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报道摄影之父—马修·B·布雷迪
马修·B·布雷迪1822年—1896年。布雷迪的双亲都是爱尔兰移民,他出生在美国东部离纽约不远的小镇。当他16岁时,全家都搬到了纽约。21岁时,布雷迪喜欢上摄影,并师从于著名的银版摄影师萨谬尔·F·B·摩斯,掌握了银版摄影的技法。23岁时在纽约建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并于翌年开始向人们展示他拍摄的人物肖像。到了1849年,布雷迪27岁时,他把工作室设到了华盛顿特区。那之后,他获得了不少各类奖项。1850年,布雷迪推出了一本美国当代著名人物肖像的摄影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这项工作并没有为他带来合理的经济效益。虽然布雷迪的名字与报道摄影紧密相连,实际上他也商业摄影做出过首开先河的贡献。1856年他在纽约先驱时报发表了图片广告为产品做宣传。在那之前,所有的广告只有文字,而布雷迪的形式是令人耳目一新。使马修·B·布雷迪这个名字记载于世界史,主要是他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贡献。他对南北战争做了系列性的报道,除了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外,这些作品还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起初他的朋友们考虑到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问题,都劝阻布雷迪前往战场。而他的回答是:“我必须到那里去,因为我的双腿告诉我它的精神是尝试。”18. 活跃在亚洲的西方摄影家—约翰·汤姆森1862年4月,汤姆森从爱丁堡出发前往新加坡,开始了亚洲之行。从那时起,他用了10年时间在亚洲旅行、探险及拍摄。他最早在新加坡建立了摄影工作室,为当地人和在那里工作的外国人拍照。在亚洲期间,他到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柬埔寨、泰国和中国等地拍摄照片。在柬埔寨他受吴哥窟再度被发现报道的影响,决定要去那里进行摄影探险之行。到目前为止,似乎汤姆森是第一个前往那里进行拍摄工作的摄影家。1866年他一度返回英国,并且展出了他在亚洲拍摄的摄影作品。19.最著名的摄影票友—刘易斯·卡罗尔卡罗尔对儿童的表现极为着迷。这可能与他的文学作品有着某种必然的关系。据说有一天,三个小女孩围着卡罗尔叔叔让他讲故事,他就随口编了一段。这三个小女孩中有一位10岁的小姑娘特别可爱,名字叫爱丽丝,于是卡罗尔就把故事的主人公也取名为爱丽丝。后来小女孩们要求卡罗尔叔叔把故事写成出来,于是《爱丽丝漫游仙境》使得他名扬天下。卡罗尔在摄影方面,小女孩也是一个主要的题材。他并非单纯地为小女孩拍摄一般性的肖像,而是让小女孩扮成某种角色并表现一种说法。在那个年代,摄影尚未成为公众认可的艺术形式,摄影的使命更多的是取代绘画为被摄者拍摄肖像。那种肖像并非是摄影师自身的艺术行为,而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商业行为。从这个角度说,刘易斯·卡罗尔为摄影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思路。这也正是他的名字被载入世界摄影史的主要原因。描写少女的手法,并非是卡罗尔的首创,它是拉斐尔前派常用的、很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而把这种表现引入到摄影中来,是刘易斯·卡罗尔所为。这无疑为欧洲画意派摄影的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20. 印象派摄影理论的奠基人—亨利·佩奇·鲁滨逊在摄影法被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摄影比绘画来的更为直接、真实,正是吸引人们的最大特点。但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彼得·亨利·埃默森为代表的一部分自然主义摄影的倡导者,提出了新的焦点理论,使得又有一部分人开始了新的思考。亨利·佩奇·鲁滨逊1830年—1901年。自19世纪60年代就成为英国著名的摄影家。他曾在书店工作了较长时间,同时还学习艺术。鲁滨逊的绘画虽然说不上是什么大家名作,但1851年在伦敦还举办了自己的油画展。他的美术作品受到过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的认可。21.印象派和连环会—乔治·戴维森戴维森自1885年开始摄影活动。最初是一位坚定的自然主义摄影人。他也参加过摄影俱乐部和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但是戴维森通过各种工艺和技法的实验,开始背离自然主义摄影。他后来甚至选用针孔相机拍摄,完全不理会画面的清晰度而更多地是追求画面中的画意感。他明确主张:虽然锐度和清晰度对一些摄影作品来说是很要紧的,但决定性的因素是摄影师在艺术的观念。他为了说明自己的主张,推出了著名作品《葱田》。后来甚至有人认为这幅作品可以称得起是印象派摄影的里程碑。那之后的1892年,他与几名志同道和的艺术家组建了连环会。连环会把画意摄影推向了高峰。连环会一经成立就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艺术家的支持,在后来的几年中,有不少国家的摄影人都组织成立了自己国家的连环会分会。22. 现代摄影之父—艾尔弗雷德·施蒂格里茨艾尔弗雷德·施蒂格里茨1864—1946年。他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犹太移民家庭。他本人从小是在纽约长大的。到了1882年,父亲提出让他去德国留学,学习机械专业。留学期间,施蒂格里茨在柏林买了一台单片镜头的相机后,开始了对全球摄影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摄影之路。1887年他参加了伦敦的《业余摄影家》杂志举办的摄影比赛,作品得到了自然主义摄影创始人彼得·亨利·埃默森认可,一举获奖。1890年,施蒂格里茨回到了纽约并在一间制版公司内工作了几年。日后,他下决心为使摄影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而投入全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纽约进行主流摄影的启蒙工作。也就是在那个时代,施蒂格里茨用手持相机拍摄了著名的《驿站》。这幅作品是世界上第一幅把摄影镜头对着普通社会的作品。这幅作品为现代摄影揭起了序幕在艾尔弗雷德·施蒂格里茨的摄影生涯中,最为辉煌的就是把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画意摄影,引向了20世纪的全新阶段。他大力支持以保罗·斯特兰德、爱德华·韦斯顿和安塞尔·亚当斯为代表的直接摄影和纯粹摄影的摄影家们的探寻,使这样的摄影模式在美国形成了气候。纯粹摄影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被人们认可为摄影的主流。23. 爱德华·斯泰肯与《人类大家庭》人们普遍认为,斯泰肯是20世纪对摄影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人物之一。在漫长的一生中,他以各种风格从事黑白和彩色摄影,拍摄题材包括人像、风光、时装、广告以至舞蹈和雕塑。他的早期作品显示了对柔焦画意摄影的精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成了“直接”摄影和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他在担任纽约现代艺术馆馆长的15年中,负责组织了包括《人类大家庭》在内的大量重要影展,成为摄影史上的一个奇迹。斯泰肯生于卢森堡,1881年全家迁居美国。斯泰肯最初对艺术发生兴趣是受母亲的鼓励,曾经当过四年平版印刷学徒生活,并一直没有放弃画家的事业。斯泰肯的照片首次公开参展是1899年在第二届菲拉德尔菲亚沙龙中。在斯泰肯访问巴黎时,罗丹的作品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罗丹的作品和性格的启迪下,他创作了许多出色的影像。1901年,斯泰肯的35幅照片被收入《美国摄影新流派》展览,在伦敦和巴黎展出。这时他被推荐为连环会的成员,随后又在纽约帮助斯蒂格里兹建立了摄影分裂主义的画廊“291展厅”,他的作品也常在该展厅展出。斯泰肯最出色的照片大都是为名人拍摄的,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24. 极具个性的女摄影家—格特鲁德·凯塞比亚格特鲁德·凯塞比亚1852年—1934年。她出生在今天的爱荷华州首府得梅因市。父亲在企业和政界都称得起是一位成功人士,所以从小过得比较优裕的生活。但是,凯塞比亚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更多的美好生活。以至于有人传说她在摄影事业上的成功,其中的灵感很多都是来自这种大起大落的生活经历。因为家庭的原因,使她在37岁时做出一个与一般生活已经步入平稳期的女性不同的决定,从头开始学习艺术。她的老师阿瑟维兹莱特是一位极具实力的艺术家、教育家。她从老师那里除了学习到有关艺术的知识,老师还给她介绍了不少位摄影家。这为她日后的事业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后来,凯塞比亚还学习了幼儿教育方面的理论,使她受到了有关幼儿成长期母亲的重要性观念的影响。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人们看到她所拍摄的照片中,母女题材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25. 成名于欧美间的青年摄影家—阿尔文·兰登·科本19世纪摄影术在欧洲被发明并为人们实用化。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在欧洲,英法是前卫艺术家的土壤。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摄影术和有关摄影的艺术理念开始渐渐地传入美国。相对而言,当时的美国在摄影、特别是摄影艺术理念方面,与欧洲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艾尔弗雷德·施蒂格里茨为了把欧洲的先进摄影理念传到美国,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美国摄影家为了学习、工作,把自己的舞台设定在欧洲与美国之间。他的努力与勤奋也为美国摄影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阿尔文·兰登·科本 1882年—1966年。科本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其父在他7岁时就离开了世界。所以从上小学开始,他是母亲一手教育大的。8岁那年他随家人一同去舅姥爷家时,得到了一台4×5相机,这使他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之后的两三年间,科本努力学习、实践摄影技法,造就了他从拍摄到暗房操作的基本功。1898年,他遇到了自己的表兄F·豪蓝德·戴尹,当时戴尹已经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家,他对科本开始学习摄影大为赞赏。1907年,科本已经确立了“世界最伟大的摄影家”的地位。他成功在美国摄影分离派的“分离派小画廊”和伦敦举办了个展。然而,那年他也才仅仅24岁。26.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1902年2月20日-1984年4月22日)是美国摄影师,生于旧金山。亚当斯曾被时代杂志做过封面人物,还出任主角演了五集的电视影集《摄影--锐不可当的艺术》,是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象征人物。他的摄影书已印了上百万册,在美国的超级市场都可以买到。有他签名的照片,在六、七年前就一张高达美金八、九千元亚当斯之于约塞密提大有“百看不厌,百拍不烦”的感情。亚当斯的拍摄对象除了约塞密提外,还有大苏尔海岸、内华达山脉、美国西南部以及美国国家公园。亚当斯摄影艺术的成就,受到他的前辈摄影家史丹特和纯摄影派代表人物斯蒂格里茨的巨大影响。他初期就学于威士顿门下,而后与威士顿成为密友。1932年受威士顿思想作风的影响,以“Group F/64”为名,组成一个摄影团体。“F64”是当时照相机上最小一级光圈,这个组织的定名就是他们艺术主张的宣言。就是说,他们主张用很小的光圈,获得较长的景深和极好的清晰度。因此亚当斯属于“纯摄影派”的显要人物。他的作品都不愧列入纯摄影派典型,最优秀的代表作之列。我们很清楚亚当斯的作品,要不是他那空前的测光手法和冲洗放大技术的话,就没有独自一格的艺术风貌了。他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作品风格建立在技术上的比重最高的一位摄影家了。换句话说:亚当斯的照片要不是有着那么精巧极致的品质,就是一张张普通的风景明信片而已。就如同他上了封面的那一期时代杂志中,评论家罗伯·休斯写的:“把摄影的记录功能和美学功能分得那么清楚的,在现存的摄影家中,还没有任何一位赶得上亚当斯,他那些成名的风景摄影儿子和记录扯不上任何关系。” 亚当斯就是这么一位特殊的摄影家,他完全摒弃摄影的记录功能,而使摄影成为“纯粹的技术运作,用来担任美感的表达工具”,因此也使大部分对摄影抱有报导使命的人士,对他的东西嗤之以鼻,这些反对的人还包括比亚当斯还有声望的当今摄影大师昂利·卡蒂埃·布列松在内。亚当斯所拍的这些了无人烟的风景,全是美国山水,这些荒野景色早已成为美国人的道德寓言。因此亚当斯在美国文化中,很自然就有了家喻户晓的地位,但这并不等于他在世界摄影坛上,有着同样尊高的身份。欧洲所发行的一些摄影大师专集,就往往故意将亚当斯摒弃在门外。但无论如何亚当斯在摄影史上有其一定的坐标点,这是对他再反感不过的人,都不能不承认的事实。27.人像及花卉摄影大师—伊莫金·坎宁安伊莫金·坎宁安,是著名的美国摄影师,f/64的成员之一,以人像和花卉摄影而闻名。坎宁安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她的摄影生涯开始于18岁。那一年她正在华盛顿大学学习化学课程,通过一个函授摄影课程,她走上了摄影这条道路。1906年她获得了第一台属于她自己的照相机并拍下了自己的裸体照,她的父亲还为她在后院内搭建了一个木头暗房。得益于大学期间学习的化学知识,毕业后她开始学习白金印像法。接着她又漂洋过海,师从德国化学家罗伯特·路德学习了更多摄影方面的化学。1910年她重返国内,在西雅图开设了一家属于她自己的工作室。在那个女性解放运动尚未开始的年代,这是非常罕见的举动。坎宁安鼓励其它女性加入自己,她还撰写过一篇关于女性从事摄影行业的文章。1914年她甚至还在布鲁克林科学与艺术博物馆开办了第一个作品展。1917年,坎宁安同她的艺术家丈夫以及三个儿子一同搬家前往旧金山,在那里她遇见了爱德华·韦斯顿等艺术家。这一时期她更加注重利用光影效果构成抽象的画面,其很多作品都与生活有关,像是树木、动物园中的斑马和花园中的花草,1925年坎宁安拍摄的《木兰花》在日后拍卖出了25万美元的价格。1934年,坎宁安同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等人创建了f/64摄影团体,这个团体致力于将摄影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1934年,在为名利场拍摄了几张玛莎·葛兰姆的舞蹈照片后,这家杂志社雇佣了她。此后,她作为名利场的摄影记者拍摄了许多著名政客、艺人的肖像照。不过他的丈夫也在不久之后和她离了婚,1946年之后坎宁安在旧金山的加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了两年摄影,之后她开设了一个家庭式工作室。60年代中她通过展览获得了更高的声望,还尝试过使用拍立得照相机进行摄影创作。1964年她当选为美国摄影师协会的会员,三年后又成为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同年她还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籍。1976年6月24日,93岁的坎宁安在旧金山逝世,其最后一本书《九十之后》尚未完成。肖伯纳曾说过,与绘画那种经过提炼、单一的视觉创作相比,相机镜头更加冷静和公正,可以屏蔽掉由画家个人因素而施加在被摄者形象上的东西。真正的摄影大师能把他们的被摄对象转换成一种特殊的词汇,从而脱颖而出,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来观察红尘俗世。28. 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1908年8月22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他的父亲拥有一个纺织厂,母亲的家族则世代经营棉花,并在诺曼底地区拥有一个很大的农场。亨利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希望亨利长大后能够接管家族的生意,但不幸的是,亨利对做生意丝毫没有兴趣。由此,卡蒂埃·布列松家族的历史上,少了一个也许会很出色的生意人,但却增加了一个影响了整个20世纪摄影历史的人物——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个名字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他是35毫米照相机的最早使用者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个正直的摄影大师。他一生中到过世界各个角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20世纪众多重大历史事件。100年之后的今天,他的身后仍然拥有众多追随者,这无疑将带给卡蒂埃·布列松家族永久的荣誉。"决定性瞬间"是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瑞克·萨洛蒙博士、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所推崇,并成为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 "经过加工或导演的照片我没有兴趣……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是我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驾奴。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布列松提出了摄影史上最著名的“决定性瞬间”观点。他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他决定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并使其成为永恒。29. 摄影美学的反叛者—威廉·克莱因就在大家将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视为圭臬时,出现了一位反其道而行之的人,他就是威廉·克莱因威廉·克莱因,1963年被世界摄影博览会的国际评委推选其为摄影史上30名最重要的摄影家,主要原因是他拍摄于1956年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画册《纽约的生活对你有利——威廉·克莱因恍惚中看到的狂欢》在欧洲的巨大反响。在画册中他使用了被称之为“摄影中所不应干的失败做法”,以人为的事故、粗颗粒、模糊和变形,构成了全新的视觉语言,从而恰到好处地将纽约的生活充满激情地展现在世界面前。克莱因是个狂到极点的人,专干反权威的事,尽管他很佩服布列松的照片,却对其“决定性瞬间”的理论斥之如狗屎。三十年前就在拍照,却完全没有受到理会,原因是当时全世界都在流行市列松的风格,而克莱因故意反其 道而行,只要布列松主张什么,他就反抗什么。因此使他照片没人看, 也没人要登,直到克莱因觉得“自己的拍照行为已经成为笑话了”就放 下相机,再也不拍了。五年多前,不知怎么回事,纽约现代美术馆心血 来潮为他举行了大规模的回顾展,而全世界的所有刊物,都跟着将克莱因那些完全被遗忘的照片,大篇幅的争相刊登,一下子将他捧上天。在前后几个月之内, 分别由日本的《每日摄影》、瑞士的CAMERA、法国的ZOOM、美国的CAMERA35、APERTURE、意大利的IGRANADIFFFRAFI……等刊物同时接触到克莱因的作品,才晓得这位重见天日的摄影怪杰,及其独具一格的摄影风貌。他毫无疑问是近五年来,全世界最走红的一位摄影家。30.解放灵魂的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罗伯特·弗兰克可说是20世纪摄影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以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美国人》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方向,奠定了自己在摄影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地位。弗兰克的摄影信条是,“比照片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在,在一瞬间将某个事物捕捉并将其以更为自由的形式加以表现”。他不但要拍摄事物,更要通过自己的拍摄来解放事物,使事物获得一种独立的品格,使之成为一种摄影家的观看的自由的证明。在这个意义上说,摄影家在本质是一个解放者,他在解放对象的同时也解放了他自己与他的心灵。31.摄影发展上最重要的摄影师—保罗·斯特兰德保罗·斯特兰德1890年出生在纽约,十二岁从父亲手里接过他人生的第一部相机。十四岁在纽约民族文化学校读书时受教于摄影家路易斯·海因。正是由于路易斯的介绍,斯特兰德认识了后被尊称为“现代摄影之父”的施蒂格利兹。斯特兰德以他直截了当的摄影作品,受到了施蒂格利兹的极力推荐,同时影响了后来一大批摄影家。他认为,摄影应该始终追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有时甚至要引导人们的视觉观念。摄影是机械时代美学的产物,而不像以前画意摄影那样只是表现脱离现实的怀旧和感伤,同时暴露面对绘画的自卑。斯特兰德被誉为“美国摄影发展史上自阿尔文·兰登·科伯恩之后无可争议的最重要的摄影家”。32. 旧巴黎影像编纂者—尤金·阿杰特1898年阿杰特开始以摄影为专职,有计划地拍摄逐渐因工业革命逝去的巴黎,包括街道、建筑、商店、门厅与室内装潢这些是19世纪巴黎风貌的缩影。他使用一部老掉牙的木造照相机机与干版底片,一个铜制的镜头,镜头上没有快门,他便用镜头盖当快门,没有自动聚焦、测光,这样的器材意味著长时间的曝光。为避免活动中的人群等因慢速曝光对画面的影响,阿杰都选在清晨人们尚未开始活动的时候出门拍摄。他是应用自然光的大师。他认真的捕捉巴黎每一道美丽的霞光,收集着巴黎最动人的表情,而巴黎的静谧时光也随之凝结进了他每一幅作品之中。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曼雷曾经送他一台较小且轻易携带的相机,然而阿杰特却不领情,他认为这样的相机操作的速度太快了,快到他无法思考。他的摄影风格很独特,不喜欢拍摄正规的人物肖像,却擅长拍摄街头人物,比如小贩、垃圾工人、修路工人等,并结合巴黎的街景试图保留迅速变化之中的巴黎面貌。这对于还处于初创时代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摄影观念来说,尤其显得珍贵。纪念碑、老教堂、小巷里的旧建筑、街角、橱窗、站在门口的少女、马车、公共马车、大街景色、桥梁、公园、数目、时装模型、各种家庭的室内景色、街头艺人、妓女、手推车……巴黎的悲惨与财富被阿杰一视同仁的拍摄了下来。阿杰照片中的静谧来自那一个个被他轻轻脚步踏破的清晨,在巴黎将醒没醒的时候,阿杰悄悄的收集了许多巴黎最为动人的表情。 33.德国人性的见证者—奥古斯特·桑德奥古斯特·桑德,摄影师,他在黑布里,透过笨重的木制大相机的镜头,从毛玻璃上观察自己的同胞。他比别人看得更远,为别人留下影子,也为自己的同胞做最客观的见证,并拍下整个时代的脸孔,让后人看看真正的日耳曼民族的心灵。这些照片使桑德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像摄影家、时代脸孔的留影者,并被誉为“德国人性的见证者”。在照相馆林立的都市里,已经很难令人在橱窗前驻足,留意一下照 片。因为大半都是结婚新郎新娘照,或者是用来号召的明星大头照。这些尽量表现幸福、得意、重要时刻的浮面纪录,很难引起别人的关注,也很少人会重视照相馆师傅的影像表现工作了。其实早期的摄影家们几乎都以此行业营生,人像摄影的经典作品,不是出自照相馆师傅的手中,就是用同一种方式拍摄下来的。奥古斯特·桑德 正是这一行最卓越的一位大师。桑德每一张照片的人物,都是摆好看姿势,刻意打扮过的。人物的举止透着自认为最适当的仪态。表情显示着:我希望别人知道我的这一面。有的人很努力的在维持自己精神最饱满的状况;有的人已经坚持不下而显得松弛,反倒露出自在的神色。然而这些人都有着严肃的性格,和或浓或淡的忧愁与伤痛。他们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子民。由于战胜的协约国要求德国重新建立户籍档案以便管理,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张新的身份证照片,桑德正是当时应接不暇的按快门的照相师。 34.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曼·雷曼·雷,美国著名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是一个擅长绘画,电影,雕刻和摄影的艺术大师。但是他却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摄影作品价值远远超越其他所擅长的艺术型式的艺术家。曼·雷是世界上最早广泛运用摄影的特殊技法来进行摄影创作的艺术探索者,许多今天仍然流传不衰的摄影技法就是由他始创的。他大大扩展了摄影艺术的领域,开辟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因而被认为是当代摄影史上最重要的先驱之一。35.揭发社会腐败的新闻工作者—雅各布·里斯美国新闻记者,社会改革家,摄影家,1890年出版的《另一半怎么生活》如实描绘了贫民窟,震撼了美国人的良知。并促使美国通过了第一个意义深远的改进贫民窟生活条件的法案。雅各布·里斯是一名丹麦裔美国籍的社会改革家,揭发社会腐败现象的新闻工作者以及社会纪实摄影家。21岁时移民美国,干过不同的职业,亲身体会了城市贫民的生活。1873年任纽约下东区警局报道员,发现一些经济公寓里的婴儿死亡率高达10%,他用摄影把这些拍照下来,1890年出版在《另一半人怎样生活》一书中,使他的著作和演说更加直观,他的发现记录于引起了美国人民的关注,当时的纽约警察局长,后来的纽约州长和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表示,我读了你的书,我来帮忙。由此开始了美国的进步时代。在摄影方面,他被认为是闪光灯在摄影中的运用的先导人之一。36. 埃尔斯肯和他的《左岸之恋》凡·德·埃尔斯肯是世界上知名的纪实摄影家,创作生涯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延伸到70年代。他最初受到摄影家维基的作品《裸体的城市》的影响,从而成为一个摄影家,其图像的栖息地更多地是在人类生存的较为黑暗的部分。1950年他从出生地荷兰移居巴黎,以《左岸之恋》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左岸之恋》这本画册已经绝版,不易觅到。埃尔斯肯作品中最令人震撼的部分,就是他的被摄对象所凝视的空间。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他的那些人物的目光经常是游离的,有时候带有某种焦虑,或者凝视空旷之处。年轻的摄影家所关注的男人、女人以及孩子,仿佛都沉浸在他们自身的世界里,在他们的梦幻中,仿佛是与世隔绝的。稍后,他们开始回眸,变得有趣,甚至挑衅,以及自我的肯定。他们仿佛成为知名导演指挥下的演员,听到了简单的指令:“展现你们自身。”带着这样的指令,埃尔斯肯结束了最后的作品,也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告别》。在这部电影中,他记录了自身的病痛过程,原生态的发展空间,没有任何的故作矫情。37. 布拉塞的夜巴黎有这么一位摄影家,他的艺术青春是在都市的夜晚焕发光彩。他的最辉煌的艺术创造必须与都市之夜连在一起才有实质性的内容。夜,1930年代的巴黎之夜从生活与艺术两个方面将他造就,使他成为摄影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这位因拍摄夜巴黎的众生相而一跃成名的摄影家就是布拉塞。1933年,一本奠定布拉塞在摄影史上的坚实地位的摄影集《夜巴黎》诞生了。同年,此书还在英国出版。初版6000部一销而空。从此,布拉塞这个名字成为夜巴黎的代名词。尽管他还兼有画家、雕塑家、作家和电影制作者的头衔,但大多数人还是只记住他是一个将巴黎之夜拍得出神入化的摄影家。这于布拉塞也许是个不大不小的悲剧,但这也从反面证明他的夜巴黎影像是空前绝后的。38.革命摄影家—亚历山大.罗德钦科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进入了一个充满理想、憧憬与热情的时代。尽管有战争、饥荒与肃清,但艺术家们为这场天翻地覆的革命所鼓动激发起来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狂热却有增无减。以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苏俄艺术家们自发地认同这场革命,马雅可夫斯基还盛赞这场革命为“我的革命”。他由衷地说:“接受还是拒绝,这于我不是问题。因为这是我的革命。在这场如火如荼的前卫艺术运动中,摄影受到了一些青年艺术家的特别青睐。天才的艺术家亚历山大 罗德钦科在运用摄影这一视觉表现手段为革命造势服务时,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并为苏维埃摄影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艺术千面人罗德钦科是一个无法将其框定在某个特定领域里的天才型艺术家。作为一个全才型的艺术家,罗德钦科纵横驰骋于绘画、平面设计、雕塑、舞台美术、高等艺术教育、摄影、艺术理论等造型艺术的诸多领域,以充沛的精力进行了大量富于实验性的艺术探索并留下了丰富的、对后人深具启发的精神遗产。39.现代摄影的拓荒者—安德烈.柯特兹卡蒂埃─布列松在谈到摄影家安德烈?柯特兹的成就时,曾经肃然起敬地说:“我们都曾受惠于柯特兹。我们所做的一切,柯特兹早就都已经做过。”的确,作为一个现代摄影的拓荒者,柯特兹的照片与人生姿态一直给全世界的众多摄影家带来回味无穷的启示。在巴黎的最初岁月里,由于经济窘迫,他甚至不得不自己设计放大机,而放大机镜头则用的是一个自行车车灯的镜片。尽管从这样的镜头得到的照片有些模糊,但他却从中悟出了“在现实生活中,事物并不总是清晰的,从美学观点来看,焦点有些虚反而更好”的道理。他还从影像的模糊引申出意义的模糊的摄影观念,形成了并不刻意追求明确意义的含蓄、谦抑、多义的摄影风格。他的照片即使在观众自以为领悟了其深意的时候,还会倏然浮现另一层意味供你捉摸。多义是他的都市摄影的本质,同时也反映了现代都市的本质。39.美国著名时装摄影泰斗—欧文·佩恩Irving Penn,美国人,1917年出生于新泽西,大学就读于费城博物馆学院。Irving Penn他的作品将古典主义的优雅和极简主义结合起来,吸引了大批的杂志读者和博物馆观众们。1943年,Penn开始与Vogue合作。在Vogue拍摄期间,Irving Penn逐步探索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尤其擅长构建精巧的三维、二维场景,极大地影响了二战后人们对时尚摄影的观念。同时,他的照片在博物馆和画廊也都有展出,被很多收藏家收藏。40. 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与《胜利之吻》胜利之吻也称作胜利日之吻、世纪之吻,是指在1945年8月14日发生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一幕亲吻。时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纽约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一位水兵在时代广场的欢庆活动中亲吻了身旁的一位女护士,这一瞬间被《生活》 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抓拍下来,成为传世的经典历史画面。从此以后,每年8月14日都有数百对男女在时代广场重现“胜利日之吻”,以纪念二战结束。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英文名:Alfred Eisenstaedt 世界著名的纪实摄影家,被誉为“新闻摄影之父”。41.伟大的尤金.斯密斯W.Eugene Smith 尤金·史密斯是美国著名的纪实新闻摄影师,并因为他拒绝向所谓的专业标准妥协,以及既残暴又逼真的二次世界大战照片而闻名于世。在纪实摄影的发展过程中,尤金·斯密斯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的报道摄影,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尤金·史密斯的影像都始终坚持着他最开始的理想和目标,即便是在他晚年病魔缠身、贫困潦倒的时候,史密斯依然紧握相机,竭尽全力地拍摄作品。42. 杰出的纪实摄影家—兰格多萝西娅·兰格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纪实摄影家。1919年,兰格建立了自己的摄影室。1935年,她成为农业安全局的一名摄影师。兰格以其反映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纪实作品著称。她的作品,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如评论家所说的:多萝西娅·兰格以其创造的图像,反映了人类的勇气和尊严,特别是处于被侮辱和受压抑状态下的人物形象。1933年,美国大萧条达到了顶峰,1400万人失去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盲目地漂泊,没有栖身之地,有时连食品也没有。怀着找工作的希望,约有30万人来到加利福尼亚。来自各地的这些移民,被称为“流动农业工人”,他们乘坐破旧不堪的车,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作为农业安全局的摄影师,兰格走遍了美国的22个州,拍摄了许多反映大迁徙悲壮场景的照片。自身的残疾,使她更能体恤别人的痛苦,更能接近拍摄对象。她拍摄了接受救济的人、睡在失业救济所外面无家可归的人„„《等待救济的人》和《迁徙途中的母亲》成为其中的经典作品。1936年拍摄的《迁徙途中的母亲》,是兰格最著名的照片。她在加利福尼亚的尼波莫谷移居营,遇到了这位满面愁容的母亲,她刚刚失去了丈夫,带着7个孩子,靠摘豌豆为生。兰格只和她交谈了10分钟,但她所拍摄的这幅照片,引起了整个国家的关注和同情。兰格在社会纪实摄影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她在1941年获得“古根海姆奖”。她被《美国摄影》杂志的读者,投票评为10位著名女摄影家中的第二名。43.永不厌倦的旅行家—艾略特·厄维特1928年出生于巴黎,父母皆为俄罗斯人的厄维特,童年在意大利的米兰度过,1939年随家人经由法国移民美国。由于青少年时期居住在好莱坞,他逐渐发展出对摄影的兴趣,在进入洛杉矶城市学院正式学习摄影前,他曾在商业暗房中工作过。1948年,他迁居纽约,从事清洁卫生工作以支付社会研究新学院 的电影课程费用。1953年,厄维特加入马格南图片社,并以自由业摄影师的身份为"Collier"s"、"Look"、"Life"、"Holiday"以及那个黄金时代其他卓越的图画杂志等工作。目前,老当益壮的他继续为多家报刊杂志及商业单位服务。1960年代晚期,厄维特曾担任马格南图片社主席长达3年之久。1980年代,他为家庭票房HBO 频道制作了18部喜剧影片,而之前在1970年代时,他就录制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纪录片,其中包括美丽不知痛苦 、红色、白色及蓝草音乐 、The Glassmakers of Heart、Afghanistan 、The Magnificent Marching 100 以及The Many Faces of Dustin Hoffman 等等。厄维特是一位永不厌倦的旅行家,他的工作和兴趣引领他走向地球的多个角落。继Photographs and Anti-Photographs 与Son of Bitch 这两本著作出版后,厄维特不仅以善意的嘲讽而见称,同时也因带着淡淡忧郁的幽默感而声名大噪。此外,他的风格也展现了马格南图片社传统的人道关怀等特质。他的作品曾参与不计其数的展览,不但是世界各地重要博物馆、知名艺廊的馆藏,同时也深受私人收藏家的青睐。44.戏剧性的纪录者—比尔·布兰德1904年生于伦敦,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德国度过,晚年住在瑞士疗养。1925年开始自学摄影,4年后赴巴黎投师摄影家曼·雷门下。这个学徒时期虽然只有数月之久,却影响了他的一生,布兰德就是从曼·雷身上觉察到超现实主义在影像表现上有莫大的启示作用,它可以泄露自我压抑下的潜在意义,而照相机就是最佳的捕捉利器。1931年起以自由投稿方式在伦敦为《插图周刊》、《图片邮报》等从事社会纪实摄影。自1945年起至去世,一直以自由投稿人身份活跃于摄影界。1977年被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称号。Bill Brandt的作品构成了对近代英国最生动的写照。最初,Bill Brandt有意向人像领域发展,但1928年在伦敦东区摄下的街头即景成了他献身于社会纪实的起点,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不仅以戏剧性手法记录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对由此酿成的社会心态也有所揭示。他曾赴英伦北部报道农村的赤贫,亦为捡煤渣维持生计的失业工人“立此存照”,影像以其深刻的内涵震撼人心。Bill Brandt又是引发影像革命的先驱。他利用一架焦点固定、光圈比针孔还小的老式柯达相机拍摄女性人体照片,结果产生了一批变形夸张的作品,极富超现实主义意韵。Bill Brandt对影调的处理也颇具特色,灰色调常被压缩,影像黑白分明,反差强烈,似乎把拍摄对象从现实环境中分离了出来。45.永远的第一—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怀特的一生似乎与第一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人们普遍认为工业摄影只是男人干的事的时候,她却打破了这种看法,成为第一个工业摄影记者,随后不久即崭露头角。1930年,她成了《幸福》杂志的第一个摄影记者。六年后,她为第一期《生活》画报拍摄了封面照片,并为其中的重要文章配了图片。怀特的一生充满传奇般的经历。她几番出生入死,执意追求轰轰烈烈的生活。在纪录历史的同时,她自己也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好莱坞曾以她的经历为素材摄制了故事片《救生艇》。46.儿童主题的战地摄影师—大卫·西摩大卫·西摩是一位重要的美国摄影师与摄影记者。英文中惯称他的小名为Chim。他是在华沙出生的波兰犹太人,曾在巴黎学摄影,1933年正式成为独立摄影师。西摩的摄影作品从西班牙内战,捷克独立到其他欧洲国家的历史大事都有,其中最感动人心的是他以孩子为主题的战地摄影作品。1939年他随着西班牙难民纪录他们逃难的过程,飘洋过海抵达墨西哥后,他回到纽约,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摩加入了美国陆军,主要职务是在欧洲战区当相片的口译员。1942年,他归化为美国公民,同年,他父母被纳粹杀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摩回到欧洲推动以拯救难民孩童为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1947年,西摩与罗伯特·卡帕等人成立了重要的马格南摄影社,并在1954年卡帕过世后继任社长,一直到1956年11月10日西蒙被杀为止。47.影像炼金术—哈里·卡拉汉美国人,出生在底特律。卡拉汉深受教师职业的影响,他先后在芝加哥设计学院和罗德岛设计学校任职,并且在罗德岛设计学院作为一名专职教授一直工作到1977年。卡拉汉的照片题材主要是一些家庭人物的人像照片,还包括一些自然风景题材、以及晚年所拍摄的彩色照片和一些城市风景照片。然而却为他赢得了“影像炼金术”的美名。48.自比为狗的摄影师—森山大道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喜欢以狗自比。他曾经在自己的一本摄影作品集《地图》中这么形容自己:“我以前每天就像一条狗在路上到处排泄似的在街头各处拍摄照片”。他有三本摄影集分别名为《狗的记忆》《狗的时光》与《狗的记忆-最后一章》。他更有一张广为人知的作品《野狗》。在画面中,一只硕壮的野狗以一种寂寞、挑衅、渴望、神秘的眼神回首。它沉默着,止步不前,充满疑虑地盯着前方。它好像暂时失去了方向,或者说暂时放弃了行动,但可以肯定,它一旦行动起来,仍然会是充满威胁与好斗的。森山大道193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的池田市。他在职业高中学习了平面设计后于1958年成为一个独立的平面设计师。1959年,年轻的森山进入著名摄影师岩宫武二的摄影棚担任助手。1961年,他为当时的摄影群体“VIVO”所吸引,毅然辞职去东京投奔“VIVO”。但不巧的是在他到达时,“VIVO”正好已经解散。当看到这个摄影青年因失望而痛哭失声时,“VIVO”成员之一细江英公收留了他作自己的助手。在细江手下作助手的时期,可说是他磨炼自己的感性与探索自己的影像风格的准备阶段,为他日后的腾飞作好了坚实的准备。一直到他于1968年参加了由多木浩二、中平幸马、高梨丰等人发起组织的日本先锋摄影团体“挑衅”后,他终于获得了彻底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从那以来,他一直走在日本摄影表现的最前沿,以他独具魅力的影像来对时代的变化作出敏感的反应。他的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独特影像风格还得到了世界性的承认。1999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他举办了名为《彷徨之犬》的大型回顾展,此后,这个展览还巡回到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与日本协会画廊展出。森山的风格鲜明的影像得到了美国艺术界的热烈肯定。1999年10月号的《美国艺术》称他是日本第一个在美国第一流的艺术博物馆举办全面回顾展的艺术家。2003年,法国卡地亚基金会为他在巴黎举办大型回顾展。2005年,东京歌剧城艺术画廊为他与荒木经惟举办了名为《森山·新宿·荒木》双人展。49.风格强烈的时尚摄影师—大卫·贝利贝利于1938年出生于伦敦东区贫民区,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1956年他加入英国皇家空军,退役后从事摄影工作。1960年,他开始为英国《时尚》杂志工作,以其风格强烈的时尚摄影作品为世人所知,间或也拍摄人像摄影作品并马上得到认可。1971年,他在伦敦的国家肖像美术馆举办了展览。1984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为他举办了大型回顾展;1999年,伦敦巴比康美术馆也为他举办了一个回顾展。贝利出版了一系列摄影画册,其中包括《美人照之盒》、《再见宝贝》、《再见与阿门》等。从1999年开始,他开始着手整理出版自己四十年来拍摄的照片,第一本书名为《大卫·贝利:档案1──1957-1969》。50.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大师—萨尔加多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是目前世界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大师,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图片社“玛格南”的前成员。他拍摄的图片不仅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整个世界为之感动,而且也为他的老东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销售萨尔加多作品的经济收入,曾经占据了玛格南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1969年,25岁的萨尔加多在圣保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移居欧洲。1970年,开始接触摄影,跟这门瞬间艺术一见钟情。2016年12月15日,法国巴黎时间,摄影师萨尔加多被法国授予国家荣誉骑士勋章。51.自由方式的纪录者—约瑟夫·寇德卡约瑟夫·寇德卡,是以拍摄吉普赛人而闻名的,曾经因为政治原因离开捷克在欧洲各地流浪时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以更为自由的方式记录着这个世界的喜怒悲欢。然而离开了自己祖国的寇德卡只能隐姓埋名——他在1968年拍摄的布拉格事件还是以匿名的形式获得了“海外传播俱乐部”的罗伯特·卡帕金奖。所以尽管他在加入玛格南图片社后和卡蒂尔—布列松成为挚友,并也办过展览,出过画册,但他决没有像卡蒂尔—布列松那样为世人所知。52.生活瞬间的真实纪录者—罗伯特·杜瓦诺法国摄影界,罗伯特·杜瓦诺和利·卡笛尔·布列松堪称为一对并驾齐驱的大师。这两人的摄影都以纪实为主,但风格却迥然不同。布列松经常云游四海,作品比较深沉严肃,关心各地民族疾苦。杜瓦诺则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为创作基地,喜欢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风趣的瞬间。在各种题材里,杜瓦诺所拍的儿童照片,其着重点和切入点都跟我们某些记者大异其趣,甚截然相反,比如,表现学生们在室外的活动,从不去拍摄那引起升旗或做操等整齐划一的镜头,而是专门用心去抓拍那些校园里孩子们顽皮、喧闹、活泼的场面。又如,表现课堂上的孩子,一般的照片喜欢表现他们的陪聪明和伶俐,杜瓦诺则有意识地表现他们的幼稚和笨拙。对于孩子们的放学回家路上的恶作剧,杜瓦诺也不放过,他跟在后面拍摄他们。这些照片虽然有可能被空是丑化小学生,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更真实、更能体现孩子们的天真本性,给人们留下了既新鲜又深刻的印象。摄影评论家经常把杜瓦诺跟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相比,说他总是用一种温柔的、幽默的眼光注视着他周围的芸芸众生,用同情的态度加以刻画。因此他的作品不但具有幽默感。同时还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53.用心和脑而摄影—阿诺德·纽曼“我们不是用相机在拍照,而是我们的心与头脑。”——阿诺德·纽曼纽曼1918年3月3日出生于纽约,美国著名摄影师、“环境肖像”手法运用大师,是世上最知名也最值得尊敬的摄影师之一。纽曼最拿手的是在瞬息之间将被拍摄主题安置在体现他们职业特点的典型环境中,成为人物身份与性格的最佳表述。人们因此给纽曼的肖像作品取了一个专用名词“Enviromentalpor-traiture”。“环境肖像”强调被摄者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他说:“我不想要只是随便的背景,周遭的场景必须要加入构图并且能够帮助观赏者了解主角。不管被摄者是谁,这必须是一张有趣的照片,单纯的人像照是没有意义的。”纽曼的父亲曾经营旅馆业。整天与南来北往、形形色色的旅客打交道,使得纽曼对各种不同人物的特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日后成为人像摄影家埋下了根苗。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与人交际的本领,三言两语,便能由生变熟。这套本领,在人像摄影中十分有用。纽曼说:“不管是什么人,在被人拍照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局促不安之感。作为一个人像摄影师,就要善于和被摄者打成一片,使他们在你的面前,无拘无束,言笑如常。”54.塑造偶像的大师—赫伯·瑞茨伯·瑞茨1952年生于洛杉矶,青年时代曾在巴尔德学院攻读经济学,摄影本来只是他的一种业余爱好。70年代中期开始自学摄影,1979年,26岁的瑞茨为他当电影演员的朋友理查·基尔拍摄了一幅全身肖像,在销售上获得成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了他为演员和社会名流传神写照的摄影生涯。80年代中期,瑞茨已经以擅长拍摄明星照片而闻名于好莱坞影城,被人称为“塑造偶像的大师”,当时的他只有30岁出头。瑞茨拍摄的明星照,跟传统风格大不相同。在他镜头前的女明星往往只化淡妆,男明星不但不化妆,有的连胡子都不刮。瑞茨善于挖掘明星们的本色之美,并把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画面之中,显得清新自然。被称为“塑造偶像的大师”的瑞茨偏爱自然光。他说:“室外的空气和阳光,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好像骤雨初晴的时刻。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演员带到室外去拍照的原因。”除了肖像以外,他也经常拍摄人体、时装和广告。康德·纳斯特集团所属的杂志发表了他许多时装照片,明星肖像则主要发表在《滚石》、《名利场》杂志上。他为麦当娜和迈克尔·杰克逊所拍的唱片封套已风靡全球。55. 街头摄影家—维基维基。30至40年代活跃在美国的新闻界。其实,维基地本名叫厄希尔.费利克,1899年6月12日出生在奥地利一座名叫兹洛克齐的小村庄。他的家境贫寒,其父为推车小贩,因在欧洲混不下去了,就只身前往美国谋生。1924年,25岁的费利克终于在ACME新闻图片社找到一份工作,在暗房里打下手。在此期间,他是有机会很快的迁升为摄影师的,但由于他拒绝遵守摄影师出任务时必须穿白衬衫打领带的规定,而一直被困在暗房里。除非在三更半夜时有紧急任务,如火灾之类的,才会轮到他出勤。就这样,磨练出他极佳的放大技巧,也养成日后只有在晚上才拍照的习惯。如果把一座城市看成一个蛋糕,想看看蛋糕里边什么样,那就要用刀子把它切开。其实,城市里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不正是它的剖切面吗?这些地方同样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内部情况。世界上有不少摄影家都喜欢在大街上物色他们感兴趣的镜头。这些人甚至还得到了 "街头摄影家"的称号。四海闻名的布列松说:"其实,我并不需要到什么军事重地去拍摄照片。只要允许我到大街上转转,就足够我忙乎的。"常年处于贫困中的维吉自小就在纽约的大街小巷游荡谋生,什么都干,尝遍了人生百味,当然会有不少感触。他是一个爱在街头巷尾找题材的街头摄影家维基拍摄的每张照片都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纽约的确是天堂,但它只是有钱人的天堂;纽约也确实是地狱,它是穷人的地狱。56.夜间摄影的精灵—迈克尔·肯纳迈克尔·肯纳1953年出生在英国的兰开夏郡,他高中毕业后曾经进过艺术学校,也念了三年摄影学校,但对他启发最大的似乎是后来移居旧金山与之有师生之谊的女摄影家Ruth Bernhard。Ruth在美国当代摄影界有颇高的地位,她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柏林艺院毕业后移居美国,与几位世纪摄影大师都有过从,后在好莱坞执业人像摄影,更以人体作品享誉全美。迈克尔在她的工作室当了七年助手,也足足洗了七年的黑白照片,他对 Ruth的黑白鉴赏力赞誉有加,推崇备至。而Ruth早年是追随爱德华·韦斯顿起家的,她的黑白功力想必也是得自于韦斯顿的真传。迈克尔·肯纳198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伊莫金坎宁安奖,目前在美国的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生活。肯纳坚持制作 7 × 7 英寸见方的黑白画面,这样的作品被世界各地广泛收藏。熟悉他的人都说:迈克尔·肯纳是一位充满热情的、宽宏大量的、具有深深关怀情绪的人。然而他又像是一个来自另一个时代和空间的人,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表达能力,却无需通过词汇的交流,而是通过直觉传递一种深刻的见解。他的照片就像是一个嘈杂混乱的世界中的岛屿,宁静而安详。他对自己的工作注入了热情,带着敬意。他是凭借本能捕获了灵感的来源。影像所揭示的就是他本身。他全神贯注投入到整个过程之中,最终印制的画面,就是他不同凡响的视觉力量最为充分的、达到顶点的呈现。他的照片的制作精致而富有诱惑力,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就像是诗歌和音乐。这些影像击打出忧郁的和弦,包含着神秘的光线,充满渴望和辉煌,或者说,这些光线来自于神秘之源。于是吸引了所有的人,甚至将人们带入催眠的状态。肯纳创作上最大的特征在于夜间摄影,而且持之不辍,得到甚大的突破,这在摄影史上是鲜见的。他的夜间曝光时间从30秒至11个小时不等,足见这种长时间曝光的作业方式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而且颇能掌握。但另一方面他却又重视摄影的偶发效果。他自言并不在乎摄影的器材、材料,甚至连自己镜头的牌子也说不清楚,底片的选用也随遇而安,到了日本用Fuji,到法国用Agfa、Kodak、Ilford,完全没有材料上的成见,端看地域的方便。这种态度与他作品的结果是一致的,譬如那些飘荡无确的云彩、朦胧的水流,都不是光凭技术上的精确侦测便可以达就,而是需要某种如诗的想象力和对于意境的捕捉,靠的是灵验而非经验,更非技术。但摄影的结果说明了一切。57.颇具争议的摄影师—荒木经惟荒木经惟,摄影师、当代艺术家。1940年出生于东京平民区。1959年进入国立千叶大学主修摄影与电影。1963年,从工学系摄影专业毕业,进入日本著名的电通广告公司任广告摄影师。1964年获得日本摄影界的殊荣———第一届“太阳奖”。1999年成为太阳奖的评委会主席。他从1971年自费出版了以新婚旅行为题材的成名作《感伤的旅程》以来,发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200册以上的专题摄影集,名声越来越大,成为目前日本最具国际影响的摄影家之一。著名导演竹中直人的电影《东京日和》正是以荒木经惟和妻子阳子的故事改编的。1992年,在《疯狂图片日记》展览中被控展示淫秽照片,被罚款30万日元。1993年11月,国家警察局在东京涩谷的帕克画廊,以销售被认定为淫秽出版物的荒木作品集《色情》为由,警察没收了所有余书。这本书里的作品就是他1992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荒木的东京》摄影展的参展作品。澳大利亚的出版者对这本书在纽约和其他地方引起轰动却在日本遭禁深感困惑。直到现在,他都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争议性不光光来自于他选择的那些女体拍摄对像和他猥亵色情的拍摄方式,也来自于他的摄影观念。倘若我们更多的了解荒木经帷摄影的全部,会逐渐感觉到在视觉感观被泛“性”影像填鸭的背后,有着更深远的景观,为什么如此荒诞不羁的作品落到一个日本人身上如此顺理成章继而获得国际声誉呢?或许我们应该明白,日本对性的崇拜是相当坦率的,在他们看来,狂热的爱情及其性的表现不受道德观念制约,完全是由于美本身,因为激情和香艳不过是流星的亮点,而长长拖曳于后的,不过是无尽的忧伤与感叹。事实上,荒木经帷著名的影像集《阳子》,惨淡的记录了他于他死去太太的情事写真,无非应验了,情欲是一种挣扎,生命是一种即逝。58.触及灵魂的黑白风景—科尔·汤普森Cole Thompson,美国摄摄影师。执迷于拍摄黑白摄影作品。他曾说过“对我来说,世间万物的原本模样是我拍照的灵感所在,黑与白之间的神秘曲线,是最伟大的诗。黑,代表了生之痛苦。而白,象征着力量和光芒。细细品味由黑转白的过程就会发现,即使至高无上的灵魂,也可以听命于你。色彩,可以记录喧闹的画面,唯有黑白才能捕获最真诚的感情。59.风景摄影的代名词—竹内敏信1943年,生于日本爱知县。于名城大学理工学院毕业后任职于爱知县政府。28岁成为自由摄影师,以文学报道为其主要工作。35岁左右,开始了他的风景摄影生涯。除了日本本土之外,他也勇于向世界各地的风景挑战,也因此举办过多次个人的摄影展,并在杂志上有连载摄影教学的文章。他的作品广受日本内外的支持,并被誉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摄影师。另外,值的一提的是他的器材使用法。按照他的说法:使用可能使用的镜头去发现日本的美。这导致他的镜头配置走向了极端,甚至摄影的异化。在他的佳能时代,他几乎配置了从17mm到1200mm的各种镜头,在他的照片里有时显示着为用镜头而用镜头的倾向。在有关他的野外摄影记事里,记述着他引以自豪的描绘:让助手们对着日落方向架好不同焦距的镜头,一字排开,届时,这位大师应着各种变化,走动于各相机之间,按动快门线。此时大师的价值就表现在按快门的瞬间。竹内敏信在日本摄影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其风景作品受到日本摄影媒体高度重视,纷纷予以报道。在日本,竹内敏信可以说是风景摄影的代名词。竹内敏信拍摄风景有其独到之处,对器材的运用也有自己的见解,尤其对于广角和超广角镜头。60.私摄影的鼻祖—南·戈尔丁南·戈尔丁是现在美国最受瞩目的摄影家之一,她可谓是当今私摄影的鼻祖。她与各种自我放逐于美国主流社会以外的青年人共同生活。在这期间,戈尔丁怀着“自己记录自己的历史”的愿望,开始以摄影方式如实拍摄他们的群体生活,不作任何修饰,赤裸裸地展示了处于社会主流边缘的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生活实态。南·戈尔丁是目前美国最受瞩目的摄影家之一。她14岁离家出走,与社会边缘的年轻人共同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底层。她的这些朋友们,或是同性恋,或是吸毒者,或是卖淫者。她在记录了这群人非常规生活的同时,也将发生于自己与他们之间的感情冲突场面插入,从一种当事者的视角把自己与他人交织在一起。她怀着“自己记录自己历史”的想法,用纪实性的自拍摄影形式,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透视女性的命运和生存价值,并揭示了当代青年的生存状态。对她而言,“拍摄照片是触摸、爱抚我眼前的这个人的一种行为,是我自己特有的表达我的敬意的一种方式。照相机在那种时候就是我的眼睛与手。”她所拍摄的朋友相继因艾滋病而去世,但她认为:“用照相机把自己周围的人拍摄下来,我会觉得有一种没有失去他们的心理安慰。”正如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所说:“摄影者所尝试表现的任何主题都会引起人们的伤感,每张照片都让人联想起死亡。摄影便意味着置身于他人的生老病死、脆弱悲伤、无常多变的生存状态当中。照片把这些时刻抽取并凝固,以这种方式证明岁月无情,如流水一样冲刷走了一切。” “当我看着这些照片,有什么破裂了,去到某种限度了,而这不是恐怖的限度;我感到不可治愈的悲痛、受伤,但我的一部分感情开始收紧;有些东西死去了;有些东西还在哭泣。”《论摄影》中的这另一段话,也是我看戈尔丁照片所产生的感触。61.辛迪·谢尔曼的无题电影剧照辛迪·谢尔曼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艺术家和摄影艺术家。谢尔曼的摄影生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她已经在做以自己的肖像为题材的作品。在此后的30年间,她创造了一种从20世纪到21世纪代表社会和文化典型的肖像博物馆。以“无题电影剧照”为主,她最著名的摄影系列有:由时装摄影而来的杂志插图系列,梦魇神话故事式的灾难系列,模仿历史名著的历史肖像系列,描绘肢解玩偶的性系列,以及滑稽小丑系列等Cindy Sherman 1981年所拍摄的作品《无标题 96》在昨天的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389.05万美元的高价,由纽约艺术顾问及经销商 Philippe Segalot 拍得,这幅作品的估价在150-200万美元。辛迪·谢尔曼创作的第一个重要系列“无题电影剧照”产生于1977年至1980年。作品套用了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黑白效果,塑造了一系列感人的女性形象。在20世纪90年代,当艺术家已经取得巨大好评的时候,1995年12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其“无题电影剧照”系列完整的69幅摄影照片。此后,谢尔曼的声望以及作品的价格指数都开始出现了长期的攀升,这种上升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源自于1997年MoMA举办的一系列权威性的展览。从经济角度看,MoMA的收藏是非常及时的,因为“无题电影剧照”系列的一件作品“无题#48”,在2001年5月的纽约佳士得拍卖中估价已经上涨了两倍,达30万美元。而在1995年5月MoMA在纽约苏富比购买这批作品时,单件作品的市场价格仅为3.5万美元。以化装自拍摄影闻名且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摄影家便是美国的辛迪·谢尔曼。凭借着《无题电影剧照系列》,谢尔曼一举成为享誉世界的女性艺术家。62.封面摄影的典范—安妮·莱柏维茨她是《名利场》杂志的首席摄影师,长期为《VOGUE》等时尚杂志供稿,是世界上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她被《美国摄影》誉为“至今仍在进行拍摄工作的唯一的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她“当代传奇奖”。她以名人肖像享誉摄影界,是美国时代的记录者,更把人像摄影带入完全不同的境界。安妮·莱博维茨以拍摄名人著称,她有机会与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演员、作家、运动员、舞者等合作,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这些人物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时代,安妮拍摄他们,更通过他们来拍摄她生活的时代。63.标新立异的摄影师—理查德·阿威顿理查德·阿威顿1923年出生于美国,这位摄影大师大学所学的是哲学,摄影却是他大学毕 业后才自学的,有趣的是他和比他大几岁的欧文·佩恩具有相同的经历,同样得到《哈泼市场》美术指导波洛多维奇的赏识,也因此确定了在摄影方面的发展方向,他先后当任《初级 市场》、《戏剧艺术》、《时尚》杂志的摄影师,同时还在《生活》、《视界》等杂志上发表作品。阿威顿在时装摄影方面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给时装摄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阔 了时装摄影的表现视野。同时,他也像美国新一代艺术家一样追求自由主义风格,敢于表现社会现实,他多年深入美国西部地区,立足于社会底层拍摄了大量反映美国底层百姓的人物肖像,他的这一系列作品在1985-1987年间曾在全美巡回展览,并引起巨大反响。1994年, 74岁的阿威顿被《美国摄影》杂志评为美国最重要的100名摄影人,并位居榜首。敢于创新的时装摄影师阿威顿是一位标新立异的摄影大师,他不满足于老一辈时装摄影师所形成的套路,大胆创新,将时装模特带出影棚,走进餐厅、大街小巷、酒吧等场所,他将时尚融入生活,让 模特穿着时装在生活场景中展示时尚,从而加强时装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模糊生活与时尚的界限,他通过不同场景展现时装模特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与反差,拓宽时装表现的视野,使 时装摄影产生新鲜的观看方式。风格多变的阿威顿自60年代开始,一改以往的作风采用纯 白的背景,对时装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表现。64.英年早逝的摄影师—弗兰瑟斯卡·伍德曼这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香消玉损的年轻女性艺术家几乎预见到了艺术摄影及商业摄影的所有的未来流行趋势。弗兰瑟斯卡·伍德曼以拍摄自己或女模特的黑白摄影闻名,她大多数作品中的人物是裸体的,并且她倾向通过相机的运动或长时间曝光的手法使人物的面孔与环境融为一体,她于1981年自杀身亡,年仅22岁。弗兰瑟斯卡·伍德曼曾经是一位非常有天赋的摄影学生。在将近三十年前她的作品就已经展现了我们现代摄影艺术的流行趋势。专注于黑白效果,摄影主题与背景的互换,和将摄影对象支离后融入背景中。伍德曼的父母始终想将伍德曼的艺术神话延续,但他们对策展的质量非常严谨。伍德曼的父母尽其所能的去珍藏那些对他们来讲非常珍贵而又充满艺术成就的照片。多年前当罗马的博物馆管理人联系伍德曼的父母,并希望可以借到他们保存的伍德曼的老式原版摄影作品时,他遭到了拒绝。伍德曼的父母曾经恰如其分的做了一个比喻。他们保存伍德曼的作品比他们保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El Grecos的作品还要细心,因为El Grecos父母已经不存在了。65.职业时尚摄影师的代表—莉莉安·巴斯曼Bassman从1945年开始担任《Junior Bazaar》杂志的艺术总监。在这里,她与一批未来的摄影之星合作,包括Richard Avedon、Robert Frank及Louis Faurer。正是这些摄影师启发了她开始从事职业时尚摄影的想法。Bassman的摄影技术是自学成才。从一开始她就努力探索和尝试属于自己的新技术。她使用滤纸和纱网在画面上制造焦点,并利用漂白法来控制影调——“创造一种与相机看到的不同的新的视觉效果。”90年代初,一名从事时尚方面历史研究的工作者发现了100张被长期遗忘的底片,这些正是Bassman早期著名的照片。她开始重新印制这些底片,依然利用她早在40年代就尝试过的漂白技术,制作出更加抽象且富有神秘感的照片。这些照片为Bassman赢得了新一代的崇拜者,也重新激活了她的职业生涯。她的作品开始出现在国际展览及画廊中。Bassman完成的最后一项拍摄任务是2004年为德国版《Vogue》拍摄的照片。66.玛格南图片社的女性成员—马丁·弗兰克在摄影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景观”:一些优秀的女性摄影家往往被男性摄影家的光芒所掩藏。若干年以后,这些优秀的女性才得以脱颖而出,在摄影史上留下了一声感慨的喟叹。马丁·弗兰克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玛格南图片社少有的女性成员之一,马丁·弗兰克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女性的敏感为玛格南的哲学注入了人文主义的气息。她的黑白照片,不管是丰富多彩的孩子活动画面,街头的狂欢,具有激情的景观,还是令人惊讶的实验性作品,都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这些作品出现在著名的《生活》、《时尚》以及《时代》等杂志上,同时还出版了不少专辑,并且在世界各地展出。如果将摄影比喻成栅栏,那么在一个人的不断跨越过程中,就是为了更接近其主题,就像弗兰克那样,不断在寻找和发展的过程中。她聚焦于边缘生活中的人物,或者那些被隔绝的空间,一次又一次带回让人感动的画面:苏丹的难民,西藏喇嘛的转世灵童,远离家乡老人柔情的肖像……避免人工的痕迹,她的作品揭示出对人类的怜悯和同情以及好奇,同时保留着一种经典的纯真的原创,如同她对绘画的喜爱和艺术史的训练。然而,在这以前,我们对这样一位女性的天才却知之甚少。67.自由记者—凯文·卡特南非“自由记者”,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性新闻摄影”。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照片于1993年3月26日,被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然而,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3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终年33岁。68.不拘一格的摄影师—鲍里斯·米克哈洛夫鲍里斯·米克哈洛夫,1938年出生于乌克兰的科沃夫,原先是一名技术工程师,28岁时开始涉足摄影,在克格勃搜查到他给妻子拍摄的裸体照片后,他就被工厂解雇了,从那以后他成为专职摄影师。鲍里斯·米克哈洛夫毫无疑问是前苏联最杰出的摄影家。在大约30年的摄影生涯中,他拍摄了大量可称经典的摄影作品,同时,他不断发展自己,而不是在正统艺术家的位置上停留。1998年他举办名为“Case history”的展览,展出反映日常生活的照片,同名画册于1999年出版发行。鲍里斯·米克哈洛夫的作品往往是令人惊讶和不拘一格的。他的许多早期作品,包括《私人系列》Private Series,《红色系列》Red Series,《Luriki》,在摄影态度上是幽默的。在《私人系列》中的作品类似一本照片册,所有照片都是表现诸如在自己房间里的人;妇女锻炼身体;跳舞和聚会等内容。在《红色系列》中鲍里斯·米克哈洛夫采用抓拍的手法,拍摄日常生活,描述大众对不可避免地在生活中出现的红色事物的注意。《Luriki》系列收录了鲍里斯·米克哈洛夫在70年代作为“商业”摄影师时拍摄的全部图片,这一期间他的工作是给旧照片修饰和着色。69.神秘女子—蒂娜·莫多蒂这位来自意大利的女摄影家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正是她的出现使爱德华·威斯顿的的摄影手法从模仿画意的朦胧和柔和转向了清晰与锐利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摄影美学风格。而她与他之间由学生到情人最后一起私奔到墨西哥的故事,也一直是在摄影史之外的浪漫经典。她就是蒂娜·莫多蒂,一个经历了从演员到摄影家再到革命者这样多重身份转换的神秘女子。她的作品为她在20世纪摄影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奠定了基础。蒂娜采用铂盐印相法印制的照片存世极少,这种照片每幅平均售价大约100,000美元,受到许多世界最著名的艺术收藏家们的偏爱,这其中包括电影明星麦当娜。麦当娜曾资助举办蒂娜·曼多蒂的摄影展,并计划将蒂娜的形象搬上银幕。1993年,蒂娜·曼多蒂的作品“水仙花”以189,500美元卖给一位艺术经纪人,在蒂娜摄影生涯中,极少拍摄这种质朴的照片,所以现在成为收藏家竞相争购的目标。蒂娜·曼多蒂后期拍摄的充满激情和美感的妇女、儿童、美洲土著和普通街道生活的照片甚至可以与米开朗基罗的壁画相媲美。70.饱受争议的摄影大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罗伯特·梅普尔索普是一个到死都饱受争议的摄影大师,他1989年3月9日死于艾滋病。1946年11月4日,梅尔索普出生在纽约皇后区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他在布鲁克林区普拉特研究院主修版画艺术。70年代中期他用他的哈苏相机开始为身边的人拍照,到了80年代,他开始拍摄人体、花卉和名人肖像。1989年3月9日,他在波士顿因艾滋病不治病逝,终年42岁,死后他被葬在皇后区他母亲墓中。罗伯特·梅普尔索普是一位用影像创造新的性别观念的艺术家。在主流的视觉艺术中,男性艺术家们是观看的主体,女人体,尤其是漂亮的女人体是被观看的客体。女性艺术家就曾抱怨女人只能光着身体才进得去美术馆。女性主义摄影艺术家大都立足于自身性别,以自拍或拍摄其他女性的方式来求得与男性艺术的区别。因而真正关注到男性中的弱势群体——如黑人、同志、变性人、易装者的摄影家就很少。从这个角度说,梅普尔索普可谓开创了先河,他率先拍摄了黑人男人体,采用极其柔和的光线,揉合模特细腻的皮肤和健硕的肌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阳刚和阴柔混合之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在其中后期作品中,把光线这一摄影语言运用到极致,柔和的光线使照片笼罩在似有似无的光晕里,这种神圣而优美的味道,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照片背后拍摄者温情的目光,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的女性肖像中。71-72.观念摄影伉俪—贝歇夫妇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的摄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观念艺术,类型学的研究,拓扑学的纪实文本。他们的作品可以联系到20世纪20年代新客观主义运动,诸如这样一些大师级人物卡尔·布劳斯菲尔德、奥古斯特·桑德以及阿尔伯特·伦格—帕兹奇。这对夫妇的工业构成摄影延续了40年的历史,成为一种独立的客观摄影。他们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以其关键词“工业考古学”为建筑摄影创建了完全不同风格的类型学。73.用相机作画的大师—郎静山郎静山原籍浙江兰溪,于民前二十年农历六月二日生于江苏淮阴。由于受了父亲的影响,郎静山从小就对绘画很有兴趣,少年时期他的国画老师李靖兰启发了他对摄影的爱好。而绘画对于郎静山的摄影,尤其是对他日后所创造“集锦摄影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1939年,郎静山将现代科学摄影技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六法理论相结合,创出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所谓“集锦”,就是“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其实西方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人使用“暗房叠放技术”,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法”之所以显得别具风格,主要是他本身具备了深厚的国画造诣与修养,并将国画中的画理与摄影技巧融合为一。74.新中国早期新闻摄影代表—张印泉张印泉。直隶丰润人。1921年毕业于北京国立法政大学经济系。曾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印刷局照相组技工、武昌行营摄影服务员。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摄影理论的研究和摄影器材的研制工作。1944年后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新闻总署摄影局、新华通讯社摄影部研究员,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作品有《力挽狂澜》、《雪地惊鹅》、《前进》,著有《摄影原理与实用》、《人造光摄影》、《摄影应用光学》等 。新中国成立后,张印泉被聘请到新闻摄影局、新华社摄影部研究室任研究员。他把几十年的摄影实践经验带给新社会,长期刻苦钻研积淀的摄影能量得到很大发挥。无论在摄影理论、摄影艺术、摄影技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早年摄影书籍匮乏的情况下,他陆续整理出版了《摄影原理与实用》、《摄影应用光学》、《人造光摄影》等多部深入浅出的著作,有一百多万字,使许多摄影爱好者受益。他参加摄影部举办的青年大学生培训班,亲自授课,培养了大批记者、编辑,成为新华社总社和分社骨干。1956年,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张印泉先后当选为第一、二届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一至九届全国摄影展览评委,《中国摄影》杂志编委。他凭自己的摄影艺术功底,热心服务工作,受到大家的敬仰。75.报道世界的人—厄尔曼15岁时,厄尔曼就跟随父亲在黄石公园和国家冰川公园拍摄外景,照片大概有几千张吧.后来尽管他进入华盛顿大学学工程.但对摄影还是念念不忘。出了大学的校门.他就一步跨进了生活)杂志的大门,那是在战争中的1942年.他一心想做个战地摄影师,最终如愿以偿.二战期间,从地中海到太平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1945年的一次采访时,他无意中发现了美国进攻日本的代号为“奥林匹克行动”的秘密,他没有向任何人泄露,因为在他看来.作为摄影师.开启相机快门才是唯一的职责。他是当年最早用照片揭示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后现场惨状的记者之一.之后,为了在飞机上能将原子弹爆炸时的情形拍摄得完美无缺.他动手设计了一个特殊装置,将9台相机连一起。从空中拍出极具震撼力的原子弹试爆的照片。他还为火箭装上了遥控相机.从107英里的高空拍摄地面的情形。总之,他喜欢在非同寻常的场合下拍摄不一般的照片,甚至专程去拍摄北极光.他痴迷拍摄像中国三峡和欧洲骚乱这样的大场面和大事件。这位乌克兰农场主的儿子.小时候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甚至还有一台当时在苏联并不多见的柯达牌简易照相机.16岁,厄尔曼随父母移居西方.最后定居巴黎.由于具有苏联背景.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生活》将他派往苏联.专门采访卫国战争.他在建筑和宗教题材的摄影也很有造诣.在其93年的人生中,他一直是个“对家不感兴趣的人”,他的活动舞台始终是世界,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更不是一个城市.他竭尽全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个“报道世界的人”。76.工业风景摄影的领航者—爱德华·伯汀斯基爱德华·伯汀斯基生于1955年。他关于全球工业风景的影像在世界15大博物馆展出并收藏。包括加拿大国家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纽约的MoMA博物馆及古根海姆博物馆,1985年成立多伦多影像工作室,获得2004TED大奖,2004年Aries国际摄影节人类贡献奖。记录伯汀斯基拍摄中国的影片《人造风景》在多佗多国家电影节获最佳加拿大纪录片奖, 2006年获加拿大杰出贡献荣誉勋章.摄影师自述:工业改变的自然风景是我工作的一个恒久主题。我于人类改编的风景对话,从石头到矿产、石油、硅等等。为了使观点视觉化,我寻找细节丰富、规模宏大、意义深长的主题场景拍摄,像废品回收场、煤场、矿场、炼油厂等日常生活较少接触,实际却息息相关的地方。这些图像在寻求吸引力于排斥力、诱惑与恐惧之间的对话。我们总被欲望驱使,希望过有钱滋润的生活,然而总有一天.我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世界正承受着我们成功背后的痛苦。一方面我们因为消费而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我们希望生活的地球健康发展.这些图像正是我们时代矛盾的映照77.鬼才型摄影师—赫伯特·吉尔《生活》画报一直保留一个较有特色的栏目,介绍《生活》摄影师在采访中遇到的种种趣事,以及一些照片背后的小故事。赫伯特·吉尔当年是最能为这个栏目增光添彩的鬼才型摄影师。他善于在平凡的工作环境中寻找能吊起人们胃口的故事.以及在不理想的条件下拍到常人认为根本不可能的照片,比如完全用自然光的夜景拍摄纽约哈莱姆剧院内火爆的场面。为了拍到自己认为理想的照片,一次,这位精益求精的摄影师甚至想让正在海上航行的美国海军舰队改变一下队形,尽管这个要求最终没有实现.但另一次他真的一下子将70名美国当代最优秀的雕塑家像摆弄棋子般地摆了一回,同样只为拍一张照片。当人们后来问起那些被摆弄过的艺术大师时.他们说:似乎有一种威慑力,我们不敢拒绝。总之,当吉尔想拍照片时.他可以不择手.甚至连总统都得听他的。78.苏珊·桑塔格和她的《论摄影》《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桑塔格深入地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互相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其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充分的发挥。《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里,苏珊·桑塔透过朦胧的生活影象再现了她对艺术的真知灼见。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78.第一个为中国人拍照的人—于勒·埃及尔法国海关总检察官于勒·埃及尔在摄影术发明不久第一个将摄影术带入中国,成为将摄影术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于1844 年在澳门、广东拍摄的一组照片,是目前发现的自摄影术传入中国以来最早的摄影作品。于勒·埃及尔遂成为第一个为中国人拍照的人。1844 年10 月埃及尔抵达澳门,后又换乘“阿基米德号”轮船来到黄埔港,作为海关问题的专家,参加起草和签订中法《黄埔条约》。中方代表是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外交官”的耆英,耆英成了第一个被拍“小照”的中国人。这张使用银版摄影法拍摄的照片保留至今,画面虽已模糊,但耆英的面部图像还算清晰。这张被海内外众多摄影史学家及档案专家认定为有关中国题材现存最早的照片,目前保存在法国摄影博物馆。埃及尔于1844年间在澳门、广东拍摄了40 余张达盖尔银版照片,是目前发现的自摄影术传入中国以来最早的中国影像。79.向世界介绍中国—皮埃尔·约瑟夫·罗西耶皮埃尔·约瑟夫·罗西耶是一位在中国摄影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外国摄影师。他用娴熟精湛的摄影技术,克服了在东亚拍摄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拍摄了中国及东亚的首批商业影像。是目前已经知道的最早在欧洲发行中国题材的商业照片的摄影师。随着《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实施,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作为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广州较早地实行了自由贸易。罗西耶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携带最先进的摄影器材来到中国。在广州,罗西耶拍摄了一批立体照片,内容涵盖中国人像、城市风景及英法官兵。罗西耶拍摄的广州军需库渡口一景和广州城东南的民居照片是摄影师拍摄的极少的手工上色作品。此外,广州一带的建筑、广东官员的家庭、五百罗汉堂、贡院庭院、广州花塔、俯瞰财政街、广州长寿宫中神像前的烛台等都被罗西耶拍摄了下来。作为摄影成果,1862 年5 月,罗西耶将其于中国、日本、暹罗拍摄的玻璃立体照片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80.中国新闻摄影的开荒者—石少华石少华,,广东番禺人,1918年5月生于香港;早年在广东求学,1938年相继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后历任冀中军区宣传部摄影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建国后任中央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主任、新华出版社社长。
为中国摄影学会、新华出版社、中国图片社、《人民画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的主要创办人。
为中国摄影学会第一任主席。
81.红色革命的牺牲者—沙飞沙飞,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1912年5月5日生于广州一个药商家里。幼年就读于广州,193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6年10月拍摄发表鲁迅最后的留影、鲁迅遗容及其葬礼的摄影作品,引起广泛震动。1936年12月和1937年6月,分别在广州和桂林举办个人影展。抗战爆发后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并赴八路军115师采访刚刚结束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曾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华北画报》社主任、《晋察冀画报》主任等职。1950年3月因患“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石家庄和平医院枪杀为其治病的日本医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处其死刑,被枪决,终年38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沙飞的家属对该案多次提出申诉,要求再审。北京军区军事法院经数年调查,复审查明:沙飞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其行为不能自控。
沙飞是中共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第一任领导者,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创办了中共的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沙飞和他的战友们拍摄和保存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完整的照片档案。
82.中国第一位战地记者—方大曾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北平人,出生于外交官家庭。“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他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为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题材的摄影作品。
其作品如《日军炮火下的宛平城》、《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等。1929年17岁时在北平发起成立少年摄影团体“少年影社”,其宣言称: “现在摄影技术一天天的发达,进步。摄影人才也能在艺术上占了重要地位……所以我们有组织少年摄影团的必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反帝大同盟”的机关报《反帝新闻》和北平少年队机关刊物《少年先锋》的编辑工作。1934年大学毕业后应聘至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当干事,后去天津青年会工作。1936年绥远抗战爆发后,到前线采访,活跃于长城内外,这时的方大曾“已成了驰骋长城内外、报道救亡爱国事迹的名记者了”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任中外新闻学社 摄影记者、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及《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赴前线采访。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三天即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写出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配以照片发表。1937年7月28日和其他三位记者从保定出发再次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完成采访计划后准备绕道门头沟回北平时失踪……”。方大曾最后一篇见诸报端的文章是1937年9月30日发表在《大公报》上的《平汉北段的变化》。此后就音信全无。一般认为,方大曾作为一名失踪的战地记者,很可能是在1937至1938年间牺牲于抗日前线,时年仅25岁。83. 一个影响中国摄影史的女人—江青
江青原名李云鹤,中国山东诸城人。1929年春入济南山东实验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学戏。后到青岛,在大学图书馆工作,参加海漠剧社演出话剧,参加进步的文艺宣传活动。1937年秋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参加演出话剧等文艺活动。1938年同毛泽东结婚。此后曾到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1949年春随中央机关到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等职。
酷爱摄影,师从石少华、吴印咸等。对中国摄影工业及新闻、艺术和舞台摄影摄影的影响巨大,为某些中国权威摄影机构成立的倡导者和促成者。
1961年9月9日,毛泽东为江青的一幅庐山风光摄影作品题写了一首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84-85. 红色摄影伴侣—侯波、徐肖冰侯波,女,山西夏县人,1939—1944年在延安边区中学、延安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抗战胜利以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科长。1949年任北平电影制片厂摄影科长,同年调入中南海,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科长,为毛泽东和中共高层专职摄影达12年之久,被称为“红墙摄影师”;后任新华社新闻摄影编辑部记者、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
1959年,侯波请毛泽东为中国摄影学会和《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两本杂志题写会名和刊名。徐肖冰,1916年8月生于浙江桐乡。1937年参军。延安抗大学习期间,他先后参与了《延安与八路军》、《抗美援朝》、《开国大典》等多部重要纪录电影的摄影或编导工作,后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等。
86.第一位拍摄清朝皇室成员的摄影师—费利斯·比托
英国战地摄影记者费利斯·比托在中国北方拍摄了大量战争场景的照片。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作为战地摄影记者随英法联军来到中国。在中国北方拍摄了残酷的战争场景,记录了北京皇家园林的破坏和对天津的占领。曾被誉为“军事报道摄影的先驱者”之一。作为随军为数不多的摄影师,他有机会接触并拍摄了恭亲王奕訢,成为了第一位拍摄中国皇室成员的外国摄影师。研究政治史和摄影史提供了可靠的影像资料。此外,在拍摄战争场面之余,比托还拍摄了一些关于北京风土民情的照片,如鼓楼大街的店铺等。作为早期来到中国北方进行拍摄的外国摄影师,费利斯·比托留下的影像资料为我们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形象的、纪实的史实依据,而且比托的摄影活动也为摄影术在中国北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87.世界风云变幻的见证者—刘香成
刘香成,美籍华人。1951年生于香港,长于福州。上世纪70年代赴美。曾任美联社记者、《时代》周刊驻华首席摄影师、时代华纳集团中国首席代表、新闻集团常务副总裁、CAA高级顾问。因出色报道苏联解体等重大国际新闻,1992年获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为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华人摄影师。曾任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委,创办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代表著作有《毛以后的中国》。创办《报导摄影》杂志,对中国新闻摄影的影响颇深。
88.中欧摄影文化的探索者—吴钢
吴钢,法国职业摄影家组织AGESSA成员,早年毕业于中国鲁迅美术学院艺术摄影系。
注重中欧摄影文化和摄影发展史的深入研究。主要论文有:《摄影哪里来-光学探索》、《摄影发明,与这几位科学家擦身而过》、《回顾摄影术诞生》、《摄影史话—黑盒子》、《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的故事》、《详解达盖尔银版摄影》等。
2006年,著述《摄影史话》一书,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详细论述摄影最初的发明史的著作。
89.一张照片改变中国乡村教育—解海龙解海龙,生于1951年,1990年开始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用相机记录中国乡村教育现状。1991年,解海龙拍摄中国农村学校《大眼睛》,引起政府高层重视,后来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对中国乡村的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影响巨大。
90.改变摄影师的生存方式—柴继军
1974年4月生于上海,2000年4月柴继军创办“Photocome”图片交易网站,意为“图片来了”。在这里,摄影师可以随时随地将图片通过网络上传,客户付费后获得授权下载,摄影师可通过后台看到下载记录,然后与网站分成。2005年从媒体辞职全心投入到视觉中国图片库,柴继军和他的团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机。当年,与全球最大的数字影像公司Getty Images成立合资公司华盖创意,专注创意内容,进入商业市场;2012年,收购两岸三地最大的娱乐素材供应商东星娱乐,进入娱乐行业;2014年,视觉中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9亿元,重大资产重组成功,借壳上市,成为A股唯一一家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视觉中国图片库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亿级的海量内容数据和海量的签约摄影师,这些摄影师大多以为视觉中国图片供稿为生。改变了摄影师的传统工作和生活方式。艺术金马奖公众号:artjm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