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资 基建投资只有建设利润吗?还有新的万亿市场刚刚开启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7 12:44:11
分享:

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利润来自哪里?目前看,主要是施工利润。

但基建投资只有建设利润吗?经过数十年积累的基建投资,如今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产规模,总计可达到数十万亿之多。针对如此庞大的存量资产,每年的运营、维护、更新,都是万亿的市场,还是一个刚刚显现、一片蓝海的庞大市场。

前言

基建投资还在持续,但建筑业不容乐观

疫情过后,新一轮的基建投资即将再次开启。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市场发展,建筑业出现了一定的过饱和现象,行业内部竞争激烈,毛利润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为了生存,建筑企业纷纷走上了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道路。

一些企业选择了建筑+地产的模式。

在过去的十年中,房地产行业的毛利润是诱人的,加上建筑业本身就与地产密切相关,因此许多企业都纷纷开拓了自己的地产板块,甚至有一些逐步转型、将房地产作为自己的主业。

但这一模式在近两年开始举步维艰。国家层面坚定了“房住不炒”的理念,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调控,全面收紧了房地产行业的融资。同时,经营地产对资金的占用是很大的,在一二线城市“限购限贷”、三四线城市的棚改货币化安置停止后,房产销售速度放慢,导致地产项目投资回收期逐渐变长。

在融资与销售的双重压力下,投资房地产项目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这对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的建筑企业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因此有不少企业都放弃了地产投资业务,回归建筑主业。

另一些企业选择了融资建设的模式。

自2009年开始快速推进地方城镇化以来,地方政府习惯性举债超前建设,虽然基建确实需要一定的超前性,但大规模的快速投资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庞大的负担。随着地方财政日渐捉襟,融资建设模式应运而生;由建筑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先行建设基础设施,再由地方财政逐年付款。

这套模式应用多年,无论是BT还是后来的政府购买服务、PPP、融资代建都是如此,虽然为基建托底经济增速贡献不少,但加重了地方债务的问题。此外,在这套模式下建筑企业同样需要承担项目的部分融资责任,隐含的风险着实不小;一旦财政无法及时付款,企业的现金流将受到极大的考验。

到了2018年末,国家再次对地方政府的违规举债行为进行清查,通过修订政策、金融监管等方式对各种异化为政府举债渠道的融资建设模式都进行了限制;2019年的《政府投资条例》出台后这一漏洞被彻底堵上,融资建设之路同样不再畅通。

还有一些企业开始进军新基建。

在传统业务竞争白热化的状况下,一些企业选择开拓新的方向,向建筑科技、环保、信息化等新基建领域拓展业务。得益于过去数年的环保热潮,拓展新基建的企业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是,新基建行业还不成熟,行业准入、各项标准正在不断的调整中;短期内新基建的行业容量始终有限,行业受政策影响的起伏也很大,只能作为传统业务的补充,并不能成为核心业务。

企业转型路在何方?运营蓝海正在开启

那么真正最适合建筑企业,尤其是民营建筑企业的道路在哪呢?其实简单,过去、现在与未来形成的庞大基建资产需要不断的运营维护,其中诞生的是万亿级别的市场,并且还是一片蓝海。

为何我国在当了数十年基建狂魔后,基建运营市场还尚在起步阶段呢?

首先是因为过去的运营工作极为分散,未能够形成规模性的市场。

在过去的基建狂奔中,对存量项目的运营管理是比较缺失的,并且运营管理权极为分散。由于过去的体制原因,各类基础设施资产分别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管理,且经常随着行政区划再次拆分,导致运营管理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能够统一运营的市场。

随着改革的持续,这个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各类公共资产的运营权逐渐统一到县级政府,可以说如今各类基建设施都具备了以县为单位整体运营的条件,基建运营市场自然逐渐形成。

其次是长期城乡二元化,导致农村地区的基建仍然薄弱。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既有设施的运营维护大多由农村地区自行负责,大部分地区的维护状况都不容乐观。近年来,农村基建已成为基建发力的重要领域,农村公路、农村环保、农村水利等一系列项目快速落地,农村基建的运营市场开始具备基础条件。

更重要的是,国家提出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致力于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异,鼓励以县域为单位,将农村与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统一运营,这将使整个基建运营市场再度扩容。

最后,是运营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在基建市场逐步成型后,首先释放的是各地的环卫市场。我们也可以看到,仅仅一个环卫市场就造就了一个产业的兴起,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那么为何其他领域未像环卫一样快速爆发呢?这既有基建产权、运营权尚未统一的问题,也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基建运营的标志体系尚未建立。

环卫之所以成为基建运营中第一个爆发的领域,是因为环卫门槛低、运营标准较为明确;而其他基建领域的的运营标准缺失,政府既无法提出一个对应的绩效目标,社会资本也未形成一套可复制的运营体系,自然无法形成一个有效市场。

如今已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四五”规划蓄势待发,有望对地方的发展、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出更具体的发展目标与要求。在需求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会逐渐促使运营标准体系的形成,基建运营蓝海也将成为企业的乐土。

基建运营将采用何种模式?

未来的基建运营模式,将以政府购买服务与PPP模式为主。

对于政府投资、现状较好的基础设施,可以采用将某一领域集中打包、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社会企业运营。这使得企业可以采用轻资产的模式参与到项目中去,政府也可以通过付费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于现状有一定缺失、需要扩改建的基础设施,可以采用PPP中的ROT或TOT模式实施,由社会资本修缮、改建存量资产,并向使用者收费或获得缺口补助。这使得地方政府可以不增加债务、以财政负担最小的方式实现基建运营效率、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相比BOT项目来说,社会资本的前期投入更小、风险更低,是民营资本参与基建市场的良好方式。

结语

从环卫、供排水等领域的基建运营案例来看,虽然单一项目的合同金额看似不高,但运营的毛利率是显著高于目前的建筑业利润的;考虑到我国的14亿人口、2856个县级行政单位,市场规模体量巨大,完全可以通过拓展市场来促使企业增加营收,完全可以成为数家大型企业集团的主营业务。

实际上,基建运营市场的建立,不仅是建筑业企业未来转型的最佳方向,还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一方面是为了引导政府不再具体干预微观事务、引导基建与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另一方面,打开基建运营市场是政府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

由于基础设施投入大、回收期慢的特性,导致大量财政资金在基建项目中沉淀;投资效率的低下,反过来降低了财政资金的有效性。因此,将投资在基建中的资金循环起来是当下逐渐形成的共识,这是唯一在不新增政府债务下保持基建投资速度的举措。

要实现基建资产的盘活,势必将基建资产的所有权与运营权相分离。只有能够基于一套市场化的运营原则稳定运营,基础设施资产才具有金融价值、才能够通过金融化的形式回收资金,用于基建的再投资。

因此,基建运营不仅是企业未来的蓝海,还是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资产、维持基建投资规模的重要工具;一个数万亿的市场正在向社会资本敞开,就看哪家企业真正懂运营、能运营,或者快速培育和发展其基础设施资产运营能力。

只会建设施工的投资企业可替代性很大。并且,从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发展的历史和实践来看,对于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投资收益,施工利润只是吃了个鱼头,还剩下了整个鱼身子。

未来,得运营者,得天下。

转载自杨老师的基建课堂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