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宗 我所知道的陈广生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7 07:07:09
分享:

我所知道的陈广生

胡世宗

一转眼,我和陈广生结识数十年了,他曾是我的“顶头上司”。1978年,我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文艺科当干事时,陈广生是我的科长,我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了4年。其实,我认得他要更早。我刚当兵的时候,就知这位写出脍炙人口《雷锋的故事》主要作者的大名,后来在部队做文化工作,军区举办战士业余演出队会演,或开创作会,都没少见过他,他也曾下到我们的部队检查过文化工作。

陈广生

说起陈广生写雷锋,不能不说到他的身世。陈广生出身也很苦,与雷锋有十分相似的遭遇。他的祖辈属于“闯关东”的一代,举家从山东蓬莱逃荒到东北,在长春郊外搭窝棚住下。1931年陈广生出生后半年,日军强占长春郊外作为军事用地,把陈广生家和贫苦百姓强迁到贫瘠荒凉的二道河子。长春改称“满洲帝国新京特别市”,老百姓成了“亡国奴”……有这样的苦难经历,为他后来写雷锋做了重要的情感铺垫。

加入解放军文工队

陈广生的祖父和父亲都念过私塾。父亲在病中还教他识字、写字。父亲说,不管多难也要让孩子有文化。陈广生也很用功,每次考试成绩都数一数二。日本投降后,他考上东大桥外文庙中学。老师发现他嗓音好,课外就教他学简谱、学唱歌。他自己也向往长大当一名音乐教师。1949年夏,解放军东北军区驻长春警卫师招收文工队员,陈广生被录取。在文工队里,他吹过低音贝斯,唱过男中音,为刘白羽小说改编的话剧《无敌三勇士》制作过布景,当过自编自演节目的创作员。1951年秋,陈广生赴抗美援朝前线100天,创作歌颂英模节目,经受战火考验。文工队撤销后,陈广生被调到东北军区俱乐部工作,有了较多的时间读书和进行业余文艺创作。从1952年7月开始,他在《解放军文艺》《东北文艺》《东北战士》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一些反映朝鲜战地生活的短小作品。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雷锋做了写作技能的准备。

1955年,军区俱乐部减员,陈广生被调到工程兵7343部队政治处当理论教员,这个部队就是后来的雷锋所在团。1958年,陈广生任团俱乐部主任,就是这个岗位上,让他有机会与刚刚入伍的雷锋相识。

雷锋生前所在的七三四三部队政治处全体战友合影,后排右二为陈广生。

新兵连初识雷锋

1960年1月8日,刚刚从海岛移防到营口的团队迎接一批从辽阳来的新兵入伍,这批新兵中就有雷锋。当时雷锋代表新兵在欢迎大会上发言,在一旁的陈广生暗暗惊喜这个小新兵的先进思想和演讲口才,他喜欢上了这个笑容可掬、活泼可爱的小新兵。1960年春节来临,领导决定让陈广生组织一个战士演出队,到新驻地抚顺给施工的指战员慰问演出,也给留守地营口的党政机关和地方百姓慰问演出。在挑选演出骨干时,陈广生就选上了雷锋,因为陈广生曾在新兵连文艺晚会上亲眼见雷锋朗诵自己写的诗,还了解到雷锋爱吹口琴、说快板。就这样,雷锋被调到演出队工作了近40天,却因为一口湖南口音,普通话不好,上不了节目。不能上节目,雷锋就给大家烧开水、拉大幕、做服务保障工作。

陈广生亲眼看见他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许多平凡小事。在闲谈时,进一步了解了雷锋童年的不幸遭遇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历,并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后来写雷锋打下了一个很好的认知基础。

整理《雷锋同志模范事迹材料》

1960年4月,雷锋结束演出队生活,被分到运输连的4班当汽车兵。仅仅半年后,雷锋的许多事迹就在机关传开了:他为国分忧、勤俭朴素、助人为乐。这个新兵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团党委的重视。团政委韩万金要求政治处派人深入了解这个新兵的情况,并要求写成材料向党委报告。陈广生主动要求承担这项任务,和宣传股的同志一起,以雷锋自述的形式整理成一份《雷锋同志模范事迹材料》。陈广生请雷锋过目这个材料初稿。雷锋认真地修改了与事实不符的几个地方,并把标题改写成:《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一个新兵,文化程度并不高,敢于修改机关干部写成的材料,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真是难能可贵。

为雷锋写出第一部作品

《向阳坡上长劲苗》

材料上报下发后,团里掀起“学雷锋,赶雷锋”的活动。雷锋的名字在团里和工程兵部队叫得很响。

陈广生这时开始动笔写雷锋,还专程到鞍钢、弓长岭了解他参军前的一些情况,终于在1961年2月写成了3.7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向阳坡上长劲苗》。陈广生将稿子打印出来征求意见,并寄给了解放军文艺编辑部。

这时,陈广生又接到一项新的任务,要他参加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剧本《地雷战》的创作。直到1962年春夏之交,他回到部队不久,收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张文苑副社长的信,说看了他写的《向阳坡上长劲苗》的稿子,觉得很好,但因为小战士还活着,不便发这么长的报告文学,让他压成1万字后再发。陈广生把这件事汇报给韩万金政委,韩政委说:“你外出一年多,雷锋事迹又有了新发展,当了班长、立了功,还当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并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新闻媒体对他的报道很多。现在不是压缩字数的问题,是如何把稿子写得更充实、全面。”陈广生遵照政委指示,深入铁岭山区专为施工部队运粮拉菜的运输连4班,跟踪采访数日。雷锋曾请求陈广生不要再写他什么稿子,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越多,他越感到不安,他说他不想出名……

雷锋因公牺牲后,陈广生参与操办了雷锋的追悼会。因他曾亲身采访过雷锋,韩万金政委让他一手操办“雷锋烈士事迹纪念室”,让他和几个能写会画的战士来做这件事情。展览的图片说明是陈广生写的,包括买胶合板装饰版面、摆放桌子陈列雷锋的遗物,以及雷锋那8本日记怎么摆放都由陈广生张罗。起初只想让团里的干部战士了解雷锋事迹,可一传十,十传百,小展览,大响动,一下子惊动了中共抚顺市委书记沈越。沈越书记题词号召全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广大群众都来学习雷锋。同时,把雷锋事迹向中共辽宁省委书记黄火青作了汇报,省委宣传部很快派人到抚顺复制雷锋展览,在沈阳市文化宫进行展出。与此同时,沈阳军区政治部派人到抚顺复制了全部展品,在“八一”体育馆两侧走廊展出,观众络绎不绝。

陈广生与战友在雷锋事迹展览室前合影

在办展时,陈广生有机会接触到雷锋全部日记手稿,共8本。他细心阅读和摘抄,以日记为依据,把《向阳坡上长劲苗》改写成《毛主席的好战士》,在《抚顺日报》连载了25天,成了25个小故事,这就是《雷锋的故事》的雏形。随后,陈广生又应邀为《解放军报》撰写《伟大的战士》,为《中国青年》2、3月合刊撰写《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为《辽宁日报》《中国青年报》撰写《永生的战士》等。

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就是为《中国青年》2、3月合刊“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毛主席的题词,从此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雷锋活动的热潮。

参加报告团宣传雷锋事迹

雷锋的事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称颂,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一批批来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为了宣传雷锋事迹,沈阳军区与辽宁省委联合组织了雷锋事迹报告团。报告团由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干部、战士十几人组成。报告团分南片和北片。北片到铁岭、昌图、长春等地,负责人是团政委韩万金;南片到辽阳、鞍山、营口大石桥、大连、金州等地,负责人是陈广生,陈广生也是主讲人。到了大连,陈广生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只好住进医院治疗。报告团共讲100多场,陈广生讲了30多场。

陈广生住院期间为医护人员讲述雷锋故事

他宣传雷锋事迹实事求是,生动感人,不知有多少听众听后为之落泪,并得到激励。

三个月创作《雷锋的故事》

1963年初,陈广生被调到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组从事专业创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张文苑找到陈广生,请他在五一之前写一本10万字左右关于雷锋的书。陈广生领受了任务,但他仍在忙着宣传雷锋的许多其他稿子,于是就向创作组组长崔家骏求助。崔家骏在部队文工团任过政委,熟悉部队生活,有把握稿子思想性尺寸的能力。陈广生写出一章,崔家骏认真修改后送机关文印室印出一章,张文苑也编出一章。很快就在1963年的3月完成了这本书稿。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潘照坤和王德昌也遵照上级指示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采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两种版本的《雷锋的故事》。

1963年3月末,书稿经有关领导和出版社编辑审定后送工厂排版时,中国青年出版社责任编辑突然拿来一份中宣部批转的报告给陈广生看。报告的主要内容是:陈广生写雷锋的几篇通讯,主要是《伟大的战士》见报后反映有失实之处。说雷锋的生年不是1940年,而是1939年;雷锋父亲不是被日军打死的,而是病死在家里的;雷锋母亲不是被地主奸污后上吊自杀的,而是生活无着被迫无奈投塘而死的;雷锋小时候也有亲戚照顾,不完全是流浪儿等等。军区也打电话到北京找陈广生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下让大家都蒙了!雷锋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题词号召大家学习的青年楷模,宣传报道出了问题,陈广生责任重大。这书还能出吗?两家出版社的编辑都说按照报告里说的,把几处失实的地方改过来,书仍可以出版。陈广生并不同意这样简单的处理,他是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他说这书里写到的内容没有一处是自己胡编乱造的,每一件事都有出处,都是雷锋亲口对他说的。莫非雷锋年幼时的记忆有误?陈广生坚信,雷锋是不会说谎的。

陈广生是一个特别较真儿的人,为了澄清事实,弄清真相,他向出版社编辑刘平借了200元钱,在北京买了一套便装乘火车去了湖南雷锋的家乡。

到了那里,陈广生傻眼了,他走访雷锋的乡亲们,根本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仿佛到了外国一样。雷锋家乡荷叶坝小学有一位年轻教师普通话说得好,陈广生请他做“翻译”,一家家走访,带着问题调查,一个人一个人查证,终于弄了个水落石出。原来那份中宣部转来的内参,是当地几个记者听了一面之词拼凑出来的。雷锋是农历庚辰年生的,乳名叫庚伢子,查万年历,确认是1940年出生的,没有错;雷锋父亲遭受日军毒打是事实,打后吐血便血半年后死在家中;雷锋母亲给地主家当佣人,因她是寡妇,人长得端庄清秀,丰姿可人,有人证实她是被地主儿子强奸的。她披头散发回家没过几天,便把儿子托给本家的叔奶奶,当夜在家里悬梁自尽了。在雷锋家乡,当时曾有一人跳塘而死,但跳塘的不是雷锋的母亲。这些情况与雷锋生前讲述的、与陈广生写过的情节基本一致。问题查清后,陈广生连夜给中国青年出版社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打电话说明了情况。两本书没有大的改动,按时付印了。

1973年,纪念毛主席为雷锋题词10周年时,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约陈广生重写《雷锋的故事》。讨论写作提纲时,有人提出要适应当时政治斗争需要的问题。陈广生坚持说,雷锋生前对什么“路线斗争”“继续革命”等压根就没提到过,不能按这个思路写,要写只能原原本本地写雷锋。那就是,他痛恨旧社会,热爱新中国;他忠诚于党的事业,艰苦奋斗,为国分忧;他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关领导和出版社同志最后表示同意这样写。

陈广生昼夜伏案40多天,把书稿写了出来。这才没有让“文化大革命”的“色彩”沾染到雷锋的身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还请郭沫若题写了书名。这一版《雷锋的故事》由几家出版社同时出版,当年就发行了数百万册,全国很多报刊还选登了一些章节。1989年,长征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雷锋》一书,一字未改选用了陈广生重写的《雷锋的故事》。《解放军报》用两个整版选登了其中8节故事。

“从容大半生,挚意颂雷锋”

自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雷锋的故事》多次再版重印,仅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就再版3次、重印15次。中国版本图书馆收藏的《雷锋的故事》有52种之多,成了全国军民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必读书籍。1993年2月19日的《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电讯中的一段话:“把雷锋、雷锋精神介绍给中国和世界的《雷锋的故事》一书,30年来已累计发行2000多万册,为我国文艺类书籍发行数量之最。”人们称赞陈广生为宣传雷锋所做的一切。

他的同事王笑竺赋诗道:

从容大半生,挚意颂雷锋,

笔端溢心血,挥洒固干城。

陈广生健在时,曾多次与我说到撰写《雷锋的故事》的往事,说到大半生为宣传雷锋做过的一切,他还与我、朱亚南合作写过多本有关雷锋的书籍。他总是说:“我和雷锋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关联,这是我的荣幸。在我有生之年,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会继续为弘扬雷锋精神做些事情……”

胡世宗

原籍辽宁营口,1943年出生在沈阳。1962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原16军文化干事、沈阳军区政治部文艺科干事、文化处处长、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出版文学专著65部,其中《雷锋》《雷锋传》《伟大战士》与陈广生合作,《我为雷锋拍照片》与张峻合作。主编、编选文学作品集44部,有作品收入中小学课本,作词的歌曲《我把太阳迎进祖国》获中宣部颁发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