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大雪 古语“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弱于雨水,衰于惊蛰”有依据吗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6 20:46:21
分享:

瘟疫是由于细菌、病毒等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恶性传染病。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类的进化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一场瘟疫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而那些活下来的幸存者在遭遇这场浩劫后就形成了抗体,然而当人类的体质在悄然变化的同时病毒也在变异,于是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就成为了一场持续的博弈。从古至今人类已经历过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各种瘟疫:元、明、清三朝行将灭亡之际均爆发过大规模的鼠疫,康熙皇帝则因为幼年时患有天花而留下麻子。古人面对疫情也不是无计可施的:宋真宗在位时期丞相叫王旦老年得子。王旦在喜悦之余也唯恐爱子被传染上当时流行的天花,所以召集了一群大夫研究预防的方法。其中有一位四川官员从家乡请来了峨嵋山人,说是能用一种药使他儿子免于感染天花。具体的方法是:用干燥了天花病人的痂皮研成细末,用竹管吹人健康儿童的鼻孔,之后孩子就患了一次轻型的或不显性的天花。一次轻型的不致命的天花会使这个孩子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这实际上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办法。

这种办法被认为是人痘接种的最早雏形,大约到了明代隆庆年间这种人痘接种方法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普及并逐渐形成正规系统的流程。不过这个流传过程其实是相对比较漫长的,因为直到清代初期天花依然是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甚至就连康熙皇帝也没能幸免。不过康熙算是因祸得福:他扛过了天花的折磨,顺治皇帝驾崩后在确立继承人时孝庄皇太后就是考虑到玄烨不会再得这个病,所以坚持由玄烨继位。康熙十七年皇太子又出痘了,康熙命人用人痘接种之法救治,见效后又将这种方法用于其他皇子身上,均取得了成功,事后康熙下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人痘接种。1688年俄罗斯首先派人到中国学痘医,这是文献记载的最先派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的国家。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到达日本长崎,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首次带到日本。1763年在朝鲜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记载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1790年朝鲜派使者朴斋家、朴凌洋到中国京城,回国时带走大型医学丛书《御纂医宗金鉴》,书中《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介绍了种人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来朴斋家指派一乡吏按照书中的方法试种人痘并获得成功。1796年英国人琴纳在人痘接种法上发明了更为安全有效的牛痘接种法,1805年牛痘接种法传入我国并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由此可见古人在与疫情的长期战斗过程中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经验。我们对古人的这些经验之谈应该比较冷静理性地看待。事实上民间的很多俗语之所以流传至今是有道理的:”瑞雪兆丰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都是古人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当然古人也会有错误的观点,但错误的观点往往会在历史进程中逐渐被淘汰,一般来说能存续至今的古语大凡还是有根据的。然而有时我们对古语的理解可能出现似是而非的现象:前段时间包括湖北在内的南方多个省份出现降雪现象,于是有人引用”瑞雪兆丰年“俗语证明病毒会被降雪低温天气冻死。然而事实上民间所谓的“瑞雪兆丰年”是指大雪会杀死那些有害于农作物的病虫,从而大大利于来年的丰收。这些病虫本质上属于昆虫,这些昆虫和我们人类以及其它动物一样是多细胞生命体。不过目前没任何证据显示大雪能杀死单细胞的细菌或无细胞结构的病毒,事实上它们在低温状态会存活更久。其实古人还给我们留下这样一句俗语: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那么如果照此说法而言:似乎随着干燥少雨的寒冬的过去之后疫情会在气候转暖转湿的大环境下逐渐衰弱。那么这种说法又是否有依据呢?

中医把天地宇宙万物视为统一的体系,而在这一体系中气候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相应的影响:要是气候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人体又刚好处于阳气、卫气过于衰弱的状态,那么这时就容易出现人体无法抵御外邪入侵的情况。这种理论其实在历史上是得到过验证的:历史上瘟疫往往伴随着异常气候,所以史书中很多瘟疫发生的时间几乎同时伴随有水灾、旱灾、饥荒。明末、清末的鼠疫均发生在气候极端严寒的情况下,这似乎足以证明病毒是耐寒而不耐热的。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也验证了这点:目前科学家在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以及西伯利亚冻原等地都发现过被当地极低的温度封盖住的病毒。具体到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而言:在目前的实验中是对热较为敏感的。新型冠状病毒在-60℃状态下可保存数年,在4℃合适维持液中为中等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会使病毒的抵抗力下降,但必须达到一定温度且超过相应的时间才能灭活病毒:新冠病毒一般在56℃的环境中持续30分钟即可死亡,使用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氯仿等脂溶剂均可以有效灭杀病毒。从古人的经验和现代医学实验都可以得出结论:病毒是耐寒不耐热的,所以随着气候趋于温暖湿润是会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的。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古人说的是瘟疫弱于雨水、衰于惊蛰,但并没说疫情彻底结束会是在何时?现代医学也的确证明温度升高会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然而要多高的气温才能彻底杀灭病毒呢?具体到我们当下的新冠病毒而言:需要达到五十多度才能直接杀灭病毒。那么什么时候的气温能达到五十多度呢?距今277年前的乾隆八年北京的夏季气温一度达到44.4摄氏度,在此之后的277年间这一高温纪录再未被超越过。所以所谓蒸桑拿能杀灭病毒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如果在人体感染病毒之前身处适当的高温环境的确利于抑制病毒,但已感染的患者要用这种办法灭杀病毒,那么随着温度的升高究竟是病毒先扛不住呢?还是人先扛不住呢?277年前的北京高温实际上是一种异常气候并造成了11400人死亡。随着天气转暖的确会对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起到积极影响,但要指望单纯依靠天气灭杀病毒其实是不现实的。海南作为位于我国最南方的热带气候的省份尽管气温相对较高,可也并没能起到隔绝病毒的效果,甚至天气更热的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地不也出现疫情了吗?

从当年非典的经验来看:非典是在夏季最为炎热的七八月份被宣布战胜的。这也从侧面证明:温度的升高的确是会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的,但我们不能单纯把希望寄托在天气转暖上。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存活于动物组织内。事实上我们人类是一种高等动物,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在于社会属性,而在身体组织结构上我们和动物是类似的。新型冠状病毒一旦离开动物组织是难以长时间存活的,所以新冠病毒的传播需要借助于人类或其他动物的组织器官作为介质的。今天中国各地防控机制的瞬间建立在世界范围内恐怕都是难以见到的:如今全中国每一个社区都变成了一个抵制感染风险的堡垒。在如此严格的防控措施下事实上已从物理空间上切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说到底我们还是要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与其坐等气温回暖使病毒消失,不如每个人都切实做好自我隔离和个人防护,不使自己变成病毒传播扩散的介质。事实上当年的非典也是如此:气温升高的确在客观上对疫情防控有帮助,但与此同时也不能无视当年国家为防控疫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现在我们也应当是先尽人事,然后再等待老天爷的帮助,而不是坐等天气转暖后病毒会自己消失。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