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一个以写个人影评、推荐电影为初衷创立的公众号,到现在才写出第一篇影评,本人对此感到非常惭愧。这么久的时间一直在自己看电影,把影评和电影推荐放一边搁了好久,对此非常抱歉,sorry。
这次推荐的电影是《华盛顿邮报》,一部历史、剧情类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主要讲述了华盛顿邮报揭露五角大楼文件的事件,缅怀、致敬当时坚守新闻自由、新闻道德职业精神的华盛顿邮报和当时的美国新闻业。该片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提名,女主梅丽尔·斯特里普凭借该片获得了最佳女主角提名。从导演到主演,该片阵容可谓是豪华,好莱坞三大拿绝不吹牛,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两位主演分别为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斯。所以,不光剧情,演技也有很多亮点。而且本片主题、思想也非常符合美国的社会状况,新闻自由、女性地位提升、权力制约。冲击奥斯卡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这次在看电影之前,建议还是先了解一下影片背景及大致故事线,不然第一遍会看的迷迷糊糊,人物关系也会理不清,剧情发展就更不用说了。影片主要剧情背景如下:
影片讲述的是1971年华盛顿邮报揭露五角大楼文件的这样一个真实历史事件。华盛顿邮报也是因为那一次的报道一夜成名成为了可以和纽约时报比肩的新闻出版社。五角大楼泄密事件是世界十大泄密事件之一,轰动一时,对当时美国总统及当局政府影响极大。当时美国深陷越战之中,而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国防部长的特别助理,去越南考察的越战支持者,在亲历越战之后对越战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回国之后悄悄偷出了“五角大楼文件”。这就是影片开头所呈现的。而“五角大楼文件”即《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国防部研究》,这是一份由1961-1968任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斯特兰奇·麦克纳马拉启动的研究计划,当时麦肯纳马拉全程参与了这一时期越南战争的政策制定。1967年,可能是出于愧疚,他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留给后世学者研究,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题组专门研究记录越战内容。1969年文件形成,也就是后来的“五角大楼文件”。简单来说,整个文件就是记录了从杜鲁门总统开始到当时时任总统尼克松的五任总统几十年间,每一届政府都知道越战必败但都没有主动结束它,并且不断输送士兵前往越南的所有美国方面的举措,而其中的主要原因竟是总统们为了不让自己在任期间输掉越战、不想正处于冷战期间的美国承受战败的耻辱。就这样,几十年来,美国将一批又一批士兵送往越南前线,说白了就是送他们去死。因此,回国之后的埃尔斯伯格偷出了文件,认为应该将之公布于众。他先后将文件给了国会、法院和电视台,无果,又转向新闻报纸行业。
然后进入影片主线剧情,埃尔斯伯格将文件分批复印,先给了纽约时报,时报整理了三个月后分批发表,随后政府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法庭暂判时报不能再发表相关内容。之后华盛顿邮报也得到了文件,并加急在几个小时内整理出来准备发布。从这里开始电影就慢慢开始进入正题并逐渐步入高潮了。邮报在是否发布文件之间徘徊犹豫,一边是坚持新闻自由、坚守职业精神、主张发表的总编辑影本·布拉德利,一边是承受着政府高压、公司上市成功与否、邮报被封风险甚至被判刑的风险的发行人凯·格拉汉姆。当然最终还是邮报发表了文件,并在法庭上获得了胜利。
剧情方面,电影着重讲述的是整个事件中邮报高层总编辑、发行人、邮报律师、董事会之间对是否发表五角大楼文件的抉择。一改以往其他相似题材影片着重讲述基层编辑为发表新闻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不惧高压、威胁努力寻证的过程的风格,这类电影的著名代表既是《焦点》和《总统班底》又名《惊天大阴谋》。有意思的是,电影《华盛顿邮报》片尾即是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内,一名打着手电筒的保安发现有人潜入了党派办公室。这和电影《总统班底》片头几乎一模一样。与这两部电影不同,《华盛顿邮报》则是从邮报高层角度入手,主要聚焦于总编辑本和公司发行人凯二者的行动。个人认为,以这个角度讲述此事件对于观众来说可能共鸣更少,但是更能体现当时整个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与对新闻自由的坚守。不惧强权高压、威胁、公司被封甚至判刑的风险依旧坚持心中的理想与信仰,初心不变。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总编辑本,一身正气坚守新闻自由。
凯的角度则更是如此,一个公司老板、资本家,她本可以站在为自己、公司、员工负责的角度否定文件的发表。但她没有,正是她的决定更能体现美国新闻行业黄金时期的职业操守与不变的初心。而且,这样的角度也不会显得剧情老套无新意。
而在这个主线剧情之中,还有一个导演想要表现的意识思想or副线剧情就是女性地位的崛起。从电影中凯第一次和本的见面就可以看得出,作为公司老板的她在总编辑本面前完全是一副弱势的表现,想重开时尚板块却被严厉拒绝。之后的董事会议更是如此,之前准备的好的说辞在会议上硬是说不出口,会议结束后面对主要董事亚瑟的负面评议也无话反驳。作为公司的最大股东、唯一发行人,她的地位为何如此不堪呢。这是因为公司是她爸爸的,她爸爸死后传给她丈夫,她丈夫突然自杀后她才被迫接过公司。而更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情况既是这样,当男性开始谈论起政治时,女人们只能离席聊一聊时尚八卦。而当时的报业更是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行业,身为不被看好的唯一女性董事,凯的状况只能如此。而随着剧情发展,凯一步步在强大她自己公司地位,从夜间电话决议就可以看到凯的转变,不再听任他人决定,完完全全地拾起发行人的责任与权力。最后在她家里的最终会议更是凯的完全胜利、女性的崛起。
身为公司发行人的凯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公司状况不佳,到了通过上市来维持周转,而此时的董事会却觉得应该让她退出董事会,毕竟作为一个不被他们看好的女人。凯则一直努力想要维持公司运转,以致不让父亲的毕生心血就此结束。也就是此时,凯面临着是否发表“五角大楼文件”的选择,若发表,投资者可能会撤资,《华盛顿邮报》将倒闭,若不发表,那么所谓的新闻自由、职业道德将荡然无存。总编辑、公司律师双方都有理有据,而决定权全在凯一人手中。因此,那一段电话会议片段不论是对主线还是副线剧情都是转折点的作用,也就是那一段我们可以看得出凯一人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是选择公司还是选择信仰。深思熟虑之后她说出了“Let let’s go.Let’s let’s do it.Let’s let’s let’s go,let’s go.Let’s let’s publish.”
这一段话的出口,从凯的言语、表情,你可以看的出她是在下了多大的决心和勇气、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之后说出的。梅姨的演技也就不用说了,在那一刻全都一览无余。而对凯最好的赞赏莫过于影片中本的妻子的话,不仅仅是赞赏,更是真实的道出了凯做出这一决定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这么久以来的她所处的一种尴尬处境。“她很勇敢。凯处于一种不曾预料到的境地,我相信很多人也没想过她会处于这种境地,当你被不断告知,你还不够出色,你的意见不重要,他们不仅仅忽略你,甚至视你为空气,而你都不敢相信,自己已经习以为常这么久了。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冒着失去她视为生命的公司和她的财产的风险,我认为这很勇敢。”这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理想的模样,但都被掩埋在现实的土壤之中。
影片中所处的时代正式美国新闻行业的黄金时代,新闻自由最大限度的体现。那是一个所有新闻行业人都向往、缅怀的时代。影片中的新闻人也都是为了信仰、理想顶着风霜雨雪前行的勇士。而现在我们的新闻媒体行业呢,不必细说大家都知道,新闻记者、新闻媒体公司关注的都只是公众的眼球、关注量,什么所谓的行业道德、良知甚至做人的基本底线都已荡然无存了。为了最新的第一手消息,不顾当事人意愿、感受穷追猛问;为了博人眼球夸张标题;报道尽是各种八卦消息……在他们身上早已看不到《焦点》、《总统班底》中为了真实可靠的新闻努力寻证的精神了。或许这还可以理解,毕竟信息时代,消息传播迅速、人们也都是碎片化阅读不求甚解。但那些不惧高压、敢于说真话、坚守新闻人的初衷与良知的新闻媒体人本该有的特性的消失是真的令人愤恨。但是仔细想想,心中又尽是无可奈何,社会状况使然,让他们想说真话不敢说,最终说出来也只能是个引火上身的结果。想当年曝光杨永信、三鹿集团的记者简光洲,现在人在何方呢。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改变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点点。
我们或许不是新闻行业人,但不管在哪里,希望我们都能如华盛顿邮报中的他们一样在面临抉择之时能够不惧高压、顶着风霜为心中的理想、信念与初衷而战。就像《熔炉》中的他们一样。
最后,话虽如此,但最终谁不是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