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蚋 轻盈杀手的绝唱,“蚊蚋”与歼-12轻型战斗机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7 12:43:42
分享:

20世纪50年代,是战斗机技术快速发现的时代,东西方阵营里都开始兴起一股研制轻小型战斗机的热潮。

首先登场的是英国人。英国的一家私人小型飞机制造商:弗兰德航空,在1950年开发了一种名为“羽虫”的轻型战斗机。其原型的设计思想就是用最小的机体满足一款喷气式飞机的基本需求,从而成为适合大量生产和部署的前线空中支援力量。结果,皇家空军发现这种原型机航程太短,还没有可靠的对地攻击能力。显然,这并不符合对抗装甲集群的需求。因此,小飞机并为获得任何订单。

三年后,弗兰德航空又拿出了羽虫原型机的改进版--“蚊蚋”。在更好了发动机并修改气动布局后,这种尺寸稍大一些的超轻型战斗机,开始具备接近音速的平飞能力。除了用于对空作战的航炮外,还能挂载炸弹或火箭弹。

进行测试中的蚊蚋原型机

进行测试中的蚊蚋原型机

改进后的蚊蚋 可使用炸弹与火箭弹进行对地攻击

改进后的蚊蚋 可使用炸弹与火箭弹进行对地攻击

芬兰空军的蚊蚋在地面维护,对比卡车可见蚊蚋之小

此图足以说明 蚊蚋战斗机到底有多小!

然而,皇家空军最后还是选择继续使用更大的猎人战斗机,让蚊蚋基本上失去了本国市场。弗兰德公司开始尝试在海外寻找潜在用户。但在美苏两国出口大量军机的时期,这种轻型飞机也只能获得情况特殊的一些买家。其中就有印度、芬兰和南斯拉夫,这三个作为不同势力缓冲区的不结盟国家。而且他们的军费都不充裕,不希望买到维护费太高的装备。

参加航展的蚊蚋战斗机

芬兰人最初开始尝试使用蚊蚋。因为其国土面积狭小,使用轻型飞机有助于空军迅速起飞拦截对手。较短的起飞距离,让蚊蚋可以从部分公路上进行起降。灵活的性能也很适合与苏军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缠斗。

芬兰空军的蚊蚋战斗机

芬兰空军的蚊蚋战斗机

但芬兰人在组建了第一个中队后发现,蚊蚋非常不适应芬兰的寒冷天气。因此,原本希望减少维护时间的蚊蚋,反而在芬兰需要大量的保养和更换零部件。但芬兰本身采购数量就少,也没有专门的生产线补充。所以仅仅11架蚊蚋,在服役到1972年后就匆匆退役。取代它们的则是一代北欧名机--瑞典的萨博-35。

取代蚊蚋的瑞典 萨博35战斗机

至于巴尔干的南斯拉夫,则只购买了2架用于测试。他们也因为这种飞机的局限性问题和其他政治因素,最后没有继续采购。

采用南斯拉夫空军涂装的 蚊蚋战斗机

采用南斯拉夫空军涂装的 蚊蚋战斗机

但是印度人却对蚊蚋赞赏有加。不仅在50年代末购买了首批20多架,还逐步引进组装车间和生产线,完成了这种飞机的本土化。蚊蚋也就成为了印度空军中的主力装备,更是印度战斗机工业的开端。

印度空军的 蚊蚋战斗机

印度空军的 蚊蚋战斗机

印度空军的 蚊蚋战斗机涂装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空军以大量的英法军机,迎战几乎全套美式武器的巴基斯坦空军。后者因为有华盛顿方面的支持,而装备着成批的F-104星式战斗机和F-86佩刀战斗机。两种飞机在不同的战术层面,可以形成相互配合。印度空军显然没有类似的思路和武器准备,已经大量服役的蚊蚋,被部署在数个前线机场,准备随时升空执行任务。

巴基斯坦空军的F-86

巴基斯坦空军的F-86战斗机

结果,在双方的早期交手中,蚊蚋就被敌军击落了2架。巴基斯坦人使用的F86F,是佩刀家族的晚期改进型,拥有发射早期响尾蛇导弹的能力。其6挺12.7mm机枪火力,也足以摧毁小身板的蚊蚋。

反映遭F-86击落的印度蚊蚋战机航空绘画

反映遭F-86击落的印度蚊蚋战机航空绘画

巴基斯坦的F-104战斗机

巴基斯坦的F-104战斗机 ,该机的高速性让蚊蚋感到无可奈何。

但蚊蚋也绝非没有还手之力。一旦进入近距离的缠斗状态,F-86也没有了火力和速度优势。相反,蚊蚋的2门30mm机炮,创造了只发射10发炮弹就击落1架敌机的记录。

因此,蚊蚋在整个战争中通过近距离格斗,击落了7架F86佩刀。自身则被F86和F104一起打下4架,加上1架被轻型活塞发动机飞机击落和1架被俘,总损失基本与佩刀持平。印度人也就此将蚊蚋称为“佩刀杀手”。

反映印度蚊蚋战机击落巴基斯坦F-86的航空绘画。

反映印度蚊蚋战机击落巴基斯坦F-86的航空绘画。

到了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的蚊蚋已经被米格21挤出了空军主力战机的宝座。但因为其维护方便、易于出动,还是被大量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尤其是在对孟加拉地区的突袭中,摧毁了大量的巴基斯坦陆军单位。在空战中,他们继续同老对手佩刀展开厮杀。不仅创造了迅速击落2架巴军飞机的优秀记录,也有因1对6而惨遭击落的悲壮剧情。但6架佩刀中也有2架在混战中被蚊蚋的航炮击毁。在那个机载雷达还不发达的年代,蚊蚋的小身材在空中经常很难被飞行员及时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蚊蚋本身也是印度战斗机工业的起点。鉴于蚊蚋的杰出性价比,印度人很快又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大量生产为自己版本的“无敌”式战斗机。这种原始设计来自50年代的小飞机,就这样在印度空军里服役到1991年。

无敌战斗机

蚊蚋的印度改进版本 无敌战斗机

印度空军对于自制轻型战斗机的偏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蚊蚋引起的。

在英国本土,蚊蚋仅仅获得了教练型订单。除了作为空军飞行员的中级教练机外,还被红剑飞行表演队相中。进入80年代后,这些使用近30年的小飞机,被更新的BAE鹰式高级教练机取代。

红剑飞行表演队的蚊蚋

至此,蚊蚋也成为了喷气机时代的超轻型战斗机绝唱。

无独有偶,在1960年代中后期,中国空军根据当时的局部战争经验,特别是第三次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在海南岛及广西云南边陲与美军的防空作战实践,预计未来战争中空军机场是敌方打击摧毁的重要目标,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随时能打、随地能战的小型歼击机像空中的游击队员,可以在敌方预计不到的地方出现,“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实现广泛、分散的空中游击战”。 为此,中国空军提出研制、装备超轻型前线战斗机,重量在4吨左右,可以装在卡车上机动转场部署;机动性好,主要是加速能力、爬升和盘旋性能突出。在1969年4月,中国空军正式提出了研制“小歼”的设想,就是后来的歼-12轻型战斗机,其设计思想与蚊蚋如出一辙。

关于“小歼”的设计思想,曾有“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开展空中游击战”的提法,但其本意是要搞出一种高度机动灵活、短距起落、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

歼-12原型机

南昌飞机制造厂以陆孝彭任主设计师,从 1968年7月开始方案设计,1968年8月总体方案获上级部门批准。随后,以1年零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1970年3月,型号名称定为歼-12。歼-12原型机于1970年12月26日首次试飞成功,首批制成3架样机。

陆孝彭任主设计师与歼-12

歼-12的特点是“轻、快、灵”,但由于歼-12过于追求机体小、重量轻,也带来了一些不足。如燃油贮量有限导致航程较短,不适应未来空战的要求;其机载武器火力较弱;机头进气形式对增装先进火控设备不利,若改为两侧进行设计,提升火力的同时又削弱了战机的机动能力;歼-12只装了1台涡喷-6乙型发动机,推力明显不足,极难达到预想的设计性能。

歼-12三面图

1978年2月,因调整装备体制而决定停止研制。除一架做破坏性强度试验的原型机外,共生产了5架经过试飞的整机,未列装部队。5架样机中,中国航空博物馆保存了2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存了1架,南昌飞机制造厂保存了2架。

中国航空博物馆保存歼-12

中国航空博物馆保存歼-12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