐字时的唇形、舌位和口形,因为舌的位置和唇、口的形状同生活中同一个字的发音状态相反,所以我叫它“反咬规律”,取反其道而行之之意。
现分别就i、ê 、a、e 、ü 、o 和u等元音加以分解说明。
i 最简单的是 yi ,如“一轮明月”的“一”。生活中,发音时,舌位靠前,唇形是横的,口形是窄的;演唱时,正相反,舌位靠后,唇形是竖的,口形是宽的。要领是:双唇不要密闭,要隔开一段距离。ê此元音只在单独使用时,写作ê。在汉字中,以ie中的“e”出现。如别、爹、结、列、灭、孽、撇、切、且、铁、写、血、也、夜等。此处的e ,发声的唇形、口形和舌位完全与i相同。要特别注意,演唱这一类字时,嘴巴的张开度要比说话时大。
a 最简单的字是“啊”字了。唇形和舌位都和 i 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口形,即由生活语言中的宽咬改为窄咬。这样以来,唱“啊”时,嘴巴要张得比生活中发这个音时大一些。“听罢奶奶说红灯”中的“罢”字,“提起敌寇心肺炸”的“炸”字,也是这种咬字方法。再看看包含 i 和 a 的 “家” 。诀窍是:发 j i 音时,随着舌位的后移,张开嘴巴作窄咬状发出 a 音。
e 在现代戏中,像“刻”、“合”、“恨”、“沉”、“称”、“人”以及生活中的cheng音在传统戏中唱成chen音的,演唱时,舌位要靠前,唇形呈竖咬状,口形则呈宽咬状。“恨”字的字头和字腹的发声都在喉部,说话时无所谓,演唱时就不行。因此,e 这个后韵母要前咬,即舌位要前移,不然就显不出“恨”字的狠劲来。在传统戏的演唱中,为什么要把韵母为“e”的发音改为uo的发音呢?就是因为e的发音部位在喉部,声音发不响,也传不远;改为uo后,不足处都可得到改正。这生动地体现了前辈艺术家的智慧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ü如“言语”的“语”、“劝千岁”的“劝”、“皇宫院”的“院”等等。从舌位前后看,要后移;从唇形看,要横咬;从口形看,要宽咬。
o 、u 如hong 、gong、xiong;如gu;如chou、gou、tou、kou、guo、wo。这一类字,从舌位看,要靠前;从唇形看,要横咬;从口形看,要宽咬。在唱红、公、兄等字时,嘴巴和两腮有一个向前推的动作。字尾为u 的收音,不要像生活语言中“无”的发音,注意唇形的横咬和口形的宽咬。以o 作字尾的收音与u相同。
按照上述要求以及每个字的收音,试唱“咬住仇,咬住恨,咬碎仇恨强咽下”这句唱词,肯定会带来新的听觉效果。
在演唱实践中,我发现,有些演员在零声母以w打头的字中,如《霸王别姬》中虞姬唱的“王”字和“外”字,《二进宫》中李艳妃唱的“外”字和“位”字,w的力度、响度和用时都不到位。发音像生活语言,在其它唱词的字都使用的是戏曲语言的时候,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语音来,真好像在满桌珍馐中,突然发现有一味变了质。请我们的演员看一看《洪羊洞》中[二黄原板]的“为国家”的“为”字,它的w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吧,为什么这类字的发音就那么难以改正呢?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